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為寶仁工作室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特別設立的連載系列。旨在利用學術化的分析方法,扣連現實生活,輔以真實事例,特別是筆者的求學經歷,將母校最美好、最燦爛、最真實一面,呈現給每一位讀者。以另類方法為母校進行宣傳,提升學校正面形象,並透過「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感謝母校教師一直為我們辛勤工作、堅守信念、不忘初心。
内容介紹:本篇將嘗試探討努力向上的重要性,並且從「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價值觀,分析跟「努力上進」的關係。下半部分則會深究懶惰成癮、社會性懈怠兩大概念,並且引用不同的示例,帶出努力是成功的一大條件,也是信任的前提,也是為自己帶來美滿而幸福的生活的方法。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進修英文大行動」的進展出現突破,筆者已完成Foundation級別的學習,現正進行Level 1的學習,完成後約相當於有CEFR B1之水平。期望本月內完成Level 1及Level 2的學習,以便在9月展開Level 3的學習,為2025年10月之CRE Use of English作好準備。 隨着時間的發展,新學年之升學形勢漸見明朗。筆者於8月14日決定續簽新約,而校方早於8月7日已作出向本人續約的決定,代表校方在衡量本人的工作表現後,願意把穩定學校發展的重任託付本人。而校方也在重編本人的工作時,亦尊重本人的意願,最終決定以「特殊教育及數學」這個主要分工,繼續推動的升學鬥爭,相當程度上兌現校方有兩年前曾作出的承諾。讓筆者這位「數學人」,終於可以接手跟進跟本人主修科目相同的學科事務,並且掛上「特殊教育」的名銜,協助本人於下學年力爭特殊需要教育學士學位。但是,筆者仍未放棄,仍然會應徵教席,直到最後一刻。無論是否履任教職,下學年的升學形勢仍然不樂觀,加上外憂內患加劇,有必要採取以防守為主的作戰策略。實行「聯防聯控、同心共行」的措施,更加着重「外防輸入、內防輸出」。筆者將嚴格排查所有組別的工作量及工作情況,並挑選數十項被認為可控的組別,特別是那些有助筆者推動升學工程的職務,以及一般TA不易處理、必須本人親自經手的工作。以防再有上學年的亂象發生,包括職務外溢、「硬食」附加職務等,將筆者跟學校需面對的風險,均降至最低。 至於「學校TA大離職潮」,正式進入第二階段,不排除會是最後一個階段。在第二階段,更多TA決定遞紙離職或決定不簽署新約,到了9月1日,全校將只有2名現役TA,分別來自「第三梯隊」及「第四梯隊」,其中一人年資不足一年,其餘5名全為新人,代表學校TA之「第五梯隊」,逐步成形。多個組別在「大離職潮」下,均損兵折將,新一輪的派系角力、搶人大戰,也因此而全面展開。其中尤以SEN組,更直接「放空城」,原任TA將全數離任,若非本人果斷選擇加入,恐怕亂象接踵而來。預科筆者將跟其他新任SEN TA一樣,必須從頭開始、重新出發。筆者希望以一個月時間,先了解SEN組的工作,找出問題根源後,制訂一套完整的應對策略。最重要是,要設法恢復SEN組TA重視學生輔導及溝通的傳統,協助學校照顧SEN學生,避免他們因為行為問題,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甚至釀成校園霸凌等嚴重事件,以及幫助SEN學生盡長所長,將會是筆者的主要工作。 誠然,筆者作為目前在校年資最長的TA,目睹「第三梯隊」及「第四梯隊」TA極為不堪的工作表現,甚至跟「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TA去比較,更加是今非昔比,令本人深感痛心。而他們亂來、散慢的工作心態,也是筆者過去「硬食」那麼工作的原因,導致校方制訂的分工機制,無法有效並正常運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筆者在任「科學及科技TA」期間,將近九成工作並非跟「科學及科技」完全相關,導致本人的職銜淪為虛名,實質跟「無所屬TA」無異。現在掛回有實際職務的職銜名稱,只是解決亂象的開始。在未來一年時間,筆者必須進一步加強跟教師的合作,跟所有TA保持最遠距離,甚至要劃清界線,保持獨立自主,堅持「派系中立政策」,打破派系之間的界線,展開深度合作,才是筆者在校生存的不二法門,也是筆者力爭升學機會的雖一方法。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年8月17日 |
*本篇由寶仁工作室 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 供稿
各位大家好,要建立美好而幸福生活,努力勤奮至關重要。作為香港人,「獅子山精神」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信念,是香港奮鬥精神的象徵。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生存,人們選擇在逆境中艱苦奮鬥、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和諧包容。塑造出今天香港人那種刻苦耐勞、不屈不撓、胼手胝足、開拓進取、力爭上游、應變靈活、自強不息的精神。正因為「努力上進」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動力泉源,本星期我們嘗試探討努力向上的重要性,又會從「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價值觀,分析跟「努力上進」的關係。至於下半部分會深究懶惰成癮、社會性懈怠兩大概念,並且引用不同的示例,帶出努力是成功的一大條件,也是信任的前提,也是為自己帶來美滿而幸福的生活的方法。
(資料來源: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6/20/AP62af898ce4b033218a531213.html)
課前熱身:劣幣驅逐良幣
你有沒有聽過「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一詞?這是一個經濟學術語,用來反映商業社會上的一種反淘汰現象。以本港之10元錢幣為例,市面上是同時流通10元紙幣及10元硬幣,由於硬幣使用的時候相當不方便,用來封紅包又會被人發現。因此,市民習慣會將這些10元紙幣儲起,結果令市場上充斥不少10元硬幣,而10元紙幣就漸漸在市場上消失。在工作環境中,如果員工之薪水相同,但大家的工作量不一,或者有部分員工表現懶散、工作效率低。那些表現好的員工,很有可能覺得上司偏幫他們,自然會選擇辭職、另謀高職。日子一久,公司只會充斥那些表現差劣的員工。要挽留人才,除了獎勵表現好的員工,讓他們獲得應得的報酬外,解僱不符合公司要求的員工,也是另外一個可行選擇。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pR9OYvqp4)
事實上,很多人的心態相當自私,經常抱持坐享其成的心態,寧願以最小的努力,換取最大的利益。部分人甚至缺乏「努力上進」的心態,只顧安於現狀,而不敢讓自己在事業及升學進程上,再有任何突破。筆者並非指這種生活方式根本是「大錯特錯」,而是強調這種生活方式並不一定為社會帶來進步。今天我們之所以過着科技先進、高度文明的社會,全賴一代又一代人類的努力拼搏、艱苦奮鬥而得來。事實上,今日我們用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是由精通資訊科技、大數據的專家,以及研發半導體的專業工程師,辛苦努力研究得來的成果。今天我們最引以傲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大樓、環球貿易廣場,還有首個四線轉乘的港鐵車站-金鐘站,尚有高鐵車站-香港西九龍站,也是工人們辛苦努力的成果。正因為一代又一代人類的努力拼搏,這個社會才得以邁向進步。而本星期我們會深究如何努力上進,正是為了社會之進步,出一分力,也是筆者堅持發佈《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的原因。
努力向上的重要性
既然努力上進的目的是為了社會之進步,那麼,努力向上為何那麼重要?要解答這個問題,不妨我們欣賞一篇來自《人民日報》在2024年11月17日之每日文摘:
我從未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且誠實的人,會抱怨自己命運不佳。
最理想的狀態,並非你從未犯過錯誤,而是你始終未曾放棄過成長。
沒有人能夠直接讓你變得更好,時間和經歷只是輔助,真正支撐你不斷進步的,是你堅定的意志、內在的修養、良好的品行,以及持續不斷的自我反思和修正。
我非常喜歡這樣一句話:「人生中最好的貴人,正是那個努力向上的自己。」
生活不會辜負每一個持續努力的人。
願我們都能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上,遇見那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取自《人民日報》每日文摘2024-11-17
(資料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7/10/31936202_1139564075.shtml)
大家看完這段引文,有何感受?對於筆者而言,努力是邁向成功和進步的一大基石,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在筆者的升學鬥爭中,我曾經很希望上天能賜予一位貴人,助本人跨越一切障礙,最終踏上成為教育學家的康莊大道。然而,經過將近兩年於中學的工作經驗,還是認為自己努力向上的心態,才是成功的關鍵。就算別人為本人的升學鬥爭,提供那麼多的建議,但到最後還需要由本人親自處理,而別人是無從干涉。同樣,母校如此輝煌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教職員團隊和學生努力奮鬥的成果。利用自己的雙手,實踐母校「堅毅自強」的信念的同時,也為母校帶來更美好的學習環境、更多姿多采的學習體驗。要知道,母校於1997年成立,當時教育當局為母校分配了一幢標準校舍,那時候的母校,必須從零開始,得蒙當年有不少經驗豐富的教師,在這裏默默耕耘、深耕細作,母校才得以在成功的基礎上順利發展。
記得筆者於高中修讀ICT時,是在五樓的電腦室,那時的裝修比較簡單。現在已升級為創新科技多媒體中心,供校園電視台使用,這裏設備精良,必要時還可以用來接見嘉賓,用作採訪用途。又例如STEM Maker Base,是學校向教育當局申請津貼而設立的,筆者入讀初期,只是一個教員室。後來筆者升讀高中後,這間教員室隨即進行一個大翻新,並且變成一間擁有先進設備之STEM Maker Base。那時筆者目前工作的前工業中學,並沒有專用特別室,用於STEAM。這間母校其中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入口有一個水池,最初是沒有任何預外裝飾的。三年前重回母校,發現這裏煥然一新,多了不少跟母校有關的裝飾,後來甚至為了響應大熊貓熱潮,多了一些大熊貓裝飾。由此可見,母校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直努力追求進步,不斷更新硬件、軟件,造福未來之莘莘學子。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安於現狀,不肯努力作出改變的話,真是會帶來進步?
其實,我們之所以選擇努力向上,是基於以下原因。如下所示:
超越自己 |
Ø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旅途中,都會面臨無數的挑戰和困難。 Ø 這些挑戰往往會讓我們感到迷茫和無助,但正是這些挑戰讓我們有機會去超越自己,去發現自己真正的潛力,也只有努力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
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
Ø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沒有任何成功是輕而易舉的。 Ø 每一位在各自領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們的背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經歷了無數的失敗和挫折,才最終走向成功。 |
努力帶來成長 |
Ø 努力的過程不僅僅是為了達成目標,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Ø 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挑戰,這些挑戰會迫使我們不斷學習和進步。 Ø 每一次克服困難,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機會。 Ø 這些成長將成為我們未來面對更大挑戰的基石,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自信。 |
努力創造機會 |
Ø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Ø 努力工作的人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這使得他們在面對機會時能夠脫穎而出。 Ø 反之,如果我們不努力,只是等待機會,那麼即使機會來臨,我們也無法把握。 Ø 只有努力工作的人,才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到新的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努力是一種價值觀 |
Ø 努力工作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價值觀。 Ø 它代表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代表了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 Ø 當我們學會努力,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我們會更加珍惜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因為小小的進步都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得來的。 |
努力會帶來回報 |
Ø 努力工作會帶來豐厚的回報,這些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Ø 當我們通過努力達成目標時,會感到無比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感覺是任何物質上的獎勵都無法替代的。 Ø 努力工作還會讓我們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這些都是對我們努力的最佳回報。 |
努力是一種責任 |
Ø 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努力會影響到我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Ø 我們的成功會激勵他們,也會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Ø 因此,我們有責任去努力工作,去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
努力是成功的唯一道路 |
Ø 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Ø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努力,因為只有努力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
(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6ae2bf9fd89780001f9f6d4)
向上、向善、向美、向好
在內地,「向上、向善、向美、向好」是部分人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現在我們從下表看看箇中的理念:
向上 |
Ø 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對自我的不斷超越。 Ø 它意味著不滿足於現狀,不安於平庸,懷揣著夢想與追求,向著更高的山峰攀登。 Ø 在生活中,向上也是我們面對困難時的堅韌不拔,遭遇挫折後的重新站起。 Ø 每一次攻克難題、每一次提升技能,都是向上的一小步,日積月累,就能彙聚成人生的巨大跨越,讓我們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實現從平凡到卓越的蛻變。 |
向善 |
Ø 人性中最溫暖的光芒,是對他人的關愛與説明。 Ø 善良無關身份地位、財富多寡,它體現在生活的細微之處。 Ø 例如,於巴士為老人讓座、給貧困地區捐贈衣物書籍、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蘊含著無盡的善意,能為他人的生活帶來一絲慰藉和希望。 Ø 善舉如同一顆顆愛心的種子,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生根發芽,開出溫暖的花朵,讓社會充滿愛與和諧。 Ø 當我們心懷善意,主動去説明他人時,收穫的不僅是他人的感激,更是內心的富足與安寧。 Ø 善良是一種迴圈,付出善意的同時,也會收穫善意的回饋。 |
向美 |
Ø 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是對生活的熱愛與珍視。 Ø 美,無處不在,它可以是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也可以是藝術作品中的動人旋律、精妙畫作、優美詩詞,讓我們在欣賞中獲得心靈的滋養。 Ø 美更是人性中展現出的真誠、勇敢、寬容等美好品質。 Ø 懂得向美的人,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點滴美好,為平淡的日子增添色彩,例如注重自身修養的提升,舉止優雅、談吐文明。 Ø 向美而行,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緻,讓我們的靈魂更加豐盈,以一顆細膩而敏銳的心去擁抱世界,感受生活的無盡魅力。 |
向好 |
Ø 對生活的積極信念,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Ø 無論當下處境如何艱難,心中始終懷揣著向好的希望,相信通過努力,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Ø 這種信念支撐著我們在困境中堅守,在迷茫中尋找方向。 Ø 在個人生活中,向好的信念同樣重要,它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瑣碎與壓力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勇於克服困難,不斷調整自己,向著更好的生活邁進。 |
(資料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59619113)
「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其中,向上是動力,推動我們不斷成長進步。向善是基石,奠定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向美是追求,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向好是信念,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和勇氣。我們應將之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以向上的姿態、向善的心靈、向美的眼光、向好的信念,譜寫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資料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59619113)
因此,在很多人眼中,「向上向善」是一股強大力量,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其中,向上即進取,意味著奮發向上、追求進步。向善即崇德,意味著明德惟馨、擇善而從。由此可見,向上是人們不斷提升本領和境界的動態尺度,是向善的前提和基礎;向善是向上的具體體現和標誌,是向上的動力源泉和崇高境界。因此,向上和向善之間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會把向上和向善合起來使用,成為「向上向善」。因此,我們應激發人們形成向上向善的意願和情感,從而推動形成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特別是教育層面,教師要把向上向善的要求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用自己的學識、閱歷和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向上向善的種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發芽。其次是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樹立起「關愛好人、好人有好報」的鮮明導向,讓真善美始終成為社會生活主流和人們心頭暖流,成為人們的精神依靠和品行追求。從中國傳統文化上,我們強調「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些經典名句,都有助建立「向上向善」的思想和理念。
(資料來源: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6/0615/c49150-28445912.html)
針對「努力上進」這個主題,以向上、向好至為重要。筆者認為,向上是我們選擇努力的原因,正因為這個社會需要進步,而努力是推動進步的前提。同理,如果要面對困難,尤其是校歌中提到的「未來暴風雨」時,就必須努力且不肯放棄才行。至於向好,就是我們選擇努力的主要信念,就是因為我們對未來有着美好期許。我們相信努力是有回報,這些回報何時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只要我們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勇於克服困難,不斷調整自己的話,因為生活、工作而產生的瑣碎與壓力,自可迎刃而解。母校以「堅毅自強」作為校訓,正好強調努力是必須的、努力是有需要的,只有努力,我們才有機會憑着自己的雙手,譜寫出一個又一個難以想像的事情。甚至化腐朽為神奇,把本來不可能的事情,都變為有可能。
懶惰成癮
母校以「堅毅自強」作為校訓,勉勵學生要「不斷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當中的懈怠,有「懶散不勤勉」之意,也可解釋為「態度輕慢不莊重」,這意昧着校方視「懶惰」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懶惰」是七宗罪之一,另外六個分別是傲慢、貪婪、淫慾、妒忌、貪食、烈怒,均是重大罪過,也是其他罪的根源。「懶惰」定義為「不高興動或勞動,怠慢,閒散和沒精打彩」,從神學角度去看,懶惰不單是指靈性方面的懶散,也包括在實踐基督教教義時的冷淡和不夠積極,而且更是機會的毀壞者。在《箴言》19:15中:「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另外,在《箴言》21:25中:「懶惰人的心願將他殺害,因為他手不肯做工。」此外,在《馬太福音》第25章有關「十個童女的比喻」中,指出天國好比十個童女,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聰明的拿着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但是愚拙的只會拿着燈、卻不預備油,耶穌以這比喻,鼓勵我人們要忠心,效法那五個聰明童女,在等候之時就準備好,迎接主的再來。因此,這五個愚拙的童女,並不是不道德、欺騙或撒謊,祇是懶惰而已。
(資料來源: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06239&la=0&powerMode=0)
(資料來源:https://www.jw.org/cmn-hant/%E8%81%96%E7%B6%93%E8%88%87%E7%94%9F%E6%B4%BB/%E8%81%96%E7%B6%93%E5%95%8F%E7%AD%94/%E4%B8%83%E5%AE%97%E7%BD%AA/)
(資料來源: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illu/sic0092.html)
(資料來源:https://hkbibleconference.org/session-message/view/1005)
由此可見,「懶惰」在神學角度可視為重大罪過。若果一個人已經將「懶惰」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有可能為自己、家庭以致社會帶來重大危害,而懶惰成癮正是其中之一。筆者曾在「深度分析」中的《從Cure Kyunkyun的心路歷程分享個人成長》中,提及「成癮」一詞,是指一種失去控制的行為,是個人沉溺於有害事物而不能自拔。當事人雖然認定該種行為會對自己或自己所關心的人造成傷害,但是要停止這種行為,當事人卻感到無能為力。除了毒品、酒精、煙草這三種物質性成癮外,也包括行為性成癮,例如病態賭博、病態購物、上網成癮、工作成癮。成癮元素有三種,即生理上的渴求、脫癮症狀及耐受性。而懶惰成癮正是行為性成癮其中之一,除了令人生理上渴求懶惰外,當人們想戒掉懶惰時,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反應,甚至會令自己長期處於懶惰之中,以達到同等程度的滿足感。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technology-edu/resources/hmsc/HMSC_Booklet15D_C_p32.pdf)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technology-edu/resources/hmsc/eresources-15D.html)
有興趣了解「成癮」概念的讀者,可以閱覽由本人撰寫的「深度分析」,連結如下:
【深度分析】從Cure Kyunkyun的心路歷程分享個人成長
https://poyanforum.blogspot.com/2025/03/cure-kyunkyun.html
「懶惰」之所以出現,可以從兩個面向去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缺乏動力和目標可能使人表現出懶惰的行為,當一個人對生活沒有明確的方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時,就可能缺乏行動的積極性,另外,不良的習慣和環境也會助長懶惰,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安逸、缺乏約束的環境中,容易養成拖延、懶散的習慣,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看,身體的疲勞、營養不均衡或某些生理疾病可能影響人的精力和活力,導致看似懶惰的表現,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患者或因疲倦乏力,對各種活動都提不起興趣,表現出行動遲緩、不愛活動的行為。有些精神疾病也可能出現類似懶惰的癥狀,例如抑鬱症,所以無法直接通過自我調節來改變。因此,「懶惰」有可能基於生理疾病所致,並非全是人為導致。
(資料來源:https://m.youlai.cn/sjingbian/article/E5CEFBgO5mq.html)
因此,當一個人過於懶惰時,需要注意審視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況,嘗試尋找缺乏動力的原因,並設定明確的目標。逐步培養行動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時間,避免過度沉迷於娛樂。若果問題持續,例如懶惰狀態持續超過一個月,且無明顯環境或生理原因,以及伴隨有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等癥狀,且懶惰導致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或學習,甚至影響到社交和人際關係的話,就會符合「精神性懶惰」特徵,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早期信號。換言之,某人已經出現懶惰成癮了。因此,有些人會將懶惰成癮定性為疾病,甚至認為懶惰成癮足夠催毀一個人的命運。
(資料來源:https://m.youlai.cn/sjingbian/article/E5CEFBgO5mq.html)
(資料來源:https://health.baidu.com/m/detail/ar_5609718762802924858)
(資料來源: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6281)
(資料來源:https://www.readformore.com/%E6%84%9B%E6%9B%B8%E4%BA%BA/%E7%B4%A0%E9%BB%91%EF%BD%9C%E6%87%B6%E6%83%B0%E6%88%90%E7%99%AE%E8%B6%B3%E5%A4%A0%E5%82%AC%E6%AF%80%E4%BD%A0%E7%9A%84%E5%91%BD%E9%81%8B%EF%BC%8C%E8%A6%81%E8%87%AA%E6%95%91%EF%BC%8C%E5%BF%85%E9%A0%88%E5%A4%A0%EF%BC%8E%E6%B1%BA%EF%BC%8E%E5%BF%83-7451)
根據某學生成長導師之「臨床經驗」,有很多人因為不想面對和負責任,拖累成性,寧願拖到死為止。該學生成長導師也同時指出,人們往往未死到臨頭也不去救贖懶惰惹的禍,以為「不過是懶一點」而已,只是「遲一點」罷了。以致放棄改善惰性心態的機會。例如,一個有「拖延症」的人,經常要想辦法避開討債者,拖拉、欠債、逃跑,成為他的生活日常。或許,當一個人被奪走財政權,甚至狠心讓自己受罰,讓自己徹底失去自由,逼到絕路,死到臨頭之時,才可望燃起重新做人的決志。因此,散漫、懶惰、拖拉和逃避心態,足夠催毀一個人的命運。
(資料來源:https://www.readformore.com/%E6%84%9B%E6%9B%B8%E4%BA%BA/%E7%B4%A0%E9%BB%91%EF%BD%9C%E6%87%B6%E6%83%B0%E6%88%90%E7%99%AE%E8%B6%B3%E5%A4%A0%E5%82%AC%E6%AF%80%E4%BD%A0%E7%9A%84%E5%91%BD%E9%81%8B%EF%BC%8C%E8%A6%81%E8%87%AA%E6%95%91%EF%BC%8C%E5%BF%85%E9%A0%88%E5%A4%A0%EF%BC%8E%E6%B1%BA%EF%BC%8E%E5%BF%83-7451)
社會性懈怠
比起懶惰成癮,社會性懈怠所帶來的後果,可能更加嚴重。社會性懈怠的英文為Social loafing,或稱社會干擾、社會致弱、社會懈怠和社會賦閒,是指當團隊合作完成工作時,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反而會少於獨自完成工作,被視為團隊效率的「隱形殺手」。特別是當團隊中有能力較強的個別成員時,社會性懈怠的效果會更加顯著,在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看,當一個群體被要求處理任務時,個體的責任感會變得薄弱,在面對困難時往往會退縮或逃避,期望其他人承擔責任,是為「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在這個情況下,當團隊中有其他成員的工作能力突出時,其他成員便會在無意中期望該成員承擔更多工作,將自己負責的任務轉嫁出去,造成「責任越小,能力越小」的情況。至於付出更大心力的成員,當發現自己的努力需要與其他成員共享,無法得到應有的回報時,自然十分沮喪,可能導致他們的工作動力不斷下降。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
(資料來源:https://www.rock-training.com/%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EF%BC%9A%E5%9C%98%E9%9A%8A%E5%90%88%E4%BD%9C%EF%BC%8C%E8%B6%8A%E5%81%9A%E8%B6%8A%E5%A4%A7%E9%91%8A%EF%BC%9F-2/)
(資料來源:https://spiketren.gitbooks.io/psy101/content/ch16/16.2.6.html)
(資料來源:https://hkuspace-plk.hku.hk/f/page/4200/120798/%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E7%9A%84%E7%8F%BE%E8%B1%A1.pdf)
在1913年,一名從事貿易的法國農業工程師Max Ringelmann,首次描述了社會性懈怠現象,他進行了一個實驗,參加者們被要求以一人與團隊兩種形式參加拔河比賽。結果發現,當團體的規模越大,儘管總和的拉力會越來越大大,每個人付出的努力卻越來越少。從一個人拉的63公斤,到三個人平均拉出53公斤,到八個人甚至只剩下31公斤。後來,人們將此現象,稱為Ringelmann效應,後來更名為社會性懈怠。及後有更多針對社會性懈怠的研究,例如Bibb Latané、Kipling Williams和Stephen Harkins曾經同時測量了人們獨自拍手大喊和在團體中拍手大喊的音量。結果發現團體的規模越大,每個人付出的努力就越少,每位成員的社會壓力便愈小。因為一個人單獨吶喊或鼓掌時的音量,比他在團體中跟大家一起吶喊或鼓掌來得更熱烈、大聲。Kipling Williams和Stephen Harkins在1993年更進一步提出社會性懈怠的起因是人們與他們在專案結束時會獲得的獎勵或讚揚之間的連結感較為薄弱所致。
(資料來源:https://asana.com/zh-tw/resources/social-loafing)
(資料來源:https://www.rock-training.com/%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EF%BC%9A%E5%9C%98%E9%9A%8A%E5%90%88%E4%BD%9C%EF%BC%8C%E8%B6%8A%E5%81%9A%E8%B6%8A%E5%A4%A7%E9%91%8A%EF%BC%9F-2/)
(資料來源:https://onyourpsy.com/21916-2/)
社會性懈怠不但影響生產效率,也會引發工作過勞這個衍生問題。曾經有報告指出,全球有71%的知識型工作者,在 2020年至少經歷過一次過勞的情形。在這些知識型工作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曾因為欠缺對任務和角色的明確瞭解,而感到倦怠和過勞。當缺乏工作的明晰度時,知識工作者往往不清楚他們正在進行什麼工作,或該工作如何對他們的公司產生影響時,便無法有效地優先考慮或執行具有高影響力的工作,因而造成過勞。不要少看工作上的過勞,因為世界衛生組織已於2019年將職業過勞正式列入《國際疾病分類》,長期過勞除了會產生心理症狀如失眠、憂鬱外,還會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會影響大腦功能、短期記憶等健康危機。尤其在香港這個高壓的工作環境,要是因為社會性懈怠而引致職業過勞的話,嚴重的話足以致命,後果得不償失。
(資料來源:https://asana.com/zh-tw/resources/social-loafing)
(資料來源:https://www.elle.com.hk/life/occupational-burnout-and-solution)
其實,社會性懈怠源於部分人「搭便車」(Free Rider)行為。除此以外,⻆色不明確和責任分散、團體規模過大、期望不同等,也是造成社會性懈怠的原因。當⻆色不明確和責任分散,會降低導致個人責任感。當團體規模過大,可能會令自己感覺自身的努力,對結果影響不大。另外,與高能力者合作時,認為他們會主導整個過程,進而令自己感覺自身的努力,對結果影響不大,也會令個人責任感及努力程度下降。此外,當團體內成員間的目標不一致,在溝通有限時,社會性懈怠也會容易出現。
(資料來源:https://hkuspace-plk.hku.hk/f/page/4200/120798/%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E7%9A%84%E7%8F%BE%E8%B1%A1.pdf)
(資料來源:https://www.rock-training.com/%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EF%BC%9A%E5%9C%98%E9%9A%8A%E5%90%88%E4%BD%9C%EF%BC%8C%E8%B6%8A%E5%81%9A%E8%B6%8A%E5%A4%A7%E9%91%8A%EF%BC%9F-2/)
應對社會性懈怠的方法
要應對社會性懈怠,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崗位。在分配工作内容時,確保每一項任務都有所屬的負責人,且負責人已經清楚該任務的內容、時限、所需資源等。以免成員之間因工作項目沒有直接負責人,而互相推卸責任。透過制定簡單明確的指示,促進目標的建立和有效管理工作流程。其次是控制團隊規模,管理者需按照工作內容合理安排人數,避免人數過多出現冗員,同時避免人數太少令成員壓力過大,在追蹤工作進度與狀態時,可以透過定期的一對一評估,適時了解到各任務的最新進度、團隊成員所面臨的難處等,幫助管理者更新管理策略。而一對一評估的做法,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被看見」,強化個體的工作動力。
(資料來源:https://www.rock-training.com/%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EF%BC%9A%E5%9C%98%E9%9A%8A%E5%90%88%E4%BD%9C%EF%BC%8C%E8%B6%8A%E5%81%9A%E8%B6%8A%E5%A4%A7%E9%91%8A%EF%BC%9F-2/)
(資料來源:https://hkuspace-plk.hku.hk/f/page/4200/120798/%E6%87%89%E5%B0%8D%E7%A4%BE%E6%9C%83%E6%80%A7%E6%87%88%E6%80%A0%E7%9A%84%E6%96%B9%E6%B3%95.pdf)
然而,對筆者而言,要真正解決社會性懈怠,還是由一個人的「劣根性」,即長期養成且難以更改的惡習,開始根治,特別是慣常的無關心理。毛澤東曾在《反對自由主義》中批評有些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凡事只顧自己,漠視集體和他人利益,這種慣常的無關心理,最終會令自己失去別人的信任。另外,毛澤東也曾在《反對自由主義》中,指出有些人「辦事不認真,無一定計劃無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認為這些「自由主義」的表現是「一種腐蝕劑」,使團結渙散,關係鬆懈,工作消極,意見分歧。因此,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絕不可以把懈怠成為生活日常,以免因懈怠而種下之種種惡果,到最後只能自作自受,承擔因懈怠而帶來的後果。
(資料來源: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A%A3%E6%A0%B9%E6%80%A7&search=%E5%8A%A3)
(資料來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5382204/answer/3245302215)
(資料來源:https://kknews.cc/zh-tw/history/oelqgap.html)
實例分析:成語故事-不名一錢
「不名一錢」這個成語出自《史記》中之《鄧通傳》,用來形容一個人一分錢也沒有,貧窮到了極點。故事記述,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鄧通的船夫,雖然本事不高,但能説會道,特別善於是阿諛奉承。話說,漢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嘗試往天上爬,忽然有一個戴黃帽的人,稱之為「黃頭郎」,並把他推上了天。醒了過來後,他就已經急着讓官員們去尋找夢中的「黃頭郎」,認為這位「黃頭郎」是一位神仙。後來找到一名叫鄧通的人,正是他自己要找的「黃頭郎」,加上「鄧」姓正好與「登」作諧音,認定鄧通就是幫助自己得道之人,遂提拔他為上大夫,並賞錢十萬之多。為保住自己的權勢和財富,鄧通極力討好文帝,還曾經嘴把文帝身上長的瘡的膿血給吸出來,自此深得文帝的歡心。後來,文帝為了不讓他陷入貧困,特別賜給鄧通一座產銅的礦山,有權為自己鑄錢,稱為「鄧氏錢」。結果,鄧通在文帝的賞賜下莫名奇妙成為大富翁,從此鄧通就富甲四方。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S0z10o1wk)
(資料來源: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1648419-%E9%84%A7%E9%80%9A%E5%8A%A9%E6%96%87%E5%B8%9D%E5%BE%97%E9%81%93-%E5%8D%BB%E8%90%BD%E7%9A%84%E3%80%8C%E4%B8%8D%E5%90%8D%E4%B8%80%E9%8C%A2%E3%80%8D%E7%9A%84%E4%B8%8B%E5%A0%B4)
然而,有相面之人早已預示鄧通的下場,指出鄧通日後會貧餓而死。但是,文帝覺得鄧通是助他得道的人,怎可能死於貧困。既然鄧通的貧富全在他的手裏,所以就有賜給鄧通一座產銅的礦山、允許為自己鑄錢的權利之決定。可惜好景不長,文帝去世後,由景帝繼位。景帝對鄧通並不喜歡,同時又收到大量針對鄧通的投訴,景帝以「私自鑄錢,破壞國家經濟」為由,加上鄧通對國家經濟也毫無貢獻之原因,決定收回鄧通的鑄錢特權,充公了他的財產,包括當初文帝賜給他的礦山。最終,曾經富可敵國的鄧通,一下子就變得十分貧困潦倒,最後只可以成為乞丐。儘管文帝的姐姐曾因為可憐他而賞賜一些錢物給他,但很快就會被沒收,連一根簪子都留不下,最後一如相面之人的預言,鄧通餓死在別人家中。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S0z10o1wk)
(資料來源: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1648419-%E9%84%A7%E9%80%9A%E5%8A%A9%E6%96%87%E5%B8%9D%E5%BE%97%E9%81%93-%E5%8D%BB%E8%90%BD%E7%9A%84%E3%80%8C%E4%B8%8D%E5%90%8D%E4%B8%80%E9%8C%A2%E3%80%8D%E7%9A%84%E4%B8%8B%E5%A0%B4)
在這個成語故事中,鄧通意外發達,自此富甲四方,最後被漢景帝以「私自鑄錢,破壞國家經濟」為由,收回鄧通的鑄錢特權,最後鄧通只可以成為乞丐,只可以講跟鄧通的懈怠,有密切關係。在動畫《成語動畫廊》中,熊貓博士以鄧通的故事,強調人們透過不勞而獲的方式去生活,始終是沒有保障的,而YY也表示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沒錯,鄧通意外從漢文帝中獲得鑄錢的特權,但鄧通只顧將自己鑄造的錢幣,用作個人消費,只顧享受豐衣足食的生活,沒有將手上的銅錢,投資國家的經濟及公益事業,不明白文帝要賦予他鑄錢特權的真正原因。如果他願意將錢幣用作國家經濟的投資,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令朝廷可以從中收取更多的稅賦,朝廷就不會收到那麼多關於鄧通的投訴;如果他願意將錢幣用作基礎建設和教育方面的投資,老百姓就可以使用安全又完善的道路,他們的知識水平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有利當地的文化及文明發展;如果他將一部分錢幣用作公益事業,例如開倉振災,貧困居民的生活水平,肯定可以解決當地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然而,這個世界是沒有如果,鄧通最後弄到這個田地,也只可以說是自作自受。
事實上,在國父孫中山所提出政治制度中,將政治分成「政權」及「治權」,其中「治權」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及監察,實行五權分立,而「人民」則擁有四個政權,即創制、選舉、複決及罷免。在罷免制度下,經選舉產生的公職人員,人民可以透過投票方式,解除不適任公職人員的職務。出自國父針對選舉權及罷免權的看法如下:
第一個是選舉權。現在世界上所謂先進的民權國家,普遍的只實行這一個民權。專行這一個民權,在政治之中是不是夠用呢?專行這一個民權,好比是最初次的舊機器,只有把機器推到前進的力,沒有拉回來的力。現在新式的方法除了選舉權之外,第二個就是罷免權。人民有了這個權,便有拉回來的力。這兩個權是管理官吏的,人民有了這兩個權,對於政府之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又一面可以調回來,來去都可以從人民的自由。這好比是新式的機器,一推一拉,都可以由機器的自動。
《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六講
(資料來源: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8%89%E6%B0%91%E4%B8%BB%E7%BE%A9/%E6%B0%91%E6%AC%8A%E4%B8%BB%E7%BE%A9%E7%AC%AC%E5%85%AD%E8%AC%9B)
因此,當政治人物勝選後,若果未能兌換當初在選舉時向人民許下的承諾,而且還油嘴滑舌,又或者履職期間行為極不檢點,甚至涉及瀆職、嚴重違紀違規的話,人民有權透過罷免,把當初賦予給當選者的權力收回來,以保護自身的權益。筆者之所以提及罷免,是因為「努力是信任的前提」。政治人物努力在選舉中拉票,最終勝選,代表人民將權力托賦予獲信任的人,就是在選舉中的當選人。但是,如果未能達人民的期望、失去信任,令人民覺得必須提前將之解職的話,就可以用罷免權收回權力,以表示對這個份已徹底失去信任,不可以繼續履職。有點像議會制下的「不信任動議」,一旦「不信任動議」獲得通過,代表總理失去議會的多數信任,自然失去擔任總理的資格,總理必須辭職,又或者要求解散議會舉行大選。可以說,「努力是信任的前提」是當今社會非常重要的原則,也是社會運作的一切基礎。
母校如何讓學生「努力上進」?
為了避免學生養成「懶散不勤勉」的習慣,母校在學社制度中,設立「勤勉社」(House of Earnestness),與仁愛、和平、忠信並列母校之「四大學社」。「勤勉社」以黃色作為主色,吉祥物則選擇了象徵勤奮、團結、堅毅的蜜蜂,希望勤勉社社員在競技場上努力不懈,在學習上默默耕耘,並且懷着積極向上的精神、眾志成城。跟一般中學一樣,也設有不同的獎項,去鼓勵學生「努力上進」。上星期提到的「學行獎勵計劃」,有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課業、勤學、行為、服務四方面爭取好表現,並且以獎章、獎狀來鼓勵同學,還可以賺取優點。「與校長共進午餐」讓上學期成績優異的同學,可以在午膳時間參加校方舉辦的聚餐,還可以邀請一名教師及家長參與。全年成績優異的學生,有機會在畢業禮獲頒獎狀,另加獎品甚至是書券。校方每年也會挑選那些努力保持閱讀習慣的同學,特別是「圖書館常客」,參與一個名為「書店深度遊」的活動,筆者曾多次參與。我們一行大概二十多人,曾經到位於銅鑼灣的誠品書店為學校選購書籍,筆者曾為學校選購的書藉,至今仍妥善存放在母校圖書館。
(資料來源:https://www.cpc.edu.hk/attached/file/20230912/20230912022206_56072.pdf)
跟其他中學一樣,母校亦設有升留級制度,希望學生努力學習,以達到學校的學術要求,然後才可以升班,未達升班條件的學生,成績表可能會註明該生試升,甚至留級。根據筆者的求學經驗,學校是以全年平均分作升班的首要考慮條件,也會考慮同學的違規記錄、操行,在升留級會議決定。校方有權要求學業成績未如理想的同學,於暑期參與「暑期輔導班」,以鞏固學生在中文、英文、數學等科目的基礎,學生也須攜帶暑期作業,以便在校完成,如無故缺席、遲到或不守秩序,可以再額外增加輔導時間,甚至會被處罰。「服務獎分」鼓勵學生參與服務,教師會按學生參與的服務,簽發服務獎分。原則上,每次最多5分,每50分換算成一個優點,但據筆者求學經驗,校方可以對特定服務之優點最多獲得個數,施加限制。如果涉及服務時間一整個學期甚至一整個學年,又或者單項服務性質重大,校方可以簽發較多服務獎分,甚至因此可獲得50分,直接獲得一個優點。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919091913/http://www.cpc.edu.hk/notify/7-04-2/Cir03-04-216.pdf)
此外,母校特別設立「功過相抵」制度,早於威靈頓中學時期已經出現。旨在讓違規學生恢復信心、重建自我,加強家長對學校之信心,而學校則可建立一個開放形象,創造積極學習環境。根據筆者的求學經驗,學生的功過之結算期為一年,所以上學期的功過,會計入下學期的功過。並且實行「逢三進一制」,即三個缺點會自動換成一個小過,而三個小過會自動換成一個大過。同樣,三個優點會自動換成一個小功,而三個小功會自動換成一個大功。在「功過相抵」制度下,因為違反校過而被記過的學生,可以用優點抵消缺點,此外,小功可抵小過、大功也可用來抵大過。不過,每一學年的「功」只能抵消該學年的「過」,不能𨒂續至下一年,以及只可以用來抵消一次嚴重過錯,例如偷竊、逃學、打架、黑社會行為等。透過這個計劃,一些「記過常客」可以在校方的協助下,抵消先前被記的過,不但改善他們的行為問題,也可以同時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
(資料來源:https://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960204/follow00.htm)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208171838/http://cpc.hkcampus.net/discipline/discipline.htm)
筆者以行動應對社會性懈怠
時光飛逝,筆者在某中學擔任教學助理(即是TA)將近兩年,一直為升學鬥爭努力奮鬥。然而,推動升學鬥爭的其中一個阻力,是部分TA之集體式「社會性懈怠」問題。正如上文提到,當一個群體被要求處理任務時,個體的責任感會變得薄弱,在面對困難時往往會退縮或逃避,期望其他人承擔責任。如果一眾TA肯願意為學校用心工作,大家各司其職,本來問題不大。只不過,在這兩年TA生涯,筆者遇見的只是一群心態「散漫」的TA,似乎成為常態。連一些滿懷理想的TA,都在別人的耳濡目染下,也染上了這種惡習。沒好好處理自身的工作事小,把自身做不到工作強行推卸給別人處理事大。如果利用請假機制,故意把工作推卸給別人,令自己不用做那麼多工作的話,就更加不道德。為了應對社會性懈怠,光靠明確分工是不足夠的,筆者只可以用行動去告訴其他TA「散漫」的下場。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努力工作,並且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硬食」其他工作。讓其他教師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增加教師對他們的不信任。如此一來,校方便能夠在得到的高度信任下,把重責交給本人,又會協助本人應對升學工程;而其他TA則因「散漫」的心態,而漸漸不受歡迎,令校方祭出「殺手鐧」去對付他們,以及利用群眾壓力迫使他們認真工作,令他們覺得這份工作不好做,自動自覺交辭職信、早走早着,而筆者則可在學校迄立不倒,繼續推進升學工程了。
筆者之所以嚴肅看待「社會性懈怠」,除了公平性,也跟筆者信奉的價值觀有關。由於母校強調「辛苦,但是值得」的價值觀,令筆者堅持努力耕耘是必須的,如果我要透過教學助理身分,獲得繼續升學的機會,就要拼命工作、堅毅不屈。然而,TA「散漫」的工作心態,令筆者愈來愈看不過眼,但一直敢怒不敢言,也不想為了他們之「散漫」,而大動干戈,因為他們很快會為此付出代價。隨着學校工作日益繁重,他們先前那些會到之「下三濫」手段,例如經常以「走法律罅」方式請假等,效果已不斷減弱。加上大多無意在教育界發展,令他們索性找另一份更輕鬆的「筍工」。最終於2025年2月先出現人手緊張問題,到7月中更出現「學校TA大離職潮」,最終出現全校將只剩下2名現役TA繼續效力的局面,也是這些「散漫」TA的下場,只能夠說咎由自取,不可怨天尤人。
正如上文提到,「努力是信任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原則,當您的權力愈大,責任就會更大,為了捍衛自身的權力、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須更努力才行。為何筆者可以在同一間中學連續當了近兩年教學助理?除了意志力,還有別人對我信任,這份信任是本人用努力辛苦換來的。在過去兩年,筆者做了很多一般TA都做不到的事情,得到很多一般TA都沒有的待遇。因為筆者至今一直默默耕耘、深耕細作,相當關心學校的發展,使得校方願意為本人簽推薦信,獲准處理涉及高度機密信息之工作,出席一場又一場攸關學校未來的校務會議,甚至把多個網上平台的戶口管理權,交給本人管理。因為信任,教師願意邀請我出席晚宴、甚至邀請本人於「乘風航」活動提供支援,讓筆者創造不少美好回憶。今天的成功,除了上天的恩典,個人的努力上進同樣重要。筆者盼望可以在2025-26學年,獲得入讀PGDE、BEd的機會,讓個人的努力得到大學的肯定,從而踏上教研之路中最關鍵的一哩路。
結語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努力。
愛迪生Thomas Edison
愛迪生的這句名言,確實頗有道理,天分雖然是成功的一個元素,但個人努力更加重要。在筆者過去兩年的TA生涯中,發覺部分的同學的學術底子是不差的,不過,由於散漫的學習態度,反而令他們在公開考試的成績不如預期。本來可以在DSE拿到五科Level 2的成績,但最後可能是只差一科就能達到,最終必須升讀基礎文憑或應用教育文憑,要多用一年的時間,才可以入讀副學位。因此,筆者希望各位務必努力、再努力、更加努力才行。這個世界是沒有「免費午餐」,只靠不勞而獲的心態過活,是絕對不可以帶來美滿而幸福的生活;相反,依靠努力上進的心態生活的人,往往才是這個世界最幸福的一群,也是最能得到上天保佑至最後一刻的一群。
本篇重點
1.
努力是邁向成功和進步的一大基石,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安於現狀,不肯努力作出改變的話,是沒可能帶來進步的。
2.
我們之所以選擇努力向上,是基於以下原因:超越自己、努力是成功的基石、努力帶來成長、努力創造機會、努力是一種價值觀、努力會帶來回報、努力是一種責任、努力是成功的唯一道路。
3.
向上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對自我的不斷超越。此外,向上是動力,推動我們不斷成長進步。
4.
向好是對生活的積極信念,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此外,向好是信念,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5.
在很多人眼中,「向上向善」是一股強大力量,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其中,向上即進取,意味著奮發向上、追求進步。向善即崇德,意味著明德惟馨、擇善而從。
6.
針對「努力上進」這個主題,以向上、向好至為重要。其中,向上是選擇努力的原因,而向好則是選擇努力的主要信念。
7.
「懶惰」是七宗罪之一,神學角度可視為重大罪過。若果一個人已經將「懶惰」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有可能為自己、家庭以致社會帶來重大危害。
8.
「懶惰」有可能基於生理疾病所致,並非全是人為導致。但是,若因「懶惰」而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或學習,甚至影響到社交和人際關係的話,就會符合「精神性懶惰」特徵,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早期信號,代表某人已經出現懶惰成癮。
9.
懶惰成癮是行為性成癮其中之一,有些人會將懶惰成癮定性為疾病,甚至認為懶惰成癮足夠催毀一個人的命運。
10. 社會性懈怠是指當團隊合作完成工作時,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反而會少於獨自完成工作。不但影響生產效率,也會引發工作過勞這個衍生問題,嚴重的話足以致命,後果得不償失。
11. 要應對社會性懈怠,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崗位,其次是控制團隊規模,在追蹤工作進度與狀態時,可以透過定期的一對一評估,適時了解到各任務的最新進度、團隊成員所面臨的難處等,幫助管理者更新管理策略。
12. 要真正解決社會性懈怠,應由一個人的「劣根性」,即長期養成且難以更改的惡習,開始根治,特別是慣常的無關心理。絕不可以把懈怠成為生活日常,以免因懈怠而種下之種種惡果,到最後只能自作自受,承擔因懈怠而帶來的後果。
下星期我們將探討另一個基本要素-「目標達成」。願本人與母校之「共融」及「合一」關係,堅如磐石,直到永遠。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