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知識百寶箱】2023年第28篇:初中成績評核試簡介及題型分析

題記:「知識百寶箱」系列是「寶仁工作室」為了實踐2021-2022年度工作願景,而特別設立。目的旨在加快「寶仁工作室」的轉型,全面成為以「知識型專欄」為基礎之「知識主導型」的網誌。期望以協助提升大眾的學術素養為信條,並配合STEM的發展。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外,也負起潛移默化為大家的人生有所改變的重責大任。將以學術專題探討、學習筆記為內容主體,回饋社會,服務讀者。

 

内容介紹:為了可以拆解初中成績評核試之所以短時間内停辦收場的原因,小編將通過分析多份官方文件等相關資訊,剖析初中成績評核試的運作方式、試卷設計,以分析初中成績評核試所衍生的爭議。最後通過個人回饋,客觀分析對初中成績評核試的看法。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2023年救主聖誕日

特别賀辭

 

今天是1224日平安夜,明天為救主聖誕日,先敬祝讀者聖誕節快樂。

 

救主聖誕日的意義

本次為工作室設立以來,首次在救主聖誕日發表賀辭,「救主聖誕日」一詞,為聖公會對1225日聖誕節當天的另一個别稱。自2021年聖誕節起,小編每年均以「救主聖誕日」取代一向使用的聖誕節一詞,目的是提醒讀者聖誕節的意義,是慶祝耶穌降生,而耶穌正是基督教中所指的「救主」。今天我們用以「Marry Christmas」來向别人祝福,當中的Christmas由「Christ’s Mass」衍生出來,意指「基督彌撒」。直到現在,羅馬天主教仍以彌撒作為聖祭、感恩祭的代稱。每年1225日,教會更會為此舉行崇拜,部分還會有燃點白色蠟燭,象徵基督的光,並且安排聖餐禮。雖然本人沒有宗教背景,但仍希望藉此令讀者明瞭聖誕節對於基督徒而言,是何等重要。

 

工作近况匯報

2023年快將過去,本人在升學、就業形勢上,出現不可預料的重大變化,便是在1月拿不到全日制PGDE Conditional Offer,一下子令本人跌落谷底,只能不斷尋找工作,多次應徵中學教學助理甚至是非教育相關之公務員職位也不成功。到8月,本人決定最後一搏,終於在8月中獲兩間中學有意聘用本人為教學助理,最終選擇在交通方便、擁有多年歷史的前工業中學工作,於94日打卡報到。這令不獲全日制PGDE取錄的我,可以有第二個機會,重新出發,還令本人守住本人想在不久將來成為教育學家的美好宏願。就這樣,剛從浸大數學系畢業的我,經過三個月的「沉寂」後,再度重回學校,開展本人的「夢幻旅程」。在過去四個月,本人認真工作,好好經營這段得來不易的事業,努力爭取校方的認同,希望獲得校長推薦報讀兼讀制PGDE。為此,我付不少心力、汗水,完成手上的工作。

 

為了適應教學助理這個新身分,同時又因為機會得來不易,除了本身的工作外,更苦心鑽研校務政策、校本措施、訓導個案,以及向訓導組「偷師」,以便更深入了解中學訓導工作,努力融入該校之教學團隊。回到家中,既要爭取時間休息,又要抽時間營運網誌,到12月更開始找適合的參考書,進修英文,準備IELTSCRE,可謂心力交瘁,但又不得不繼續做下去,只是為了追尋理想。深怕因為努力不夠,而痛失江山,毀掉辛苦打拼的成果。隨着時間的發展,見到自己成功在中學任職滿一個月,並且獲發9月份的薪金,成功「滿月」,自己才可以暫時鬆一口氣。本人也為此投放更多資源,進一步經營下去。

 

20239月至12月工作成果匯報

四個月過去了,工作漸上軌道,本人已逐步適應中學教學助理的身分,對校内管治情況、校務政策、校本措施、訓導個案等,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學校的「情報搜集」能力,也大大增強,甚至還讓老師誤以為本人在該校舊生。這使本人即使要應付更加剔手的任務,也可在預定的時間内完成。跟學生「打交道」的能力,隨着代課次數增加,而有所改進,可以初步控制課堂上的秩序,對學生的偏差行為,也有深入了解,也找到正確跟學生溝通的方法。在同事關係上,也得以飛躍性進步,跟同事在工作上的默契越來越好,可以取長補短,甚至可以利用自身的IT優勢,反過來幫助老師。再利用本人的工作能力,爭取同事的認同,建立良好而具高度互動性之同事關係,以便更融入教師的社交圈子。能夠在短時間内,獲得豐碩工作成果,是本人拼命工作的證明,這大大增加本人力爭PGDE取錄資格的「籌碼」,也令本人成功找到同事「伸出援手」,協助本人克服升讀PGDE之挑戰,以及校長願意為本人「背書」,發出校長推薦信。

 

感謝上天之恩典,我的付出,終於有初步成果。更重要的是,隨着由於先前投考政府公務員職位,紛紛落空,或只有合約職位取錄,在收入、工作適應性考慮下,決定留在學校服務。最終成功守住理想,也踏出「成功的第一哩路」,加上家人在見到本人學校做得開心,實在沒有轉職的必要,允許本人再戰PGDE,前提是要克服日間工作、晚間上課的「半工讀」生活,自此本人成功取得階段性勝利,可以放心在中學工作。如今的我,取得校長推薦信,順利申請入讀兼讀制PGDE,加上於1123日,跟一眾教職員同事拍攝團體照,以及參與1124日之學校旅行日。以上所述,全是本人決志留在教育界服務之「重要憑證」,以及與一眾教職員同事「完全共融」的一大力證,極具象徵意義。

 

2024未來展望

展望將來,本人將面臨第二次PGDE升學挑戰,直接决定本人可否在教育界長遠發展。另外,本人的教學助理合約將於2024831日到期,未來以甚麼身分為教育界服務,仍然有未知之數,加上「寶仁工作室」的發展。本人現就此訂立十大目標,希望可以順利完成:

 

一、取得兼讀制PGDE取錄資格

二、盡快跟校方商討下一學年的教學實習之方案

三、敲定於2024-2025學年應以甚麼身分為教育界服務,當中包括教學助理及合約教師

四、提升本人的英文水平,目標是使之達到IELTS 6.5或以上(相當於CEFR B2)之水平,並且可以在綜合招聘考試CRE英文運用卷考獲二級

五、完成1969年至1977年升中試模擬試卷題解之撰寫工作

六、開展第一本數學科學習筆記的製作

七、積極籌備與PGDE有關的新專欄,並撰寫相關專題篇章

八、探討攻讀中大教育行政及政策研究式學位時,應採用的研究方向及論文主題

九、重回母校,參加開放日,向母校教師匯報升學及就業進程

十、進一步建立與母校、母校校友的密切聯繫

 

這十個目標,並非容易達成,但小編將盡力做到最好,力求完成所有目標,交出成績。這考驗本人對「即戰力」掌握,以及把握機遇、面對困難的能力。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31224

 

各位大家好,本星期的專題篇章,會跟大家探討甚具爭議的公開考試-初中成績評核試,在1981年至1987年,一直決定中三結業生能否於原校升讀中四,同時也令不少中三結業生,因為不獲中四學位,而需另覓出路。為了可以拆解初中成績評核試之所以短時間内停辦收場的原因,小編將通過分析多份官方文件等相關資訊,剖析初中成績評核試的運作方式、試卷設計,以分析初中成績評核試所衍生的爭議。最後通過個人回饋,從已知事實客觀分析對初中成績評核試的看法。

 

本次專題篇章,除了通過互聯網獲取有用資訊外,還透過中大圖書館,找到1981年至1987年合共七屆的《初中成績評核報告書》,大大協助本人剖析初中成績評核試的運作方式、試卷設計,更好了解初中成績評核試所衍生的爭議,特此鳴謝。

 

第一部分:初中成績評核試的由來

初中成績評核試(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ssessmentJSSA)的出現,源於1978年政府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在1977年或以前,要入讀資助中一學位,需要經小學會考或者是後期的升中試錄取。因此,成功獲得資助中一學位的同學,其學術水平上均有一定水準。在「精英制」制度下,小學會考或者是後期的升中試猶如一個「大篩子」,篩走不少有意繼續學業、但成績一般的同學。他們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轉為入讀需要支付學費的私立中學,或者夜中學,甚至被迫輟學。因此,社會一直有聲音,希望每一個小學畢業生都能升讀初中接受教育的機會。加上《准予就業最低年齡公約》規定「准予就業最低年齡不應低於完成義務教育的年齡,且不得低於15歲」。由於當時香港法定最低勞工年齡為14歲,明顯違反《公約》規定,故政府在上調法定最低勞工年齡的同時,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將入讀資助中一學位的百分比,由1975年的約一半,提升至百分百。從此,不論貪富、不論學生水平,均享有入讀資助中學的權利,直至完成中三課程。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8%9D%E4%B8%AD%E6%88%90%E7%B8%BE%E8%A9%95%E6%A0%B8%E8%A9%A6

(資料來源:https://commons.ln.edu.hk/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23&context=jchkhlp_exhibitions

 

不過,九年免費教育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就是高中學位不足。在以前,由於有小學會考或者是後期的升中試,篩走將近甚至超過一半的同學,所以高中學位理論上是充足的。基本上,一間五年制資助中學,只要中三成績達標,便可以升讀中四,準備在中五應付中學會考。但自從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後,大量同學入讀中學,包括官立、津貼、由政府買位的私立中學。在完成中三課程後,又有大量同學希望繼續升學,至最少完成中五。而此時期的高中、預科,只收取低廉學費,以2004-2005學年為例,中四和中五全年學費為5050元,而中六和中七的學費則為每年8750元。而當年一個一個高中學額需要成本每年33540元,而預科則為58650元,約佔每單位成本的15%。如此低廉的學費,因而成為中三結業生的升學首選,形成高中學位求過於供的狀況。以1983年為例,資助高中學額只佔中三學生的63%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8%9D%E4%B8%AD%E6%88%90%E7%B8%BE%E8%A9%95%E6%A0%B8%E8%A9%A6

(資料來源:https://www.legco.gov.hk/yr06-07/chinese/panels/ed/papers/ed0709cb2-2357-2-c.pdf

 

另外,當時不少中學實施非平衡班制,當年初中為每級五或六班,高中每級四班,而高中則為每級兩班。在中學建校計劃直至第四期的時候,有154間採用5555522模式之平衡班制,但也有162間是採用6664422模式之非平衡班制,還有24間不設預科的職業先修學校,是用777222模式之非平衡班制。在這個制度下,至少有一班學生不可以在原校升讀高中。但是,如果沒有公平而有效的機制去決定何者可以升讀高中,可能引起不滿。所以便需要引入一個機制,以解決這個問題。

(資料來源:https://archive.edconvergence.org.hk/critics/NSSClassStructure(20060208).pdf

(資料來源:https://www.e-c.edu.hk/doc/tc/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education_reports/ecr1_c.pdf

 

有鑑於此,政府決定於1981年(即1978年政府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後三年),設立初中成績評核試,以篩選中三學生,決定那些學生有資格升讀獲資助的高中課程。官方聲稱,由於只有部分學生適宜在中三後繼續學術教育,另有部分學生適合實用教育,更有學生選擇停學。所以,政府只能藉考試篩選中三學生,讓有能力升讀中三以上課程的學生升學。即使未能升讀高中的學生,也可考慮修讀職業訓練技工課程,而在當時的時空環境,學歷要求仍不太高,仍有較多職業工種接受中三學歷人士申請入職。因此,家境不太好、而成績一般的同學,很有可能在完成中三後,投身社會工作。此時中三結業生大多數符合法定最低勞工年齡,可以不受限制在港尋找工作。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8%9D%E4%B8%AD%E6%88%90%E7%B8%BE%E8%A9%95%E6%A0%B8%E8%A9%A6

 

第二部分:初中成績評核試的運作

那麼,初中成績評核試是如何運作?整個初中成績評核試由校內成績評核及公開測驗組成。在校內成績評核部分,校方需要呈交兩個校内試分數,分别中三上學期及下學期考試,需呈分科目視中學類型而定,現在的中學,均為文法中學,但在以前,尚有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實用中學(因為實用中學於後期才設立,故不在本篇的考慮範圍)、技能訓練學校四種。除了技能訓練學校(因為此類學校專收有嚴重學習困難的中學生),其他都會呈交校內成績。其中,中文、英文、數學、理科、社會科均為文法中學、工業中學、職業先修學校必須呈分的科目。文法中學需加考中國歷史,工業中學需加考中國歷史、工科、實用科,而職業先修學校則需加考工商科,同時要參與涉及工商科的特別測驗。校方可以決定校内試的評核方式,除了需呈分科目,非呈分科目的成績需要向教育當局呈報,並可以AH八個等級作評核等級。各科比重如下:

(資料來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212/11/1211236.htm

 

 

中文

英文

數學

理科

社會科

中國歷史

工科、實用科

工商科

文法中學

3

3

3

3

3

1

 

 

工業中學

3

3

3

3

3

1

3*

 

職業先修學校

3

3

3

3

2

 

 

4

*1981年不將之算入呈分科目中

 

另外,如果學校開辦多於一個理科或社會科目,校方需呈交相關科目的合計總得分,滿分最多為五百分,且各科比重一致。至於中文、英文兩個語文科目,需將各分卷合併為一科處理。基於公平性,英文科之普通英語、理解、作文、會話的建議比重分别為50%20%20%10%,而中文科讀本及語文運用部分以及作文部分,則各佔一半。到1983年,英文科之普通英語、理解、作文、會話的建議比重分别為40%20%30%10%,而中文科選文及語文運用部分以及作文部分,則各佔一半,並沿用至最後一屆。而中三上學期及下學期考試的佔分比重,也應該一致,即各佔一半。

 

至於公開測驗方面,則設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三科,定於每年一月舉行,試卷形式將會在下一部分深入考究。公開測驗是用於監控及調整校内成績之積分,確保所得分數具可比較性。公開測驗需要安排兩天之上午進行,其中第一天考英文,而中文、數學則在第二天進行。另外,如果校内試成績與公開測驗成績有過大差異,教育署將派員到校查訪,以尋求導致該等差異之原因。一般而言,根據教育當局進行的研究,校内試成績與公開測驗成績差别甚微。而設立公開測驗,旨在鼓勵學校注重教學質素,以及與學校的課程範圍有密切關係,使學生予以重視。首屆初中成績評核試於198118日及9日舉行。

 

當考生完成公開測驗後,需要家長填寫選擇學校表格。每間中學有百分之五學位可以自行分配,用以容納本校中三結業生或中四重讀生,其餘則用電腦統一派位。每位家長可以為學生選擇十五間,再在十六個區域(類似分區派位網)中,依先後選出五個區域。派位的時候,會先計算經調整後之學科積分總和,這個成績將分科於結業證明書列出,以此排列名次,再按名次先後次序去排位。在統一派位制度下,本校的中三結業生享有該校中四學位優先取錄權,他們須將之列為第一志願,且不可以因操行、紀律等原因,被該校開除學籍,方可選派。如果經已額滿,便需依其第二或更後志願,分派往其他學校。若果全部落空,將隨機改派五個所選區域的學校。如果還是落空,而選擇學校表格中曾圈選接受其他學位的話,將隨機選派仍有中四學位的學校,直至所有中四學位完成分配為止。

 

完成派位後,通常於七月底放榜。學生將收到寫有成績的個人成績通知單,以及所派往的學校(如獲分配中四學位),並對獲分配中四學位的學生,加發一張入學註冊證,供他們到所派往的學校辦理入學註冊。即使不獲分配中四學位,中三結業生仍可申請入讀工業學院(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之前身)之證書課程,錄取學生也需用到經調整之中三學期中成績。成功入讀工業學院的同學,將喪失入讀中四學位之資格。所有完成中三課程的學生,均獲一張結業證明書,名為「初中教育證書」,為政府發出的學歷證明文件,列明各科成績等級、品行及活動之評價。

 

第三部分:初中成績評核試的試卷設計

初中成績評核試公開考試部分由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三個主科組成。每科只考一卷,每卷考試時限為一小時十五分鐘,1982年起英文卷考試時限為一小時四十分鐘。接下來的時間,我們一起起看初中成績評核試公開考試部分三大主科的試卷設計:

 

中國語文

中國語文科之測試旨在考驗學生運用中國語文之能力,題目乃根據日常生活情況而制度,並配合中國語文教學課綱要。全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設多項選擇題及填充題,題目有深有淺,而第二部分則為傳統式題目,涉及寫作短文、改寫句子。通過《華僑日報》於19801216日及1222日公佈的模擬測驗(由雄風出版社提供),第一部分有40條多項選擇題,其中首16條為閱讀理解,涉及三篇長篇白話文,另外24條為語文知識,例如詞語填充、關聯詞填充、標點符號、部首、段義理解、句子作用、詞性與詞義分析、内容編排等,看重考生基本語文知識及閱讀理解的能力。而第二部分則為簡短寫作題,例如句子改寫、文言文語譯、短文寫作、特定文體(如實用文)寫作等,看重考生基本語文知識及實用文寫作能力。

 

英國語文

英國語文之測試旨在考驗學生運用英語之能力,因應學生的主要教學語言,分為卷甲和卷乙,其中卷甲供中文中學的學生作答,而卷乙則為英文中學的學生作答,兩卷有大約三分之二題目相同。由1982年開始,改為統一試卷考核,但中中生只須作答一條寫作題,而英中生則為兩題必答,每條字數至少100字。全卷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設多項多選擇題,題目有深有淺;而第二部分則為傳統式題目,涉及解釋、題解、閱讀理解、短文寫作等。通過《華僑日報》於19801217日及1225日公佈的模擬測驗(由雄風出版社提供),第一部分設Reading ComprehensionDialogues兩大部分,Reading Comprehension16條多項選擇題,需要考生讀畢全文後,將文中空缺的詞彙填空,每個空缺的詞彙為一條,有四個選擇,主要考核學生正確選用字詞及語法。而Dialogues15條多項選擇題,需要考生看畢對話後,找出其正確意思,或者找出接下來要講甚麼。

 

而第二部分則分為Following Instruction/Problem SolvingReading ComprehensionInterpretation of Rules, Notices, Regulations, Reports, etc.Guided Writing四部分。其中Following Instruction/Problem Solving需要考生判斷每題所提供的詞彙,何者是不同類,以及從含文字圖片,解答問題,類似看圖分析題。Reading Comprehension跟第一部分類似,需要考生讀畢全文後,將文中空缺的詞彙填空,但必須自己想出填甚麼詞彙,因此比較難做。Interpretation of Rules, Notices, Regulations, Reports, etc.要關讀不同類型實用文如RulesNoticesRegulationsReports等,然後再解答問題,本質上為閱讀理解。至於Guided Writing則需依指示寫兩篇短文,全為實用文。整個第二部分主力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相當着重考生詞彙量、文體的熟悉程度。

 

數學

數學科考查學生於首兩年半學過的數學課題,所有題目均為多項選擇題,題目同時有中文、英文版本。通過《華僑日報》於19801221日及1227日公佈的模擬測驗(由雄風出版社提供),全卷有57條條多項選擇題,涵蓋代數、幾何、統計三部份,不少題目跟現在的TSADSE,也很相似,理論上只要熟知這兩年半來學過的數學課題,已可從容應付,由於考評局早於1980年容許考生在數學科使用計算機,原則上也容許使用計算機協助作答。唯本次模擬測驗只有英文版本,未能完全反映此科的題目同時有中文、英文版本的安排,略嫌可惜。

 

從初中成績評核試的試卷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初中成績評核試對考生的要求並不太高,而且更着重考核學生能否將之用在日常生活能力,換言之是實用性。特別是中文科,在當年的中文科教學、評核中,尤其重視經典篇章閱讀及長文寫作,文學成份較重。而初中成績評核試中文科之文學色彩不多,涉及文言文的成份也極少。其目的是為了分開評核不同方面的能力,避免出現重疊,相當欣賞教育當局的智慧。校内試主力考核篇章閱讀(包括白話文、文言文)及長文寫作,文學成份較重。至於實用性居多篇章閱讀、基本語文知識,便改在初中成績評核試集中考核。由於文學色彩不多,反而更能考查學生實際語文水平。因此個別校内試中文科水平一般的同學,在初中成績評核試或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表現。

 

跟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相比,中文科TSA閱讀部分包括文言文閱讀,而初中成績評核試只限基本語譯。而且初中成績評核試語文科目不設聆聽、說話部分,只有閱讀、寫作,但同時考核基本語文知識,為一大亮點。至於數學科方面,初中成績評核試只有選擇題,但TSA同時有填空題及解答題,需要列式、詳細列寫計算步驟作答,明顯要求更高。不過,TSA只涉及整個初中階段基礎課題,但初中成績評核試則為首兩年半學過的數學課題。又由於時年未有基礎課題及非基礎課題的概念,因此任何數學課題也可考核,不限深淺之分。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初中成績評核試同時有中英文版本題目,即使是一位英中生,仍可看懂中文版本的題目,其安排明顯向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Pre=-S1、香港高等程度會考HKHLE致敬,但TSA則為單一語言版本。綜觀去看,全港性系統評估TSA要求比初中成績評核試較高,除了涉及不同評核範疇,考核形式也不同,卷數較多,考試時間更長。所以,初中成績評核試在考試形式上,確實比全港性系統評估「仁慈」不少。

 

為了印證本人的看法,往後如果有時間,或有可能會跟大家轉載《華僑日報》之初中成績評核試模擬測驗,其中數學科更有本人親筆撰寫的題解、涉及課題、個人回饋,以供讀者參考之用。詳情小編將跟大家再作公佈。

 

第四部分:初中成績評核試的爭議

初中成績評核試是目前介紹的公開考試中爭議最多的,相比起決定學生入讀預科、大學本科之香港中學會考HKCEE、香港高級程度會考HKALE、香港高等程度會考HKHLE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初中成績評核試被外界尤其當年教育界視為妨礙學生正常發展的公開考試,同時也有可能剝奪學生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綜觀而言,從外界尤其當年教育界的角度去看,初中成績評核試衍生出以下爭議:

 

淪為「考試預備中心」

本來,中學教育應該承接小學教育的學習成果,同時協助學生尋覓自我,找到自身的人生目標。不過,初中成績評核試實施後,在整整七年中學生涯中,學生已需面對三個公開考試。如果想入讀中大,便要多考一個考試,即合共四個。由於公開考試次數過多,學校難以投入時間在學生的個人成長,學校只能將重心放在備試上,結果淪為「考試預備學校」。教師只能催谷學生爭取好成績,依課程綱要教授所需内容,根本無時間去關心學生的個人成長,也難以抽空為他們進行輔導。當一間中學逐漸淪為「考試預備中心」時,其存在意義便會逐漸變質,辦中學也變成辦一間「補習社」,甚至是「工廠」。若果學校有紀律問題或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時,教師往往無暇關心此類學生,以致錯過補救或提供支援的機會,導致他們可能進一步變壞,又或者令其特殊學習需要變得更加嚴重。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8%9D%E4%B8%AD%E6%88%90%E7%B8%BE%E8%A9%95%E6%A0%B8%E8%A9%A6

 

影響課程發展及校本需要

在教統會於1984年發表的第一號報告書中,教統會承認初中成績評核試的確有影響課程發展及校本需要。導致教育當局在制度課程綱要時,出現阻礙,同時無視中學自身的校本需要。教統會在報告中,曾經指出初中成績評核試導致教育當局增加實用與工業科目的步伐也受影響。又由於為求公平性,參加中四派位的學校,需要確保同學用同樣方式考核,即使個人才能存在差異,校方也只可以採用同樣課程綱要,以評核學生。在這個情况下,校本需要往往降為次要,中學難以針對校情,設計適合課程予學生修讀。對於擁有不少資優生或能力稍遜學失之學校而言,明顯有所不公,甚至因此失去進一步栽培或補救的機會,形同兩敗俱傷。

(資料來源:https://www.e-c.edu.hk/doc/tc/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education_reports/ecr1_c.pdf

 

剝奪學生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

過往,只要成功在升中試獲得五年中學學位,即取得X1~3級成績,升讀中四基本上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只獲派三年中學學位,即取得Y1~3級,便要在校内爭取好成績,才可以有機會在他校甚至是原校升讀中四。不過,初中成績評核試的存在,明顯破壞了原來升中試中「五年直升」的先例。所有同學一旦完成中三,都要參加公開考試,才可以決定能否接受進一步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等同把成績較遜色的學生淘汰掉,所以坊間將初中成績評核試常稱為「中三淘汰試」。而在教統會於1984年發表的第一號報告書中,明言承認對於沒有學位分派的學生,可能產生一種挫折與失意的感覺,這等同暗示此公開考試的設立,有剝奪學生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之嫌。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TheBritishHongKong/posts/10157042878291792/

 

有機會無法原校直升

正如上文提到,只要成功在升中試獲得五年中學學位,即取得X1~3級成績,升讀中四基本上是理所當然的。不過,自從引入初中成績評核試後,這個安排也一併取消。因此,就算成功考入在政府資助的「名校」,到最後仍需透過初中成績評核試,才可以決定可否在原校直升。這也意昧着這些「名校生」,很有可能要在兩間中學分别完成。當初中、高中課程被割裂在不同學校完成時,衍生出來問題,自然應運而生。學生除了要重新適應新學校的氛圍外,尚要買新校服等諸多因素,招致不少轉校成本。教統會報告也指此試導致學生擔心能否原校升讀,構成精神負擔。由於本港一向採用完全中學制度,所以除了預科外,一般會在同一中學完成初中及高中。當大家都習慣完全中學的制度時,社會上自然有聲音,希望學生原校直升。因此,當政府公佈初中成績評核試之安排時,便意昧着要面對這些支持原校直升的人士之不滿,加上不滿聲音包括社會團體、區議會及教育界等界別,結果令大眾對於推行初中成績評核試亦普遍持反對態度。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資料來源:https://www.e-c.edu.hk/doc/tc/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education_reports/ecr1_c.pdf

 

破壞「就近入學」原則

在香港,除非您的目標是「名校」,可以不介意花時間長途跋涉通勤外,否則大多是依據「就近入學」原則,希望有一間離家較近的中學取錄。而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中,統一派位也設有按學校網分配之安排,佔統一派位全部學額的百分之九十。不過,初中成績評核試並沒有這一回事,一旦不獲原校取錄,而所在學校網又沒有學位可供分配的情況下,便有可能要跨區派位。在1981年首次舉行初中成績評核試時,便已經出現住在港島的學生,要被派往新界甚至離島就讀。在這的情況下,隨時要耗花大量時間在交通上,交通費也自然相當高昂,對於學生、家長而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有部分甚至要向教育當局求助,希望成功申請轉校。當學生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千里迢迢到偏遠地方上學,不但增加遲到機率,上課時的精神狀態也可能變差,甚至為求準時工學,不得不連早餐也不吃。本人在擔任教學助理時,曾經目睹部分同學因為千里迢迢到偏遠地方上學,無法準時回校而記違規一次的場面,值得大家深思。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xofjpgVuM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spa-systems/secondary-spa/general-info/SSPA_2024_leaflet_TC.pdf

 

從以上爭議可見,以初中成績評核試「篩選」有資格讀中四的學生,在當時的教育界是不認同的。事實上,中三學業成績差,不代表去到高中成績也一樣差,很有可能突然「開竅」,意外在中學會考奪下佳績。更重要的是,當年的中學會考,也有不少非單純「死記」知識、着重實踐且非常有趣的學科。例如電腦科、英文打字(教授學生如何用英文打字機)、英文速記、木工、金工、膳宿服務(需要烹製食物再提供服務,另加住宿服務)、家政等。一些平時筆試成績遜色的同學,也可以從中找到學習樂趣,其成績也可算入中六預科入學時的積點。因此,以初中成績評核試提前「篩選」,一定程度上無視同學在未來可被教化的可能性,若果因此而造成人才流失,後果不堪設想。

 

當然,現在世界各地有不少國家、地區,例如中國大陸、臺灣,中三結業生需要應考公開考試才可以升讀高中。例如中國大陸之「中考」、臺灣的「會考」。但前提是在設立入學試的同時,要有極高的升學率,以及完善的升學階梯,才可以持續運作。例如中國大陸之成功入讀普通高中之比率,均介於百分之四十七到百分之五十七,而中等職業教育則為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合計超過九成,甚至接近百之百。即使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仍可參加「高職高考」,升讀四年制本科課程,例如廣東技術師範大學,也可以畢業後先完成三年專科,再用「專升本」完成兩年本科即可。而臺灣則在完成「會考」後,分流至普通高中及技術型高中,技術型高中畢業生可透過「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入讀科技大學之本科或專科,完成專科也可再升本科,還有技職、專科二合一之「五專」。無論是升高中、升大學,比率同樣突破九成。但本港於升學階梯不全面時,實施初中成績評核試,被「篩走」的中三結業生,即使能修讀的職訓課程,又不可保證能升讀大學,在升學階梯如此單一且高中學位不足的情况下,負評如潮,似乎在所難免。

(資料來源: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610704

(資料來源:https://www.ey.gov.tw/state/7F30E01184C37F0E/130f6b11-b1d8-445c-859f-470e79e4ac15

(資料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626278366

(資料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536771847

 

第五部分:初中成績評核試的廢除及後續發展

由於初中成績評核試的推行,引起教育界強烈不滿,所以教育當局早在1980年代初期,邀請海外專家組成國際教育顧問團,協助教育統籌委員會檢討香港的教育政策。國際教育顧問團認為,應取消初中成績評核試,同時提出任何有志於在強迫教育後繼續升學的學生,都應該有資助學位供應。在教統會於1984年發表的第一號報告書中,認為即使現階段未能取消初中成績評核試,但建議增加中三學生升學的機會,並應增建中學及調整部分中學的班級結構,準備日後提供更多資助高中學額。因此,教育當局致力透過不同方法,增加中四學位,如興建新中學、將職業先修學校由77722改制為6664422模式、向私校買入高中學位,並進行職訓課程改革,從而創造條件,廢除初中成績評核試,使得初中成績評核試於1988年正式廢除。由1981年首次開考,到1987年最後一屆,僅舉行七屆便正式告終。

(資料來源:https://www.e-c.edu.hk/doc/tc/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education_reports/ecr1_c.pdf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8%9D%E4%B8%AD%E6%88%90%E7%B8%BE%E8%A9%95%E6%A0%B8%E8%A9%A6

 

初中成績評核試的廢除後,政府在1988年引入「初中成績評核辦法」。在這個制度下,教育當局會盡可能把同學安排同學在原校升讀中四。每間中學從教育當局「獲選派資格率」及「獲選派資格配額」,這個「獲選派資格率」,並非代表成功獲派中四學位的百分率,而是依據應屆中三學生的成績表現、可供分配中四學位總數及去年資格率決定。將該校「獲選派資格率」,配合中三學生報名人數,以及獲派職訓學位及直資學位的人數,便可以得到「獲選派資格配額」,代表有多少同學有資格在原校升讀中四。如果學位數目等於配額數目,獲得配額的學生可以在原校升讀中四;但如果學位數目多於配額數目,便要從獲得配額的學生中,以名次先後決定何者能在原校升讀中四。所有無法在原校升讀中四,又或者原校無提供中四學位的情況下,所有學生皆需參加統一派位。在統一派制度下,會依成績高低,優先分配中四學位予獲得配額的學生,然後才是沒有獲得配額的學生,直到所有學位均完成分配。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about-edb/publications-stat/publication/jsealeafletc.pdf

 

不過,由於新制度不能保證可以人人有資助中四學位,仍然有可能要入讀夜中學,又或者是職訓局或其他機構提供的職訓課程,也有可能在中三結業後,便要投身社會。隨着時間的發展,由於政府致力協助中學改制為「平衡班級」,使初中至高中各級班數相同,這個篩選制度也因而步向終結。在2006-2007年度初中成績評核辦法中,有94%學生可升讀原校,只有1074名學生獲派中三結業生職業訓練課程。而未獲派中四或中三結業生職業訓練課程學位的只有約240名,這些學生仍可選擇在私校、夜中學修讀中四,也可以報讀職業訓練課程。而這個制度要待2009年實施「三三四」學制後全面終結,所有有意接受主流教育的學生,應可在同一學校完成六年中學教育。因此,學生只須符合升級要求,就可以在原校升讀中四,且不用支付學費、只需支付最多340元之堂費,在中學階段全面實施免費教育。只有極少數情況,例如因資源所限而不能提供足夠中四學位,甚至不設高中課程,便要透過統一派位,稱為「中央學位安排」,用電腦分配中四學位予此類中三結業生。不過,學生仍可選擇改在其他學校升讀生中四,或者修讀職訓局的職專文憑或其他職訓課程,又或者投身社會。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8%9D%E4%B8%AD%E6%88%90%E7%B8%BE%E8%A9%95%E6%A0%B8%E8%A9%A6

(資料來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708/08/P200708080220.htm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edu-system/primary-secondary/spa-systems/secondary-4-placement/Secondary%204%20Placement%20Mechanism%202024_TC.pdf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student-parents/sch-info/fees-charges-in-sch/aided-sch/tongfai-homepage-c.pdf

 

第六部分:結語

初中成績評核試算是所有公開考試中相關資訊較少的一個,跟19901992年只舉行三次的基本能力測試(Basic Proficiency TestBPT)一樣,都是甚少被大眾知道的公開考試,二者同樣爭議多多,到最後也是一個「短命」考試。不同的是,初中成績評核試受眾人數多,不滿的人涵蓋不同持分者,而基本能力測試集中在僱主。基本能力測試的原意是為完成中學課程的學生,提供一機會以評定其中、英、數的知識技能水平,測試内容以日常生活素材為主,測量考生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運用其基本知識的能力,完成中四或年滿十七歲已可應考,每科只有「合格」、「不合格」之分。但考生人數則異常地少,首屆只有7555名報考,合格率介於55.96%69.93%。時任教育統籌司楊啓彥在1991年的一次立法局會議中,指政府會考慮持有此成績的人,可以投考個别公職員職位,這些職位不用正式中學會考資格,考評局也指是否承認成績須由私人機構自行決定。不過,在首次開考的一年,仍未獲政府及私人機構認可。相比起很快已取得國際認可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明顯遜色。

(資料來源:https://www.hkeaa.edu.hk/DocLibrary/About_HKEAA/annual_report/AR2017/2017_About_HKEAA.pdf

(資料來源:《華僑日報》1991-09-031991-07-101991-02-051991-01-241990-10-121990-05-31

 

基本能力測試之所以那麼快「Game Over」,源自僱主的反對聲音,首屆考試開考後,仍未獲政府及私人機構認可,代表此考試認受性不足,注定此考試不會長久舉行,考生考了此試,所得證書猶如「沙紙」,了無用處。又由於考評局需要自負盈虧,加上首屆只有7555名報考,令考評局因此嚴重虧損,間接引致當局於1992年決定停辦,以求把這個「賠錢貨」送走。而初中成績評核試的反對聲音涵蓋不同持分者,只是首屆考試,已可引起廣泛不滿,令教育當局不得不盡快找國際教育顧問團尋求解決方案,而《香港教育透視 ─國際顧問團報告書》在1982年誕生。兩年後即1984年,教統會於1984年發表的第一號報告書,明言要研究新派位辦法,取代初中成績評核試的可能性。印證了一個公開考試若要長久運作,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8%9D%E4%B8%AD%E6%88%90%E7%B8%BE%E8%A9%95%E6%A0%B8%E8%A9%A6

(資料來源:https://www.fed.cuhk.edu.hk/ceric/nh/9132/9132049c.htm

 

初中成績評核試是不是「生不逢時」,一直也有不少爭論,但初中成績評核試開創了一個先例,就是引入「初中教育證書」。它是政府發出的學歷證明文件,列明各科成績等級、品行及活動之評價,方便中三結業生用於應徵工作、升學之用。隨着高中教育普及化,「初中教育證書」也變得沒有存在必要作,因而不復存在。而中三結業生在2006年後,也難逃公開考試的命運,需要應付一個名為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之公開考試。考核形式也經過重大改革,雖然不像初中成績評核試一樣,決定學生能否升讀中四,但因反映學生整體水平,令部分中學不得不花時間協助中三學生應付TSA。也因而衍生出與初中成績評核試相類似的爭議。TSA的出現,是不是真的令中學淪為「考試預備中心」?是不是真的影響課程發展及校本需要?這點需要交給外界深思考究了,本人在此不作出進一步評論。

 

下星期會以「舊篇重啟」的方式,在進行内容更新、修訂後,再次連載有關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數學科目分析之專題篇章,敬請讀者留意。今天是1224日平安夜,明天為救主聖誕日,敬祝讀者聖誕節快樂,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