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特刊】2025年第14篇:2025-2026學年展望:轉換身分、聯防聯控、不計代價、同心共行

題記:本篇為「2025-2026學年展望」,將詳細剖析「飛鵝山行動」的由來,以及「飛鵝山行動」五大工作方向。為2025-2026學年之嚴峻考驗,做好準備,並達成筆者預定升學目標,美夢成真。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20258月工作報告

 

20258月工作回顧

20258月,在工作室的全力拼搏下,文字推理題解之校對工作大功告成,這意昧着「第二文章儲備」供應已非常充足,足夠應付未來五年的連載。至於《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直至截稿當天,已累計連載了6篇,餘下的12篇將在不影響學校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推進。在「進修英文大行動」方面,工作已於8月上旬再次恢復「高烈度參與」,為202510月之CRE Use of English作準備,目前已完成Foundation級別,正向Level 1全力推進。隨着筆者再次發現適合劇情,工作室決定展開第四篇《深度分析》撰寫工作,撰寫期長達兩個月,根據工作室的計劃,預計在9月下旬發佈,採正篇形式,預料連載一篇。

 

在升學工程方面,筆者再次遭遇重大挫折。在2024-25學年結束後,確定不獲PGDEBEd Offer,也無法獲得教席,當中包括母校及原校,這意昧着「鳳凰行動」的主要目標無法達成,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新學年準備工程方面,在工作室的全盤計劃下,一切順利,餘下的一小部分工作,將在9月處理。在「TA大離職潮」下,由於多位TA選擇辭職,當中以SEN組受影響最為嚴重,在校方的同意下,筆者順利轉任「特殊教育及數學TA」。隨着分工表的頒佈及落實,筆者將集中精神解決學校的種種積壓已久的「毛病」,尤其是根治上任TA留下來的亂象,讓學校運作重上正軌,同時舒緩學校因「TA大離職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0259月工作目標及展望

因應9月正值新學年伊始,鑑於上學年9月工作量繁重,嚴重影響工作室之工作進度,工作目標會較以往訂得更加保守,僅以維持工作室正常運作及確保如期連載相關篇章為主要前提,並預留資源應對學校工作的挑戰。20259月工作目標如下:

 

Ø  推進升學鬥爭「第一階段」 相關工作(飛鵝山行動)

Ø  處理涉及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之篇章,即《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希望每週至少完成一篇

Ø  完成第四篇《深度分析》

Ø  在「進修英文大行動」方面,繼續推進進修步伐,為202510月之CRE Use of English作準備

 

筆者將保留最多一半資源,用於推進升學鬥爭「第一階段」 相關工作。在本次2025-26學年工作綱領中,將詳加提及。《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也會繼續連載,筆者將爭取時間,盡快完成該系列的撰寫工作。考慮到日益繁重的學校工作,以筆者的力量,每個星期最多只可完成一篇,預料要到10月,才可以提高產能,可以每個星期完成兩篇,甚至是三篇。至於第四篇《深度分析》,將在9月下旬發佈,筆者必須加快工作步伐,盡速完成並如期發佈。並且在剩下的一個月內,提升自身的英文水平,為202510月之CRE Use of English作準備,若能在考試中考獲Level 2,將有助推進之後的升學鬥爭,並逐步邁向勝利。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97

 

2025-2026學年展望

轉換身分、聯防聯控、不計代價、同心共行

 

各位讀者,轉眼間已踏入2025-26學年了,也是筆者留在該校工作的第三個學年,然而,即使本人如此努力,仍然不獲PGDEBEd取錄,並且沒有教席。由於筆者的輕敵,還被其他TA捷足先登,竟然在本人最不看好的情況下,獲PGDE取錄,另外一位因此外校有教席而火速離職,令筆者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敗,顏面徹底盡失,嚴重辜負母校、所有支持本人之教師家人、支持者的期望。為此,本人必須向母校致歉,向家人誠心道歉,也向本人工作的中學、所有支持本人成就理想之教職員,以及向廣大讀者,衷心地鄭重道歉。正因為本人努力不夠,令筆者未能說服大學給予本人取錄資格,儘管本人有校長簽發的推薦信,這令本人感到難以跟校方交代為何仍會交出如此難堪之成績。

 

本人三番四次的道歉,每次都是帶着沉重面痛苦而抒發的。因為三次之升學失利,令筆者在家中多次抱頭痛哭,悲傷至極。彷彿沒有PGDE,就形同希望盡失,只有無盡的絕望。與此同時,本人也承受以往年更沉重的壓力,如此不如意的結果,更令本人變得更加緊張,包袱更見沉重。因為個人努力不夠,對校方有所虧欠,有負校方期待,這明顯是本人失職,更是最嚴重的失職,即使自請處分,也無濟於事。因此,本人只能向他們鄭重道歉,並採取一切補救措施,盡快達成目標,力挽狂瀾。事實上,本人為了成為教育學家,早已「豁出去」、覆水難收,已經不可以臨陣退縮。為了成為教育學家,甘願付出有限之青春,即使本人付出無數代價,也在所難免。

 

本人決定鄭重道歉,並不是為道歉而道歉,而是向大眾有所交代,並且警惕自己必須更努力才行。也希望這次道歉,令校方明白本人視成為教育學家是一個責任,也是社會的一個「契約」。因為我真是很想投入教育研究工作,本人深知大學很需要本人委身這方面的研究。PGDE升學失利,我真是感到非常不服氣。為甚麼為了這個目標,要面對那麼多困難?為甚麼我的升學之路那麼不順利?是天意?還是人為?

 

Chuck Palahniuk有一句名言,很值得跟大家分享:「Without pain, without sacrifice we would have nothing」,意思是「沒有痛苦,沒有犧牲,我們就一無所有」。筆者的升學鬥爭,注定要面對種種痛苦,加上為個人理想所作出的犧牲,才可以達成理想,步向勝利。為此,筆者於2025-26學年,決定發動名為「飛鵝山行動」之重大計劃,期望在一年時間內,提升筆者個人競爭力、達成升學目標的同時,協助學校分散風險,穩定學校發展。讓筆者跟學校都可以划向深處,讓「母校的陽光」,在這裏發光發亮,以強而閃亮的刺眼光芒,驅使一切黑暗勢力,把母校的信念及精神,帶進該校,讓更多人因「母校的陽光」,見到「滿盼希望的光明之路」,讓母校的信念及精神,傳至地極、直到永遠。

 

張貼在筆者辦公位置的自製海報之一。

 

「飛鵝山行動」的由來

「飛鵝山行動」的出現,源自近年學界接二連三出現的風波、不幸事件,對學校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在此僅列出數個在2024-25學年發生的事件:在72日,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一名女學生及一名男學生在班房發生爭執,導致雙方都受傷,校方須報警處理。警方經初步調查後,分別以「傷人」、「普通襲擊」,拘捕女學生及男學生。在715日,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發生,頭髮過長風波,有指一名副校長曾亮出剪刀,要求15歲男生自行剪髮,最終驚動男生父親報警。另外,有部分涉及不幸事件,後被傳播廣泛報導。例如在314日,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發生一宗墮樓事件,一名15歲男學生墮樓,倒卧學校操場,經搶救後最終不治。校方須即時啟動「危機處理小組」,並透過班主任將事件通知學生。學校教師、社工、輔導人員及教育心理學家已即時為各同學提供輔導,協助他們疏導情緒。以上事件,有部分確是可以避免、可以預防的,但更多是「防不勝防」的意外,甚至是「殺校方一個措手不及」。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280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719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1972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而母校之「考察團學生遭遇滋擾事件」,在2025630日經「大氣電波」迅速傳播後,成為公眾關注事件。也讓心繫母校情懷的我,大感震驚。雖然母校就此行動迅速派出副校長接受傳媒的訪問,並當場向傳媒發出一封書面聲明,但已令部分人對母校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對母校二十多年來辛苦建立的校譽,無疑是一記重拳。即使數學科科主任憑藉自身的教學熱誠及付出,於74日榮獲2024-25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令母校再創高峰,成功扭轉外界對母校的負面觀感。但是,這宗滋擾事件對母校造成的傷害,仍然存在,令筆者不得不思考要如何避免相關風波、不幸事件再度發生,並且在真的發生後,設法將其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本年度的行動呼號訂為「飛鵝山行動」。飛鵝山為香港新九龍最高山峰,高603米,由於近山頂位置地勢險峻,不時發生行山墮崖身亡事故。尤其是飛鵝山西南方副峯的山脊頂之「自殺崖」,這裏地勢險要,風化嚴重及滿佈碎石,但也吸引不少慕名而來,到這裏攀山越嶺並「打卡」。當我們成功登上高峰時,您會發現原來已經在九龍東的高樓大廈之上,整個東九龍盡收眼底。要親眼看見如此亮麗的景觀,需要長時間的準備,有人甚至為此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準備。稍一不慎,隨時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抱撼終身。「飛鵝山」險峻的山勢,要登上高峰得須小心行事,寓意筆者必須做好充足準備,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繼續推進筆者的升學鬥爭,避免危機再度發生,以致筆者顧此失彼。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3%9B%E9%B5%9D%E5%B1%B1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AE%BA%E5%B4%96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5045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飛鵝山行動」五大工作方向

基於風險管理對穩定學校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筆者於「飛鵝山行動」工作方向,將以「外防輸入、內防輸出、聯防聯控、同心共行」為基礎,全力做好風險管控,協助穩定學校發展,最終建立由DisciplineGuidanceStudent Support (SEN)PTAHealth & Sex EducationIT Infrastructure & Administration六大組別組成之「六方安全屏障」,堅決打贏PGDE/BEd升學工程攻堅戰,最後就是要推動「要理研究」、增強個人實力。以下是本年度的工作方向及目標:

 

一、外防輸入、內防輸出

為了管控風險,工作室引入「2019年新冠疫情」防控之公共衛生概念。在選取擬合作的組別時,特別將被列入「高風險群組」的組別,列為筆者的「頭號整治目標」,並且在校方分配工作時,向校方表明本人的意願。對於這些「高風險群組」,筆者會視乎工作性質,向校方提議那些是增加人手,因為相關組別工作量繁重。若不事先部署,很有可能會被「硬食」其他TA「吃不消」的組內工作。而在挑選自己之主要職掌時,會盡量避免自己參與這些組別之工作。相反,有些組別存在冗員問題,筆者則會向校方提議削減人手。自己也會將Quota預留給更需本人協助之「高風險群組」,這類組別一般人手不多,而且是專門職務,對TA的專業、技術要求頗高,也是其他TA特別是新TA最易「翻車」的組別。

 

由於筆者是目前在校擔任TA的時間是最長的,深得校方的信任,所以校方同意本人的大部分建議,筆者提議之增加人手、削減人手建議,大多數是獲批的。有部分組別將由本人親自處理相關支援工作,包括重新加入訓育組、IT組、健康及性教育組,也會繼續處理校網、eClassCloudSAMS、記錄管理四方面的工作,並加入SEN組及數學組。於全校參與的工作,例如校內考試,也將扮演主角支援角色。只是家教會校方是被駁回的,因為是筆者承擔過多主要工作,校方不希望筆者再出現「職務溢出」,甚至工作過勞,但同意讓本人兼署理家教會事務一個月,以應付「TA大離職潮」所帶來的人手緊張的問題。而健康及性教育組在校方最初的計劃下,也是被駁回的,但由於有部分工作必須由獲授權且具經驗之人士處理,最終重新列入筆者的主要職掌,並為此中別增加人手,以分擔其他毋須授權人士處理之一般行政工作。

 

筆者此次「超前部署」,旨在達到「外防輸入、內防輸出」的效果。筆者徹底汲取2024-25學年的教訓,在衡量學校發展需要自身工作量的前提下,運用科學化方法,確保學校分工機制,有效運作,避免「職務溢出」,進而減少筆者的工作量。而不是跟以往一樣,只是一味選工作量少而輕鬆的工作,以及之前一直跟進的工作,而是充分考慮到各個組別面臨的處境,彈性處理各組別的問題。筆者希望組別內部的問題,最好內部解決,絕不可以把問題對外輸出,需要別人收拾殘局,做到「內防輸出」,並且避免因組別內部的問題,要筆者主動收拾殘局,「外防輸入」,再度重演諸如上學年之PTAHealth & Sex Education,因為TA不作為、懈怠風氣所引致之種種亂象。

 

二、聯防聯控、同心共行

2025-26學年,筆者希望跟校方一起「聯防聯控、同心共行」,共同預防風險在學校大爆發,並在危急關頭將風險分散並降到最低。因此,實在有賴校方的全力支持,跟校方一同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另外,筆者希望以「同心共行」(Together, WE Achieve!)之信念,爭取校方對風險防控工作的支持,希望一眾教職員理解本人在新學年的工作目標。筆者在學校已經不只是爭取升讀PGDE、履任教職,而是要協助學校建立安全防護網,特別是下文提及的「六方安全屏障」,盡本人最大的努力,為學校建功立業,以筆者的能力及極其有限的職權,幫助學校順利渡過各種危機,共同迎接「2030年代」。

 

張貼在筆者辦公位置的自製海報之一。

 

三、建立「六方安全屏障」

本年度的重點工作,是在學校的支持下,跟各組成員共同建立「六方安全屏障」,完善學校的安全防護網。筆者認為,一個完善的安全防護網,需要有「三層防護機制」,第一層是所有前綫教職員,第二層就是一些特別組別,負責分散風險,避免學校危機爆發,當中必定包括訓輔兩組,而第三層是「危機處理小組」,只有在第一層及第二層完全失效時發動。一旦「危機處理小組」無法解決學校內部危機,最終令事件經媒體大肆曝光,或事件忽然急轉直下,就要是校長或其代表,主動介入,親自處理。

 

筆者提倡的「六方安全屏障」,由DisciplineGuidanceStudent Support (SEN)PTAHealth & Sex EducationIT Infrastructure & Administration六大組別組成,全部均為「三層防護機制」中第二層。每個組別在安全屏障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DisciplineGuidance負責學校的訓輔工作,管控學生的紀律,並為有需要學生特別是精神健康欠佳、潛在轉壞學生,提前適切輔導,以避免諸如校園欺凌、學生選擇「自尋短見」這些不幸事件,Student Support (SEN)旨在管控SEN學生的潛在風險,因為校園欺凌個案不少涉及SEN學生,其一是被欺凌,其二是充當欺凌者,若不妥善處理,可能會影響課堂正常運作,破壞「融合教育」的成效,甚至引起一般學生的不安,除了Guidance是「中風險群組」外,其餘均為「高風險群組」,筆者將親自處理,並在2025-26學年分工表中反映。

 

至於PTAHealth & Sex EducationIT Infrastructure & Administration是「新興組別」,在「六方安全屏障」中同樣重要。其中,PTA即家長教師會,主宰該校「家校關係及合作」的成敗,我們必須爭取家長的信任和支持,確保學校發展行穩致遠。由於前任TA的「不良風氣」,令PTA幾乎陷入癱瘓,無法發揮PTA應有的職責,也令筆者「硬槓」不少工作,被列為「高風險群組」之一,也令筆者向校方提出加入此組之意願。隨着「依托咪酯」在本港的普及,不少年青人墮入「依托咪酯」之毒品陷阱,為了協助學校管控毒品風險,並且改變學生不正確的性觀念,並建立正面積極的健康生活,筆者重新加入Health & Sex Education,集中處理毒品防治事務。IT Infrastructure & Administration也是筆者重新加入的組別,它將本人的TA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協助加強學校的資訊安全,確保學校之IT系統妥善運作,跟技術人員一起建立、管完善之IT系統。

 

筆者始終強調「預防勝於事故後補救」的大道理,筆者希望藉由「六方安全屏障」的建立,加強六大組別在預判、預防、處置、善後四方面的能力,將學校要面對的風險減至最低。

 

張貼在筆者辦公位置的自製海報之一。

 

四、堅決打贏PGDE/BEd升學工程攻堅戰

筆者將繼續推進升學鬥爭,堅決打贏PGDE/BEd升學工程攻堅戰。因應上學年的慘烈教訓,本學年將按升學進程,分六個階段處理本人的升學工程,也不希望再有上學年一改再改升學決定的情況。有關安排如下所示:

 

階段

預計進行日期

主要工作

第一階段

9月至10

Ø  跟「採風使」、重要合作伙伴、原校支持本人之教職員,商討未來升學進程

第二階段

11月至12

Ø  報讀PGDEBEd課程(包括港大、中大、教大、浸大)

第三階段

1月至2

Ø  報讀社會學碩士課程(港大、中大、城大)

Ø  應付PGDE面試(如適用)

第四階段

3月至4

Ø  處理與母校的「共融」及「合一」事務

Ø  應徵教席

第五階段

5月至6

Ø  報讀PGDE課程(都大,如適用)

Ø  報讀都大電腦學碩士(如適用)

Ø  應徵教席

第六階段

7月至8

Ø  2026-27學年做好準備

Ø  應徵教席

 

張貼在筆者辦公位置的自製海報之一,海報印有筆者工作學校之校名縮寫,因不便對外發佈,決定遮蓋校名。

 

為了成為教育學家,筆者制定了五條升學路線,按先後次序如下所示:

 

路線一:繼續挑戰中學Part-time PGDE

這個是筆者最直接的途徑。由於筆者沒有教擔,本年度只會報讀數學主科,但不排除增加報讀之主科,以提高勝算,至於教大由於只可報讀一個主科,將跟「採風使」商討後,作最終之決定。

 

路線二:轉戰小學Part-time PGDE

如果筆者沒有中學Part-time PGDE,就要考慮小學Part-time PGDE,預料主修科目為數學及科學,針對港大、中大及浸大。至於教大,如果要報讀PGDE,必須挑選2個學科,一個是主修學科,另一個是第二學科。不過,如果主修學科是英文的話,不可加修第二學科,至於數學可以決定是否加修第二學科。第二學科設有指定入學要求,例如數學科必須在數學有Level 3、科學要在科學科目有Level 3、資訊科技需要在ICT或數學有Level 3。由於第二學科假定學員只對相關學科有基本了解,所以只要讀三個教學法科目,而主修學科則是兩個。

(資料來源:https://www.apply.eduhk.hk/pgde/Primary

 

路線三:轉戰教大之銜接學位

由於筆者是主管特殊教育事務,教大提供之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是筆者的其中一個希望。整個課程為期三年,屬兼讀制在職課程,是香港首個為支援特殊需要和融合教育的專業學位銜接課程,旨在為現職教師或專業人士提供專業培訓,使其能夠有效地在主流學校或特殊教育環境中,為特殊學習需要人士提供服務。沒有接受過教師培訓的學生,需額外修讀與教學與學習及課堂管理相關的科目。成功完成此課程後,原先沒有師資培訓資歷的畢業生,有資格向教育局申請成為註冊教師,成為檢定教員。入學要求訂為持有教育證書或特殊教育教師訓練證書(TCSEN)或同等資格的在職教師。如果擁有其他資歷架構第四級或以上學歷,並教授或與有學習困難或特殊需要的學習者工作之經驗的人士,也可以申請。

(資料來源:https://www.apply.eduhk.hk/top_up/zh-hant/programmes/BEd_SN

 

路線四:轉戰社會學相關碩士學位,轉型為教育社會學家

一旦沒有PGDEBEd,筆者必須考慮後備方案,其中一個方案是將自己轉型為教育社會學家。由於筆者並非主修,需要考慮修讀為非主修學生而設的碩士課程,如下所示:

 

香港大學:社會學社會科學碩士(學費為$200,000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文學碩士(學費為$200,000

香港城市大學:文學碩士(應用社會科學)(學費為每學分$6,20030學分需要$186,000

(資料來源:https://sociology.hku.hk/taught-postgraduate/tpg-sociology

(資料來源:https://www.soc.cuhk.edu.hk/postgraduate/ma-programme/admissions/requirements/

(資料來源:https://www.cityu.edu.hk/pg/programme/p77

(資料來源:https://www.cityu.edu.hk/sgs/tuitionfee/sf_p77.htm

 

以上課程中,只有港大、中大有教育社會學課程,完成課程後,將按照筆者的成績,入讀MPhil還是PhD。如果都是沒有PGDE OfferPhD畢業後將轉型為教育社會學家,加入教育學院。然後再透過大學講師之身分,以教大之學位教師教育深造文憑(專業及職業教育),令自己成功翻身。待取得教育行政及政策之PhDDEd後,就可以教育學家的身分,名言正順推進教育研究工作。

(資料來源:https://www.eduhk.hk/fehd/tc/programmes.php?id=212

 

路線五:轉戰都大電腦學碩士,轉型為VTC助理講師,再戰PGDE/BEd

如果三間大學均不發放社會學相關碩士學位之Offer。筆者將在20266月,報讀都大電腦學碩士,學習大學程度的電腦知識。課程旨在為非資訊科技相關本科畢業生提供電腦科學領域理論和實踐的廣泛理解,畢業生應該是具有深入理解人工智慧、資料庫管理和軟體工程專業領域的能力的軟體開發者,畢業生將為滿足行業需求的IT職業做好準備。有了電腦學碩士,筆者將有資格成為VTC助理講師,在IVE或青年學院任教文憑或高級文憑課程,並且有資格報讀教大之學位教師教育深造文憑(專業及職業教育),又或者是教育學士(專業及職業教育)。待取得PGDE/BEd後,筆者須爭取時間完成教育行政及政策之MEdDEd,畢業後以教育學家的身分,推進教育研究工作。

(資料來源:https://www.hkmu.edu.hk/st/tc/computing/programmes/full-time/3-credit-unit/mcompf/

(資料來源:https://www.eduhk.hk/fehd/tc/programmes.php?id=212

(資料來源:https://www.apply.eduhk.hk/top_up/programmes/BEd_PVE

 

五、推動「要理研究」、增強個人實力

因應連續三次的升學失利,已經令工作室遲遲無法推動《師範教育札記》的連載工作,為了令主力系列盡早發佈,終結「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筆者決定削減一半原用於推進學校工作、升學鬥爭的工作室資源,轉而用於新系列的開發工作。爭取於最早20261月、最遲20267月,展開新系列的連載工作。在未來四個月,筆者將留在幕後,推動「要理研究」,並且在四個月內,將這十二年來對人生觀之了解,轉化成「要理」,有系統地寫成文章並且發佈。這項工作異常艱距,我們需要至少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才可以把所有「要理」公諸於世。

 

除了推動要理研究,增強個人實力同樣重要。因應筆者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數學及特殊教育,而數學也是STEAM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筆者將自費報讀下列課程,作為逆轉升學劣勢的「秘密武器」,如下所示:

 

STEAM教學實踐培訓課程

這個課程由Decatron及香港青年協會合辦,課程專為中、小學老師及教學工作者提供有系統及全面的STEAM教學培訓。涵蓋不同範疇的技術,包括3D 打印機及鐳射切割機使用、編程技巧、VR/AR AI 人工智能、物聯網及智能家居等。整個課程需要18小時,安排在四個星期六的下午進行,每堂4.5小時,盛惠4500元。只要出席率達75%或以上,即可獲頒發香港青年協會證書。學員可自費申請由英國資歷頒證機構TQUK頒發的認可證書,名為「Award in Developing a STEAM Program in School (Level 2)」,需要1600元,二者合計6100元。

(資料來源:https://clc.hkfyg.org.hk/2024/03/23/steam%E6%95%99%E5%AD%B8%E5%AF%A6%E8%B8%90%E5%9F%B9%E8%A8%93%E8%AA%B2%E7%A8%8B/

(資料來源:https://www.decatron.hk/hkfyg-steam-basic-course

 

筆者主要的考慮到STEAM教育在本港漸趨重要,而課程中將接觸到不少STEAM學習設備,例如Micro:bit3D打印機,而筆者並無可避免在STEAM教育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故筆者必須及早為此做好準備、自強不息。目前,筆者已入紙報讀並邀交學費,有關課程預料將在10月中開始、11月中完成。

(資料來源:https://www.decatron.hk/hkfyg-steam-basic-course

 

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培訓證書

這個課程由香港青年協會舉辦,課程前身為「支援特殊學習需要學生(SEN)證書課程」,。整個課程需要33小時,分為11節的夜間課程,每節3小時,以及6節的日間課程,首五節7小時(含一小時午膳),第六節則為3小時,盛惠6800元,分兩期繳付。入學要求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英國語文及中國語文均達2級或以上,或同等資歷。課程為現職或有意從事特殊教育需要(SEN)學齡兒童教育工作人士及家長而設,重點教授SEN兒童的訓練技巧及教學策略,設有SEN訓練活動的實務練習,讓學員掌握介入SEN學齡兒童個案的方法,為SEN兒童作出適切的支援。

(資料來源:https://clc.hkfyg.org.hk/2023/07/26/%E6%94%AF%E6%8F%B4%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9%9C%80%E8%A6%81%E5%85%92%E7%AB%A5%E5%9F%B9%E8%A8%93%E8%AD%89%E6%9B%B8/

 

只要通過兩次評核,加上出席率達80%或以上,可獲頒發香港青年協會證書。學員可自費申請由英國資歷頒證機構TQUK頒發的認可證書,名為「Certificate in Assist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Training(Level 3)」,需要1600元,二者合計8400元。課程也獲得認可為資歷架構第三級,而且被列入持續進修基金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內,最高可獲有關課程學費的80%資助額,即是5440元。換言之,筆者只須2960元,即可同時獲得青協及TQUK頒發的證書。

(資料來源:https://clc.hkfyg.org.hk/2023/07/26/%E6%94%AF%E6%8F%B4%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9%9C%80%E8%A6%81%E5%85%92%E7%AB%A5%E5%9F%B9%E8%A8%93%E8%AD%89%E6%9B%B8/

(資料來源:https://clc.hkfyg.org.hk/cef%e8%aa%b2%e7%a8%8b/

 

由於筆者已成為主管特殊教育的TA,筆者必須對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有基本了解,同時掌握為SEN學生進行輔導之技巧。這些課程將有助增加入讀教育學士(特殊需要)之勝算,筆者已決定入紙申請,將安排在11月中起,開始修讀此文憑課程。

 

「急救證書」課程

這個課程旨在在30小時的訓練課程內,向學員介紹急救的原則,認識並練習急救處理方法,包括心肺復甦法,以及在特殊的情況下應用急救處理方法。以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為例,個別申請者需要350元,當中包括註冊費、考試費、證書、郵寄證書服務及器材維修費,另外也須付費購買急救課程手冊及繃帶包,分別為80元及38元。分為可每3小時一節、共10節之半日課程,或4天全日課程。出席率必須達課程百分之八十或以上,並且在急救理論、繃帶應用、心肺復甦法三部分評核全部合格,始可獲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認可之「急救證書」。證書有效期為三年學員可於證書有效期滿前申請重考。課程本身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核為資歷架構級別第三級。

(資料來源:https://www.stjohn.org.hk/zh/training-courses/course/first-aid-certificate

 

因為筆者任職的學校,每年都會保送同事參加「急救證書」課程,但由於名額極為有限,若果到最後無法爭取參加「急救證書」課程之配額,不排除自費報讀,為未來做好準備。

 

2025-26學年升學鬥爭展望

展望未來,2025-26學年將面對更加嚴峻的考驗,所面對的絕對是一場硬仗。面對着演變為「持久戰」之升學鬥爭,注定戰況更加慘烈,小編要付出的代價只會更多,甚至要賭上自己的自尊、尊嚴,甚至性命、家庭。即便這樣,本人仍會百折不撓、奮鬥到底,為成為教育學家全力戰鬥。最後,本人就不獲取錄PGDE、沒有中學教席,只能續任TA一事,再次向全體讀者誠心並鄭重道歉。本人將徹底反省、重新出發,以百倍甚至億倍的努力,達成目標。筆者深信,在「飛鵝山行動」的配合下,可以獲得PGDE/BEd取錄資格,得以浴火重生、展翅翱翔!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2025-08-31透過Facebook個人頁面發放。

 

下星期將繼續《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之連載,敬請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