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特刊】2025年第13篇:中學教學助理2024-2025學年工作報告-堅守初心,共融合一,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題記:本篇為中學教學助理2024-2025學年工作報告,以回顧上學年作為教育工作者之工作成果,並進行檢討。希望讀者透過這份工作報告,得知本人於中學努力工作、付出一年的成果,以及反思過去一年的表現,為新學年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工作室現發布以下三項安排,敬希垂注:

 

有關試行「觀察期」機制之安排

2025427日起發出之「黑色警報」,將於202591日正式解除。根據「黑色警報」執行細則,先前發佈的五項特別指示,自91日起必須立即解除,讓工作室逐步恢復正常運作。考慮到筆者即將轉任「特殊教育及數學TA」,且「TA大離職潮」之影響仍然存在,工作室不敢掉以輕心。因此,工作室宣布由202591日起,試行新設立之「觀察期」機制,為期四個月,直至20251231日。在此機制下,工作室酌情根據「黑色警報」執行細則,獲賦權繼續行使第一項、部分第三項之權力,以確保工作室重回正常軌道。因此,工作室現作出以下三項特別指示:

 

一、根據第一項,先前在原校設立名為「War Room」之作戰室,繼續保留

二、根據第三項,繼續收回工作組之篇章連載權,資源運用權、決策權仍歸工作室所有

三、根據第三項,工作室保留最多一半資源用於應急用途,餘下用於推動工作室可持續發展

 

以上安排訂於10月上旬進行檢討,「觀察期」之執行細則將在11月或12月頒佈。

 

有關押後執行關鍵績效指標KPI之安排

工作室於《寶仁工作室2024-25年度工作報告》中,曾表示會引入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考慮到筆者即將轉任「特殊教育及數學TA」,且「TA大離職潮」之影響仍然存在,工作室於9月至12月將極難推進多項工作,工作室決定押後執行,待「每月工作報告」安排運作滿一年後,才全面實行。以便獲得整個年度的數據,以找出最適合工作室的進度管理方案。

 

有關押後制訂《寶仁工作室約章》之安排

工作室原訂於「黑色警報」解除後,跟進《寶仁工作室約章》起草工作。考慮到筆者即將轉任「特殊教育及數學TA」,且「TA大離職潮」之影響仍然存在,工作室決定押後起草工作,直到另行通知。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831

 

本篇為中學教學助理2024-2025學年工作報告,以回顧上學年作為教育工作者之工作成果,並進行檢討。有關內容經小編慎重處理,確保有關內容適合向外界發佈,並且以個人名義自願發佈。希望讀者透過這份工作報告,得知本人於中學努力工作、付出一年的成果,以及反思過去一年的表現,為新學年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本年度工作總路線

堅守初心,共融合一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工作總路線之含義:

堅守初心:堅定不移去守護最初的心願、信念,就是成為一名關心行政及政策的教育學家。

共融合一:全力推動並捍衛與母校以及筆者任職學校之「共融」及「合一」。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以「貫徹始終,堅毅自強」之理念,可以像神話中的火鳳凰一樣,可以脫出困境,獲得新生,不畏痛苦、義無反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

 

自我介紹

黃軒笙(Wong Hin Sang, Sam)在2007年起接受「十二年基礎教育」,在2013於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小六畢業後。同年於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繼續接受母語教育,在高中三年之選修科目為化學、資訊及通訊科技,並於2019年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同年中六畢業後,於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現稱香港伍倫貢學院)修讀理學副學士。2021年副學士畢業後,同年於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修讀數學及統計理學士(榮譽)學位,副修政治學。在求學階段,除了對高等數學頗有涉獵外,在中西方文化與思想、社會學、中國與香港政治、國際關係、政治概念及其定量研究方法、中國歷史、口述歷史方面也有基本認識。最終於2023年以乙等一級榮譽畢業,並以優良的學業成績,三度奪得Dean's List

 

20239月起,黃軒笙正式於教育系統工作,於某中學擔任教學助理,主管科學及科技。任職期間,投放不少心力、努力為學校盡心服務,期間黃軒笙意志堅定,決心留守教育界服務,並且努力以行動證明自己有資格成為春風化雨的教育工作者。其實,早在大學三年級,黃軒笙決定以成為教育學家為目標,成為教育行政與政策方面的專家,希望透過教育研究的方式,為教育界注入動力,並帶來希望。主力研究高等教育、教育部門管治、公開考試、特殊教育、訓育管理,並且希望以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作為研究舞台。

 

為此,黃軒笙於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度申請入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PGDE,可惜未獲取錄。因此,黃軒笙決定申請角逐中學教席,但在先天條件及大環境的不利的情況下,未能獲得中學聘用為教師,必須於2025-26學年續任教學助理。隨着「TA大離職潮」於20257月中出現,多個組別損兵折將,為了協助學校分散風險、謀求穩定發展,並且增強自身實力,決定轉任主管特殊教育及數學之教學助理,獲校方接納。期望以全新的身分,繼續參與升學工程,為未來做好準備,划向深處。

 

學歷

2007-2013

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小六畢業)

2013-2019

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中六畢業,選修科目:化學、資訊及通訊科技)

2019-2021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現稱:香港伍倫貢學院)理學副學士(Credit

2021-2023

香港浸會大學數學及統計理學士(榮譽)學位(副修政治學,乙等一級榮譽)

 

經歷

202178月:

2021年人口普查統計員

20226月至8月:

香港浸會大學  兼職助手(暑假研究項目)

20236月:

全港性系統評估  評估行政助理(中小學紙筆評估)

20239月至今:

中學教學助理

20239月至20258月-主管科學及科技

20259月起-主管特殊教育及數學

 

2024-2025學年大事回顧

2023-2024學年

2024617日:

獲校方續任教學助理一職及續簽合約

2024620日:

獲發2023-2024學年考勤報告

2024819日:

簽署正式合約,續任教學助理一職在20258

2024-2025學年

202541日:

跟校長商討實習及教擔分配

2025410日:

決定應徵母校教席

2025年427日:

因升學形勢急速惡化,宣佈「黑色警」生效

2025年714日:

獲發2024-2025學年考勤報告

2025年813日:

獲校方續任教學助理一職及續簽合約

2025年822日:

校方向全體教職員宣布本人來年續任教學助理,主管「特殊教育及數學」

2025-2026學年

2025年91日:

正式轉任主管「特殊教育及數學」之教學助理,同日正式解除「黑色警

 

工作回顧

在過去一個學年,小編主管科學及科技事務,跟上學年一樣,業務以「包山包海」著稱,幾乎涵蓋學校多個重要部門。筆者在校方的高度信任下,授權本人繼續管理多個網上系統,為教師、學生、家長提供用戶建立、用戶基本管理之服務,這以是本人平時接觸學生的途徑。在課堂、考試事務上,也負責代課、監考、考試行政等工作。本年度的監考及技術支援累計時數為36.47小時,較上學年之15.5小時(包括10小時DSE監考時數)大增135%,主因是二月至四月正值TA人手緊張之時,現役TA必須承擔更多監考時數配額, 但也是筆者增加實戰經驗。至於本學年代堂累計時數13.4小時,較上學年減少33.7%,主因是校方實施新的代課政策,只會在三名或以上教師缺勤時,才考慮委派TA代課,或者負責在緊急情況下之代課。

 

過去一年,筆者深得校方高度信任,給予本人大大小小的機會,以增加筆者的升學勝算,例如在10月被校方安排參與「乘風航」、參加校友會晚宴。而筆者在過去一年也大力推動與母校的「共融」及「合一」,同時維護跟筆者任職學校之「共融」及「合一」,捍衛這段辛苦建立的關係。為此,筆者關心學校的發展,在學校面對重大危機之時,跟學校一起共度時艱,並在適當的時候,雪中送炭,給予學校一絲温暖。儘管筆者的升學進程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且筆者需於2月至4月應對「TA人手緊張危機」以及7月中至今的「TA大離職潮」,但筆者還是一如往常,堅守鬥爭原則,繼續屬於本人的升學鬥爭,直到現在。

 

另外,2024-25學年之工作及比重如下表所示:

 

主要職務

所佔時間的

百分比

1資訊科技及技術支援

25%

2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10%

3生涯規劃

10%

4校內及校外考試

(監考及技術支援累計時數36.47小時)

10%

5學科事務

10%

6其他功能組別

10%

7課堂事務

(代堂累計時數13.4小時)

10%

8課外活動及學生主導活動

5%

9訓育

5%

10重要日子支援

5%

 

2024-25學年,筆者的工作重點是在過去的基礎上追求進步,力臻完美。因此,工作內容跟上學年基本相同,並且具有延續性。筆者繼續提供資訊科技及技術支援,增加需管轄網上平台的數量,全權處理電子點名的事宜,跟IT組保持極為緊密的聯繫,工作重心也由以往硬件為主,轉變為軟件為主。筆者也繼續跟進與國民教育相關的事務,並且在其他TA表現不濟及「TA人手緊張危機」時,兼署理跟進生涯規劃、健康及性教育相關工作,尤其確保「健康校園計劃」的順利推進。筆者也繼續跟訓育組保持極為緊密的聯繫,兼署理不少與訓育相關之宏觀系統管理及數據分析,確保訓育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考勤結果分析

整體評級

整體評級之相關描述

A

優:表現一直在預期的水準之上。

 

根據2024-2025學年之考勤報告,本人獲A級之優等成績,代表本人的表現一直在預期的水準之上。這個結果對本人而言,可說是意料之内,因為小編清楚知道日後是要挑戰PGDE,甚至研究院。如果考勤報告被添上「污點」,可能影響本人獲取推薦信,甚至會影響日後升學,所以一向審慎行事,以完成校方下達的各項工作,並且力臻完美。因此,小編對於獲得A級之優等成績,其實並沒有大感高興,反而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是異常合理。而筆者過去一年的辛勤工作,是值得有此佳績的。小編將繼續努力,捍衛得來不易的A級,作為未來升學用到的「籌碼」,它亦是本人的「秘密武器」之一。

 

強項分析

通過分析2024-2025學年之考勤報告,可以得知個人的強弱,有助提升下學年的工作水準。從而更有把握捍衛在考勤報告取得的A級成績,有關強項如下表所示:

 

一、整體工作質量穩定且高效

筆者工作質量穩定且高效,一直是本人在校工作的生存之道,報告指出本人「出色的服務表現和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充分突顯本人對教育工作的重視,視教學助理是教育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報告指出本人「無疑是學校的一項寶貴資產」,代表本人在學校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充當學校的「定海神針」,很多重大活動,筆者必須參與其中,並且以主動積極(Be Proactive)的心態,融入學校發展大局。這也意昧着教學助理不是純粹的支援角色,而且可以扮演主導、領導般的角色。報告特別稱讚本人在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方面的工作,表示筆者在「文書工作和比賽文件的跟進準備都做得相當到位」,筆者一直小心處理國民教育相關的比賽文件,確保學校可以順利參與各項比賽,為學校爭取佳績。在筆者的協助下,學校拿下不少獎項,這些成就,並非只包括教師、學生,也包括在幕後默默耕耘的本人。

 

二、敬業精神

報告指出,筆者「積極主動、極具責任心,總能提前完成所有工作職責」。尤其是「責任心」,是筆者深得校方高度信任的關鍵。在過去一年,面對着一群工作表現參差的TA,要如何在該校立足,成為筆者急須解決的問題。筆者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表現負責,也肩負地穩定學校發展的重責大任,最終需要向學生和家長負責,也是我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因此,筆者必須認真看待自身的工作,將自己定性為一位專司行政、支援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相當重視自身的個人操守。一切以學生和家長為最大考量,這種工作心態,令校方看到本人是有心在教育發展,而不是完全將教學助理一職視作「跳板」。筆者可以參與學校各個層面的事務,也跟筆者之「責任心」有密切關係。

 

另外,在筆者跟副校長商討前途問題時,副校長也特別稱讚筆者在個別組別的工作表現。特別是訓育組,在開發、管理系統以及數據分析三方面下了不少苦功,對訓育組的有效運轉有很大幫助。在考試組工作方面,除了主管稱讚本人的表現,校方在筆者之考勤報告更指出本人「能夠妥善處理考試組的文件,以及考試期間的場地佈置,讓考試流程更為順暢」。筆者積極主動關心考試組的運作,在考試週期間,筆者回校後隨即準備好手上的文件,就立即向考試組報到,開始新一天的考試工作。凡此種種,足證本人表現卓越,就如同報告評語所言,筆者在「服務質量受到所有上司的高度讚揚」、「於團隊的貢獻顯著」。部分教師甚至指名希望本人參與個別組別運作,筆者將慎重考慮各方意見,並且在做好風險管理後,才作出對學校、筆者均有所裨益的合作方案。

 

三、具專業能力,特別是資訊科技及技術支援方面

筆者的專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資訊科技及技術支援方面,也是筆者在過去一年工作比重最高的,約佔四分之一。舉凡電子點名、電子設備的管理、使用辦公室軟件等,都有相當的經驗及心得,也協助學校理順日益繁重的行政工作,因此校方在報告中指出這充分體現了筆者之「專業能力和高效的問題解決能力」。報告也特別指出筆者在「在多次活動中,他提供的電子點名支援及電子設備的管理,確保了活動的順利進行」,這反映筆者在過去一年一直提供完善而有效的電子點名支援。作為有份「由零開始」建立電子點名系統的教職員之一,筆者依靠日積月累的實務經驗,確保電子點名安排順利推進。而筆者在遇去一年也負責處理不少電子設備,例如VR眼鏡、平板電腦等,表現也備受同事的肯定和欣賞。

 

四、良好的組織和協調能力

報告指出,筆者具「良好的組織和協調能力」。這得益過去曾接受的學術訓練,以及筆者六年來管理工作室的經驗。筆者的組織和協調能力,讓筆者很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再加以解決,從而協助學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筆者的協調能力,在重大活動中也非常有用,特別是涉及人流管理,或者需要動用較多教職員參與的項目。報告也特別指出本人「總是毫不猶豫地利用業餘時間,並向上司提出建設性意見,以確保學校各項功能設備質量良好,且能迅速應對意外情況」。筆者一直心繫學校的發展,深明「發展才是硬道理」,絕對不可以一成不變,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作出改變。所以,筆者在處理學校事務時,常以技術層面去思考如何提升學校的有效運轉。經過筆者過去兩年的深耕細作、辛苦經營,在校方的政策支持下,改變漸見成效,也為學校帶來無可爭辯的正面回饋。

 

弱項分析

不過,工作報告雖然評價正面,但教師仍口頭向本人交代可以改善、做得更好的地方。另外,筆者在檢討過去一年工作表現,發現有數項須急切改善的弱項,否則將動搖筆者推動升學鬥爭的根本。其中以下三點值得跟大家深度探討:

 

一、「職務溢出」問題嚴重

本年度最大的問題是「職務溢出」問題嚴重。根據筆者的定義,「職務溢出」可以分為「校內職務溢出」以及「兼署理職務溢出」。前者因校內工作太多,不得不在家處理部分工作,也有一部分是在家收到指示需要跟進,結果需要在家處理。後者因其他TA的不作為,無法做好本身的工作,結果有部分工作被「溢出」,需要找人接手。導致筆者在校方的指示下,需要在原來的工作上,再兼署理部分不屬於本人的工作,以收拾殘局。最經典的例子是緊急兼署理其他TA留下的「健康校園計劃」職務,以及大量「硬食」其他TA「吃不消」的工作,例如生涯規劃,導致校內工作量急增,結果多到不得不在家處理部分工作,出現「校內職務溢出」,其後情況漸趨嚴重,即時筆者下班回家、或者放假,仍須時刻處理學校工作,因為有同事已經習慣用社交通訊軟件,下達工作指示,偏偏這些工作大多要即時處理,這令筆者無疑失去不少休息、撰寫文章的時間,甚至影響筆者的進修計劃。

 

2024-25學年「職務溢出」問題之所以那麼嚴重,除了TA工作表現參差,「TA人手緊張危機」、「TA大離職潮」也有密切關係。也跟本人的工作表現優異,令部分同事出現過於依賴本人,以及部分TA把工作「你推我讓」的陋習有關,即是將自己做不到的工作,推卸給同組TA處理。在本人沒有加以防範的情況下,令「職務溢出」問題比上學年更加嚴重。導致校方為TA制訂的分工機制失效,令部分同事選擇無視分工機制,事無大小都交由本人處理。即使本人發現是多麼不合理,甚至跟筆者的原訂分工南轅北轍,也只好忍氣吞聲、全數「硬食」。因此,筆者來年將針對容易發生「職務溢出」的組別,作特別監察,來年選擇不接手處理,並在校方制訂分工表時主動提出,並嚴格執行分工機制,強調「各司其職」,每位TA均須參與一部分之工作。若果再有TA選擇「你推我讓」,定必放大檢視、嚴肅跟進。至於不屬於分工表指明之工作,會懇請同事重新考慮是否真的沒有相關同事跟進,尤其是獲編配較多TA之組別。

 

二、須加強溝通

這個弱項是關心筆者升學進程的老師提出,老師表示加強溝通是筆者履任教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這個問題並沒有顯著的改善,其中一個「老毛病」是說話有時過於急促,未能條理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其次是英文水平有改善的必要,所以筆者自8月上旬開始,再次將「進修英文大行動」提升為「高烈度參與」。筆者現在急切要解決是增加詞彙、改善文法基礎,並且在英語溝通上下苦功,最低限度是可以進行較為簡單的英文對話,逐步重拾筆者用英語溝通的信心,令筆者逐步具備用英語進行教學能力。如此一來,筆者就有機會加入「英文中學」,參與教學工作了。

 

三、須加強安全意識、做好風險防控

回顧過去一年,筆者做得最不好的地方是未能做好風險防控,安全意識嚴重不足,以及過於輕敵,以致沒有嚴加防範,反鑄成大錯。在升學鬥爭中,筆者沒有及早準備後備方案,只顧過於衝刺PGDE,忽視挑戰Top-up BEd、碩士課程的可能性,以致顧此失彼,導致筆者第三度升學失利,在教研之路上困難重重,或須走以一般人更多的「冤枉路」。另外,筆者也未能做好對其他TA之風險防控,未能及早察覺部分TA的懈怠行為,任由TA以敷衍心態行事,反倒影響筆者的正常工作,也令部分有心工作的TA,有別人的耳濡目染下,也染上了工作懈怠的陋習。筆者也沒有嚴加防範有可能發生「TA人手緊張危機」、「TA大離職潮」,沒有制訂妥善的應對措施,到危機真的發生時,再進行補救經已為時已晚。

 

因此,筆者來年務必加強安全意識、做好風險防控。其中最重要的是確保不作為TA需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當然,筆者是完全不需要主動出手的,因為他們很快會露出馬腳,只要做好自己的份事,跟其他TA形成強烈的對比,已經非常足夠。另外,筆者也要提防個別工作量居高不下的組別,如果安排較多TA參與,應時刻留意所有成員的工作量是否出現失衡狀況。而筆者也需特別留意學校的最新發展,因為有機會影響筆者的正常工作。若果可能對筆者的工作量,變得比往年更加嚴重的話,就必須嚴加檢視,以防萬一。筆者來年要特別留意容易引致筆者在家處理公務的組別,特別是經常透過社交通訊軟件要求本人在處理公務的情況。如果再次出現往年過於頻繁的情況,必須放大檢視,並在適當的情況下,搜集足夠證據,向校方反映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在家處理公務應只適用於緊急或即時情況,絕對不可以成為常態,以免影響筆者的「離線權」,而筆者也應該在必要的情況下,以行動避免該問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四、多了解新興技術、做好進修部署

筆者自2023PGDE升學失利後,沒有主動尋找合適的課程,去了解新興技術,是造成筆者多次升學失利之主因。雖然筆者乘着政府政策之利,報讀34小時之兼讀制「Python程式編寫證書」,但此時才報讀,可謂為時已晚,以致錯失良機。隨着STEAM教育迅速發展、小學重設科學科、人工智能AI的普及,了解新興技術漸趨重要。因此必須汲取教訓,在來年報讀合適的課程,以了解新興技術的發展,以便本人日後在學校推動STEAM教育。另外,筆者需要為日後參與SEN工作,做好準備,在來年需要報讀與照顧SEN學生相關課程,增強個人競爭力。上述課程有助本人增加入讀PGDEBEd的機會,並且從中學會有效的教學及輔導技巧,對日後履任教職有很大的幫助。

 

「鳳凰行動」工作成果匯報

所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要重獲新生,得需有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以及勇敢奮鬥的堅強意志。為此,2024-2025學年將會發起代號名為「鳳凰」的重大行動,又可稱為「鳳凰行動」。整個「鳳凰行動」以強化語文根基、持續補強進修、尋找逆轉機會、超高規格對待、精準攻堅打擊和保持戰鬥模式這六大要素。這六點會融入在本人的TA工作上,以達到升讀PGDE、履任教職為目標,從結果而言,可以說是失敗告終的。至於「鳳凰行動」提及的六大要素,也只有部分達標,表現不甚理想。筆者在六大要素的表現如下:

 

一、強化語文根基

筆者在英文水平的表現未見顯著提升,直到現在CRE Use of English最高只有Level 1CEFR水平目前仍停留在B1,反映筆者的語文根基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二、持續補強進修

這部分只可以說是基本達標,在過去一年只是乘着政府政策之利,報讀34小時之兼讀制「Python程式編寫證書」。同時由於時間有限,未能就電腦、科學科目進行補強,來年或須繼續推進。

 

三、尋找逆轉機會

筆者在過去一年,成功尋找不少逆轉機會,例如參加「乘風航」、獲邀參加校友會晚宴等。在製作學習筆記工作方面,進度不俗,中學數學(包括必修部分、M1M2)之温習筆記之撰寫工作基本完成,但仍須進行校對及排板,在新教師的經營上成效一般,但也找到數位了解本人所面對之困境的人,算是達標,但新TA的經營上不甚理想,而TA在工作上的懈怠心態,是筆者難以尋找真正了解本人所面對之困境的「知心人」的原因,筆者不敢看好新學年TA之表現,來年必須保持距離,未必投放那麼多資源在新TA的經營上。

 

四、超高規格對待

筆者在過去一年,定位清晰,決心將工作規格由「主動型TA」、「備位教師」,提升為「學位教師」的規格。筆者在2024-2025學年的工作報告,再一次證明本人在不逾越TA職權的前提下,在非教學工作上表現卓越,甚至比一般學位教師做得更好,充分突顯本人留守教育界的決心。但未能透過超高規格對待,讓筆者達到升讀PGDE、履任教職之目標,相當可惜。

 

五、精準攻堅打擊

這部分表現可圈可點,筆者未能有效利用科學有效程序,對目標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以致難以準確命中目標,針對問題找出「突破口」,再逐個擊破。但也設法尋找不少可行的解決,例如考慮報讀非本地PGDE、轉戰BEd Top-up課程等,除此以外,筆者再也數不出涉及精準攻堅打擊成分的解決方案,筆者有必要就此作出改善。

 

六、保持戰鬥模式

筆者在過去一年,時刻保持戰鬥模式。雖然去到學年中因風險管控不理想,讓筆者增添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煩,但筆者在4月中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427日果斷頒佈「黑色警報」,將更多資源投入升學鬥爭上。讓筆者再次意識到現在是「戰鬥」,而非「備戰」,並且在有需要的時候,不斷通過「推兵棋」去進行沙盤推演,不斷研判形勢,並同按最新形勢去修改計劃,使這場「戰鬥」可以早日結束,解除「武裝」,奔向理想。來年必須時刻保持戰鬥模式,在「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下,繼續為教研理想奮鬥到底。

 

2025-2026學年工作重心:飛鵝山行動

飛鵝山為香港新九龍最高山峰,高603米,由於近山頂位置地勢險峻,不時發生行山墮崖身亡事故。尤其是飛鵝山西南方副峯的山脊頂之「自殺崖」,這裏地勢險要,風化嚴重及滿佈碎石,但也吸引不少慕名而來,到這裏攀山越嶺並「打卡」。當我們成功登上高峰時,您會發現原來已經在九龍東的高樓大廈之上,整個東九龍盡收眼底。要親眼看見如此亮麗的景觀,需要長時間的準備,有人甚至為此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準備。稍一不慎,隨時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抱撼終身。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3%9B%E9%B5%9D%E5%B1%B1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AE%BA%E5%B4%96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5045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025-2026學年之主題訂為「飛鵝山行動」,寓意筆者必須做好充足準備,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繼續推進筆者的升學鬥爭,避免危機再度發生,以致筆者顧此失彼。因此,筆者於「飛鵝山行動」工作方向,將以「外防輸入、內防輸出、聯防聯控、同心共行」為基礎,全力做好風險管控,協助穩定學校發展,最終建立由DisciplineGuidanceStudent Support (SEN)PTAHealth & Sex EducationIT Infrastructure & Administration六大組別組成之「六方安全屏障,堅決打贏PGDE/BEd升學工程攻堅戰,最後就是要推動要理研究、增強個人實力。筆者深信,在「飛鵝山行動」的配合下,可以獲得PGDE/BEd取錄資格,得以浴火重生、展翅翱翔!

 

結語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取自朱熹的《論語集注》

 

撰寫工作報告之時,正值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兼校監胡鴻烈之追思會。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是在缺乏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堅持提供「四年制」課程,並且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將樹仁由認可專上學院升格為私立大學,所有「榮譽文憑」均升格為認受性更高的「學士學位」。而他的妻子兼樹仁大學創校校長鍾期榮,經常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來勉勵學生,意指其實任何人都會有錯,但錯了應反思錯在哪裡和改善。誠然,筆者在過去一年的升學鬥爭中,確實有做得不理想的地方,但筆者願意透過本次工作報告,列出筆者做得不理想的地方,並作出改善,避免再次重蹈覆轍,從而在教研之路上可以走得更遠,並划向深處。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SnsYyc_VE

 

總結2024-2025學年,面對前所未見的「TA人手緊張危機」、「TA大離職潮」,筆者仍能克服箇中挑戰,證明筆者投身教育界的堅定決心。但是未能奪下PGDE取錄資格,令筆者下學年仍須背負沉重升學壓力,能否頂着壓力工作,是筆者急須面對的重大考驗。而在上天的保佑下,筆者於學校的工作,將進入全新的領域,能夠在下學年以「特殊教育及數學TA」的身分,跟大家見面,實屬本人榮幸,筆者將把握機會、重新出發,為學校的穩定發展,打下「強心針」。展望將來,本人定必堅守「盡忠職守,服務市民」的信念,在學校扮演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角色,並發揮自身優勢,克服弱項,以捍衛在考勤報告取得的A級成績。期望2025-2026學年可以奪下PGDE取錄資格,為當上教育學家而全力奮鬥。

 

下星期將發佈2025-2026學年工作計劃,羅列筆者在「飛鵝山行動」下新學年的工作目標及展望,敬請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