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知識百寶箱」系列是「寶仁工作室」為了實踐2021-2022年度工作願景,而特別設立。目的旨在加快「寶仁工作室」的轉型,全面成為以「知識型專欄」為基礎之「知識主導型」的網誌。期望以協助提升大眾的學術素養為信條,並配合STEM的發展。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外,也負起潛移默化為大家的人生有所改變的重責大任。將以學術專題探討、學習筆記為內容主體,回饋社會,服務讀者。
内容介紹:本篇將轉載香港小學會考1961年算術科試卷一後半部分之試題分析,並且備有小編親筆撰寫的題解、涉及課題、個人回饋,以供讀者參考之用。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Sam
Wong全職工作成功「滿月」 不用擔心 感謝上天之恩典,本人成功以教學助理TA身分,在中學當了一個月,成功「滿月」。這意昧着本人成功自力更生,透過工作賺取收入,既能定期給家用予家人應付生活開銷,更可以將之投資在未來研究院之學習上。即使升學及就業形勢仍有異動機會,但至少解決了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守住本人的理想,一個想成為教育學家的宏偉理想。只要捱到至少三個月,而又無突發事件發生的話,就可以在徵得家人同意後,按預定計劃,將向大學申請入讀兼讀制學位教師教育文憑PGDE,主修中學數學。加上壓縮修業期,預期可以在2025年獲檢定教員資格。屆時除了在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半工讀」完成深造學位外,也會考慮返回母校任教,報答母校,並力爭校長資格認證。證明本人有資格治理學校,可以擔任中學校長,以及增加本人成為最具教研實力之教育學家的重要憑證。 一個月過去了,校内行政工作日益繁多,本人的工作量,似乎有增無減。作為需要主理科學及科技科目之專科TA,需要協助負責相關科目的行政及教學支援工作。又由於本人的學術背景,所以要同時承擔IT組的部份行政工作,該校同時安排IT技術人員,為本人提供技術及行政支援。而本人也需協助其他TA解決全校視聽器材的疑難雜症,主要為基本問題。另外,由於主理英文及特殊教育的TA離職,現在要暫時接掌英文組的行政及教學支援工作,直至新TA報到為止。因此,現時的TA工作,集中在科學及科技科目、英文組、課外活動行政、IT相關行政、視訊設備五方面。 在過去一個月,需要TA參與的「大型行動」,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短短一個月,就曾經試過收到副校長指示,需為某班代課四十五分鐘,交代當日課業的同時,要管理課堂秩序。也試過與另一位TA,跟進拍攝學生相的人流管理。更試過一連五日安排各班到指定地點繳交開學費用,全程由本人全權負責。除此以外,還要兼任「追數專員」。在其他班別上課的時候,承蒙負責老師的指示,挨家挨戶到涉事課室跟進繳交開學費用之工作,後來由於跟進TA事務的老師,表示該工作超逾TA職權,因此追數工作要被即時「煞停」,負責老師也需指示本人不用再跟進下去。凡此種種,可以說是「勞苦功高」,因為在這些「大型行動」背後,幾乎「反轉」整間學校,為的是把這些「大型行動」妥善完成,協助校方解決這些煩惱,畢竟老師目前分身不暇,只能交给TA跟進,好使他們能爭取時間,教好學生。 「堅持不懈,盡忠職守,服務市民,追奔理想」,為本人的座右銘。雖然工作過程非常辛勞,令個別老師擔心本人工作量不是「Overload」;但是,想令其他教職員對您的所做的工作,給予足夠的信心,是不容易的。誠然,我是在一般教員室,而非校務處甚至是特别室工作,每天要跟四十多位老師在同一地方工作,加上在本人之工作座位附近,竟然坐了五位訓導老師,其中兩位還要是主任,不可避免有一股無形的壓力,需要本人謹慎工作才行。正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本人在這一個月,一直循規蹈矩,確保能夠以正確、準確的方法,去履行校方委託予本人的工作。所有工作委託,必須在合理的時間内完成,適時匯報進度,除非負責老師另有指示,否則需履行工作委託,不可推卻。更加不可以未經負責老師同意下,擅自不做,又或者多做其他工作,因為多做未必對日後有任何得益,反而增加不必要麻煩,結果為別人「幫倒忙」。 雖然本人這樣做,形同抱着「打政府工心態」,即「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但作為沒有教學權力的TA而言,一定程度保障本人的權益,可以跟其他同事合作的同時,又可以保持距離。因為我是為某中學提供服務,而不是為某人提供服務的。因此,任何教職員如有需要,而有關工作在TA職權範圍,可委託予本人負責,收到委託後,基本上來者不拒。唯部分工作因涉及可能超逾TA職權,跟進TA事務的老師明文指示本人要先徵詢他的意見,得到授權,才可以跟進。所以我跟其他曾共事過的同事,盡量保持良好關係,同時保持獨立思考,分清楚何者是TA可以做,何者必須徵求跟進TA事務的老師之授權才可以做,非常考驗本人的智慧。如果是有教學權力的老師,早已把空閒時間拿來備課、提前準備教材了。 作為「職場新人」,很多工作技能要在該校「現學現用」,不容許您「學完就算」。而且使用的頻率,只會有增無減。打個比方,在得悉如何在網上出通告後,之後頻頻有老師要委託本人出通告定期工作,兼承包每天在網上出家課日誌的定期工作,當然只是做一個年級,不用級級都做。在得悉如何用Photoshop製作一張簡單海報後,翌日即有相關工作委託。現在的我,甚至已練得如何短時間内燒錄光碟兼大量量產。真是要付出不少心力、努力、耐性,才可以勝任TA需負責的工作,將之一一做好,而且還不需要老師過分操心,可以放心應付手上教學工作,全心全意教好學生,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就可以趁手上沒有工作委託的短暫時間,思考成為教育學家後,究竟要做甚麼研究,以及如何以「半工課」完成所需的課程。 如此「賣命工作」,那麽多的付出,收穫又是不是與付出一樣多?據我觀察,暫時是對的。因為在本人最「賣命工作」之時,便是收穫成果之時。當然不是指收入等物質層面,更多是在非物質層面,一方面振奮人心,另一方面堅定本人的理想與目標。首先,本人喜獲多次參加慶祝大會之機會,不論教師、TA、工友,皆可出席。一次是校長為全體職員而設的,算是迎接新學年之「開年飯」;一次是慶祝實驗室完成裝修,故特設茶點招待;而另一次是慶祝員工升職(但不太清楚升職的人是誰),故再度設茶點招待,另加糖水提供。其次,臨近中秋佳節,所有教師均獲一個水果,同賀佳節。以上種種,反映學校有時是很有「人情味」的工作地方,能夠在學校跟其他同事一起吃着茶點,見到大家開心的笑容,工作壓力、煩惱能一掃而空。在重大節日,有校方向教職員奉上的小小心意,有如送上祝福,這些心意,是口頭祝福也無法比擬,猶如向别人送上無限溫暖,提供源源不盡的「能源」,可以有動力繼續參與教育工作,不論是不是正式老師。 其次,因為本人的工作表現,為答謝本人辛勤付出,試過有一位老師決定請本人食一頓飯,不用付錢,費用也不多。時值家人因急病被救護車送往急症室入院翌日(請大家放心,住院兩日後經已出院,但仍須回院覆診,以確保身體狀況正常),故此不能為本人準備飯盒。本想「索性」禁食,承傳浸大時期逢上課日之中午不吃午飯,全時間投入學習、實習的傳統。曾經試過向對方婉拒,但由於老師的一片善意,不想辜負該老師的好心,只好接受。跟着這位老師到附近的商場用膳,去那裹吃,想點甚麼餐,便交由老師決定,不敢主動提出,免得被人講閒話,指本人被請吃飯但卻有諸多要求。用膳期間,老師跟我曾討論關於升學及就業的未來去向。針對本人的升學及就業計劃,老師也表示認同,這代表本人的計劃,有第三方支持。也獲到不少情報,其中一個是該校不少TA,後來成功入讀PGDE,後來更成為老師,意昧着本人的計劃,很大機會能成功實行。數天後,該名老師又特意送了一個月餅給我,由於深明老師好意,知道可能是同賀中秋而送的,不知如何婉拒的我,也只能不好意思地收下,最後該月餅在中秋節當日供一家人一起享用。 另外一次發生在跟進繳交開學費用的「大型行動」之後,時值首次被請吃飯後約一星期。由於一連五日的繳款行動順利完成,負責監察此行動的老師,在繳款行動最後一天的午膳時段,邀請本人以及提供支援的IT技術人員,一起到附近食一頓飯。因為大家在這次「大型行動」中付出不少,大家想就此好好慶祝,以感謝大家的彼此付出,無奈之下只好被動配合,跟着他們一起到附近食一頓飯。當時的我其實有帶飯盒的,沒理由有別人的飯不吃,非要自己在教員室吃飯盒,所以才答應,免得自己有損失,事後當然也利用剩下的午膳時間,在校内處理當日帶來的飯盒,一口接一口全部吃完,以免造成食物浪費。用膳期間,大家除了討論IT和工作上的事情,也討論升學及就業方面的事情,同樣知道本人是想唸PGDE的,同時知道本人想成為教育學家,不過便沒有明言是否可行。但是,本人也因此獲得一個情報,便是請食飯的老師,之前做過TA,也不難明白為何對本人那麼友好,以及不介意為本人提供不少IT及技術上的大小支援,為的是協助本人完成教師委託予本人的工作。 雖然兩次是基於辛勤工作,而獲得被請吃飯的機會,但對於「職場新人」而言,要判斷這次被請吃飯的真實意義,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每個飯局背後,都可能有隱藏目的,不能從表面看到,這也是本人對每個飯局存有戒心的原因。正所謂「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别人邀請之飯局,不代表自己真的可以完全不用付錢,有朝一天是要「償還」的。何時「償還」?以及向那些人「償還」,這點就不得而知。很有可能要成為上司,才可以體現上司「貼錢」請下屬吃飯,以慰勞下屬之滋味了。加上本人的工作的學校,對於接受利益這一點而言,素來有不少「禁忌」,使得大家對此向來採審慎態度處理。因此,本人經常注意提供利益方與本人的關係,以及注意所接受之利益,不可多到不合常理,連提供利益之目的也要看清楚才行,連場合也要看得一清二楚。因為不好好處理這些利益,輕則失去這份工作,重則會被刑事檢控。所以現在的我,盡量避免這些私人飯局,儘管大家是同事。至於由校方特別是由校長「牽頭」舉行之官方飯局、慶祝大會兼茶點招待會,因為是官方性質,反而樂意參與,因而這些「甜頭」,名正言順,自然多拿無妨了。 最後,我想講講本人工作的中學。雖然不方便跟大家講在那間學校工作,不過此校最大特點工業色彩異常濃厚,因為它前身為工業中學。故此,校舍比一般較傳統文法中學略大,擁有多個工科特別室,提供多個工科科目供學生修讀。該校的設計與科技工場,佔地是傳統文法中學之兩倍至三倍,可以供兩班同學使用,工場內工具繁多,還備有傳統文法中學沒有的工業儀器。而且該校的實驗室也比較多,可以分開予初中、高中同學使用。教員室也比較大,通風較好,工作桌也比較寬闊,即使擺滿工作用之物品,仍有空間供本人放飯盒吃飯。教員室内也至少有一部工業用影印機,加上校内另有黑白與彩色打印機各一、油印機、過膠機、工業用繪圖機等,足夠本人履行TA之工作委託。加上交通方便,方便本人短時間内由港鐵站前往工作地點,就是本人不是住在工作地點附近,來往也不成問題。工作地點附近也有多個大型商場,並鄰近市區,物價也比較便宜,選擇繁多,附近也有不少民生店舖、小店。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此中學成為一間非常適合本人工作的地方。加上大家從事教育相關工作,行事比較「斯文」,直到現在都沒有出現「打工仔」最不想遇到的職場斯凌,也算是挺幸運。希望可以在該校繼續做下去,若能撐到本人拿到教師資格再光榮辭職,肯定是滿載而歸,所有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直到截稿當天,升學及就業形勢暫無異動,本人將繼續為該校出任教學助理。而本人將在10月3日下班後,返回浸大領取畢業證書,正式結束為期兩年的浸大數學系生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將有機會決定本人的去向。因為先前申請的一份合約政府職位,竟然獲得取錄,其申請條件為DSE五科合格包括中英文,另加一般商業電腦軟件的應用知識。當時面試表現不錯,基本上也能答到面試官問的題目。但由於月薪比本人現在做的略低,又是一年合約,因此已即時婉拒。不排除接下來會有同類型申請條件,月薪比現職高,且為常額公務員之政府職位取錄。由於需顧及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家人望求「薪高糧準、長做長有」的心理,即使本人再想在中學當TA,為再戰PGDE作準備,最終也得需含淚準備辭職信,在通告期結束後黯然離場。而這個也是我最不想遇到的情形,對於曾經跟本人共事的同事而言,更加不想見到。 因此,本人早已作部署,堅決採取後備方案,改為修讀與歷史相關之修課式碩士,為成為主力研究數碼人文的歷史學家作準備,再想辦法達成當上教育學家的理想。並決定同時申請入讀城大、中大,如果城大取錄就進該校深造,沒有才去中大,畢竟只有城大之碩士有學位論文科目,完成後可大致視同有MPhil之研究水平,有資格直入PhD。但是,如果是中大的話,因為無學位論文這一科,就有可能要由MPhil讀起,要付出的時間可能會更長。如果成功獲得大學教席,成為歷史學家後,便可以在教大「半工讀」一個專為在專上院校從事教學工作的人而設的PGDE,又或者是BEd,主修專業及職業教育。之後便可以在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完成PhD,最終成為名乎其實的教育學家了。當然,想走這條迂迴曲折的路,需要家人全力支持及同意。本人將會在一切塵埃落定後,才再思考如何處理這個大難題。現在要做的是集中精力應付中學TA工作,尚有更多「大型行動」,需要本人參與,不容許本人有絲毫鬆懈,未來要先將注意力放在中學TA工作,升學事宜暫時降為次要,以免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各位讀者,「寶仁工作室」在符合堅守法治、誠實可信、廉潔公正、行事客觀、不偏不倚、政治中立之原則下,仍會繼續運作下去。只要不影響本人的事業及學業,在工餘時間參與「寶仁工作室」之運作的話,本人仍能通過「寶仁工作室」,帶給讀者無限的可能性。唯不排除會出現無法逢星期日定期連載的情況,敬請讀者諒解。 另外,9月29日為中秋佳節,在此敬祝大家中秋節快樂。誠心盼望一切順利,未來可期!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3年10月1日 |
各位讀者,本篇將轉載香港小學會考1961年算術科試卷一後半部分之試題分析,並且備有小編親筆撰寫的題解、涉及課題、個人回饋,以供讀者參考之用,相關題目、題解取自小學教育研究社於1962年出版的之《香港中學入學試算術科複習指導》。唯本人考慮到同學的需要,並無直接使用參考書上的題解,而是有所增訂、修改。因應同學在進行非十進制單位化聚的時候,可能感到困難,試題另備附錄,載列作答題目時需要用到的英制及市制轉換公式。個别題目設有提示,旨在協助同學閱讀題目,而非指導同學答題方向,希望讀者能夠從試題中有所得着。本篇大多數題目之程度,適合小六同學作答,只有少數題目比較困難,或需具備初中數學知識,方可順利作答。
以下是香港小學會考1961年算術科試卷一後半部分之試題分析,備有學生版本、數值答案及題目詳解,而個人回饋則在連載該年所有試題之分析後,才一同發佈:
閱讀「題目詳解」時須注意事項
「題目詳解」只供參考之用,設立目的旨在讓讀者明白作答方向,以及讓讀者知道該題目涉及的課題。如果與現行小學課程之程度有所差别、不同,將加入備註,協助讀者判斷有那些題目明顯是Out-Syllabus的。本人已盡力確保「題目詳解」内容準確無誤,如有錯漏或可修改之處,請透過留言向本人反映。
請注意!「題目詳解」非標準答案,個別題目可以有多個解法。若將之視為標準答案,可能導致讀者但知硬背死記,活剝生吞。這種落伍的學習態度,既不符現代教育原則,亦有違考試着重理解能力與運用技巧之旨。希望讀者正確使用「題目詳解」,以免弄巧反拙。
個人回饋
(個人回饋將於連載該年所有試題之分析後,才一同發佈)
下星期將繼續轉載試題,並有題解與分析,敬請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