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特刊】2025年第8篇: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2之母校的校訓-「堅毅自強」(第二章:不怕艱苦)

題記:「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為寶仁工作室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特別設立的連載系列。旨在利用學術化的分析方法,扣連現實生活,輔以真實事例,特別是筆者的求學經歷,將母校最美好、最燦爛、最真實一面,呈現給每一位讀者。以另類方法為母校進行宣傳,提升學校正面形象,並透過「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感謝母校教師一直為我們辛勤工作、堅守信念、不忘初心。

 

内容介紹:本篇會先從母校校歌看「不怕艱苦」,再探討人們要「艱苦奮鬥」的原因、時代價值及實踐方法,最後會透過多個真實示例,讓讀者了解「艱苦奮鬥」的必要。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最近,工作室由於學校工作繁忙,導致第三篇「深度分析」下篇及首篇「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之撰寫進度落後,出現連載時間要延遲12小時甚至是6天的情形,情況不太理想。反映工作室在進度管理方面,已經出現問題。工作室必須汲取教訓,在撰寫進度方面嚴加把關,絕不可容許延遲連載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有違讀者、支持者的期盼。另外,工作室將會就延遲連載的完整安排,進行檢討,由應急管理組全權負責是次檢討工作,並計劃在83日的「筆者快訊」中,頒佈延遲連載的新安排。有關延遲連載的新安排,不排除會寫入《寶仁工作室約章》,作嚴加規範。

 

隨着第三篇「深度分析」之撰寫工作正式結束,工作室必須全力衝刺,加快推進「母校辦學理念專題系列」的撰寫工作。我們必須在7月下旬至8月,將全數18篇文章寫好,到9月必須完成所有附加篇章。並且在8月完成《基本數學》、《高等數學》的撰寫及校對工作,以及文字推理題解的校對工作。工作室希望在最早8月、最遲9月,重新展開12篇「深度分析」(包括6篇「重啟」篇章)的撰寫工作,以及展開新系列的籌備工作,讓新系列在20261月起連載,為工作室解除「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鋪路。

 

在升學鬥爭方面,筆者已於714日獲發2024-25學年考勤報告,當日亦是學校的散學禮及中一新生註冊的第二天。筆者對考勤報告的評級及評語,感到滿意,認為能真正反映本人在這學年的工作表現。工作室正研究考勤報告的評級及評語,並在8月下旬發放在工作報告中,對考勤報告的評級及評語作出分析,也會檢討「鳳凰行動」的工作成效,以及制訂2025-26學年的工作計劃。為了履任教職,筆者現正付出十足努力,應徵目標中學教席,同時積極尋求校方及外界的幫助。

 

誠然,筆者對來年履任教職的前景,大感擔憂。而早在76日之「筆者快訊」中,筆者曾提到上天已向本人降下最新啟示,表示筆者的去留已經訂下,預告未來一個月將會有大事發生,對筆者以致學校甚具「殺傷力」,下令本人要做好離職前準備,並為離職一事做好最壞打算。如今一語成讖,學校TA的「大離職潮」正在上演,根據筆者收回來的情報,已有一位TA遞紙離職,而其他TA也有遞紙離職的打算。目前學校共聘用7TA,最壞情況是全數離任,但只有本人會做到完約,其除會在計好通知期後,在8月中正式辭職。然後校方錄取應徵者,填補空缺,91日才走馬上任。令學校自8月中起,再現人手緊張危機,而且遠比2月更加嚴重。屆時,筆者不得不在原有工作以外,應付離任同事留下的部分職務,加劇本人的工作負擔,這點也是連上天最不想見到的。

 

另外,一旦本人續任TA一職,筆者將成為校內唯一續任之TA,也是所有TA中在校年資最長的。筆者擔心,校方或會把更多工作交由經驗豐富的本人負責,除了令筆者更易出現「工作過勞」,也會增加「職務外溢」的風險,即經常把工作帶回家中處理的機會。「職務外溢」會削減筆者在家進修英文、營運工作室的時間。如果情況持續,還會進一步影響本人日後攻讀PGDE或深造學位的計劃。最嚴重的後果,是筆者為了攻讀PGDE或深造學位,選擇放棄現職,轉往其他工作壓力較低的學校擔任TA,但是月薪會比現職低,校方也未必同意本人的離職決定,令筆者想轉職去「半工讀」也不可以。這個困境也令筆者有必要遵循上天的「諭令」,為了成就教研事業,盡快獲得教席、盡快拿出新約,以便準時在831日完約後,履任教職。

 

因此,如果下學年仍須續任教學助理一職,不排除來年除了報讀PGDE外,也會報讀涵蓋教育社會學元素的社會學文學碩士學位,再按自身的學業成績及論文表現,決定是否直接攻讀社會學哲學博士,還是先由哲學碩士唸起。先以教育社會學家的身分「出道」,待取得PGDE以及拿到教育行政及政策的博士學位後,才正式以教育學家的名義,展開屬於本人的教研之旅。目前,工作室已完成文件歸檔的程序,以及準備俗稱「急救包」的文件庫,存放有用的文件及表格,供下一任TA使用。待手上的急切事務完成後,將下筆撰寫辭職信、正式書面聲明及俗稱「最後教誨」的要理講授筆記,這份要理講授筆記,不但是本人給校方的「散水餅」,也是本人凝聚十二年努力的研究成果,值得向校方分享,也是激勵全校同事的重要力量。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727

 

*本篇由寶仁工作室 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 供稿

 

各位大家好,母校以「堅毅自強」作為校訓,旨在鼓勵同學要不怕艱苦、淬礪奮發。人生在世,總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根本不可能選擇逃避,必須不怕艱苦,勇敢面對挑戰。因此,本篇會先從母校校歌看「不怕艱苦」,再探討我們要「艱苦奮鬥」的原因、時代價值及實踐方法,最後會透過多個真實示例,讓讀者了解「艱苦奮鬥」的必要。

 

課前熱身:攀爬「天梯」

在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有一條名為「懸崖村」的阿土列爾村。村民以往要透過一條由木頭和藤條編成的800米懸崖藤梯路進出,也是阿土列爾村與外界的主要通道,要爬到山頂需要24小時。這些藤梯合共有17條,傾斜60度以上,最險的一段接近90度,幾乎緊挨崖壁。除了藤梯,還有用木頭、蔓條或生鏽的金屬做的梯子、甚至只有繩索和鋼索。不但非常危險、攀山過程更加上險象橫生,有10人曾在攀爬過程中摔死,因此山上沒有學校。如果要上學,就要透過藤梯爬懸崖到山下上學,而且需要家長接送。他們平日在學校住宿,週末則爬山回家,為了保障安全,較小的孩子通過繩子跟家長連在一起,整個過程沒有安全設備,更沒有安全繩,設備極為簡陋。但是,學童為了到山下上學,以知識改變命運,不得不排除萬難「翻山越巔」上學,想起都令人心酸。

(資料來源: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545424

(資料來源:http://rmfp.people.com.cn/BIG5/n1/2019/1120/c406725-31464040.htm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7434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7293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5532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526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016年,當地政府籌措了100萬元人民幣,將藤梯改造成更加堅固和安全的鋼梯,由於沒有施工隊願意接這個工程,遂由村民自建,用了200多天的時間,將120多噸,6000多根鋼管一根根背上懸崖,成功搭建起了2556級牢固的「天梯」。由最初和崖壁垂直,到現在只是傾斜在60度左右。有了鋼梯,村民從此可以安全、快捷地上山、下山,而且比之前上山要快1個小時。鋼梯建成後,懸崖村通上了自來水,全村鋪上電纜,連通了4G網路,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還發展當地的旅遊業,將鋼梯打造成旅遊的「網紅」打卡地。現時他們在政府的安排下,搬到新建的安置樓房,這裏設備完善,生活水平得到更大的改善。

(資料來源: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545424

(資料來源:http://rmfp.people.com.cn/BIG5/n1/2019/1120/c406725-31464040.htm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7434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7293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5532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526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看到這裏,您可能會想問?為甚麼明知攀爬藤梯非常危險,為何為了到山下上學,仍然堅持上山、下山,而不乾脆在山下定居,免除上山、下山之苦?為甚麼村民願意傾盡全力,承擔建造過程中的風險,搭建用鋼管製成的牢固「天梯」?理由很簡單,學習上的艱苦,遠比上山、下山之苦更甚,用藤梯上山、下山,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到學校上學,幾手是他們逆轉命運的唯一機會,他們的經濟狀況,不足以負擔山下的開支,使他們不得不在山上居住,只能夠在上學日於山下留宿,週末則利用藤梯回家。同理,上山、下山之苦,又遠比建造過程上的艱苦,因為用藤梯上山、下山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而且非常危險。有了鋼製「天梯」,不但方便他們上下山、減少通勤、通學時間外,也可以減少因為攀爬藤梯所造成的意外。所以在沒有施工隊願意接這個工程後,村民自發參與是次工程,克服一切困難和挑戰,將這條鋼製「天梯」建成。

 

由此可見,我們選擇面對艱苦,是為了在未來過着更美好的生活,在將來做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即使這些困難遠超我們的預期,我們還是硬着頭皮,一力承擔,甚至甘願為此付出代價、作出犧牲。事實上,我們選擇「艱苦奮鬥」,定必找理由去證明自己有「艱苦奮鬥」的必要。為此,筆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剖析為何要選擇「艱苦奮鬥」。

 

從母校校歌看「不怕艱苦」

在母校校歌中,其中一句為「要成大器,無懼雨和霜」,正好反映「艱苦奮鬥」的重要性。照字面解,「大器」是指「有才能、有出息的人」。要成為一位有才能、有出息的人」,得須經歷風吹雨打,抵禦一切惡劣環境,克服一切惡劣條件。在人生路中,不是每個理想都是那麼容易達成的,往往要先學會主動面對困難和挑戰,有了決心,才可以繼續把理想實現下去。所以,當我們在確立目標後,要先知道未來要應對甚麼困難和挑戰,在弄清楚需要面對甚麼困難和挑戰後,就要勇敢面對,想方設法解決上述困難和挑戰,絕對不可以輕言放棄。

 

就以上文提到興建鋼管製成的「天梯」為例,是次工程用了6000根鋼管,足足重120噸,全由村民一手一腳運送、搭建。由於地勢太險峻,根本沒有施工隊願意接這個工程。為此,村民首先僱用3位雲南來的技術師傅做指導,由村民負責背鋼管、打鑽、焊接。修好鋼梯後,就要刷上防鏽漆。修建鋼梯需要耗花大量體力,但他們都表示心甘情願。只要修好鋼梯,以後子女可以自己爬鋼梯,不用攀爬毫無安全保證的藤梯;只要修好鋼梯,有時候走累了,也可以坐着休息;只要修好鋼梯,自己也可以安心上山、下山。村民清楚知道要如何修好鋼梯,有了方法,就要將之付諸實行。背鋼管確是很辛苦,但現在先吃下一些苦頭,之後就不用捱那麼多的痛苦。正是因為村民永不言棄、不怕艱苦,鋼梯才可以如期建成,大家才可以放下心頭大石,可以放心上山、下山,再也不用提升吊膽了。

(資料來源: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428/%E6%B6%BC%E5%B1%B1%E6%87%B8%E5%B4%96%E6%9D%91-%E5%91%8A%E5%88%A5%E8%B2%A7%E7%AA%AE%E9%82%81%E5%90%91%E5%B0%8F%E5%BA%B7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47434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19/1120/c1001-31463778.html

(資料來源:https://m.news.cctv.com/2016/11/24/ARTImHv5mNH1KI6kevh6DF9l161124.shtml

 

為何我們要「艱苦奮鬥」?

我們之所以要「艱苦奮鬥」,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於2016年到2018年的四段重要講話中,略知一二:

 

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進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貪圖安逸、不願繼續艱苦奮鬥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願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201610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資料來源:http://www.qizhiwang.org.cn/BIG5/n1/2021/1109/c441467-32277531.html

 

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鬥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鬥,我們要勇於在艱苦奮鬥中凈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

20182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資料來源:https://news.cnr.cn/dj/sz/20240501/t20240501_526690362.shtml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鬥。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201354日,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

(資料來源:http://www.qizhiwang.org.cn/BIG5/n1/2019/0220/c422767-30807611.html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20181218日,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資料來源:http://xitheory.china.com.cn/2022-12/27/content_85027997.html

 

歸納而言,我們之所以要「艱苦奮鬥」,是基於以下原因:

 

一、追求「幸福」

習近平指出:「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如果人生只是用金錢堆砌出來,或者是藉由他人的協助去達成,而自己卻絲毫沒付出,這種人生真是「幸福」?我們要明白,捱苦是有必要的,捱苦本身也是一種幸福,能夠拼盡全力去完成手上的工作,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一切的付出也是值得的。最近,筆者才剛完成第三篇「深度分析」的發佈工作。第三篇「深度分析」的撰寫期長達1.5個月,需要撰寫三篇,篇幅極長,撰寫過程充滿不少挑戰,試過想放棄,但最後還是咬緊牙關,繼續推進撰寫工作。當見到親身撰寫之第三篇「深度分析」在網誌發佈後,那怕只有一人觀看,足以令我感到相當幸福。因為有讀者觀看第三篇「深度分析」,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所以我願意花時間去接受挑戰。

 

二、成就夢想必要途徑

成就夢想必先學會面對艱苦,因為「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鬥」、「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鬥」。此外,「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由此可見,要成就夢想,就要勇於面對艱苦,不可以輕言放棄,有些艱苦確實遠超一般人的預料,但這個並非放棄的藉口。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想方設法面對這些艱苦,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發揮「我信我行」即英文「I know I can」的精神,才是最好做法。筆者是利用副學位,銜接浸大數學系三年級課程的人,深知自己的大學學位是得來不易。如果不是筆者願意捱苦,應對英語教學的挑戰,根本不可能在兩年內順利畢業;如果不是筆者願意克服網上教學的挑戰,根本不可能利用網上教學的優勢,拿到好成績;如果不是筆者願意選修部分人文社科科目,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捷徑」,重新奪回進入大學的「入場券」。

 

由此可見,「艱苦奮鬥」是有必要的。只有「艱苦奮鬥」,才可以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成就自己夢想。

 

「艱苦奮鬥」的時代價值

關於「艱苦奮鬥」,「呂梁精神課題研究組」將「艱苦奮鬥」稱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質」,是「呂梁精神」的基石。當中的「呂梁精神」,強調「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鬥,萬眾一心、敢於勝利,英勇奮鬥、無私奉獻」。此外,它還是一種迎難而上,堅忍不拔,克勤克儉,頑強拼搏,不畏艱險,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那麼,甚麼是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解釋如下:

(資料來源:https://news.12371.cn/2015/07/10/ARTI1436517928012259.shtml

 

鬥爭精神

不怕艱難困苦,英勇頑強去戰勝困難

創業精神

在艱難困苦中,奮發向上,銳意進取,辛勤創業

獻身精神

為國家和人民利益樂於奉獻、勇於獻身

(資料來源:https://news.12371.cn/2015/07/10/ARTI1436517928012259.shtml

 

呂梁精神的首要內容是「艱苦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具體體現為「不畏艱難、自力更生、迎難而上、勇於勝利」。現在我們看看這四個具體體現的特色:

(資料來源:https://news.12371.cn/2015/07/10/ARTI1436517928012259.shtml

 

「不畏艱難」是

艱苦奮鬥的思想基礎

Ø  體現為不懼艱難困苦,勇於攻堅克難,創造條件建設美好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

「自力更生」是

艱苦奮鬥的立足點

Ø  體現為一種自信、自立、自強、自生的氣質

Ø  自力更生指立足於自身,不依賴外力,主要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把事情辦好

「迎難而上」是

艱苦奮鬥的外在表現

Ø  體現了「呂梁兒女」堅毅的性格和頑強的意志

Ø  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艱苦奮鬥、不畏艱難不能是停留在口頭上的「空頭支票」,而應體現在迎難而上的行動上

「勇於勝利」是

艱苦奮鬥的堅定信念

Ø  是一種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是「呂梁兒女」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的體現

Ø  事物發展往往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不可能一帆風順

Ø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進,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

Ø  這就要求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困難

Ø  勇於勝利的信念激勵著「呂梁兒女」主動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滿足現狀的心態,努力培養積極向上、銳意進取、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

(資料來源:https://news.12371.cn/2015/07/10/ARTI1436517928012259.shtml

 

以上內容,正好顯示「艱苦奮鬥」的目的是為了美好幸福生活,所以我們要以「不畏艱難」的心,實現我們所訂下的目標。勇於攻堅克難,為今後的成功創造條件,而非一遇到困難就選擇投降。另外,我們的奮鬥,應該靠自己的雙方,靠自己的力量達成、自力更生。筆者並非指不可以尋求他們的幫助,而是要明白別人的幫助只是一種輔助,成功與否,仍須視乎我們的「造化」。就以應徵教席為例,就算筆者可以重回母校、履任教職,但如果不好好把握機會,那麼要力爭PGDE入場券,甚至是繼續深造,就變得一點也不可能。而校方也有權將教席收回,改由其他適合的應徵者出任。所以,筆者是否成功的關鍵,就要看看本人有多努力了。

 

「艱苦奮鬥」的第三點是「迎難而上」。有謂「萬事起頭難」,我們必須堅毅不屈,努力應對一切挑戰,否則一切只是空談。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有堅定信念,不可一早「打定輸數」,覺得自己永遠是一位「失敗者」。切記,人生並不會稱心如意的,但前途是一片光明。我們必須對未來充滿期盼,絕對不可以絕望的心態,去看待「艱苦奮鬥」。在進行鬥爭的時候,應該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對症下藥,積極向上、銳意進取、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的特質,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往往會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重大突破。如果連自己都沒把握在這場鬥爭中勝出,我們怎能有動力繼續下去?帶着這樣心態去展開鬥爭,注定沒可能從這場鬥爭得到勝利。

 

實踐「艱苦奮鬥」精神

要實踐「艱苦奮鬥」精神,一點也不容易。然而,我們可以從以下方向去實踐「艱苦奮鬥」精神:

 

勇於吃苦受累

Ø  甘於吃苦、勇於受累的意志品質

銳意開拓進取

Ø  再苦再累也要向前奮進,銳意開拓進取

Ø  秉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以不懈奮進的姿態變革圖強,創造燦爛的中華文明

始終頑強拼搏

Ø  實現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的征途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Ø  必須昂揚鬥志,頑強拼搏

Ø  要以「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的堅定意志,應對好每一場重大風險挑戰,這也是頑強拼搏

(資料來源:https://djyj.12371.cn/2021/06/03/ARTI1622688443674973.shtml

 

我們既然要選擇「艱苦奮鬥」,就必然要做好吃苦的心情準備。有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要捱得過千辛萬苦,我們才可以獲取功名富貴,甚至是成為別人敬重的人。因為世界上根本是沒有「免費午餐」,不要奢望自己不吃苦頭就可以達成理想。其次,我們要有「銳意開拓進取」的思維,我們必須勇於求變,不可墨守成規,出奇制勝,往往是美夢成真的一大原因。筆者在修讀副學士課程的時候,有將近一年半的時間是上網課,沒有大考,要如何利用網上教學的優勢爭取好成績,成為筆者成功的關鍵。筆者以極短時間,利用網課的特點,在日常課業下苦功,最終在平日課業有好表現的情況下,成功令自己的cGPA達到3.33,超過3.2的入學條件,最終成功入讀浸大數學系。同樣,筆者在入讀浸大後,利用學校重視全人教學的政策,故意選修大量非數學主修科目,特別是人文社科,加上自第二學期起連續三個學期「爆Cred21學分,令本人在非數學科目有異常不錯的好表現,最終取得乙等一級榮譽畢業。除了主修數學及統計外,讓副修了政治學,為日後推動教育研究工作,創造更有利條件。最後,我們要頑強拼搏,做好風險管理,隨時應付一切危機,並且果斷修改作戰策略,都有助我們順利達成自己的理想,完成屬於我們的鬥爭。

(資料來源: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2165/%E5%90%83%E5%BE%97%E8%8B%A6%E4%B8%AD%E8%8B%A6-%E6%96%B9%E7%82%BA%E4%BA%BA%E4%B8%8A%E4%BA%BA

 

另外,在2019年一篇名為《今天我們將如何傳承艱苦奮鬥精神》中,作者晏然就曾提及在今天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如何傳承艱苦奮鬥精神,可分為以下七點:

 

1.         不攀比物質生活,而是追求為社會多做貢獻

2.         在相對不完善的工作條件下依然能夠熱情地幹事創業

3.         儘可能節省投入、節約資源,同時又高品質地完成任務

4.         不被困難所嚇倒,堅持不懈、竭盡所能地向既定目標前進

5.         能夠關心關愛困難群體,與他們並肩創造美好生活

6.         量入為出,健康理性消費,適當從緊地過日子

7.         不貪圖安逸,在勞動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享受人生

(資料來源: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12/01/c_1125288151.htm

 

在以上七點中,以第2點、第4點、第7點最重要,因為在進行鬥爭的過程中。工作條件未必如此完善,資源可以相當有限,但這並不是藉口。越是有限的條件,越是發揮我們無限的智慧,往往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方法。困難是伴隨理想而出現的,所以我們不應為此而感到懼怕,只要我們勇於面對各種挑戰,定必迎刃而解。在進行鬥爭的過程中,一定要堂堂正正面對眼前的挑戰,一定不可以貪一時方便。就算有捷徑,必須用得其所,一味想着用下三濫方法解決問題的人,注定不會成功。

 

此外,在艱苦奮鬥的過程中,我們應努力實現第1點及第5點。實現理想的真正目的,是為社會作出貢獻,這才是我們努力奮鬥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們有必要為了自己的理想,捨棄榮華富貴,即使我們因此而無法組織家庭,甚至擁有自己的子女,也在所難免。切記,物質不可以滿足我們一切,死後也不可以將這些東西帶走,我們應該想想如何為後世留下最美好的東西,讓他們終身受用,才是我們人生在世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們應充分善用我們短暫的人生,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汗水、淚水,修成正果,這才是真正的人生,也是我們最應該採用的生活方式。

 

以「堅苦」面對「艱苦」

在開始本節之前,不妨了解堅苦及艱難二詞的意思:

 

堅苦

Ø  「堅」有堅固、堅定、堅決等意思,在「堅苦」中取「堅定」之意

Ø  「堅苦」就是「堅忍刻苦」

Ø  「堅苦」一般喻指一個人在非常困難的環境或條件下,堅守崗位或堅持學習的堅強意志

艱苦

Ø  「艱」只有「困難」一個意思

Ø  「艱苦」就是「艱難困苦」

Ø  「艱苦」專指環境或條件狀況不好,如環境艱苦,條件艱苦等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news.com.cn/hwjy/news/2009/11-27/1988531.shtml

 

在非常困難的環境或條件下,我們應該以「堅苦」面對「艱苦」。誠然,滿足環境或條件,是成就理想的一大因素,但不是必須。我們應該在如此有限的條件下,運用我們的生活智慧,去達成自身的理想。筆者非常欣賞古巴人這種敢於變通的生活方式。古巴的物質條件有限,重要食糧例如大米是需要配給的,額外民生物資需要在自由市場購買,價格比較昂貴。為了保障糧食供應穩定,政府推廣「都會農業」,特別鼓勵居民在城市間的小空地,就地以多物種、集約的方式開始耕作,將糧食自給率提升到75%。為了善用物資,當地居民甚至會把空酒瓶當作存在醬汁的瓶子,將循環再用視作他們的生存之道,才能在如此非常困難的環境或條件,在古巴生活下去。

(資料來源: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7325

(資料來源:https://tw.xiaoyakankan.com/post/6521914198.html?vod=187_61586-0

 

實例分析:新亞精神

新亞書院是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三間創始書院之一,成立於1949年。最初以深水埗桂林街作為校舍,1956年遷入土瓜灣農圃道,1963年加入中大,1973年遷入沙田馬料水至今。新亞書院以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延續宋明時代書院文化,即儒家學者私人講學傳統。首任校長錢穆認為,只有影響政府的社會思想,才是經學,希望書院能夠在社會傳播一種思想,當一種社會思想形成後,便能影響政府,而政府應跟隨社會思想,因此新亞是私立學校,不接受政府資助,跟官學保持距離。而他也先後就桂林街的辦學情況,以及遷入農圃道後,作出以下描述: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4%BA%9E%E6%9B%B8%E9%99%A2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e331eXEj4

 

新亞的經濟,是如此般困乏;設備,是如此般簡陋;規模,是如此般狹小:一切的物質條件,是如此般太不成體統,但我們並不會為這些短了氣。我們卻想憑藉這一切可憐的物質條件來表現出我們對教育文化的一整套理想。這便就是我們的新亞精神了。

《新亞校刊》第四期(1954-02-25)-新亞精神(節錄)

(資料來源:https://online.fliphtml5.com/xhegu/bmpy/#p=3

 

所以,要說新亞有成績,這五年來的艱苦奮鬥,便是它惟一的成績。因為艱苦奮鬥,也即是人生中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大家莫誤會,以為物質經濟條件能解決了,便可不再需要艱苦奮鬥了。當知解決物質經濟條件,只是讓我們正式走上更需要艱苦奮鬥的人生大道上去。正如一個人,喫飽穿暖了,豐衣足食了,還只有他向前奮鬥的路程,而肯不顧艱難地向前,那始是人生更進一步的奮鬥,也是人生更進一步的理想。

《新亞校刊》第五期(1954-07-01)-新亞五年(節錄)

(資料來源:https://online.fliphtml5.com/xhegu/nzho/#p=3

 

原來,新亞早年辦學環境非常艱困,特別是深水埗桂林街時期的新亞,學位不獲政府承認,入讀新亞的學生,大多不會斤斤計較或從功利考慮。他們主要希望從老師身上得益,增加自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學校沒有僱用校役,學生負責清理打掃所有椅桌、課室,晚上則在學校樓梯留宿。因為收入有限,一些學生會節省一些非必要生活開支,又會投稿、參加供讀計劃,儲下的零用錢,就到地攤買舊書。他們為了做學問,願意在有限的條件下刻苦學習,甚至為了尋找有用圖書,增加自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省吃儉用,又在學校樓梯留宿。他們這種學習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和傚法。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e331eXEj4

 

「辛苦但是值得」

在筆者就讀中學期間,聽得最多的是「辛苦但是值得」,現在已經成為筆者推動升學鬥爭的「口頭禪」,同時也成為「不怕艱苦」的代表性名詞。「辛苦但是值得」,是筆者參與中一團隊計劃的寫照,也是每一位CPCMS出身的畢業生難以忘懷的回憶,為筆者日後推動的升學鬥爭,打下基礎。

 

中一團隊計劃早在筆者入讀母校之前已經存在,這個計劃旨在培養學生服從守紀習慣、養成團結合作精神、建立良好品德及服務社群、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按筆者求學經驗,中一新生會在每個循環週之Day 2,接受基礎步操訓練,校方會安排教官去指導學生,當時用了的英式步操規範。完成基礎步操結業禮後,才按照學生個人意願,分配至其中一支制服團隊,例如是紅十字會青年團、女童軍、男童軍、聖約翰救傷隊、少年警訊、升旗隊。學生可以選擇加入合唱團,不過要通過試鏡。加入制服團隊後除了繼續加強步操訓練,也會有多樣化的活動,例如儀仗、在重要活動負責當值工作、戶外日營等,個別團隊也會有升旗、考章、急救等專門訓練。每年5月還會有中一團隊計劃結業禮,除了嘉許優異隊員、隊長,也會頒發服務獎予留效制服團隊三年或以上的隊員,早在筆者就讀中三時設立。

(資料來源:https://www.cpc.edu.hk/form1-cadet.html

 

筆者有幸加入紅十字會青年團,在整個中學階段,一直為該制服團隊效力。對筆者而言,加入制服團隊,並非只是「例行公事」,而是為了磨練自己,為日後的升學鬥爭做好準備,二來也不想身上的制服,只是用一年就「功成身退」。因此,筆者完成中一後,以隊員的身分,繼續參與團隊的運作。由於凡事以學業為重,未能以「團委員」的身分,積極參與團隊的運作,有點可惜。但憑着個人在制服團隊之服務年資,在2016年成為首批取得服務獎的制服團隊隊員,因留效三年而拿到銅獎,2017年因留效四年而拿到銀獎,2018年再因留效五年而拿到金獎。

 

最高光的時刻是中四參與的「宣誓禮」,也是筆者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需要長時間保持立正姿態,體力消耗相當大。每天綵排結束後,都要躺在家中的木製沙發,開着電風扇休息一段長時間,才可以完全恢復體力。在「宣誓禮」當日,Miss Poon還親身到達會場,表達支持。最終,我們在「宣誓禮」正式宣誓成為香港紅十字會會員,承諾「盡忠服務本土及與世界各地紅十字會會員聯合一致,扶助疾病及患難人士」。直到現在,筆者仍保留當日獲得的宣誓章及宣誓證書,提醒自己當天在「宣誓禮」中許下的承諾。而筆者也在通過一切考驗後,於中五正式取得「實踐章」,完成中六後就正式退下火線了。

 

以「艱苦奮鬥」精神推動升學鬥爭

升學鬥爭本身是苦戰,由2022年決定踏上成為教育學家之路途起,一直以「艱苦奮鬥」精神,迎戰這場「不可能任務」。在這場升學鬥爭,可以動用的資源有限,先天優勢又不多,要如何達成目標,成為筆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筆者決定在2022-23學年,也是在浸大數學系的最後一年,展開超前部署,除了承接2021-22學年第二學年「爆Cred」至21學分、故意選修大量非數學主修科目外,也積極裝備自己。包括繼續在中大、港大等大學圖書館,研讀中學、預科程度數學、理科課本。又向大學申請「第一代大學生計劃」的資助,於觀塘修讀香港生涯規劃發展師(LPDF)認證課程,在這裏學到不少有用的技巧,加上筆者在考評局實習,令本人對公開考試有更深入的認識。雖然追夢過程非常辛苦,但是值得。

 

2023年,因為筆者不獲PGDE錄取,筆者不得不面臨「硬仗」,當務之急是尋找工作。為了不要斷掉本人的理想,加上工作經驗匱乏,最終選擇在某中學擔任教學助理,真真正正開展屬於本人的升學鬥爭。在過去兩年,筆者「化腐朽為神奇」、「出奇制勝」,將一潭死水的升學形勢,再次泛起漣漪。為了母校、為了家人,也是為了整個教育界,筆者堅守鬥爭原則,不怕艱苦,絕不放棄任何反擊機會,刻苦學習、努力工作。試過在202411月到20251月間,於觀塘修讀得到學費資助之「Python程式編寫證書」,增加自己對Python程式編寫的了解,同時響應政府政策。甚至大膽決定一旦2025-26學年仍沒有PGDE取錄資格,就會在大學以「半工讀」攻讀社會學文學碩士,只是為了力爭上游。

 

回望這兩年的追夢之旅,雖然暫未有教席、PGDE取錄資格,但筆者也憑着個人努力,跟一眾教職員建立「革命情誼」。筆者以「堅苦」面對「艱苦」的心態,願意吃苦受累、銳意開拓進取,以及頑強拼搏、迎難而上的精神,令筆者得到不少教職員的支持,甚至得到他們的支援。然而,筆者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足夠的,因此必須比以往更加努力才行。最近,學校TA正在醞釀「大離職潮」,最壞情況是包括本人在內的7TA,全數離任,但只有本人會做到完約,其除會在計好通知期後,在8月中正式辭職,面對這個史無前例的大危機,筆者會堅守前線,面對嚴峻挑戰,不敢怠慢,完成筆者在2024-25學年之合約,然後才在829日光榮卸下教學助理一職,831日正式完約離任。雖然筆者仍未知道是否獲得教席,但本人經已做好一切風險管理及離職前跟進工作,為日後履任教職、應對更加剔手的挑戰,做好準備。

 

結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是筆者最初向母校校刊《沛萃》投稿時留下的話語,以表達「艱苦奮鬥」的重要性。今天,香港能夠獲得如此成就,全賴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艱苦奮鬥」而得來。「艱苦奮鬥」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總不可以將之抽離。因此,我們應正面看待「艱苦奮鬥」,並且在實現理想時,明白「幸福」不是由上天掉下來的。只有用自己雙手獲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這種憑自身努力實現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也是我們之所以選擇「艱苦奮鬥」的真正原因。

 

本篇重點

1.         從母校校歌「要成大器,無懼雨和霜」的一句,強調我們要經歷風吹雨打,抵禦一切惡劣環境,克服一切惡劣條件,方能成就理想。

2.         我們必須先學會主動面對困難和挑戰,有了決心,才可以繼續把理想實現下去。

3.         當我們在確立目標後,要先知道未來要應對甚麼困難和挑戰,在弄清楚需要面對甚麼困難和挑戰後,就要勇敢面對,想方設法解決上述困難和挑戰,絕對不可以輕言放棄。

4.         我們之所以要「艱苦奮鬥」,是因為這是追求「幸福」生活,而且也是成就夢想的必要途徑。

5.         「艱苦奮鬥」體現於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艱苦奮鬥」還是四個具體體現的特色,包括不畏艱難、自力更生、迎難而上、勇於勝利。

6.         要實踐「艱苦奮鬥」精神,我們要勇於吃苦受累、銳意開拓進取、始終頑強拼搏,甚至為了自己的理想,捨棄榮華富貴。

7.         人生是短暫的,物質不可以滿足我們一切,死後也不可以將這些東西帶走,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為後世留下最美好的東西,讓他們終身受用,才是我們人生在世的重要使命。

8.         在非常困難的環境或條件下,我們應該以「堅苦」面對「艱苦」,運用我們的生活智慧,去達成自身的理想。

 

下星期我們將探討另一個基本要素-「勇於面對失敗與挫折」。願本人與母校之「共融」及「合一」關係,堅如磐石,直到永遠。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