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本篇旨在探討筆者的升學進程、筆者在成為教育學家之後續進修,最後才討論筆者堅持進修的原因,增加讀者對本人的進修方向、宏觀策略、未來展望的認知。
筆者決志以成為教育學家作為目標,為了達成理想,就必須持續進修,形成了「目標成真」為基礎的學業觀。讀書不只是提升競爭力,更是為了讓本人獲得踏入學術界殿堂級舞台不可或缺的證明、資歷之方法。對此,筆者為何堅持進修?究竟有甚麼不可告人的原因?在本星期的專題探討,將向大家一一揭示。本篇旨在探討筆者的升學進程、筆者在成為教育學家之後續進修,最後才討論筆者堅持進修的原因,增加讀者對本人的進修方向、宏觀策略、未來展望的認知。
下表總結了由2007年到2023年這16年間之學習歷程:
2007-2013 |
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 小六畢業 |
2013-2019 |
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 中六畢業 選修科目:化學、資訊及通訊科技 |
2019-2021 |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 理學副學士(Credit) |
2021-2023 |
香港浸會大學 數學及統計理學士(榮譽)學位 (副修政治學、乙等一級榮譽) |
從這十六年之求學旅程,筆者之升學進程頗為順利。不但本人中六畢業,還透過副學位,成功升讀本科,而且可以在四年内便完成本科,跟其他於2019年中六畢業之同學一同在大學畢業,踏上新的里程碑。然而,大學畢業並不代表我的學業旅程從此結束,因為,筆者必須繼續學業,才可以成為教育學家。從此,為了理想而決定進修的旅程,於2022年正式展開。
1為了追尋理想而堅持進修
筆者自2022年起,毅然踏上成為教育學家之旅途。然而,這個決定也筆者思考將近半年所得到的結果,對於小編而言,繼續進修不是為了提高競爭力,也不是為了令自己的履歷變得好看,而是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理想。踏入2022年,筆者收到升讀浸大後之第一張「成績單」,在2021-2022學年Semester A,成績可圈可點,其中在國際關係一科中一舉取得B+。
在政治學副修之好表現,讓筆者開始懷疑是否有必要調整本人的進修方向。最初,筆者以成為數學家為目標,因為自己最熱愛的科目是數學,表現良好而且最為穩定,大學主修順理成章選了數學與統計。也因為自己對政治有濃厚興趣,關心政治的我,便決定同時副修政治學,組成了文理兼備的「不來梅」組合。但是,筆者在Semester A之數學成績不如預期,令我開始感到困惑,到底我是否有繼續深造數學的「本錢」。不過,當時並沒有想太多,便放下這個煩惱,開展Semester B之學習。
踏入Semester B,本港也經歷「第五波疫情」。由於變種病毒在本港快速擴散,大學改用網上教學,考試則改為線上進行。在筆者待在家中學習的日子,大量觀賞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甚至更早期拍攝之港台《鏗鏘集》,特別有以教育為主題的節目。尤其是曾榮光在《鏗鏘集》說的一句名言:「教育既是一種公共的財貨,也是一種私人的財貨」,以及曾榮光、鄭燕祥在教育研究的戰績,令本人非常仰慕,很想成為曾榮光、鄭燕祥這樣的教育學家。
期間,又想起自己在攻讀副學士期間,曾任教務會議學生代表的經驗,令我比一般學生更加關心本港高等教育的發展。在香港,以高等教育作為研究重心的教育學家不多。筆者覺得,既然我特別關心本港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妨嘗試看看有甚麼可以研究的課題,經過一番思考,我竟然想出一條又一條可以寫成學術論文的題目,令我驚覺我必須成為一位教育學家,透過學術研究,去解答本人心中的疑問。
Semester B之成績很快便出爐了,筆者在三個政治科目之表現超乎預期,其中政治導論、香港政治有A,而中國政治也有B+。如此亮麗的表現,令筆者發現往社會科學之方向,有無限可能性,而筆者的確有修讀社會科學學科的天分。於是筆者下定決心,在2022年6月決定要成為教育學家,由於曾榮光、鄭燕祥曾分別在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大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擔任教授,並且中大深造,所以特別渴望在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深造,以及展開教研工作。為了符合入讀中大教育學院PhD、EdD之入學要求,於是打算完成本科後,立即攻讀全日制PGDE。這樣在完成PGDE後,便可以在中大修讀筆者最想進修研究的科目,即是教育行政與政策了。
有了目標,筆者二話不説,開始我的進修之旅。Year 4是為進修之旅打下根基的一年,最適合展開各式各樣之探索。這年比較幸運,有幸修讀由黃文江教授執教的口述歷史導論,雖然是Level 4科目,但憑着上一學期之成功經驗,讓筆者願意放膽一試,是次教授安排同學參加以考評局為主題的口述歷史研究。筆者在堂上得知可以深究公開考試細節,感到異常振奮,因為與筆者的升學目標,有密切關係,簡直是「天作之合」。及後也有參與下學期之實習,進一步深究公開考試細節,是次實習也可算作通識學分。另外,筆者也獲得浸大資助,公費進修LPDF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認證課程,增加筆者對生涯規劃的認識,對於日後投身教職,有莫大幫助。
不過,筆者的進修大計,跟不上事態發展。在2023年2月,筆者拿不到PGDE Conditional Offer,意昧着在大學畢業後,必須踏入社會工作。這個結果,令本人大為震驚、感到無比沮喪,因為我尚未準備好開展本人的事業,也尚未就想從事的工作進行部署,筆者只能先將重心放在「搵工」,以確定日後的進修方向。最終在筆者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大學的專業協助下,確立在教育界發展的路線,並於2023年9月加入某中學任教學助理,期望藉努力工作,爭取PGDE之「入場券」。然而,理想與現實仍存在極為落差。儘管筆者在2023-2024學年有出色工作表現,在升學,進程仍然未有突破。為了自身的前途着想,隨後筆者聽取多位教職員的建議、意見,構思未來之升學計劃,應對升學危機,早日實現成為教育學家之理想和目標。
為了面對升學危機,筆者構思了三個階段之升學計劃,如下所示:
方案一:
兼讀制課程 |
|
第一階段前(如有需要) |
香港中文大學 數學教育理學碩士學位 |
第一階段 |
學位教師教育文憑 中學數學主修 |
全日制/兼讀制課程 |
|
第二階段 |
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碩士(教育行政與政策) 或 教育碩士(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 |
第三階段 |
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博士(教育行政與政策) 或 教育博士(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 |
方案二:
兼讀制課程 |
|
第一階段 |
香港中文大學 教育碩士(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 |
第二階段 |
學位教師教育文憑 中學數學/資訊及通訊科技/公民與社會發展主修 |
全日制/兼讀制課程 |
|
第三階段 |
香港中文大學 哲學博士(教育行政與政策) 或 教育博士(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 |
在2023-2024學年,筆者的升學計劃傾向方案一。如果不能如期於2025年9月攻讀PGDE,便會先攻讀中大之數學教育理學碩士學位,再在兩年後再次挑戰PGDE。不過,到了2024-2025學年,筆者最終選擇把方案二付諸實行。因為中大教育碩士中的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專修,雖然申請要求包括持有PGDE或具教育工作經驗,但宣傳單張列明歡迎非教師報讀,例如政策評論者、官員等。以筆者之工作經驗,加上報讀比本科高一級之碩士,再加上大學對此課程入讀要求比較寬鬆,於是便決定選讀並計劃入紙申請。萬一不能如期於2025年9月攻讀PGDE,便先攻讀教育碩士,提前展開教研生涯,待取得PGDE後,才繼續攻讀PhD或EdD。因為如果無PGDE,很難取得全日制MPhil之取錄資格,加上課程有政府資助,競爭激烈。相反,MEd為自資課程,大學希望多取錄這些學生以增加收入,較易錄取。
(資料來源:https://www.fed.cuhk.edu.hk/data/brochure/Master.pdf)
在確定要把方案二付諸實行後,便如期報讀港大、中大、教大之PGDE,再看看有沒有面試機會。如果過了2025年1月,仍未有面試信、取錄信,便會在2月上旬準備文件,為報讀MEd作準備。如果升學形勢於2月中處於膠着狀態,便會向校方申領推薦信以及尋找推薦人,因為報讀MEd需要兩位推薦人「背書」支持,最後於2月26日決定是否入紙申請。因此,在筆者於整個1月都收不到面試和取錄信後,便在2月2日對外公佈報讀中大教育碩士決定,開始準備所需文件,期間一直留意升學形勢之最新發展。根據筆者之計劃,若果升學形勢仍然膠着,筆者便會在2月17日向校方表明升學近況,請求校方為本人簽發推薦信,以及尋找2位推薦人。再在2月26日決定入紙申請,27日正式提交申請,最後在28日通知推薦人在網上填寫保密推薦信。
然而,升學形勢出現變數,迫使筆者考慮其他升學途徑之可能性。早在2025年1月初,筆者收到可靠情報,表示有取得教育文憑的「捷徑」,便是修讀非本地遙距學位教師教育證書(即PGCE)課程。這個方法不但合法,而且有先例可循,該課程獲得教育局列入認可課程名冊。其後,筆者為此進行事實查核程序,看看是否真有其事,發現屬真確事實,可視為筆者「最後的希望」,甚至有機會終結持續兩年之升學危機。筆者認為,循遙距方式唸PGCE,再完成校内之實習,是一個可行的升學策略。加上有人正在修讀有關課程,再加上一些成功案例,令本人有意入紙申請。經仔細仔量,初步計劃報讀TES(由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頒佈)之PGCE課程。但由於校方必須為本人簽署實習同意書,以及有教師肯為本人擔任「導師」,以簽發實習表現報告,要找到熟知遙距課程、願意「捱意氣」教師,任務極其艱矩。所以筆者需時考慮此舉是否「值得一搏」,並判斷是否有機會成功說服校方為本人簽署實習同意書。由於不肯定有勝算,遂根據原定計劃,繼續推動MEd之報讀程序。
到了2月11日,升學形勢趨向明朗化,因為筆者獲香港教育大學邀請,參加2月19日上午之兼讀制學位教師教育深造文憑PGDE(中學數學主修)之線上面試。為此筆者立即中止MEd之報讀程序,重新考慮日後的升學計劃。由於線上面試與工作時間重疊,筆者在得悉安排後立即向校方申請特別假期,以放取先前累積之超時工時作代價,准許本人在面試期間,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在校内接受教大之面試,希望能聚焦在這次「挑戰」。校方得悉本人有面試通知,表現積極,不但獲准在校内參加面試,也同意本人借用學校之會議室,以便在更好的環境迎戰。不少校内教職員更對本人投下信心一票,期望本人凱旋而歸。部分教職員甚至為本人出謀獻策,幫助本人面試成功。在校方對此高度期待的良好氛圍之帶動下,筆者認為是説服校方容許本人修讀iPGCE之大好機會。最終,筆者經審慎考慮,決定不會入紙申請中大MEd課程,轉而全力搶攻PGDE,待完成面試後,才再作進一步打算。
2更加不如意之升學形勢
教大PGDE之入學面試過後,筆者靜心等候PGDE錄取結果。然而,日子一天又一天過去,始終未有任何回音,令筆者開始尋找替代方案,就是先獲得教擔,然後再入讀都大PGDE或非本地PGCE。為了奪回升學主導權,筆者於4月1日找到空檔時段,並於當日親自與校長、副校長會面,正式告明本人正面對升學困境之事實,並懇求校方允許本人實習及安排本人教擔,以參與實質教學工作,滿足入讀都大PGDE、非本地PGCE的要求。在告明升學困境後,校方對本人的升學計劃表示歡迎。知道本人一直為學校辛勤付出,校長決定助本人一臂之力,幫助本人在下學年獲得本校教職,或至少是有教擔的教學助理,最終需按學校人事安排而定。
然而,殘酷的事實,總是伴隨本人的升學進程。在4月10日,校方表示基於教學助理的職權限制,不能向教學助理分配任教期長達一個學年之教擔,只可以透過臨時教席聘用本人,但不敢保證來年有數學科之臨時教席。就算有,都要待六月下旬至七月初,校方確定常額教師的去留後,才得悉是否釋出臨時教席,再通知本人入紙申請。由於這個方案會令本人白白損失入讀都大PGDE的機會,於是決定4月10日晚上經電郵呈交予母校,4月14日獲校方通知申請表已成功提交,代表應徵程序正式展開,事件也獲部分母校教師之高度關注。
到了4月24日,升學鬥爭情況急轉直下,因為表示校內有一位教學助理拿到PGDE Offer,不過該名教學助理在校年資不足一年、工作表現中規中矩,獲取錄之學科又是「細科」,而非筆者報讀之「主科」。事件立即引起筆者高度關注,在當晚立即召開只有版主之「緊急會議」後,認為事態非常嚴重,加上經已重挫工作室之士氣,迫使筆者決定在4月27日發出「黑色警報」,為期約四個月,直至2025年8月31日。在「黑色警報」頒佈期間,工作室全力挽救本人的教研之路,除了攸關工作室、筆者前途的項目外,其餘必須悉數暫緩或停止跟進。
在「黑色警報」生效後,筆者決定應徵多間目標學校的數學科教席,同時尋求校內同事之進一步協助,也為可能發生之離職一事,做好心理準備。而筆者急切履任教職、重回母校的決心,令上天主動介入事件,決定差遣一位「採風使」與本人會面,協助本人探索任何有利搶攻PGDE的可行途經,並着令筆者重新考慮是否堅持己見,於下學年離開原校,轉往新校履任教職。然而,升學形勢至今仍未有明朗化,迫使筆者修改升學計劃,決定先保住本人的原校之現職,或在原校轉任其他職位,並在校內同事之進一步協助下,再戰PGDE;第二是在2025年8月向正副校長獲取MEd之正式推薦信,以便在同年9月火速提交申請,一旦再戰PGDE不成功,筆者於2026-27學年就先行攻讀MEd,提升學歷後才再作進一步之行動,以免進一步影響筆者之升學進程。
3筆者攻讀MEd/MPhil之計劃
如果筆者順利入讀MEd/MPhil後,便要正式開展教研工作,並準備屬於本人的「出道作」。而筆者已經全盤計劃,便是成為一個以高等教育為重心的教育學家,研究主題除了高等教育外,包括教育部門管治、公開考試、特殊教育支援、訓輔政策。至於論文指導導師,原訂計劃是找黎萬紅副教授,但由於已改往客座副教授,不再是全職教員,必須另覓人選。加上目前升學形勢尚未明朗,只好押後尋找論文指導導師之工作。預計需要待入讀MEd一年後,在校方的協助下,尋找適合的論文指導導師。
若果升學進程順利,可以直接入讀PGDE的話,將考慮入讀設有全日制之MPhil。不過,筆者必須事先找到適合的論文指導導師,得到他/她的「背書」支持,才算作具備報讀MPhil之資格。至於MEd,因為提交學位論文不是畢業要求,筆者可以延至入讀MEd一年後才再作處理。最後決定入讀MEd還是MPhil,要視乎最新升學形勢,及是否找到適合的論文指導導師,才作出最終決定。
順帶一提,MEd、MPhil都是碩士學位,但前者是修課式、後者是研究式。前者以修讀學科知識為主,部分課程容許或規定學生提交學位論文滿足畢業要求;後者則進行學術研究,再提交學位論文滿足畢業要求,修讀之學科知識較少,主要是研究方法,入讀學員也須在有意研究之科目有一定了解。由於筆者沒有BEd,也沒有在大學副修教育學,所以筆者必須先持有PDGE,才有資格競逐MPhil學位。加上全日制MPhil本地生免學費,大學也為學生提供資助。以本人的學歷,根本不夠「本錢」角逐,只能考慮報讀學費高昂、入讀要求寬鬆、設有兼讀制的MEd課程。
4成為教育學家以後的進修之路
成為教育學家以後,進修之路仍須繼續下去,這個是本人維持理想必要的力量。筆者將之分成以下五條深造方向,容許本人對此作深入分析:
深造方向一 法律 |
Step 1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法律證書>>>法律文憑>>>英國及香港法律學士程度文憑 (專業共同試)>>> LLB (Hons) Hong Kong CUHK法律博士JD 倫敦大學法律學士學位 Step 2 HKU/ CUHK/
CityU 法學專業證書PCLL |
深造方向二 政治及 公共行政 |
HKU公共行政碩士MPA CUHK MSSc 公共政策 HKUST Master
of Public Management (MPM) CityU 文學碩士(公共政策及管理) HKBU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 PolyU Master
of Arts in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U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UHK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HKMU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Global Governance) HSUHK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ublic Policy and Risk Governance |
深造方向三 社會學 |
CUHK M.A. in
Sociology HKU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Sociology CityU 文學碩士(應用社會科學) |
深造方向四 教育心理學 |
Step 1 CUHK MA in
Psychology HKU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PolyU Master
of Arts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Psychology HKMU心理學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 Step 2 CUHK專業教育心理學碩士 HKU教育心理學碩士 |
深造方向一:法律
目前,本港多個主要教育措施,例如「入學令」,已成為香港法律,例如《教育條例》。在進行教育研究的時候,無可避免要接觸法律條文。如果要深究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深造法律便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法律學在本港是「神科」,入學要求高,提供兼讀制課程的學校又不多,所以筆者要事先打好基礎。首先要透過「進修英文大行動」,將之提升至DSE English Language Level 5或以上水平(入讀法律本科,英文必須有第5級),相當於CEFR
C1水平。之後再接觸法律相關的英文及基本知識,法律相關的英文可透過《Cambridge 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 Law》、《Cambridge
International Legal English》作「切入點」,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提供的法律證書、法律文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增加本人對法律的了解。當筆者對法律有一個大致了解後,便可以正式進大學深造法律了。
在本港,中大之法律博士設有兼讀制課程,可以讓筆者分四年完成,每學期一至三科。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也設有兼讀制之英國及香港法律學士程度文憑(專業共同試),簡稱CPE,課程由英國國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頒授。雖然是非本地課程,但課程涉及香港本地的法律,不用應考轉制考試便可以報讀PCLL。完成CPE,可以再攻讀法學士LLB,這樣便可以完全豁免應考轉制考試了。著名律師翁靜晶,也是透過這個方法,獲得入讀PCLL的資格,繼而成為事務律師,更拿到教育統籌局之「終生學習傑出學員獎」。完成CPE及LLB後,還要完成為期一年之法學專業證書PCLL,這個課程目前由港大、中大、城大提供,便具有法律執業資格了。
(資料來源:https://www.law.cuhk.edu.hk/app/study-with-us/juris-doctor-jd/#tab1)
(資料來源:https://hkuspace.hku.hk/cht/prog/CPE#modules-class-details)
(資料來源:https://hkuspace.hku.hk/cht/prog/llb-mmu)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F%81%E9%9D%9C%E6%99%B6)
完成PCLL後,如果要執業,便要參與實習,成為事務律師需要實習兩年,大律師則為一年。擔任教育學家,基於職務需要,無可避免要「打官司」。如果有幸深造法律,會考慮接受大律師之實習,因為大律師享有各級法院的發言權。這樣,在一些比較簡單之案件,筆者可以自己出庭自辯,不用花錢另行聘用大律師。也可以教育學家及大律師的雙重身分,處理涉及教育界的法律糾紛,從而增加本人的聲望。也可以透過法律手段,將教育政策「法律化」,以另一個方法提升本港的教育水平及質素。雖然該深造方面有點不切實際,但值得一試。
深造方向二:政治及公共行政
因為教育政策與公共行政有關,所以攻讀政治及公共行政相關的碩士學位,有助本人對公共行政策、公共行政的了解。相關的碩士課程,大多只須學士學位即可入讀,沒有主修科目的。加上筆者曾在浸大副修政治學,對政治及公共行政略有了解,是所有深造方向中最切合筆者的學術背景。同時方便筆者從公共行政策、公共行政角度,深入剖析教育政策,增加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預料筆者將更加擅長從政府角度,分析教育政策的公共責任、使命,由於教育政策的制訂、實踐,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循此方向深造的筆者,能夠更易摸索政府對本港教育制度的期望、目標,方便筆者向政府作深度交流,令筆者的研究成果更易獲政府採納。
深造方向三:社會學
社會學旨在使用各種研究方法,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社會行動或社會關係的知識體系,並會運用這些知識,以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深入社會與公眾進行對話與溝通、將人類從不平等及壓迫的物質條件下解放出來。當中有一個叫「教育社會學」的學科,研究公共機構和個人經歷如何影響教育及其結果的學科,主要關注現代工業社會的公立學校教育體系,包括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擴展。中大畢業之曾榮光教授,本科、碩士及博士都是主修社會學,後投身教育研究。他之所以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家,在於他最擅長利用社會學理論,剖析教育政策,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甚至成為政府優化政策的一大「利器」。這令筆者認為社會學也是非常切合本人之深造方向,值得一試。本港有不少社會學相關的修課式課程,加上筆者先前也唸過社會學一些基本概念,以此作深造方向,可謂相當合適。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C%9A%E5%AD%A6)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8%82%B2%E7%A4%BE%E4%BC%9A%E5%AD%A6)
(資料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6382034908)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809/htm/p08-09.htm)
深造方向四:教育心理學
在本港,教育研究有三大分支,除了課程及教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尚有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旨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家是專業人士,跟教師、社工、言語治療師、教育行政人員,共同構建本港之教育專業體系。由於教育心理學對研究訓輔政策有一定幫助。對於筆者而言,如果要進一步深究教育政策,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家長,便要精通教育心理學有關的理論。如此一來,筆者便可以進行同時涵蓋教育行政與政策、教育心理學的跨學科研究了。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8%82%B2%E5%BF%83%E7%90%86%E5%AD%A6)
在本港,要成為教育心理學家,要持主修心理學之本科或認可學位,再加上教育心理學碩士即可。目前,中大、港大均有提供相關碩士課程,其中,中大優先錄取有PGDE、教育工作經驗的人;而港大便要有兩年與教育或與兒童及青少年有關的工作經驗。雖然入學要求嚴苛,但如果以教育學家之身分入讀,加上PGDE,成功機會頗高。不過,筆者最大的硬傷是沒有心理學主修之學位,需要先唸一個心理學修讀式碩士學位,又或者都大的心理學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後者是以遙距方式修讀。完成之後,才可以挑戰教育心理學碩士,拿到執業資格後,還要再取得教育心理學博士,才可以名正言順從事教育心理學之研究工作。
(資料來源:https://www.dep.hkps.org.hk/%e5%b0%88%e6%a5%ad%e5%9f%b9%e8%a8%93/)
(資料來源:https://www.dep.hkps.org.hk/%E5%B0%88%E6%A5%AD%E5%9F%B9%E8%A8%93/%E9%A6%99%E6%B8%AF%E4%B8%AD%E6%96%87%E5%A4%A7%E5%AD%B8%E7%9A%84%E5%B0%88%E6%A5%AD%E6%95%99%E8%82%B2%E5%BF%83%E7%90%86%E5%AD%B8%E7%A2%A9%E5%A3%AB%E8%AA%B2%E7%A8%8B/)
(資料來源:https://www.dep.hkps.org.hk/%E5%B0%88%E6%A5%AD%E5%9F%B9%E8%A8%93/%E9%A6%99%E6%B8%AF%E5%A4%A7%E5%AD%B8%E7%9A%84%E6%95%99%E8%82%B2%E5%BF%83%E7%90%86%E5%AD%B8%E7%A2%A9%E5%A3%AB%E8%AA%B2%E7%A8%8B/)
5結語
「寶仁工作室」自2019年5月1日以「寶仁論壇」之名義成立以來,花了將近六年時間,探討筆者的升學進程,由一開始的數學家,到今日以教育學家為目標。不過,無論目標是數學家還是教育學家,都是建基於「目標成真」為基礎的學業觀。對於筆者而言,讀書是為了達到一些人生目標,甚至是公共目標,它是本人成為教育學家的重要途徑,使本人投有不少時間、資源,以本人有限的青春,追求心中宏大的理想。
回顧筆者這六年以來的升學進程,可以看到由選擇課程到決定報讀,都是為了達成理想,而不是為了一些虛名,又或者財富、社會地位。就算筆者今天成為教育學家,人人都尊稱本人為「博士」,一生得享榮華富貴,筆者都不覺得這些是「真正的富足」。事實上,要使人富足,不只是流於表面,而是要令自己的内心都得到富足。過去一年半來,擔任教學助理最大的動力,正是學業本身,因為追求知識、尋求真理,是本人「富足」的真正來源,這股動力,驅使我的學業觀充滿着理想主義之色彩。
筆者之所以堅持進修,在於進修是本人把理想實現最有效的方法。相比起純粹工作,再在事業路上拾級而上;以學業帶動本人努力工作,獲取入讀深造課程,最終學有所成,可以戴上四方帽,正式宣告達成理想、美夢成真,更有成就感。因為筆者可以將學有所成、美夢成真這份成功感,向更多人傳達和分享,超越家庭、超越朋友之聯繫網絡。這份來自整個社會的真摯祝福,正是本人的存在意義。堅持進修,也是為了振奮這些感到迷茫的人,透過努力唸書,以行動讓這些感到迷茫的人,見到希望。堅持進修,更是為了把擺脱身上的「枷鎖」,要把所有妨礙本人達成理想的「枷鎖」,透過進修,一一打破,向眾人證明這些「枷鎖」並無讓本人感到挫折,反而讓本人更加堅信自身理想,願意為此堅持到底。
其實,就算筆者改以成為教師作目標,在當上教師後,若要繼續力爭上游,還是需要進修。所以,教書是為了爭取校方推薦以攻讀不同程度之課程。沒有校方之推薦,便找不到足夠推薦人,申請入讀深造學位課程;沒有校方之推薦,便難以說服校方,安排本人修讀晉升課程;沒有校方之推薦,連維持教席也成問題。
事實上,在獲得常額教席後,要晉升至更高職級,必須進修認可課程。以晉升高級學位教師SGM為例,便要完成合共30小時之核心部分課程,分别是「專業操守、價值觀及教育政策」、「專業操守、價值觀及教育政策」、「領導能力的反思和實踐」,再加上60小時之選修部分課程。如果要晉升至首席學位教師PGM,便要完成「專業操守、價值觀及教育政策」、「學校行政及管理」這兩個合計30小時之核心部分課程,再加上100小時之選修部分課程。成為校長,更需成功完成擬任校長課程,並提交校長專業發展資料冊。既然要進修才可以力爭上游,筆者自然要以「繼續學業」作為本人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說,工作是為了繼續學業,學業是為了達成理想,而維持理想便必須持續進修。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qualification-training-development/development/Attachment2_Details_Training%20for%20Promotion_TC.pdf)
(資料來源: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qualification-training-development/development/Attachment3_Core%20Training%20Prog_TC.pdf)
(資料來源:https://applications.edb.gov.hk/circular/upload/EDBC/EDBC23001C.pdf)
由此可見,筆者堅持進修,與事業、理想息息相關,正因為進修與事業、理想有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筆者一向將自己定位為「供讀生」,即是「在學為校爭取學習機會而辦事的學生」。心不甘情不願稱自己為「打工仔」,在別人眼中,我是為學校工作之教職員、教育工作者;但在本人眼中,自己是一位於過去一年半來,在學校以「辦事」之名,為爭取深造機會而不斷努力的「戰士」。獲得薪酬只是基於本人為學校「辦事」,為表其慰勞而每月發放的「生活費」,以支持本人生活及升學鬥爭,而非純粹的「薪水」。
所以,筆者會潛意識將所有工作有關的術語「學校化」,只為了把工作這一個舉動,裝飾成為了學業所作的付出、犠性,稱為「實習」,也是「唸書」的另一個形式,只不過不是「求知識」,而是「求機會」、「求技術」,強化本人一切只為學業的定位。至少藉此讓本人有動力在學校辦公,繼續屬於本人的奮鬥。筆者堅持進修的心志,能否成為本人美夢成真的一大力量?就要靠筆者本人的造化了。
下星期將專題討論兩位教育學家,不但擁有出色的研究成果,也是本人決定投身教研工作的兩位「恩師」,敬請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