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為寶仁工作室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特別設立的連載系列。旨在利用學術化的分析方法,扣連現實生活,輔以真實事例,特別是筆者的求學經歷,將母校最美好、最燦爛、最真實一面,呈現給每一位讀者。以另類方法為母校進行宣傳,提升學校正面形象,並透過「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感謝母校教師一直為我們辛勤工作、堅守信念、不忘初心。
内容介紹:本篇將援引大量學術概念,以加強我們對失敗及挫折的基本認知。包括挫折的定義、分類、性質、產生方式與構成因素,也會探討人類遭遇挫折時會產生的反應及表現,最後會探討面對挫折的方法。並配合示例,鼓勵讀者正面看待失敗及挫折,活出精彩人生。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2025年7月工作報告 2025年7月工作回顧 在2025年7月,在繁重的學校工作量下,工作室仍然爭扎求存,承傳母校教誨,以「保護仁愛」的精神,繼續作戰。在筆者的努力下,《基本數學》的撰寫工作,大致完成,正式進入校對階段。而第三篇《深度分析》之撰寫工作,在經重重波折後,於7月19日圓滿完成。這次《深度分析》分成上、中、下三篇,是工作室有史以來最具挑戰性的項目,投入將近1.5個月的時間。對《光之美少女偶像與你》(You and Idol Precure)第17話至第22話的內容進行分析,探討Cure Zukyoon及Cure Kiss的代價與犧牲,連同用來鋪墊的第15話至第16話,合計有8集,也是《深度分析》設立以來需深入分析集數最多之故事線。在於文字推理題解之校對工作方面,正有序推進,目前已完成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希望在八月上旬完成,這也意昧着「第二文章儲備」達到80篇的安全水平。 在「進修英文大行動」方面,筆者經已報考2025年10月之CRE
Use of English。考慮到筆者的英語水平,已經準備另一套有助本人應對IELTS的教材,再次打好基礎,期望於8月初正式展開該教材套的學習。為了推動與母校「共融」及「合一」,工作室於7月20日開始,展開《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的連載,至今已發佈3篇,預料會發佈至少18篇,有關撰寫工作正全速推進。為了應對不可預見的事態發展,筆者繼續推進新學年準備工程,並以「離職規格」展開文件歸檔、預備「急救包」等工作,在7月份取得初步突破,相關工程基本完成,餘下工作包括開立戶口、中一銜接工作等。另外,筆者亦須事先準備離職聲明、象徵「最後教誨」之要理講授文件等,為正式卸下TA一職作準備,筆者將視乎學校TA「大離職潮」的發展,再決定何時展開相關工作。 在升學工程方面,暫時取得初步突破,已在一間中學發出面試邀請,筆者已遠赴該校參與,期望可以獲得教席,日後可再次挑戰PGDE。而為了增加升學機會,盡快解決無PGDE的問題,筆者已於7月30日入紙申請,報讀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這是一個為期三年之兼讀制的學位課程,完成後不但有檢定教員資格,不用再唸PGDE外,而且可一次過完成SEN第一級及第二級課程,日後不用額外修讀。直到截稿當天,該課程仍然接受次輪申請,校方按序審核(Rolling Basis)方式受理本人的申請。如果成事,將會徹底改變目前的升學形勢,增加向校方進行談判的籌碼,也會筆者可以放心推進下一階段的升學鬥爭。 坦言承認,這是筆者為了力保本人的個人前途,所作出的沉重決定,實屬艱鉅決定,而且筆者不敢保證大學是否一定會給予本人取錄資格。而且這個決定本身也有風險,除了增加修業年數、需要撰寫畢業論文或完成總整項目外,也會令筆者日後履任教職時,極大可能身兼與SEN相關的行政工作,變相限制本人的工作方向。但由於PGDE是整場升學鬥爭的問題根源,而BEd是PGDE以外另一個獲取教師資格的方法,同樣可以符合MEd及Ded之入學條件,因此是筆者目前唯一的希望。一旦無法於8月獲取錄,導致筆者不得不續任TA的話,將會轉戰SEN組,換走科學科目之職責,已向校方相關教師反映。如果一切成事,原有的職稱將由「Science and Technology」改成「Technology
and SEN」,直屬上司也會改由特殊教育統籌主任,即是SENCo。即使筆者多麼不想面對SEN事務,如今為了自己的前途,以及考慮到SEN學生只會愈來愈多的現實,只可能向現實妥協、作出讓步。 2025年8月工作目標及展望 因應8月正值學校暑假,在上半個月之工作量不多,也是筆者放取年假之日子,加上需要為新學年做好準備,故8月之工作目標需要比較進取,並且繼續將重心放在升學鬥爭相關的事務上。2025年8月工作目標如下: Ø 繼續跟進升學工程,以確定是否有PGDE Offer或者搶下教席,並且跟原校、母校保持密切聯繫 Ø 在「進修英文大行動」方面,爭取恢復「高烈度參與」,為2025年10月之CRE Use of English作準備 Ø 繼續推進涉及文字推理題解之校對工作 Ø 繼續撰寫篇章,確保「第二文章儲備」供應充足,必須優先處理18篇涉及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之篇章,即《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 Ø 繼續推進新學年準備工程 筆者正密切留意升學形勢的最新發展,再決定接下來的行動,特別針對筆者於7日30日入紙申請BEd一事。如果大學在8月底或以前向本人發出取錄通知,工作室將立即展開《師範教育札記》的撰寫工作,爭取在本年9月發佈。由於目前應徵教席的過程並不順利,筆者有感2025-26學年仍須續任教學助理一職,有鑑於學校TA「大離職潮」仍然持續,來年必須做好風險管理。在不影響筆者升學目標的前提下,決定利用校方將於下學年大幅改動TA職務的機會,已向相關教師反映,要求以防控風險、穩定學校發展、有意入讀特殊需要BEd為理由,調動本人的職務。而職稱則由「Science and Technology」改成「Technology
and SEN」,正式成為SEN組的一員,為未來之嚴峻挑戰做好準備。至於應徵教席,筆者對此感到悲觀,希望8月下旬能夠出現轉機,逆轉升學劣勢。 為了應對學校TA「大離職潮」以及新學年挑戰,已完成基本撰寫工作之《基本數學》及《高等數學》,校對工作將順延一個月才再作處理,以便騰出更多時間,完成文字推理題解之校對工作,盡早寫好《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以及備戰2025年10月之CRE
Use of English。這個也是考慮到教學筆記的工作進度良好,才作出的決定。在新學年準備工程方面,必須處理開立戶口、中一銜接工作等後續工作,並在確定成功轉校履任教職後,盡快準備離職聲明、象徵「最後教誨」之要理講授文件等,為正式卸下TA一職作準備。由於學校形勢千變萬化,筆者將視乎學校TA「大離職潮」的發展,再決定何時展開相關工作。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寶仁工作室改善及優化措施 工作室決定作出以下兩項改善及優化措施,敬希垂注。 有關延遲連載的最新安排 鑑於7月份接連出現連載時間要延遲12小時甚至是6天的情形,情況不太理想,特別是延遲連載安排混亂,沒有一套有致而妥善之措施,工作室決定優化延遲連載的最新安排,即時生效。 在新安排下,若果進度問題需延遲連載,將按進度落後程度,靈活採用適合之延遲連載指施。若果可以預定連載時間後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內發佈,毋須向外界作出通知,僅需按既定程序照常發佈。但如果確信不能在預定連載時間後一小時內發佈的話,必須經Facebook或一切可行的社交平台渠道,通知讀者把連載時間延遲6小時至12小時。一旦不能在預定連載日發佈,則必須通知讀者把連載時間延遲最多一星期。也不應該在同一天連續發佈2次或以上延遲連載通知,以免影響讀者對工作室的觀感。工作室也應在作出延遲連載通知後,盡速追回進度,以免篇章因進度落後,結果出現不了了之這個不可接受的情況。 微調「深度分析」系列編寫方向 工作室於本年多次發佈「深度分析」,為了讓工作室充分利用「深度分析」系列的優勢,決定正式設立「MINI深度分析」環節,取代原本要用酌情權才可以發佈的做法。 「MINI深度分析」將用於篇幅長度不足以透過「深度分析」正篇規格發佈之個案,容許工作室可以用獨立篇章形式發佈,也可以在「筆者快訊」發佈,或者將之融入在正篇,並在相關篇章名稱結尾,加上「(含MINI深度分析)」,以茲識別。只要有適合作品,即具有極為深刻且勵志之情節或有關情節突顯一個或多個極為重要的社會議題、作品適合大眾收看、所帶出的信息不可與工作室理念相違背。毋須事前通知及發出特別連載安排,即可發佈。由於篇幅較短,「MINI深度分析」必須在作品發佈後一星期內,完成撰寫工作。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年8月3日 |
*本篇由寶仁工作室 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 供稿
各位大家好,「失敗為成功之母」,人生在世,我們面對的失敗、挫折,不計其數。有些是小挫折,但也有些是大挫折,需要我們投入更多力量面對挫折。母校以「堅毅自強」作為校訓,教導學生「不怕艱苦、失敗」,不要因為遇到挫折,而選擇自暴自棄。歷年來,誕生出一批又一批承載着母校教誨、不怕艱苦、勇於面對挫折的CPCMS畢業生,將母校「堅毅自強」之信念,融入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作為得蒙母校教導的我,在本人的升學鬥爭中,展現出不怕艱苦、勇於面對挫折的精神,以行動感動一個接一個的支持者,最終升讀大學、於浸大畢業、在前工業中學留下燦爛之工作成果。究竟,筆者是帶着甚麼心態面對失敗與挫折?為何要勇於面對失敗與挫折?
因此,筆者將援引大量學術概念,以加強我們對失敗及挫折的基本認知。包括挫折的定義、分類、性質、產生方式與構成因素,也會探討人類遭遇挫折時會產生的反應及表現,最後會探討面對挫折的方法。並配合示例,鼓勵讀者正面看待失敗及挫折,活出精彩人生。
課前熱身:失敗證書
你有沒有聽過「失敗證書」?在美國的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為了讓參與的學生記得失敗是正常的,由2016年開始舉辦了一個名為「Failing Well」之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接受失敗」及如何面對挫折。其中一項活動是要求學生分享至今最挫敗的事,以投影片形式在學校發佈,課程也同時探討完美主義,反思失敗經驗。每位參加者都會收到一張「失敗證書」(Certificate of Failure),寫着「你從此被授權搞砸作業考試、校內外活動、人際關係、任何與大學相關的決定,也將明白經歷這一切你依舊是有價值的、優秀的人。」很多學生還會將這張證書,掛在宿舍牆上,承認自己曾經失敗,但已經走出失敗,重新出發,再次邁向成功的道路。
(資料來源:https://startuplatte.com/2017/08/25/america-education-teach-failure/)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11798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skypost.hk/column/article/1931885/)
舉辦這個活動的Rachel Simmons是教育家和作家,她指出並非所有學生都有面對挫折的能力。她之所以舉辦「Failing Well」,是因為校內學生從小到大都是佼佼者,對失敗相當「不熟悉」,當遇上挫折時,往往受到更嚴重的打擊。這意昧着當他們沒有足夠的適應力時,便會被失敗擊倒。因此,她希望學生能夠在感到挫敗時,具有尋求協助的勇氣,以及懂得連用不同的資源來完成工作。另外,她認為失敗是一種技能,而這技能就像肌肉一樣,需要練習,柔韌度越高,愈能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而「Failing Well」正好啟發學生對失敗的適應力和振作的勇氣。
(資料來源:https://startuplatte.com/2017/08/25/america-education-teach-failure/)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11798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您可能會想問,為甚麼美國有部分大學要求學生承認自己的失敗?為甚麼要向學生頒授象徵自己是「失敗者」的「失敗證書」,難道這個活動其實是用來貶低別人的侮辱性活動?其實,這個活動的出現,正好反映當今社會的殘酷現實,就是過度重視個人成敗及得失。就以升學為例,彷彿成功入讀八大資助大學的是「成功者」,而其他則只是「失敗者」。有些人或許因為自己的失敗,而出現挫折,如果沒好好處理因挫折所引致的問題,不能走出失敗的陰影的話,可能會對個人成長產生負面後果,嚴重者還會引起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因此,我們有責任正視挫折及失敗,從問題根源解決,以面對挫折及失敗。
母校於1997年創立以來,以「堅毅自強」為校訓。學校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提升學生之抗逆力,讓學生能夠勇於面對失敗及挫折,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輕言放棄,並且自強不息。在我們正式了解母校如何協助學生如何面對失敗及挫折之前,我們得須援引大量學術概念,以加強我們對失敗及挫折的基本認知。
甚麼是挫折?
從字面上看,挫折有失敗、失利之意。在心理學的角度,挫折是指一種情緒狀態,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為實現目標而採取的行動遭遇到無法逾越的困難障礙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消極的情緒反應、情緒體驗。挫折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涵義: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挫折情境 |
指對人們的有動機、目的的活動造成的內外障礙或干擾的情境狀態或條件,構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種自然、社會環境。 |
挫折認知 |
指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 |
挫折反應 |
指個體在挫折情境下所產生的煩惱、困惑、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交織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 |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其中,挫折認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應的性質及程度,主要取決於挫折認知。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此外,挫折可以按挫折的程度、時間、現實性、產生的原因、內容和性質來分類,如下表所示:
按挫折的 程度 |
一般性挫折 人們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遇到的挫折,通常對人的影響較小,持續時間不長。 |
嚴重性挫折 人們在與自己關係密切和意義重大的事情上受到的挫折,常常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對人的影響較大。 |
按挫折持續 的時間 |
暫時性挫折 持續時間較短的挫折,一般情況下,隨著挫折情境的改變,挫折感和挫折反應會自然消失。 |
持續性挫折 持續時間較長的挫折或連續發生的挫折,通常挫折情境持續時間較長並具有穩定性,使人處於長期、持續的緊張狀態和挫折感之中 對人的影響較大,可能導致當事人對挫折適應不良甚至改變性格特點。 |
按挫折的 現實性 |
實質性挫折 實際存在的挫折。 |
想像性挫折 挫折並沒有實際發生,是當事人對未來受挫情境和後果的想像。 有時會給當事人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使人在沒有受到實際挫折的情況下,極度緊張和焦慮,有時甚至可能導致行為紊亂和精神崩潰。 |
按挫折產生 的原因 |
外部挫折 由於外部條件的限制所產生的挫折。 |
內部挫折 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所產生的挫折。 |
按挫折的 內容和性質 |
分為理想挫折、工作挫折、婚戀挫折、交往挫折、學習挫折和健康挫折等。 |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然而,挫折的分類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和有條件的。因為就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具體的挫折而言,往往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的。例如,它既是嚴重挫折,但同時也是持續性挫折,不能用其中一種挫折,就可以一概而論。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要留意,「逆境」、「挫折」與「失敗」,三者之間是有分別的。其中,「逆境」是相對客觀的環境狀況,「挫折」是指做事過程中遇到障礙及當中出現的情緒,至於「失敗」多指做事結果未達預期目的及當中出現的情緒。打個比方,需要面對經讓轉型是「逆境」的一種,在做功課的過程中遇到難以作答的題目,是次「挫折」,至於考試未能取得A級,只有一席B+,是為「失敗」。而本節會將重心放在「挫折」與「失敗」,因為「挫折」與「失敗」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也是最常遇到的。所以校方的教育重心,更多是側重在「挫折」與「失敗」,其次是「逆境」。
(資料來源:https://mindyourstephk.com/%E3%80%90%E6%8C%AB%E6%8A%98%E6%95%99%E8%82%B2%E7%9A%84%E6%99%82%E4%BB%A3%E6%84%8F%E7%BE%A9%EF%BC%9A%E4%BB%A5%E3%80%8C%E6%8C%AB%E7%AF%80%E3%80%8D%E7%82%BA%E4%BE%8B%E3%80%91%EF%BD%9C%E9%BB%9E%E8%A7%A3/)
挫折的性質
一般而言,挫折具有以下性質:
必然性 |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
普遍性 |
挫折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 |
消極性 |
挫折可以使人失望、痛苦、沮喪、或引起粗暴的消極對抗行為,甚至導致攻擊侵犯行為或失去對生活的追求,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嚴重損失。 |
積極性 |
挫折可以使人認識錯誤,接受教訓,磨鍊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堅強,在逆境中奮起,從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從以上性質可見,當人們遇到挫折時,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向挫折學習,將挫折變為動力,以頑強的毅力繼續奮鬥,或重新調整目標。從而使需要或動機,獲得新的滿足的心理過程和實踐過程,即減少挫折的消極因素。另外,積極尋找挫折積極的一面,有助把挫折產生的消極因素,朝向積極方面轉化。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挫折的產生
挫折之所以產生,跟以下五方面有密切關係:
1.
需要和由此產生的動機。
2.
在動機驅使下有目的的行為。
3.
使需要不能獲得滿足或目標不能實現的內外障礙或干擾的情境狀態或情境條件,稱為挫折情境。挫折情境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能是當事人想像中的。
4.
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稱為挫折認知。挫折認知既可以是對實際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認知,也可以是對想像中可能出現的挫折情境的認知
5.
因受到挫折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稱為挫折反應。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在以上五個方面中,挫折認知是產生挫折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在挫折情境被知覺後人們才會產生挫折感,否則,即使挫折情境實際存在,只要不被知覺,人們也不會有挫折感。因此,挫折感的實質是當事人的一種主觀感受,當事人是否有挫折感和挫折反應的強弱,主要取決於當事人對挫折情境以及對自己的動機、目標與結果之間關係的知覺。對於不同的人,需要和動機的強度、對實現目標的評價標準、對自我的預期以及對挫折的歸因等都不盡相同。即使面對同樣的挫折情境,不同的人便會產生不同的挫折反應。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構成挫折的因素
挫折有兩種主要來源,分別是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個人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以下是構成挫折的因素:
(資料來源: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49/49-70.htm)
客觀因素 |
自然因素 |
由非人為的力量造成的時間、空間限制,以及個體無法預測的天災地變,其影響較少,常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少挫折感。 |
社會因素 |
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遭遇到各種人為所造成的限制和阻礙,其影響層面極廣,包括政治、經濟、種族、道德、宗教及風俗習慣等。 |
|
家庭因素 |
家庭是塑造個人情感、性格、品德的重要場所,人們的心理挫折追溯其根本皆可發現家庭的影響。 |
|
學校因素 |
學校是學生在家庭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活動場所,但目前學校教育偏重智能培養,智育掛帥的結果,卻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成長,造成孩子的心理上的挫折。 |
|
人際因素 |
人是群居的動物,如何與人交往原本就是一個不易的課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時會產生磨擦,致使人際關係的挫折產生。 |
|
主觀因素 |
自身生理缺陷 |
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致使個體不能隨心所欲,產生自卑心態,這樣的挫折往往會內化成人格的一份,除非個體能接納其缺陷,朝其它方向努力,乃有機會獲得成功。 |
個人動機衝突 |
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往往會為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目標而同時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機,當動機因種種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全部滿足時,就會造成動機衝突的心理現象。 |
|
自我期望值與實際有效行為不匹配 |
當個人的能力與實際行為不變時,期望值越高,挫折感愈大;期望值愈低,目標愈容易達成,挫折感也較小。 |
|
人格挫折 |
佛洛依德認為本我與超我之間產生的衝突,亦為挫折的成因之一。 |
|
存在挫折 |
在青年時期,許多學生會思考存在的本質與意義,雖然會嘗試去尋找,但往往徒勞無功,也因此產生挫折感。 |
(資料來源: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49/49-70.htm)
失敗是造成挫折的主因,一般情況下,失敗由客觀因素(包括任務難度和機遇)和主觀因素(人的能力與努力)造成。我們之前提到,「失敗」多指做事結果未達預期目的及當中出現的情緒。人們遇別失敗,最常出現的是怨天尤人,例如,學生在學習上受挫折後,把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不加反省自己表現不如理想的原因,以致不努力去克服困難和改變失敗的處境,但是,有些人會過度把失敗原因,歸因於自身的能力、技能和努力的程度過低,因而抱怨自己,過多地責備自己,以上兩者歸因屬習慣性歸因,不可能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實原因,無助於戰勝挫折。因此,若把失敗歸因於主觀因素,會使人感到內疚和無助。相反,若把失敗歸因於客觀因素,會產生氣憤與敵意。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資料來源:https://mindyourstephk.com/%E3%80%90%E6%8C%AB%E6%8A%98%E6%95%99%E8%82%B2%E7%9A%84%E6%99%82%E4%BB%A3%E6%84%8F%E7%BE%A9%EF%BC%9A%E4%BB%A5%E3%80%8C%E6%8C%AB%E7%AF%80%E3%80%8D%E7%82%BA%E4%BE%8B%E3%80%91%EF%BD%9C%E9%BB%9E%E8%A7%A3/)
另一種歸因是情境歸因,認為外部複雜且難以預料的力量是主宰行為的原因。也有些是傾向於本性歸因,即認為自身的努力、能力是影響事情的發展與行為結果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進行本性歸因的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與學習有更多的自我責任定向與積極態度。但是,從對失敗的歸因方面來看,由於他們傾向於把原因歸於主觀因素,就容易自我埋怨、自我責備。
如果這種自責、悔恨過多,就會給他們帶來挫折感和心理損傷。正確了解歸因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必須學會正確了解失敗的真正原因,從而實事求是地承擔責任,克服過分承擔或完全推諉責任的傾向,避免過多自責帶來的挫折感。透過積極採取措施,主動改變挫折情境因素,從而有效應對挫折。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人類遭遇挫折時會產生的反應及表現
人們對挫折的反應主要表現,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情緒性反應 |
Ø 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時伴隨著強烈的緊張、憤怒、焦慮等情緒所作出的反應,可能表現為強烈的內心體驗,也可能表現為特定的表情或行為反應。 Ø 多為消極性反應,主要表現為焦慮、冷漠、退化、幻想、逃避、固執、攻擊、自殺等。 |
理智性反應 |
Ø 指人們在受到挫折后,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在理智的控制下所作出的反應。 Ø 有些人則能夠及時調整,保持冷靜,面對現實,審時度勢,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方式對待挫折,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² 堅持目標,逆境奮起,矢志不渝 ² 調整目標,循序漸進,不斷努力 |
個性的變化 |
Ø 一般是在人們連續經歷挫折,或者遭受特別重大挫折的情況下產生的。 Ø 挫折對個性形成與發展也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如經歷了重大挫折後,或者長期身處逆境之中,使人養成了堅強、剛毅和不屈不撓的個性特點。 |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另外,當人們遭遇挫折時,可能會同時帶有以下表現:
自我放棄 |
可能會出現自我貶低與自我懷疑的反應。 |
自我安慰與樂觀看待 |
以幽默、自我解嘲的方式來看待困難。 |
逆轉困境 |
從挫折中學習,並能自我肯定,展現不屈不饒的精神,持續向目標前進和努力。 |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心理防衛機制
心理防衛機制是挫折發生後,人們在內部心理活動中所具備的有意或無意地擺脫挫折造成的心理壓力、減少精神痛苦、維護正常情緒、平衡心理的種種自我保護方式。心理防衛機制可以分為積極心理防禦、消極心理防禦和中性心理防禦,以下我們會逐一解釋: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1積極心理防禦
積極心理防禦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這種反應方式是正視挫折,承認挫折,能夠正確分析挫折產生的主客觀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並爭取積極的行為方式,最後戰勝挫折。採用積極心理防禦的人,他們的主要表現為堅持、表同、補償、昇華,下表會逐一說明: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堅持 |
指個體發現目標難以達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並要求通過個體不斷的努力,使目標最終實現。 |
表同 |
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成功時,將自己比擬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減弱挫折產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滿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們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動,來沖淡自己的挫折感,並以此求得內心的滿足。 |
補償 |
當個體行為受挫時,或因個人某方面的缺陷而使目標無法實現時,往往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目標,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來補償因失敗而喪失的自尊與自信。 |
昇華 |
用一種比較崇高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目標代替,借以彌補因受挫而喪失的自尊與自信,減輕痛苦。 |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應該注意的是,補償的行為反應並非都是積極的。挫折後對補償的選擇也有進取與沉淪之別,因而決定了補償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如果補償選擇的新的目標和活動,符合社會規範和人的發展需要,這時的補償反應行為是積極的、有益的。相反,如果補償選擇的新的目標和活動,不符合社會規範或有害於心身,即使這種補償的反應行為,令自己暫時獲得了心理平衡和心理滿足,也無助於心理健康發展,有時還會自暴自棄、甚至墮落犯罪,危害他人與社會。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2消極心理防禦
消極心理防禦是指當人們遭受挫折後,所表現出來的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非理性行為。消極心理防禦能夠使主體可能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常見的情緒行為方式有以下幾種: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固執 |
當個體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樣的挫折,就會慢慢失去信心,失去隨機應變的能力,而形成刻板的反應方式,固執盲目地重複同樣無效的行為。 固執行為不同於意志力,在這種行為反應中,個體往往不能客觀正確分析失敗的原因,反而採用刻板的方式盲目地重複著某種無效行為,是一種極不明智的對抗形式。 |
退化 |
又稱回歸。是指當個體受到挫折時,往往表現出與自己的年齡、身份很不相稱的幼稚行為,或盲目地輕信他人、跟從他人等。 表現這種行為方式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缺乏信心,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像孩子一樣依賴他人。 |
逆反 |
一般來說,個人的行為方向和他的動機方向應當是一致的。 但是,當個體遭到挫折後,如果不僅是一意孤行,而且對正確的方面盲目地持反抗、抵制與排斥態度。 |
攻擊性行為 |
指人們在遭受挫折後,在情緒與行動上會產生一種對有關人或物的攻擊性的抵觸反應,以消除來自挫折的痛苦。 攻擊是一種破壞性行為,這種行為可分為直接攻擊和轉向攻擊。如下所示: Ø
直接攻擊是指一個人受到挫折以後,把憤怒的情緒直接發洩到使之受挫的人或物上,如在學校發生的打架鬥毆、損害公物等現象。這主要發生在自控力較差、魯莽的人身上。 Ø
轉向攻擊是指一個人受到挫折以後,把憤怒的情緒指向其他的人或物身上。 |
輕生 |
輕生是受挫者受挫以後表現出的一種極為消極的行為反應。 在現實中,對於那些挫折的打擊來得突然的人,在得不到外力幫助的情況下,很可能自暴自棄,產生輕生厭世、自殺自殘的行為,以此來獲得內心痛苦的解脫。 |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3中性心理防禦
中性心理防禦是指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後,採取一些暫時減輕受挫感的行為方式,以解脫挫折對自己帶來的心理煩惱,減輕內心的衝突與不安。它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求得注意 |
即想方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如以大聲喧嘩、尋釁生事、用惡作劇來顯示自己。 |
合理化作用 |
即自我安慰,指無法達到追求的目標時,給自己一個好的藉口來解釋,但用來解釋的藉口,往往是不真實的、不合邏輯的,但防衛者本人卻能藉此說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
自我整飾 |
當個體遇到挫折之後,往往表面上不動聲色,把心理上的煩惱、焦慮、苦悶統統埋藏在內心深處,晝顯示自己的長處,提高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從而減輕心理壓力,以彌補失敗所帶來的自尊心的挫折。 這種行為反應,往往起著自我欺騙和自我麻痹作用。 |
責任推諉 |
當個體遭到挫折後,不是從本身的缺點、弱點方面加以分析,而是把責任推給他人、埋怨他人,以減輕自己的焦慮與不安,這是一種文過飾非的行為。 |
反向 |
行為相反於動機而行。持反向心理的人,往往不敢正面表露自己的真實動機,於是便從相反的方向表示出來。 雖然這種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飾個體的真實動機,但是,掩飾包含著壓抑,長期運用會從根本上扭曲自我意識,使動機與行為脫節,造成心理失常。 |
逃避 |
是指人們受到挫折後,不敢面對自己所預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去的行為。 逃避有三個表現,一是逃到另一種現實中,二是逃向幻想世界,三逃向疾病。 |
冷漠 |
即表現出對於挫折情境漠不關心、無動於衷等情緒反應。 |
壓抑 |
是指把不愉快的經歷和體驗壓抑到無意識中,不去回憶,主動遺忘; 適度的壓抑有利於情緒的調整,但長期的壓抑會導致更強的挫折與心理不適。 |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積極的行為反應有助於大學生適應挫折、化解困境,利於他們的成長,相反,消極的行為反應只能起暫時平衡心理的作用,不能解決問題,有時會使當事人在一種自我欺騙中與現實環境脫節,降低適應能力,形成一些惡習,埋下心理病患的種子,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我們應該樹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增強自己的耐挫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建設性失敗理論及挫折容忍力
根據Clifford所提出的「建設性失敗理論」,遭遇挫折反而有助於成就動機,因此挫折並非僅有負面影響,甚至還有正面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因挫折經驗而培養出的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因此,當我們面對有挑戰性的工作,若想要持續參與,就必須容忍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失敗,我們對失敗的容忍程度,會影響個人願意冒險的程度以及對失敗的反應。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資料來源: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49/49-70.htm)
所謂挫折容忍力,泛指「面臨挫折時,能夠不因此產生行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說可以禁得起打擊的能力。挫折容忍力也可以指個人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或是在遭遇困難情境時,能夠承受困境打擊或忍受需求,以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事實上,每個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內在力量,能妥善處理日常各種挑戰,而挫折容忍力正是這種適應並自覺足以克服挑戰的能力。挫折容忍力同時也是個體適應挫折、抗禦和對付挫折的一種能力,即個體遭遇到挫折打擊後,能夠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挫折容忍力愈強,愈能忍受重大的挫折。在目前高度競爭社會中,挫折容忍力是個人必須擁有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此外,挫折容忍力包括以下能力: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資料來源: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49/49-70.htm)
1.
有效處理緊張及壓力,並適應日常挑戰的能力
2.
從失望、困境及創傷中復原,並發展出明確且切合實際的目標,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與他人自在相處,能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能力
以下是影響挫折容忍力的因素:
生理條件 |
身體越健康的人,挫折容忍力越佳;反之,生理上有缺陷者,挫折容力則較低。 |
生活經驗 |
人生經驗越豐富的人對挫折的忍受能力會比涉世未深、嬌生慣養或是生活平順的人來得高。 |
挫折頻率 |
無論一個人的挫折容忍力有多大,也難以承受接踵而來的挫折與困境,假如這時候面臨的是重大挫折,更是無法接受。 |
認知因素 |
對自己的期望水準越高,目標越難以實現,挫折感也越大,挫折容忍力也隨之降低。 對於挫折有心理準備的人,比起對挫折毫無防備的人更具有挫折容忍力。 另外,挫折認知也會影響個體對挫折容忍力。 |
個性因素 |
個性因素對於挫折容忍力有重要的影響,如性格特徵、理想、信念和世界觀、興趣。 |
社會支持 |
擁有較佳人際關係的人即有較多的社會支持,當挫折來臨時,社會支持給予個體的心理力量,則能協助個體渡過難關。 |
(資料來源: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49/49-70.htm)
培養挫折容忍力
當我們遭遇到挫折時,我們可能產生正面與負面的反應,並因此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如果要從挫折中學習到正向意義,就要學習能夠自我安慰與逆轉困境的反應,也就是提高挫折容忍力。要培養挫折容忍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八項特質加以培養:
1.
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
2.
為自己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
3.
學會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4.
把錯誤和困境是為學習的機會,而非失敗的象徵;能勇敢地面對挑戰。
5.
學習用積極的因應策略讓自己不斷成長。
6.
清楚自己的弱點,也清楚自己的長處和天賦。
7.
對自己的概念多是優點和具備能力的形象。
8.
與他人相處的技巧,並能夠自在且適當的向可提供協助的人求助。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調整低落狀態
當我們遭遇挫折時,通常會先陷入感到失敗與自責的低落情緒中。這個時候,可以採取下述三個步驟來調整低落狀態,讓自己從挫折感和自責中走出,萌生面對困境的勇氣,從中獲得力量。這三個步驟分別是「覺察」、「接納」與「採取行動」,如下所示: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步驟一:覺察 |
先能反思挫折所帶給自己的影響,包含了情緒和想法,可以透過心情日誌或隨手寫下當下的心情來增進對自己的瞭解,內容包括: Ø 今天發生了甚麼事情讓我感到挫折? Ø 我因此產生了甚麼想法? Ø 我所產生的情緒/感覺是什麼? |
步驟二:接納 |
以不批評的態度去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現在的狀態指的是步驟一所覺察到想法與感受。 所謂的「不批評」就是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情境中的什麼因素會影響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倘若當下的情緒很強烈和感到不舒服時,可以先試著用深呼吸、聽音樂或是你認為能幫助自己舒緩情緒的方式使情緒逐漸恢復平穩,接着從步驟一開始,然後再進入步驟二。 |
步驟三:採取行動 |
是指從挫折中找到新的意義與力量的付諸行動過程。 在採取行動的具體實踐中,我們可以透過從挫折事件中找到對立面,以及尋找行動的勇氣。 |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雖然我們常常因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感到挫折和低落,甚至因此而面對創傷,然而,根據Bannink的研究,當人們經歷創傷時,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與失敗的感覺,甚至是強烈的負向感受。但是,在這個挫折經驗的背後,仍然有其正面的意涵,帶給人們正向的改變。以下是人們遭遇創傷時,至少會經歷其中一種東西,並為人生帶來正向的改變: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感受個人的力量 |
從創傷中存活下來的人,將可能變得更加樂觀與自信。 |
更緊密的人際關係 |
當意識到生活品質的重要來源之一是人際關係品質時,我們會願意花更多時間來建立與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
懂得感激生活 |
當經歷失去後,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與此刻所擁有的。 |
擁有新的人生哲學和精神信念 |
在挫折中找尋意義的過程,都將使我們學習以新的看法來面對生活。 |
開拓新的機會和人生道路 |
在挫折中找到新的選擇、新的機會和想要追求的新夢想。 |
(資料來源: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1762,r9418.php)
中學生會遭遇哪些挫折?
升上中學後,中學生可能會面臨各種挫折,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挫折情況:
學業挫折 |
學習成績不如預期、難以適應課程要求、考試失敗或遇到困難的科目等。 |
人際關係挫折 |
與同學或教師之間的衝突,出現社交困難、孤獨感或無法適應新的社交環境等。 |
自我認知挫折 |
對自己能力的懷疑、自我價值感低下、自信心不足或對未來感到迷茫等。 |
經濟壓力 |
經濟困難、無法滿足學費和生活費用等。 |
健康問題 |
身體健康問題、精神壓力、焦慮或抑鬱等。 |
時間管理挫折 |
無法有效管理時間、任務緊迫和壓力過大等。 |
畢業壓力 |
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不確定性、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機會、就業市場困難等。 |
(資料來源:https://www.paperbye.com/news/3798.html)
除了之前提到的常見挫折外,還有其他一些中學生可能會遭遇的挫折情況:
失敗和重複 |
在學期間,可能會經歷失敗或不及格的情況,需要留級或重新規劃學業計劃,甚至是轉校。 |
適應新環境 |
中一新生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對於一些學生來說,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社交圈子和獨立生活可能帶來挑戰和困難。 |
時間管理困難 |
中學生活可能涉及到更多的自主安排和時間管理,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合理安排時間、平衡學習和社交活動可能是一項挑戰。 |
尋找自我定位 |
在學期間,很多人會開始思考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職業目標,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惑、迷茫和不確定性。 |
競爭壓力 |
在中學,可能會面臨與同學之間的競爭,包括學術成績、升學機會、獎學金等方面的競爭,這可能帶來壓力和挫折感。 |
學術和職業選擇困難 |
到了中三選科及中六聯招選課,學生需要做出學術專業和職業方向的選擇。對於一些學生來說,面臨這種決策可能會感到困擾和不確定。 |
學習壓力和負擔 |
中學課程可能會比小學更加複雜和有挑戰性,學生可能會感到學習壓力和負擔增加。 |
(資料來源:https://www.paperbye.com/news/3798.html)
為何我們要認識挫折?
研究顯示,一個人越是能夠獲得與挫折事件相關的資訊,就越能夠有效地處理它,越是參加到他怕面對的挫折情境中去,就越能夠有效地對付這種情境。因此,個體對挫折的反應和承受能力不僅取決於挫折情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其對挫折的認知。由於挫折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經歷,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挫折、戰勝挫折,並把挫折作為成功的階梯。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正因為「挫折」是需要學習的,所以我們必須展開「挫折教育」,將「挫折」當作一門教育。之所以要展開「挫折教育」,是因為社會從來教導人們如何達致成功,卻很少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挫敗。基於「越恐懼越要面對」的原則,若果現在不學習挫敗,以後遭遇挫敗時定必挫敗。相比起學會不犯錯、不挫敗,培養承受挫折,面對失敗的能力,強調正面面對挫敗,從挫敗的經驗中,尋求達至目標的策略及改進方法;並在過程中學習恆毅堅持、迎難而上,才是最好的做法。因此,「挫敗」不是為了更大的「成功」,而是為了更大的「成長」。
(資料來源:https://mindyourstephk.com/%E3%80%90%E6%8C%AB%E6%8A%98%E6%95%99%E8%82%B2%E7%9A%84%E6%99%82%E4%BB%A3%E6%84%8F%E7%BE%A9%EF%BC%9A%E4%BB%A5%E3%80%8C%E6%8C%AB%E7%AF%80%E3%80%8D%E7%82%BA%E4%BE%8B%E3%80%91%EF%BD%9C%E9%BB%9E%E8%A7%A3/)
筆者早在一篇名為《從Cure Zukyoon及Cure Kiss論代價與犧牲(中)》之「深度分析」,曾提及為了開解於早上魂不守舍的羽音,羽音的父親表示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的失敗,是為了以後不再失敗,只要以後不再失敗即可(見《光之美少女偶像與你》第21話)。這句說話正好反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失敗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失敗可以引導我們成長,我們要做的並非避免失敗、逃避失敗、忽視失敗,而主動面對、承於面對、全力面對。有興趣了解相關劇情的讀者,可閱覽此篇「深度分析」,連結如下:
【深度分析】從Cure Zukyoon及Cure
Kiss論代價與犧牲(中) 主題:人類為了理想、信念、社會利益,付出代價並作出犧牲,真是明智之舉? https://poyanforum.blogspot.com/2025/07/cure-zukyooncure-kiss_12.html |
正確地認識挫折是「挫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可從以下兩個角度,了解如何正確認識挫折:
1認識挫折的兩重性
挫折一方面對人有消極的影響,如挫折會影響個體實現目標的積極性,降低個體的創造性思維水準,損害個體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挫折也有積極的作用,如挫折能增強個體情緒反應的力量,增強個體的容忍力,提高個體對挫折的認識水準。
因此,我們需透過明辨性思維,看待挫折的兩面性,即消極及積極的影響。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使挫折向積極方面轉化。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2學會對客觀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確認識
有些學生或會因考試不及格,而感到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這種表現是由於他的錯誤認知導致的。其實,人生的道路總是崎嶇不平的,豐富多彩的,一次的失敗並不能夠代表他的全部,人生成才的道路、成功的機會是很多的,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一個嶄新的未來。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認識挫折的主要目的
為甚麼我們要認識挫折,有以下三個主要目的:
1充分認識挫折承受力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每一條是平坦的、筆直的路,更多的是那些在布滿荊棘的彎彎曲曲的羊腸小路上,只有不畏艱難困苦、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頑強站起來並善於總結經驗、勇於進取的人,才能創造人生的輝煌,那些經不起挫折考驗的人必然被淘汰。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危機與挫折,這種危機與挫折在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情緒困擾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成長的契機。人們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發揮潛力,學習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事實上,正確的人生心態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培養與獲得,一個人沒有經過生活的磨練,是很難對生命的頑強與偉大有真正的認識。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網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值得跟大家分享。就是挫折既可能是一座埋葬弱者的墳墓,使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夭折,但挫折也可能是磨練強者的火爐,使人百鍊成鋼,登上成功的高峰。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是正確之母」,成功往往是建基於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當人們在遭遇挫折之後,總要反省自己,去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探究導致失敗的原因,尋找擺脫困境的方法。透過面對挫折,令我們學會反省、思考、總結、探索、創造,喚起我們的鬥志,激發我們的進取心,增強我們的耐受力,磨練我們的意志。只有歷盡艱辛,在挫折中磨練出堅強的意志,在逆境中不懈地奮鬥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2建立「失敗」的正確觀念
建立「失敗」的正確觀念非常重要,我們必須以理性、科學角度,認識「失敗」,不要把沒有成功或沒有達到目標,統統都看作是失敗,因此,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也是成功的一種。當我們面對挫折、失敗時,應坦然面對,泰然處之,沒有必要過分擔心、害怕,才是面對失敗的最佳良方。
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3樹立「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一切事情決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是充滿各種困難與艱辛。如果我們要得到成功,必須讓自己經歷過失敗,並且一個接一個地戰勝挫折,才能做到。其實,挫折是一種心理預報系統,旨在要求人們堅強、面對現實。因此,我們不應該擔心挫折、害怕失敗,總是把自己沉溺於萬事如意的想像之中,不敢面對複雜的現實社會。由此可見,要成就精彩人生,必先歷經磨難,不斷克服困難,戰勝困難,通過經歷挫折、忍受挫折,令自己邁向卓越,「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千萬不要因為稍遇挫折而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痛不欲生。
(資料來源:https://jgxy.usc.edu.cn/info/1077/1507.htm)
實例分析:八十二歲奪魁高中的狀元-梁灝
在開始本星期之實例分析之前,不妨欣賞以下《三字經》選段: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資料來源:https://www.minlun.org.tw/3pt/3pt-2-4/75.htm)
綜合選段內容以及網上資料,梁灝生於唐朝末年。時年政局非常動蕩,唐代滅亡以後,隨即進入一個戰亂政權分割的年代-五代,然而動蕩的社會環境,並無影響梁灝考取功名的意志及決心,他生性聰慧,博覽群書,從小熱愛文學,興趣廣泛,尤其愛看書,是當地有名的才子。自天福三年,即後晉高祖石敬瑭統治的時期起,他開始參加考試,先在鄉試中奪得了佳績。到了35歲,他毅然京城參加考試,但是不成功。之後幾乎每年都參加考試,但卻一直沒有中過。由於五代時期戰亂不斷,朝代更替也很快,致使科舉考試經常因戰亂時停辦而中斷。到了北宋時期,由於宋太祖完成了大部分疆域的統一,科舉考試重新開辦,已經82歲的他,也決定再次趕往京城參加。
(資料來源:https://www.minlun.org.tw/3pt/3pt-2-4/75.htm)
(資料來源: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41106?lang=b5)
最終,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以82歲高齡成功考取了進士,再在殿試中高中狀元,這也是選段指出「若梁灝,八十二」之原因。而「對大廷,魁多士」,表示梁灝在殿上答覆皇帝的問題時,對答如流,成為所有讀書人的魁首。然而,由於年事已高,梁灝拒絕了做官的要求,最終於他榮歸故里,並且一樣享受狀元的俸祿。後來,梁灝之子梁固也中了狀元,可謂「一門五福」。直到今天,在泰安市東平縣的父子狀元坊,矗立了紀念建築,以紀念這對父子狀元。
(資料來源:https://www.minlun.org.tw/3pt/3pt-2-4/75.htm)
(資料來源: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541106?lang=b5)
雖然梁灝多次未能考中狀元,但他屢敗屢試,以「努力不懈、貫徹始終」,最終大器晚成,82歲才高中狀元。他的成功,並不只是他意志堅定,還包括他勇於勇於面對失敗與挫折,在京城參加考試但是不成功,年復一年參加考試,並沒有因次一次的失敗而放棄。即使時年因戰亂時而多次停辦科舉考試,即使自己踏入中年、過了花甲,即使考中進士也未必可以當官,但梁灝願意等待逆轉命運的機會,只是為了讓自己以致家族爭取功名、光榮耀祖,絕對不只是為了自己。筆者之所以用這個例子,是因為筆者有可能像梁灝一樣,為了一絲理想,而選擇投入整個人生,包括自己的所有青春,即使本人要人到中年、甚至晚年才當上教育學家,只要可以在日後投身教育研究工作,也在所難免。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primary/lang/moral/e2.pdf)
(資料來源:https://www.minlun.org.tw/3pt/3pt-2-4/75.htm)
從母校生活反思失敗與挫折
筆者的母校生活,總是充滿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在很多人眼中,作為學校的典型的「學業優等生」,成功似乎是理所當然、習以為常。但事實上,真正的我,表面上是一位「學業優等生」,但只不過是一位「失敗者」。由我入讀CPCMS的一刻起,身邊不少人都極不看好本人,覺得本人根本不可能翻身,還談甚麼升讀大學這個夢想。誠然,筆者在中一派位結果不理想,CPCMS只是本人的第二志願,而最想入讀的呂潤財反而落空。沒法入讀心儀的中學,令筆者首次感到失敗究竟是甚麼滋味,也令筆者很擔心是否可以在新校平安渡過。然而,筆者沒有放棄,決定要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拼搏,於是選擇虛心學習、改善語文水平,比以往認真完成課業,加上自身的「基本功」,在母校教師的幫助下,才得以在中一上學期意外拿下全級第三名,一雪前恥。自此,筆者在學業方面平步青雲,在初中階段,一直維持全級前五名的成績,除了自中二起成為「精英班」的一員,也是每年畢業典禮的得獎常客。
然而,當本人升上高中後,失敗與挫折再次在本人出現,是次失敗原因,跟「與校長共進午餐」有莫大關連,根據筆者求學經驗,凡是在上學期考取優勢成績,即初中全級前五名、中四及中五各科全級第一名的同學,都可以在午膳時間參加校方舉辦的聚餐,還可以邀請一名教師及家長參與。個別學年甚至有參觀活動,取代聚餐。由於能否參加「與校長共進午餐」,直接決定本人的學術表現之成敗。因此,這張入場券必須力保不失,絕對不可以被對手搶走。本來,拿入場券對筆者而言,可算是輕而易舉。由於競爭形勢比較穩定,故只要做好「基本功」,穩打穩紥即可。筆者在中一至中四,連續四年有資格參加「與校長共進午餐」,只要中五拿到入場券,就能達成「五連霸」。然而,中五上學期之考試成績,卻令我笑不出來。
2018年1月,中五上學期成績放榜,根據筆者上學期之成績單,因為筆者在數學、通識、化學、ICT拿到全級第二名,雖然這個成績在家人、班主任眼中實屬佳績,但我的角度絕不理想,因為根本達不到參加「與校長共進午餐」之條件。本想邀請班主任和家人的計劃,也因此而全數泡湯。這令本人感到非常自責,心情越漸見低落,隨後在課堂上經常因緊張而「手震」。又由於心情實在太差,「與校長共進午餐」當天更加要找朋友一同吃飯,免得勾起本人的傷心事。當時筆者不打算找社工,也更加不想找老師訴苦,而且選擇強忍傷痛,迫自己繼續努力。但是,這也令本人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差,只要捱過統一測驗、年終考試,並且可以取回其中一科的全級第一名,並且可以在畢業禮上台領獎的話,就可以逆轉筆者所有負面情緒,但此時筆者的負能量實在太多了,一旦遇到更不如意的事件,按過往經驗,必然「發火」、爆喊,嚴重的話甚至會在接下來的日子得了發燒。結果,筆者去到3月終於撐不住了,最終還是在「發火」、爆喊,又要老師安撫本人,到5月還因為腸胃問題及發燒,不得不請病假一天,這是我在CPCMS唯一一天全日病假。
筆者曾經反思自己不可以參加「與校長共進午餐」之原因,除了個人努力不夠外,上天的介入也是一大原因。因為我把成功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已經逐漸淡忘了過往是如何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中,浴火重生。坦言承認,當年筆者之家庭經濟狀況一般,根本不可能讓我學習演奏樂器、參加興趣班,學業成績幾乎是本人翻身的唯一方法,加上父母二人教育水平不高,令筆者習慣「死讀爛讀」,甚至因此被人標籤只是懂得「死讀書」,所以才令筆者過於着緊自己可否取得佳績,包括可否參加「與校長共進午餐」。上天有見於此,決定教訓本人,必須讓本人認真思考,誠心悔改,學會正面面對失敗。在5月請病假休養的一天,筆者曾經檢視自己為何會失敗,也檢視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幸好本人「迴光返照」,沒有被失敗徹底壓垮本人,通過調整學習態度、方法,重新出發,最終在下學期取回化學全級第一名,驚險保住筆者於畢業禮上台領獎之機會。
從升學鬥爭反思失敗與挫折
筆者的升學鬥爭,同樣是伴隨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然後再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痛定思痛、深切反省,以堅毅不屈的決心,面對挫折,衝破迷茫。容許本人從以下三次失敗,去分析筆者如何面對挫折,重新出發。
第一次失敗是DSE失利,發生在2019年,當時筆者相信自己應該可以獲得「33233」這個最低入學要求,然後除了中英文以外的其他科目可以「坐4望5」,可以入讀筆者最心儀的科大國際科研,主修數學。然而,在收到成績的當刻,晴天霹靂,筆者完全不能相信自己的表現如此不堪。首先是中文、英文兩科只有Level 2,至於筆者期望最大之數學、通識、化學、ICT,全部都是Level 4,唯一的Level 5是中文說話卷,如果不是母校教師的密集式訓練,恐怕只會有Level 3甚至更低。這令筆者只好冒雨趕往城大,接受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的理學副學士之有條件取錄。
回到家中,筆者已經徹底崩潰,旋即躺在木製沙發不斷痛哭。因為以我的能力,絕對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不如意的考試表現,令筆者不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直升大學,感到無比自責。家人見狀沒有阻止,而且待我喊到完全失聲後,才過來安撫本人,讓本人把一切負面情緒釋放出來,這個也是讓長期精神緊繃的我如釋重負的方式。
DSE失利後,上天引導我到城大學習理科,在這裏重新出發,雖然筆者在此時只是一位大專生,但卻可跟其 他大學生一樣,在偌大的大學校園上課,令筆者可以在大學重新摸索未來的路途,也令本人有感這是上天的恩賜,決定反思自己的不足,為了在副學士課程爭取好成績,做了很多改變,例如比以前變得更主動,也嘗試改變學習方式,去作出配合。自2020年起,新冠疫情爆發,筆者自2020年1月起,開始改行網課,直到副學士畢業,但筆者並沒有因此而選擇投降,反而帶着母校的教誨,刻苦學習,勞而不怨。得益於科技的幫助,即使我們天各一方,仍然可以朝着升學目標奮鬥到底。最終以3.33/4.30之cGPA,重奪大學入場券,升讀浸大數學系,正式由大專生升格為大學生。
第二次失敗是PGDE失利,在2023年2月,筆者確定不獲全日制PGDE取錄,只能在未經準備的情況下,踏入社會工作。為了捍衛自己的理想,試過跟家人多番理論,希望可以回母校任教學助理,但家人希望我要大局為重,要求本人投考公務員,令筆者深感痛苦,只好到大學尋找事業策劃中心的人員協助,最終決定同時投考公務員及應徵非母校教學助理,作為妥協。隨着筆者持續找不到工作,投考公務員之消息也幾乎音訊全無,若果去到9月仍未有工作,家中經濟狀況可能受影響。家人准許本人大量入紙申請應徵教學助理。最終,有一間前工業中學願意聘用本人為教學助理,此時正值8月中,筆者在家人同意下,二話不說接受職位,訂於9月1日打卡報到。
結果,筆者在該校當了將近兩年,期間努力進修英文,又為未來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加上母校同事、支持者、家人之鼓勵,以永不言敗的鬥爭原則,支撐本人的升學鬥爭。這次失敗與挫折,不但沒有徹底抹殺本人的理想,反而磨練出本人堅如磐石的決心。在筆者的辛苦經營下,斬獲佳績,深受教職員的信賴,更讓本人連續兩年於考勤報告取得A級佳績。
第三次失敗是PGDE再度失利,發生在2024年及2025年,在2024年,筆者第二度報讀PGDE,但是不成功,面對如此失敗與挫折,筆者果斷展開名為「鳳凰行動」的重要工作項目,以強化語文根基、持續補強進修、尋找逆轉機會、超高規格對待、精準攻堅打擊、保持戰鬥模式,讓筆者可以在下學年交出好成績,最終將這一切的努力轉化為PGDE之入場券,又試過找校方商討筆者的前途問題,但還是找不到可行解決方案,到2025年,眼前比本人在校年資更短的教學助理拿到PGDE之入場券,令筆者再度崩潰,工作室不得不於4月中發出「黑色警報」,並向母校應徵教席,希望母校出手拯救本人的教研之路,又大量入紙應徵教席,至今只參與一間學校之面試,其他至今仍未有回音,恐怕只會失敗收場,而學校TA「大離職潮」、重編TA職務等一系列事件,也令筆者必須在困境中絕地反擊才行。
面對學校TA「大離職潮」、重編TA職務之危機,筆者處變不驚、化危為機,設法解決「大離職潮」所帶來的影響。因應學校TA將接二連三離開,筆者率先向校方相關老師提出要求重編本人之職務,將自己由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改為Technology and SEN TA,成為SEN組的一員,以另一個身分重新出發。第二,筆者趕及在截止報名日期前,入紙申請教大之特殊需要教育學士,希望可以用三年時間,成為一名專長在SEN事務之中學數學教師,並滿足入讀MEd及DEd之要求。如果2026年還是沒有PGDE及BEd的取錄資格,將會轉戰教育社會學,以教育社會學家之身分,
再戰PGDE及BEd。並且在完成MEd及DEd後,以教育學家的身分正式出道。
結語
當遇上難以克服的困難,認為「已經不行了」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終點,而恰是重新開始的起點。
—稻盛和夫
(資料來源:https://growthmindset.space/%E7%82%BA%E4%BB%80%E9%BA%BC%E6%9C%89%E4%BA%9B%E4%BA%BA%E9%9D%A2%E5%B0%8D%E6%8C%AB%E6%8A%98%EF%BC%8C%E5%8D%BB%E8%83%BD%E6%84%88%E6%8C%AB%E6%84%88%E5%8B%87)
稻盛和夫的名言,正好反映失敗、困難並非如此可怕的東西,而是我們邁向成功必經的階段,正如筆者之升學鬥爭,失敗與挫折不計其數,筆者曾一度深感絕望,但是,上天並沒有因為本人之自暴自棄而離棄本人,反而賜予本人不少思典,給予本人一切得救要道,助本人再創奇蹟,而筆者自從2019年中六畢業後,領受了「母校的陽光」,「母校的陽光」散發的光茫,令本人知道這場升學鬥爭並非單打獨鬥,還是很多人一直支持本人,並向筆者送上温暖。事實證明,失敗與挫折是人生變得更美好的必經階段,就好像一個人即使生病,只要有正確的治療方式,自可藥到病除,最終康復痊癒。我們應該以正面、主動、積極的態度,面對失敗與挫折。以「我信我行」(I Know I Can)、「主動積極」(Be Proactive)、「同心共行」(Together, We Achieve)的信念,貫徹始終(THOROUGH)、堅毅自強,跟大家一起同開新篇。
本篇重點
1.
挫折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為實現目標而採取的行動遭遇到無法逾越的困難障礙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消極的情緒反應、情緒體驗。
2.
挫折可以按挫折的程度、時間、現實性、產生的原因、內容和性質來分類,然而,挫折的分類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和有條件的。
3.
一般而言,挫折具有必然性、普遍性、消極性、積極性五種性質。
4.
當人們遇到挫折時,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向挫折學習,將挫折變為動力,把挫折產生的消極因素,朝向積極方面轉化。
5.
挫折認知是產生挫折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在挫折情境被知覺後人們才會產生挫折感。
6.
挫折有兩種主要來源,分別是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個人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
7.
失敗是造成挫折的主因,一般情況下,失敗由客觀因素(包括任務難度和機遇)和主觀因素(人的能力與努力)造成。若把失敗歸因於主觀因素,會使人感到內疚和無助。相反,若把失敗歸因於客觀因素,會產生氣憤與敵意。
8.
我們必須學會正確了解失敗的真正原因,從而實事求是地承擔責任,克服過分承擔或完全推諉責任的傾向,避免過多自責帶來的挫折感。
9.
人們對挫折的反應主要表現,可以分成情緒性反應、理智性反應、個性的變化。當人們遭遇挫折時,可能會同時帶有自我放棄、自我安慰與樂觀看待、逆轉困境三種表現。
10. 心理防衛機制是挫折發生後,人們在內部心理活動中所具備的有意或無意地擺脫挫折造成的心理壓力、減少精神痛苦、維護正常情緒、平衡心理的種種自我保護方式。
11. 心理防衛機制可以分為積極心理防禦、消極心理防禦和中性心理防禦。其中,積極心理防禦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12. 根據Clifford所提出的「建設性失敗理論」,遭遇挫折反而有助於成就動機,因此挫折並非僅有負面影響,甚至還有正面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因挫折經驗而培養出的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
13. 所謂挫折容忍力,泛指「面臨挫折時,能夠不因此產生行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說可以禁得起打擊的能力。挫折容忍力愈強,愈能忍受重大的挫折。
14. 影響挫折容忍力的因素包括生理條件、生活經驗、挫折頻率、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及社會支持。
15. 如果要從挫折中學習到正向意義,就要學習能夠自我安慰與逆轉困境的反應,也就是提高挫折容忍力。
16. 當我們遭遇挫折時,通常會先陷入感到失敗與自責的低落情緒中,我們可以通過「覺察」、「接納」與「採取行動」,讓自己從挫折感和自責中走出,萌生面對困境的勇氣,從中獲得力量。
17. 研究顯示,一個人越是能夠獲得與挫折事件相關的資訊,就越能夠有效地處理它。因此,我們必須展開「挫折教育」,將「挫折」當作一門教育。
18. 我們可以通過認識挫折的兩重性,以及學會對客觀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確認識,正確認識挫折。
19. 認識挫折的主要目的包括充分認識挫折承受力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建立「失敗」的正確觀念及樹立「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思想。
下星期我們將探討另一個基本要素-「堅定持久的意志」。願本人與母校之「共融」及「合一」關係,堅如磐石,直到永遠。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