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為寶仁工作室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特別設立的連載系列。旨在利用學術化的分析方法,扣連現實生活,輔以真實事例,特別是筆者的求學經歷,將母校最美好、最燦爛、最真實一面,呈現給每一位讀者。以另類方法為母校進行宣傳,提升學校正面形象,並透過「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感謝母校教師一直為我們辛勤工作、堅守信念、不忘初心。
内容介紹:本篇將介紹多個有助完成目標的方法,包括GROW教練模式、FOCUS焦點模式、總體評估量表GAS、關鍵績效指標KPI及目標與關鍵結果OKR、目標導向型點子思考法、雙向激盪法、九宮格目標達成法,也會分析系統導向及目標導向的思維之分別,以及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文章的最後,筆者會透過一些實例分析有系統完成目標之必要,以及如何以合適的心態,看待目標達成。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隨着2024-25學年快將結束,工作室將於8月31日發表「中學教學助理2024-2025學年工作報告」,回顧上學年作為教育工作者之工作成果,並進行檢討。希望讀者透過這份工作報告,得知本人於中學努力工作、付出一年的成果,以及反思過去一年的表現,為新學年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隨着筆者續簽新約,校方已向全體教職員告明本人下學年之主要分工是「特殊教育及數學」。而筆者也將就2025-26學的最新形勢,制訂一整套行動計劃,從而達到「外防輸入、內防輸出、聯防聯控」的目標。按步就班建立屬於學校的安全屏障,逐步建立安全防護網,用行動證明自己有資格履任教職,用自身在學校累積的「真本事」,獲得PGDE或BEd取錄。筆者將於9月7日,透過特刊交代有關行動細節。 在第四篇「深度分析」方面,考慮到目前收到的可靠情報,相關劇情或於2025年9月下旬完成。工作室宣布預計發佈日期改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維持正篇規格,預計發佈一篇,涉及嚴肅之社會議題以及複雜的劇情分析,還望讀者密切期待。工作室將擇日發佈特別連載安排,敬請留意。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年8月24日 |
*本篇由寶仁工作室 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 供稿
各位大家好,在本系列第一章,我們曾提及如何訂立堅定踏實的目標。然而仍須學習如何「竭力完成目標」,這是達成理想至關重要的一步。想要達成理想,運用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確是不錯的做法,為此,本篇將介紹多個有助完成目標的方法,包括GROW教練模式、FOCUS焦點模式、總體評估量表GAS、關鍵績效指標KPI及目標與關鍵結果OKR、目標導向型點子思考法、雙向激盪法、九宮格目標達成法,也會分析系統導向及目標導向的思維之分別,以及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文章的最後,筆者會透過一些實例分析有系統完成目標之必要,以及如何以合適的心態,看待目標達成。
課前熱身:精準扶貧
在過去,內地是透過粗放式扶貧之方式,提升貧困居民的收入,從而脱貧。因此,自1986年開始,政府採取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即成立專門的扶貧工作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並對傳統的救濟式扶貧進行徹底改革,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重點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然而,要真正解除國內最後的貧困人口,尤其是「年年扶貧年年貧」的貧困村,這些貧困村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還有相當大部分是因病因殘致貧、缺乏勞動能力的特殊困難群體。為此,政府必須制訂另類之扶貧模式,以推進當地的扶貧工作。
(資料來源: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today/120)
(資料來源:https://ls.chiculture.org.hk/tc/hot-topics/376)
有見於此,政府於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重點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麼用、用得怎麼樣等問題。透過「精準扶貧」,有助政府識別貧困人口,對症下藥,使扶貧工作比以往更見成效。例如建立全國扶貧信息管理系統,為貧困戶建檔立卡,識別貧困戶,扶貧模式強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為了有效找出致貧原因,又應用大數據,例如在貴州省銅仁市,國家運用大數據搭建了「銅仁精準扶貧雲」,從中發現出市內70多萬貧困人口之致貧的原因,對症下藥,制訂合適的脫貧政策。加快脫貧進程、提升了脫貧質量的同時,又見證了國家的科技水平。
(資料來源: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today/120)
(資料來源:https://ls.chiculture.org.hk/tc/hot-topics/376)
經過多年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2月25日之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同時,更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是次脱貧攻堅戰的成功,得益於政府一改以往粗放式扶貧之方式,改為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集中精神在最需要關注的扶貧對象,確保扶貧資源可以用在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從而達到政府的扶貧目標。同樣,我們也可以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協助我們達成目標,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方法及模型:
(資料來源:https://cpc.people.com.cn/BIG5/n1/2021/0226/c64094-32037154.html)
GROW教練模式
要實現理想,一個有效的目標達成方法,至關重要,GROW教練模式已是其中之一。GROW教練模式是由Graham Alexander和John Whitmore於1980年代共同開發,旨在透過系統化的提問和思考,幫助個人或團隊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根據Whitmore於2002年出版的《Coaching for Performance》中,強調GROW模式的核心在於讓教練和受教者共同探索目標、現狀、選項和行動意願,從而實現自我成長,相信人能夠自我修正並且發揮潛能的。雖然GROW教練模式要求使用者具備高度的同理心和反應能力,但其結構化的框架和易於操作的特性,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還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GROW模式適合解決具體問題,但若果涉及更複雜的情感或心理議題,可能需要結合其他方法來處理。
(資料來源:https://treehole.hk/business/grow-coaching-model/)
(資料來源:https://ctoacademy.org/growcoachingmode)
GROW模式由四步架構組成,分別是目標(Goal)、現況(Reality)、選項(Options)、意願(Will)。目標是GROW模式的起點,也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我們在「第一章:確立目標」一文中,曾經提到SMART原則,即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實現的(Achievable)、相關的(Relevant)和有時限的(Time-bound),在此就不詳加提及了。除了這些技術性要求,目標設定的核心其實是心理動機,一個好的目標不僅要明確,還要能激發內在動力。其次是現況,就是要求受教者面對現實,而面對現實往往意味著承認自己當前的困境或不足。簡而言之,就是勇於承認失敗,並面對挫折。關於這點,大家可觀看「第三章:勇於面對失敗與挫折」一文。
(資料來源:https://treehole.hk/business/grow-coaching-model/)
到了選項,這是GROW模式中最具創造性的一步。我們需要打破思維框架,鼓勵受教者跳出舒適區,尋找新的可能性。Grant在2011年指出許多人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會陷入「單一解決方案」的思維陷阱,而GROW模式的選項探索正是為了打破這種限制。因此,我們需要為自身訂立的目標,尋找更多解決方案,從而令我們邁向成功。正如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與製作人歐普拉(Oprah Gail Winfrey)所言:「你若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帶給你更多的報償,就必須改變你的思考與問問題的方式。」最後是意願,既是GROW模式的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去到這個階段,我們必須為自己訂立承諾,必須明確自己要做什麼、何時做、如何做,並為自己的行動負責。若無具體的行動計劃,無論前面的步驟多麼精彩,一切也只是紙上談兵。
(資料來源:https://treehole.hk/business/grow-coaching-model/)
(資料來源:https://ctoacademy.org/growcoachingmode)
FOCUS焦點模式
除了GROW模式,也可以用FOCUS焦點模式。分為聚焦(Focus)、機會(Chance)、承諾(Commitment)、運用(Usage)、支持(Support)。先是聚焦,我們必須弄清楚想要達成的目標,例如「你想聚焦在哪件事情上呢?」第二是機會,就是了解目前尚欠甚麼東西,詢問自己「目前還欠缺些甚麼」,手上有甚麼優勢和資源等。第三是承諾,這個很重要,因為「Follow One Commitment Until Successful」,所以要弄清楚為甚麼要達成這個目標,例如可以實現甚麼價值觀、對未來的生活有怎樣的意義等。
(資料來源:https://www.timingasia.com/grow-focus-coaching-skill/#%E6%95%99%E7%B7%B4%E6%8F%90%E5%95%8F%E6%8A%80%E5%B7%A7%E4%BA%8C%EF%BC%9AFOCUS%E7%84%A6%E9%BB%9E%E6%A8%A1%E5%BC%8F)
(資料來源:https://www.awai.com/2018/04/focus-follow-one-commitment-until-successful/)
第四是運用,我們要了解如何利用手上的優勢、資源。在別人提供的建議中,有那些是具參考性的。可以想像一下別人會提供甚麼建議,我們也可以思考情況與預期的不同之處理方案。這部分最主要的目的是理清如何善用手上那些優勢、資源,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以及思考有沒有「Plan B」,因為若果情況與預期有所不同,但卻沒有後備或應急方案,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因此而「胎死腹中」。最後是支持,我們須先知道自己還有甚麼人可以協助自身達成目標,為甚麼要爭取外界的協助及支持。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夠的,必要時需要尋求外界的支持,若果有相當多外界的支持,對達成理想有顯著的幫助。透過FOCUS焦點模式,我們可以在開始達成目標前,能夠有更周詳的部署,從而有系統地把我們所確立的目標「具現化」。
(資料來源:https://www.timingasia.com/grow-focus-coaching-skill/#%E6%95%99%E7%B7%B4%E6%8F%90%E5%95%8F%E6%8A%80%E5%B7%A7%E4%BA%8C%EF%BC%9AFOCUS%E7%84%A6%E9%BB%9E%E6%A8%A1%E5%BC%8F)
總體評估量表GAS
在臨床和研究領域,經常用到一種名為總體評估量表(Goal Attainment Scaling),簡稱GAS之評估量表。於1960年代由Kirusek 和Sherman推出,是一種具有數學基礎的目標設定技術。Shirley Ryan Abilitylab將之定義為「一種涉及目標選擇和目標縮放的個性化結果測量,該測量是標準化的,以計算患者目標的實現程度」。GAS旨在透過個性化、客觀化的評估方法,衡量個體在特定目標設定方面的實際成就,而不是與他人相比較的絕對表現。GAS允許將目標轉化為可觀察的行為指標,並為每個指標分配一個相應的分數。
這些指標可以是具體的行為、技能、功能水平或其他可量化的目標。
(資料來源:https://psy.fenxapp.com/archives/3630)
(資料來源:https://www.physio-pedia.com/Goal_Attainment_Scaling)
GAS的優勢在於可以將評估過程個性化和具體化,關注個體的實際目標達成情況。並可以提供量化的數據,用於評估干預或治療效果、制定個體化的康複計劃,並進行長期跟蹤和比較,同時鼓勵多學科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促進患者參與。然而,GAS的使用需要專業人士具備目標設定和評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另外,有人認為GAS缺乏評估者之間的可靠性,而且是一個耗時的過程。例如,在兒科環境中,每個孩子需要長達45分鐘,而臨床醫生有時不喜歡使用數字評級和複雜的公式。
(資料來源:https://psy.fenxapp.com/archives/3630)
(資料來源:https://www.kcl.ac.uk/cicelysaunders/resources/toolkits/gas-overview)
那麼,GAS是如何運作?在GAS,我們可以設立3至6項目標,不過目標數量其實並沒有設定限制。每個目標均採「5分制」,即是把目標實現情況,分成五級。如果目標按預期實現,可給0分,如果比預期好,可給+1分或+2分,但如果低於預期,則給-1分或-2分。另外,我們可以按重要性等級、難度等級,再額外給予分數。在重要性等級中,0為不重要、1為重要、2為非常重要、3為極其重要;至於難度等級,0代表不難、1代表小許困難、2代表中等困難、3代表非常困難。而權數則為重要性等級、難度等級之積。而我們亦須為每個目標,引入基線分數,一般訂為-1分,即他具有與該目標相關的某種程度的能力;但如果在臨床上有合理的更差情況,則訂為-2分。在單一目標中,應該只有一個變數,只有在目標沒有保持臨床意義時,才可以有2個或多個變量,也不應期望可同時發生改善。
(資料來源:https://wd.vghtpe.gov.tw/PMREIP/Fpage.action?muid=8185&fid=8285)
(資料來源:https://www.physio-pedia.com/Goal_Attainment_Scaling)
(資料來源:https://www.kcl.ac.uk/cicelysaunders/resources/toolkits/gas-overview)
至於計算GAS T-score之公式如下:
50 + {10 ∑(wixi) ÷ [(1-ρ)Σwi^2+ρ ∑(wi)^2]^(1/2)} 其中: wi為分配給第 i 個目標的權重(如果權重相等,則 wi = 1) xi為達到的數值(介於 –2 和 + 2 之間) ρ為目標量表的預期相關性(一般為0.3) |
(資料來源:https://www.kcl.ac.uk/cicelysaunders/resources/toolkits/gas-overview)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所有目標都如預期實現,GAS T-score應為50分。當GAS T-score達到50至60分時,代表優於預期,大於60分代表遠優於預期,如果只有40至50分,代表低於預期,少於40分為遠低於預期。
(資料來源:https://www.kcl.ac.uk/nmpc/assets/rehab/7.-gas-made-easy.pdf)
以下是應用GAS之示例:
為了在毋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寫出10個同一主題之英文生字,可以利用GAS工具,建構出下表:
表現程度 |
分數 |
目標 |
目前能力表現 |
-2 |
需要在教師的大量指導下,寫出10個同一主題之英文生字 |
雖有進步但不如預期表現 |
-1 |
需要在教師的若干指導下,寫出10個同一主題之英文生字 |
預期表現 |
0 |
毋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寫出10個同一主題之英文生字 |
超過預期表現 |
+1 |
毋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寫出10個同一主題之英文生字,合計兩組,且主題相近 |
最佳可能的表現 |
+2 |
毋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寫出10個同一主題之英文生字,合計兩組,且主題裁然不同 |
假設教師為該生設立三個目標,利用GAS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
重要性 |
難度 |
權數 |
基線分數 |
結果 |
目標1 |
3 |
3 |
3*3=9 |
-1 |
0 |
目標2 |
2 |
3 |
2*3=6 |
-1 |
-1 |
目標3 |
2 |
2 |
2*2=4 |
-1 |
+1 |
|
|
|
9+6+4=19 |
|
|
(資料來源:https://www.kcl.ac.uk/nmpc/assets/rehab/7.-gas-made-easy.pdf)
假設ρ=0.3,按基線分數所求之GAS T-score為36.6分,按結果所求之GAS T-score為48.6分,相差48.6-36.6=+12分,因此,可見該生比過往有所進步,但仍低於預期。
(資料來源:https://www.kcl.ac.uk/nmpc/assets/rehab/7.-gas-made-easy.pdf)
關鍵績效指標KPI及目標與關鍵結果OKR
關鍵績效指標,英文為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 KPI,又稱主要績效指標、重要績效指標、績效評核指標等,是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是一項數據化管理的工具。由於近年香港特區政府經常提及KPI一詞,故特別跟大家分享。要使用KPI,在訂立時應遵循SMART原則,即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實現的(Achievable)、相關的(Relevant)和有時限的(Time-bound)。與之類似的是目標與關鍵結果,英文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簡稱OKR。最初由John Doerr首創,1999年被引進Google後,後續又被Facebook、LinkedIn等大企業使用。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9%8D%B5%E7%B8%BE%E6%95%88%E6%8C%87%E6%A8%99)
(資料來源:https://www.cwlearning.com.tw/posts/f9a68085-edac-41cf-b604-dec58f86e11a)
(資料來源:https://asana.com/zh-tw/resources/okr-meaning)
有別於KPI,OKR是設定願景或是目標,由主管和同事集體討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達成目標,時間可長可短,而且可以快速迭代修正,但KPI採以上到下的模式進行,把大目標拆分為各單位小目標,再拆分成個人目標,基本上不問過程,只要達成目標即可,並有獎勵的機制。兩者都各存在優缺點,其中,KPI量化了個人或是部門的貢獻,並給予獎勵,而OKR的本質並非考核,而是任務分組,透過討論以激發員工的創意。不過,二者並無好壞之分,只是視乎使用情境,故可兩者並用。即把KPI作為績效指標,作為量化的檢核基礎,再以OKR作為管理工具,取其快速迭代。以收團結、激發創意之優點,既可實踐自己的想法,也可對準KPI,還能獲得激勵。
(資料來源:https://www.cwlearning.com.tw/posts/f9a68085-edac-41cf-b604-dec58f86e11a)
我們看看以下例子:
KPI |
OKR |
|
長程目標 |
關鍵結果KR |
|
在2021會計年度提高淨推薦評分2分。 |
讓客戶驚喜,以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
透過虛擬活動形成正向的社交旋風。 降低顧客流失率至小於每個月2%。 在2021會計年度提高淨推薦評分 2 分。 |
(資料來源:https://asana.com/zh-tw/resources/key-performance-indicator-kpi)
在以上例子中,KPI與其中一個KR相同。不過要留意,KR可以是量化或質化,視乎所測量的近程目標,至於KPI則一律為可量化。
(資料來源:https://asana.com/zh-tw/resources/key-performance-indicator-kpi)
目標導向型點子思考法 Idea-to-Action Planning
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或會想出不同方法,要真正找出可行方法,可以考慮使用目標導向型點子思考法(Idea-to-Action Planning),由劉恭甫在互聯網提及。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把想實踐的好方法,進行準備行動前的思考,以目標導向的方式,進行驗收標準、阻力、資源三個方向的思考,讓該方法更具實踐性,如下表所示:
(資料來源:https://jackyliu.net/innovation-toolbox-17-idea-to-action-planning/)
框架 |
思考問題 |
驗收標準 |
希望看到甚麼結果?最終的交付物是甚麼? |
阻力 |
遇到的阻力或風險是甚麼? |
資源 |
為了克服阻力,需要多少人力、設備、技術、資金等資源? |
(資料來源:https://jackyliu.net/innovation-toolbox-17-idea-to-action-planning/)
雙向激盪法
要激發出兼具邏輯與創意的解決方案,可以使用一種名為「雙向激盪法」之方法。「雙向激盪法」需要用到三種大腦類型,即理性地目標導向思考並評估效益、擅長不受限制建立連結的創意發想、能組織想法兼具條理與心細,如下所示:
(資料來源:https://relab.cc/blog/%E9%9B%99%E5%90%91%E6%BF%80%E7%9B%AA%E6%B3%95/)
理性地目標導向思考並評估效益 |
Ø 檢查目標與目標間的水平與垂直關係是否合理。 Ø 釐清目標間的層級關係。 Ø 根據最高的目標,從上而下地篩選出適當的相關目標集群。 |
擅長不受限制建立連結的創意發想 |
Ø 把意想不到事物連結在一起,源源不絕地產出有趣的點子。 Ø 在既有的點子中持續跳脫框架、追求進化。 Ø 「運用有限的資源放大效益」,透過創意和獨特的觀點槓桿出新的解方。 |
能組織想法兼具條理與心細 |
Ø 經常在腦中進行想法的拆解與再建構。 Ø 能不費力地評估「執行不同做法的可行性」與「回應目標的價值」。 Ø 將一定程度抽象或不完整的概念,化為具體甚至可量化的執行方案。 Ø 這種方法能點出盲區,避免一味投入在未審慎評估的方案中。 |
(資料來源:https://relab.cc/blog/%E9%9B%99%E5%90%91%E6%BF%80%E7%9B%AA%E6%B3%95/)
「雙向激盪法」需要我們循「由上方的目標往下推導」和「從下方不受限的區域創意發想再往上連結回目標」兩個方向,有條理地拆解和建構,往中央的區域發展,最後交織出適合執行的策略或企劃方案。在使用「雙向激盪法」時,必須確認兩種方向的發展都有在進行,如果有哪個方向進行地比較不順利,應適時地關心並進行引導,引導的方式包含參與該方向的討論,或是鼓勵具備不同思考模式的夥伴切換大腦,協助不同方向的擴展。其次,要確認沒有人因誤解而落單,有助於使創意的發想節點,不至於偏離目標,避免因為誤解而迷路。第三,我們要讓想法與想法之間產生連結,當兩種方向的節點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觀察是否有人在理解目標和子目標們的推導關係,同時仔細評估不同做法的價值與可行性。在經過多次的整理及歸納後,從而找出既有資源又可行的做法,並作出結論。
(資料來源:https://relab.cc/blog/%E9%9B%99%E5%90%91%E6%BF%80%E7%9B%AA%E6%B3%95/)
九宮格目標達成法
有曼陀羅思考法之稱的九宮格目標達成法,簡稱九宮格思考法,是一種以源自藏傳佛教的曼陀羅圖譜為概念的思考方式。最初是協助僧侶思考,後廣泛用在職場和商業上。「曼陀羅」是古梵文的音譯,有「獲得本質」或「具有本質之物」之意,象徵此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並告訴我們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現在之九宮格目標達成法,是由來自日本的設計顧問今泉浩晃所創,讓使用者有一個框架,可以更簡單地運用曼陀羅,利用它提升聯想力、邏輯力和創意力,達成「快速學習、聰明運用、快速生活」的目的,並在企管顧問松村寧雄的引入下,廣為流傳。有不少成功人士將九宮格目標達成法當作實踐夢想的工具,包括美國職棒選手大谷翔平、拿下東京奧運柔道銀牌的臺灣選手楊勇緯等。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3789)
一個最基本的九宮格思考法,由一個3X3的格子組成,最中間一格填上的是「想達成的目標」或「想解決的問題」,外圍八格將圍繞核心的主題,依序延伸出次主題,並且再向四面八方展開更多第二階層的次要目標。九宮格思考法分「螺旋性思考」和「放射性思考」兩種。其中,「放射性」是以九宮格的中央格子為主軸,向外聯想出相關概念。因此,其餘八格彼此不一定會完全相關,用多種角度看待事物。至於「螺旋性」,則以中央方格為起點,往下走依順時鐘方向,將預定的目標逐一填入。因此外圍的八格有彼此關聯性,強調深入思考事物。另外,我們也可以將九個3X3的格子,合併一個「曼陀羅思考法心智圖」,採用「十字型排列」方式。最中間的格子填上主題,即是Who,連結中間格子的四個格子,分別填上事、地、時、為何,即是What、Where、When、Why。其餘的格子則是第二層,根據第一層的分項來制定策略。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3789)
(資料來源:https://blog.jandi.com/tw/mandala-goal-achievement/)
(資料來源: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426)
(資料來源:https://helloyogis.com/magazine/2025/01/15/mandala-chart/)
要了解正中間方格究竟是填甚麼,可以用「未來4象限」,讓夢想具體化,變成可寫下來的目標。「未來4象限」的橫軸是「有形」、「無形」,橫軸為「自己」、「社會及他人」,這四個象限的目標如下所示: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3789)
「有形」、「社會及他人」 例子:公司業績提升、捐款 |
「有形」、「自己」 例子:薪水、職位、成績 |
「無形」、「社會及他人」 例子:為他人帶來勇氣、家人放心 |
「無形」、「自己」 例子:感情、成就感、變得有自信 |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3789)
系統導向及目標導向的思維
上文提到不少有助我們達成目標的方法,若妥善利用,這些方法可以有助我們透過系統性的方法,按步就班達成目標。但是,如果執着於達成目標,而忽視箇中的過程,很容易令我們陷入迷失,值得跟大家深思考究。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光靠意志力是不足夠的,所以要引入系統導向思維,捨棄目標導向的思維。所謂目標導向(Goal Orientation),泛指設定明確目標,並以達成目標為目的,並以此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具有目標導向的人,通常較專注於結果,例如學到甚麼技能、分數、學業成就等。然而目標導向的思維是有限制的,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逐漸感到洩氣,甚至懷疑自己。漫畫《呆伯特》的作者Scott Adams,甚至表示「目標是為失敗者準備的」,因為當我們設立目標,我們的心態就容易陷入「尚未成功等於失敗」的二元對立中,在實現目標前,大多數時間都籠罩在挫敗感之下,通常要到目標達成率超過七成,我們才會覺得做得還不錯,即便達成目標,那短暫的喜悅也往往隨之被空虛取代,因為支撐我們前進的動力不復存在,馬歇.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曾表示,一旦達成目標,就會需要再設新的,否則就會失效,結果不自覺為自己設更高、更難的目標,導致自己陷入不斷追逐成就的輪迴中。由此可見,「目標導向思維」只會令我們被困在一場非贏即輸的「極端遊戲」中,難以維持長期進步,且經常處在輸的一方。
(資料來源:https://uncleone.tw/the-use-of-process-oriented-learning-in-emotional-growth/)
(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86dc52ffd89780001f43426)
因此,目標導向是好是壞,的確存在爭議。特別是孩子發展的角度去看,因為目標導向或有可能限制了孩子,孩子未必真正享受學習,所學習的內容也未必是自己的興趣。這意昧着學習只是為了迎合家長的期待,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找到興趣和動力。因此,有些建議家長捨棄目標導向,強調過程導向,放手讓孩子學習、探索,發揮孩子自身的天賦。避免孩子只關心如何迎合標準,卻沒辦法享受學習,以及在沒有達成目標時,可能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進而產生挫敗感,甚至對學習產生抗拒。有研究發現,相比起目標導向,發現享受過程可能更能帶來好的成果。在史丹佛大學之研究中,要求「享受陶藝」的學生,做出了很多件具有藝術感的作品,因為創作過程中更放鬆也更能展現創意;相反,要求「做出一件漂亮的藝術品」的學生,會竭盡所能要做出一件最漂亮的作品,結果過度在意結果,反而讓創作受限。
(資料來源:https://uncleone.tw/the-use-of-process-oriented-learning-in-emotional-gowth/)
因此,Scott Adams提倡建立並專注於一個可持續執行的系統,而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所謂系統,泛指我們每天規律執行的行動,能夠逐漸引導你走向期望的結果,與目標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消除了「成功或失敗」的沉重枷鎖。不需要等到最後一刻才來檢驗成果,只是需要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次行動。因此,我們訂立目標是一定要小心,必須以系統導向思維去訂立目標。以「減重10公斤」為例,若以系統導向思維表示,就是「要建立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建立數個簡單、可執行的每日任務,例如「每天至少走一萬步」。只要每一天完成這些微小的任務,日積月累,很快就會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86dc52ffd89780001f43426)
在建立系統之過程中,可留意以下各點:
從「極度微小」開始 |
第一個行動要簡單到不可能失敗,關鍵在於啟動,而不是成果。 |
設法「降低摩擦力」 |
讓執行系統的過程變得更加輕鬆,最好把行動前的準備工作趨近於零,馬上就可以行動。 |
專注於「追蹤過程」 |
需要獎勵的是「努力」本身,而不是那個不確定的「結果」,立即的成就感,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
與「現有習慣」綁定 |
以「習慣堆疊」之心理學概念,將新系統跟一個早已自動化的舊習慣上扣連在一起。 |
(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86dc52ffd89780001f43426)
然而,目標導向的思維始終是有存在的必要。其中一個優點就是能避免過度的情緒內耗,如果我們只是不停地在接納自己的情緒,就很有可能會反過來被情緒掌控,變成一切都是以情緒為主。而目標導向的思維只是提供給我們另一個方式來面對我們遇到的問題,讓我們可以不用一直陷入情緒的漩渦裡面。我們生活在資訊非常蓬勃的時代,主動思考的機會本就有限。而目標導向的思維可以培養我們主動思考的能力,讓我們可以先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然後進一步去思考,我該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從令我們的大腦切換成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模式。
(資料來源:https://vocus.cc/article/64ad5320fd89780001f22edf)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除了思維方式的不同可能引致之問題,凡事追求目標的心態也是值得討論的一點。我們要明白,凡事均有正反兩面,追求目標不是不行,但絕不可以走火入魔,以致弄巧反拙。因為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人員表示,凡事追求目標的心態或阻礙我們成功。根據十年來之研究,表示目標可以促使你在工作時更努力,更專注,並取得更好的業績。但目標同樣也會扼殺創造力,導致你投機取巧,而不是茁壯成長。亞利桑那大學埃勒管理學院副院長麗莎.奧多尼茲(Lisa Ordonez)表示「關鍵要看你如何對待目標」。如果為了達到目標,不惜犧牲一切,例如人際關係,事成以後,多數人往往會因為這樣的取捨,而感到後悔。
(資料來源: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42281932)
有些人拼命追求結果,可能是為了生活,但我們要思考這些目標究竟能否改善自己的生活,即便現在的我們感覺很滿足,但也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你是否也會這樣。而單純關注結果的心態,可能會出現上文提到的情況,即達成目標後,不自覺為自己設更高、更難的目標,導致自己陷入不斷追逐成就的輪迴中。一些成功人士,甚至不需要通過關注結果來達成目標,因此若果不關注目標,結果反而更好。有研究甚至發現若果將自己的目標視覺化,目標的概率較低,因為他們或會欺騙大腦,使之認為他們已經完成了工作。
(資料來源: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42281932)
此外,目標可能會令我們變得盲目,令我們抱持「只要能達成目標即可」的心態,而不重視自己究竟是剛剛達成還是遠超目標。制定目標也可能令部分人劍走偏鋒、投機取巧、自私自利,他們可能感覺失去動力,甚至不願學習自己本應學習的東西,因為關注點過於狹窄。事實上,如果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務,過早地制定目標,就會干擾人們的表現。他們未必抽時間學習,而是會採取其他策略,或者尋找更好的方法,因為他們只關注目標,最終表現只會不甚理想。換言之,當人們制定了以結果為導向的目標後,他們就會表現得更有競爭性,也更自私自利。如果目標不切實際,目標越困難,我們的心智就越面臨挑戰,越會導致人們不顧後果,令他們表現得更沒有道德,即便是當目標的難度降低後,這種情況仍會持續。如果與獎勵聯繫起來,有的目標也會阻礙我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本來有趣的任務,變成「例行公事」,把樂趣變成工作。
(資料來源: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cap-42281932)
實例分析:伊藤麻衣子
活躍於昭和時代的日本偶像伊藤麻衣子,18歲時以偶像身分出道,曾出演多部膾炙人口的日劇,活躍於戲劇、電影與綜藝節目,在1980年代風靡日本。然而,麻衣子在出道25年後,開始思考想對社會做些回饋,最後選擇報考早稻田大學的遠距教學課程。當時,有人並不看好偶像出身的她,認為「藝人很快就會放棄」,但她堅定的心態,令她得償所願,可以在大學繼續學業,理由是「因為有目標,所以不會輕言放棄」。每當快要放棄時,她會問自己為了甚麼在學習,希望學成之後回饋社會。事實上,麻衣子高中畢業後,曾經嘗試一邊演藝活動,一邊在大學就讀,但因為工作過於忙碌,只能選擇退學,也成為她心中的遺憾。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549)
(資料來源: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337)
(資料來源:https://www.threads.com/@karenkou.kk/post/DG29cNNhqHb)
最終,麻衣子在2010年入讀早稻田大學,此時她已經45歲。最初,她想選修預防醫學的專題課程,但由於心儀的教授退休,就讀三年級的她,在同學的推薦下,修讀「機器人工程」,最後踏入機器人研究領域,曾經結合了預防醫學和機器人的知識,開發了一款可以檢測正確深蹲的機器人。希望結合大學所學的預防醫學和機器人知識,看看是否可能運用機器人來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此時候的她,時常上午在名古屋錄電視節目,收工後再趕搭新幹線到早稻田埼玉校區上課。即使她就學期間累到得帶狀疱疹,麻衣子不放棄。由於有企業建議她繼續進行這項研究,在企業的鼓勵下,她向教授請教,最終以推薦進入了研究所。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549)
(資料來源: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337)
(資料來源:https://www.threads.com/@karenkou.kk/post/DG29cNNhqHb)
麻衣子取得的本科及碩士後,又用了6年時間完成博士課程,攻讀抗老化學這個跟機器人工學截然不同的領域,憑着兩年研究所心得,最終博士畢業。拿到博士學位後,她續留早稻田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參與開發照護機器人,並與東京大學共同研究抑制老化的食品成分。除了研究室的工作,已經60歲的她,還在「信息經營創新專業職業大學」擔任正教授。又有2024年擔任聲優,早在2017年更接任電視節目企劃製作公司「Light Staff」社長一職,在多方面都有非常亮眼的成就。
(資料來源: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337)
(資料來源:https://www.threads.com/@karenkou.kk/post/DG29cNNhqHb)
麻衣子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不論年齡如何,都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與成長空間,可見年齡並非限制。麻衣子完全沒想到,現在的她既是藝能工作者,還是一位大學教授,從事科研工作。當被問及她能夠堅持如此困難的道路時,麻衣子表示「即使面臨困難,只要朝著回報社會的夢想前進,不斷鼓舞自己,最終將會迎來意想不到的人生」。麻衣子建議可以從兒時喜愛的事物中汲取靈感,當人有了能專心投入的事物,就會充滿活力,這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她又同時表示,「喜歡」的事不一定會順利,有時甚至會變得討厭,但「擅長」的事,通常能夠長久保持。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549)
伊藤麻衣子的事蹟,可謂相當勵志,她45歲才考入大學,60歲還在大學當教授,她勇於挑戰自己,努力打破「藝人很快就會放棄」這個預言,憑藉科學化、系統化的方法,一步接一步達成自己的目標,運用FOCUS焦點模式,我們可以看見伊藤麻衣子是如何系統地把所確立的目標「具現化」,首先是聚焦(Focus),伊藤麻衣子想再次重返大學,從而找出可以做的事情,這個是她的目標,其次是機會(Chance),當時的她正在演藝圈工作,在不影響事業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選讀早稻田大學提供的遠距教學課程,第三是承諾(Commitment),麻衣子之所以再次報考大學,是因為想對社會做些回饋,而只有高中學歷的她,卻無法想到能做些甚麼,使得她有再次報考大學的必要。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549)
(資料來源: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337)
去到運用(Usage),麻衣子為了回饋社會,打算選修預防醫學的專題課程,但由於這門學科的教授將退休,專題課程也因此停辦,遂選擇「Plan B」。在年輕同學的建議下,抱持開放的心態,聽取他人的建議,決定學習機器人學程,踏入機器人研究領域。最後是支持(Support),她得到企業的鼓勵,建議她繼續進行與預防醫學和機器人相關的研究,並且在教授的推薦下,進入了研究所。經過她不懈的努力,她先完成本科,後來更完成碩士及博士。不但以行動粉碎「藝人很快就會放棄」之流言,還成功為自己創造前所未見的旅程和經驗,成就了一般藝人也無人能及的成就。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549)
(資料來源: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337)
母校如何鼓勵同學「竭力完成目標」
母校的使命是鼓勵同學「竭力完成目標」,除了在課堂上講解達成目標的方法。學校也利用不同方式,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根據筆者的求學經驗,學校重視學生的閱讀習慣,所以每循環週除了早會、班主任節外,還有早讀課,由校方準備閱讀工作紙給我們完成,完成後就會自行拿課外書閱讀。每個循環週至少有一節是閲報課,初中是看《星島日報》、高中則為《南華早報》。筆者在英文科就曾經做過News Cut,幾乎每星期一次,筆者習慣選用《英文虎報》,因為內容相對容易了解。期望建立長期之閱讀習慣。在一般課節引入閲報課,可算是母校的特色。
母校的使命是鼓勵同學「竭力完成目標」,除了在課堂上講解達成目標的方法。學校也利用不同方式,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根據筆者的求學經驗,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習慣,所以每循環週除了早會、班主任節外,還有早讀課,即是個別學校所稱的晨讀。由校方準備閱讀工作紙給我們完成,完成後就會自行拿課外書閱讀。晨讀的概念,在筆者任職的學校,也是近年才有,除了做工作紙,每個月甚至有一次禮堂分享環節。每個循環週至少有一節是閲報課,初中是看《星島日報》、高中則為《南華早報》。筆者在英文科就曾經做過News Cut,幾乎每星期有一次,筆者習慣選用《英文虎報》,因為內容相對容易了解。校方期望藉此建立長期之閱讀習慣。在一般課節引入閲報課,可算是母校的特色。
除此以外,學校也引入定期全面校服儀容檢查制度,也是母校訓導組的一個特色。大概每兩個月一次,經常安排在8月下旬註冊日、長假期後進行。所以中一新生正式入讀該校之第一天,必須先接受全面校服儀容檢查,翌日才參與中一迎新日,每年註冊日,除了交暑期作業,當然要接受全面校服儀容檢查了。全面校服儀容檢查的檢查重點很多,作為男同學,儀容問題以頭髮居多,以致訓導老師經常在通知我們有全面校服儀容檢查之時,提醒男同學要注意髮型。筆者經常以何時接受全面校服儀容檢查,決定何時剪頭髮。確保以最佳狀態接受全面校服儀容檢查,以免檢查不合格,需要翌天找訓導老師覆檢。這個安排確保學生時常保學生建立保持儀容整潔的習慣。跟一般學校一樣,訓導老師每天都會檢查學生的校服是否合規格,經驗豐富的教師,可以略略看一看就可以判斷校服和儀表是否達標,毋須特意去捉那些校服不整齊的學生。
(資料來源:https://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960204/follow00.htm)
順帶一提,跟其他學校最不同的地方,是母校有在校午膳的傳統,最早可追朔至威靈頓中學時期。當年校方規定中一至中五的學生必須留在學校午膳。至於中六及中七學生,如要出外用膳,必須先取飯票。經老師簽署後,交給校門前當值的老師,才能離開學校,而訓導老師也會在午飯時間巡視。隨着新學制的實施,留在學校午膳的安排全面適用於所有學生。根據當年的求學經驗,筆者通常會向飯商「訂飯」,部分同學則會向小食部「訂麵」。由於空間有限,中一學生必須在課室用膳,約半小時後才可以到地下活動,而其他年級可以到演講室取飯。中五、中六在演講室用膳,其他則在有蓋操場。兩處均放置長桌及椅子,也是早上回校短暫休息的地方。因為留校用膳的安排,所以校方也安排了不少午間活動,例如Ice Cream
Fun Week、球類比賽等,吸引不少同學參與。
(資料來源:https://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960204/follow00.htm)
由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之升學鬥爭
在這場升學鬥爭中,成敗的關鍵在於實現目標的過程。在此筆者不想跟大家深究實現目標的整個過程,因為我們過去已透過不少篇章,去探討筆者展開升學鬥爭的過程。然而,能否光采地把目標達成,才是筆者的關注點。筆者的目標是成為教育學家,但前提是取得PGDE或者BEd。由於遲遲拿不到相關課程的取錄資格,這令外界對筆者的前景大感擔憂。面對着這個局面,筆者只能力努力、努力、再努力,以實際的行動和經驗,達成獲得PGDE或BEd的基本目標。誠然,有些獲取錄PGDE的兼讀制學生,並非全是因為學校的工作經驗,有部分是因為其他行業累積的經驗,才有幸獲得。但由於不是從正統方法成為教師,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可以非常不穩定,隨時有機會產生出一批缺乏教學熱誠,只是得過且過的未來教師。
對於筆者而言,若果的教研之路需要透過不正統的方法完成,有可能成為筆者在教研之路的阻力,日後只會更難在教育弄研究界立足。所以,就算筆者要「走捷徑」,在未取得認可師範資歷及教育學之博士學位之前,都不會自稱自己為教育學家,儘管筆者可能在教育學院擔任講師甚至是教授。所以,筆者計劃若果只可以社會學PhD進入大學教育學院任教,仍會想方設法獲取PGDE或BEd課程所取錄。
正因為PGDE或BEd成為教育學家的必要證明,所以筆者的升學鬥爭,是以攻下PGDE或BEd為目標。而筆者每天的任務,就是確保自身的工作表現,無時無刻都達到堪當教職的要求。如此一來,筆者的成功將近在咫尺。在過去一年,筆者嘗試不少方法,試圖在一年之內,透過不同的方法、支線任務,令自己有機會在大學接受師資訓練,筆者試過參加「乘風航」,又負責不少跟考試相關的工作。踏入2025-26學年,筆者更着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希望在未來一年按步就班建立屬於學校的安全屏障,從而做到「外防輸入、內防輸出、聯防聯控」的效果。每天的工作,都是以逐步建立安全防護網為目標。例如,今天先為SEN組做基本系統管理,翌日就集中火力在訓育工作上。總之,筆者希望每天做好作為「特殊教育及數學TA」的份內事,用行動證明自己有資格履任教職,用自身在學校累積的「真本事」,獲得PGDE或BEd取錄。如此一來,其他同事自會因為筆者的真誠付出,願意投入更多力量去支持本人。在學校的全力支持下,光明正大地繼續推動筆者的升學鬥爭。
結語
最好的報復就是取得巨大的成功。
弗蘭克.西納特拉
(資料來源:https://ahaslides.com/zh-TW/blog/quotes-about-achieving-a-goal/)
作為教學助理,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升學失利,還被其他同事捷足先登,獲得PGDE Offer,甚至獲得教席,已經重挫筆者的士氣。即使筆者於2025年9月正式解除「黑色警報」,面對2025-26學年的嚴峻形勢,恐將面對一段「陣痛期」。要讓自己吐氣揚眉、報回上次的一戰之仇,筆者必須引入合適的模型、方法,重新出發。筆者相信,只要改變以往目標導向的思維,轉為系統導向,建立並專注於一個可持續執行的系統,深信在不久的將來,筆者的夢想終將實現。
本篇重點
1.
GROW教練模式旨在透過系統化的提問和思考,幫助個人或團隊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2.
GROW模式由四步架構組成,分別是目標(Goal)、現況(Reality)、選項(Options)、意願(Will)。
3.
FOCUS焦點模式分為聚焦(Focus)、機會(Chance)、承諾(Commitment)、運用(Usage)、支持(Support),能夠有更周詳的部署,從而有系統地把我們所確立的目標「具現化」。
4.
總體評估量表GAS旨在透過個性化、客觀化的評估方法,衡量個體在特定目標設定方面的實際成就,而不是與他人相比較的絕對表現。
5.
在總體評估量表GAS中,每個目標均採「5分制」把目標實現情況,分成五級,最低-2分、最高+2分。基線分數可按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能力,給予-1或-2分。權數則為重要性等級、難度等級之積,每個部分最低0分、最高3分。
6.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所有目標都如預期實現,GAS T-score應為50分。當GAS
T-score達到50至60分時,代表優於預期,大於60分代表遠優於預期,如果只有40至50分,代表低於預期,少於40分為遠低於預期。
7.
關鍵績效指標KPI是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是一項數據化管理的工具,要使用KPI,在訂立時應遵循SMART原則。
8.
關鍵績效指標KPI採以上到下的模式進行,把大目標拆分為各單位小目標,再拆分成個人目標,基本上不問過程,只要達成目標即可,並有獎勵的機制。
9.
目標與關鍵結果OKR是設定願景或是目標,由主管和同事集體討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達成目標,時間可長可短,而且可以快速迭代修正。
10. 關鍵結果KR可以是量化或質化,視乎所測量的近程目標,至於關鍵績效指標KPI則一律為可量化。
11. 目標導向型點子思考法從驗收標準、阻力、資源三個方向的思考,讓該方法更具實踐性。
12. 雙向激盪法需要用到三種大腦類型,即理性地目標導向思考並評估效益、擅長不受限制建立連結的創意發想、能組織想法兼具條理與心細。
13. 雙向激盪法需要循「由上方的目標往下推導」和「從下方不受限的區域創意發想再往上連結回目標」兩個方向,有條理地拆解和建構。
14. 一個最基本的九宮格思考法,由一個3X3的格子組成,最中間一格填上的是「想達成的目標」或「想解決的問題」,外圍八格將圍繞核心的主題。
15. 九宮格思考法分「螺旋性思考」和「放射性思考」兩種。我們也可以將九個3X3的格子,合併一個「曼陀羅思考法心智圖」,採用「十字型排列」方式。
16. 要了解正中間方格究竟是填甚麼,可以用「未來4象限」,讓夢想具體化,變成可寫下來的目標。「未來4象限」的橫軸是「有形」、「無形」,橫軸為「自己」、「社會及他人」。
17. 目標導向泛指設定明確目標,並以達成目標為目的,並以此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具有目標導向的人,通常較專注於結果,例如學到甚麼技能、分數、學業成就等。
18. 目標導向的思維容易令我們失去前進的動力,令我們被困在一場非贏即輸的「極端遊戲」中,難以維持長期進步,且經常處在輸的一方,但同時有助避免過度的情緒內耗。
19. 透道建立並專注於一個可持續執行的系統,可以消除「成功或失敗」的沉重枷鎖,不需要等到最後一刻才來檢驗成果,只是需要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次行動。
20. 凡事追求目標的心態或阻礙我們成功。如果為了達到目標,不惜犧牲一切,例如人際關係,事成以後,多數人往往會因為這樣的取捨,而感到後悔。
21. 目標可能會令我們變得盲目,令我們抱持「只要能達成目標即可」的心態,而不重視自己究竟是剛剛達成還是遠超目標。
22. 如果目標不切實際,目標越困難,我們的心智就越面臨挑戰,越會導致人們不顧後果,令他們表現得更沒有道德,即便是當目標的難度降低後,這種情況仍會持續。
23. 如果與獎勵聯繫起來,有的目標也會阻礙我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本來有趣的任務,變成「例行公事」,把樂趣變成工作。
因應未來兩星期有特別連載安排,我們會在9月14日同樣時間,探討另一個基本要素-「終身學習的實踐」。願本人與母校之「共融」及「合一」關係,堅如磐石,直到永遠。我們9月14日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