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本篇透過分享五大「理財觀」,了解筆者之「理財觀」,了解如何倚靠有限的資源,譜寫出充實而充滿盼望的生活,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實現理想。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直至截稿當天,港大、中大已先後透過電郵方式,向本人作正式回覆,兩校均表示已完成面試程序,加上已經向錄取者發出Offer,意昧着筆者基本上已無緣入讀兩校之PGDE。至於教大,距離2月19日面試日已相距超過一個月,至今未有Offer,情況並不樂觀,估計不獲取錄的機會頗大。因此,筆者將會就2025-26學年之前途問題,正式向學校尋求協助。在部分熱心老師的建議下,將直接向校長、副校長主動提出請求,希望在下學年續任教學助理的同時,至少獲得每週5至9堂的教擔,或直接以合約教席聘請本人,同時允許本人在校實習和修讀PGDE,課程除了原先之非本地PGCE外,也包括都大PGDE。有關決定,是筆者經多番思考後所作出的,且事前已徴詢部分熱心同事之意見。 之所以加入都大PGDE,是由於入讀要求與非本地PGCE分别不大;但前者是本地課程,日後註冊教師資格、本地升學方面都會比較方便。加上有熱心同事也是循此途徑成為檢定教員,故筆者將之納入升學計劃中。由於都大PGDE及非本地PGCE均須徵得任教學校的校長同意、容許本人在校實習,以及需要有一位指導導師,因此筆者需同時考慮這兩個選擇,並準備這兩個課程之入讀文件,以及把後者作為替代方案。如果遭都大不予錄取,便會果斷報讀非本地PGCE,確保來年有接受師訓之機會。根據目前的申請程序,都大預計在2025年6月中展開PGDE入學申請,並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電郵方式公佈結果。目前筆者當務之急,就是要在五月或以前,確定下學年有沒有教擔,以便趕及在六月遞交申請。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604202808/https://www.hkmu.edu.hk/EL/pgde/FAQ_PGDE_2024.pdf)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818082910/https://admissions.hkmu.edu.hk/tc/dl/) 如果校方無法跟筆者就教擔分配、在校實習、修讀PGDE三方面,達成共職,致使談判破裂的話。筆者將會就提前重回母校一事,作出部署,向母校匯報升學困境的同時,也會同時應徴數學科之常額教席。工作室將視乎升學形勢的最新發展,決定於四月還是五月,向母校匯報有關情況,並入紙申請教席。而筆者也會在母校正式邀請本人參與面試後,才向家人正式徴詢最終意見,再按母校之錄取結果,選擇留守原校或重回母校。一旦重回母校成為既定事實,在向校方通知放棄續任教學助理後,筆者將就此展開為期三至四個月的過渡程序,以減低沒有本人對原校運作所引致的影響。 另外,工作室再次提醒各位讀者,明天3月30日約上午8時30分,將連載一篇《深度分析》,由寶仁工作室轄下之個人成長及生命教育組供稿,敬請留意。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年3月29日 |
隨着筆者於中學履職,關於筆者對收入的處理,自然備受關注。因為這攸關筆者是否有足夠本錢實現本人的理想,畢竟要在香港實現理想,除了喊口號、實際行動外,充足之資金也相當重要。一個良好的「現金流」,可以讓筆者有資金應付實現理想之必要開支。筆者現正處於為理想奮發圖強之時期,必須學會明智消費、理財有道。筆者如是,家人也如是,一起以實際行動參與這場「理財陸運會」。
雖然大家之目的各異,但也得益這種理財方法,捱過疫情、面對通脹,以致協助本人實現理想。為此,筆者特別分享五大「理財觀」,通過了解我(包括我的家人)之「理財觀」,了解我們是如何倚靠有限的資源,譜寫出充實而充滿盼望的生活。切記本人之理財觀及生活方式,是筆者以及家人多年來的實踐所得來之經驗,未必每個家庭都適用,只供參考。讀者閱讀本篇章時,應保持獨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並且因應自身需要、經濟情況、想追求之生活水準,選擇合適的理財方法。
【1】寧儲不提
近年,由於通貨膨脹加劇,筆者目前採取「寧儲不提」之措施。筆者手上的現金,目前主要用來支付交通費、增值八達通等,其餘一律放在銀行之儲蓄戶口,以賺取利息。雖然每月利息不多,但基於積少成多的原則,戶口内的存款相信只會越來越多。之所以採用「寧儲不提」,原因在於目前收入不多,每月扣除家用後,餘錢不多,所以養成恒常儲蓄的習慣。
為了減少從銀行提取現金之金額及次數,筆者早於十多年前經已有儲蓄未用硬幣之習慣,當累積一定數量,便跟家人兑換成紙幣,再放進信封,當作本人之錢箱。由於筆者在中學、小學時期必須留校用膳,所以本人需要向飯盒供應商「訂飯」,以便於每個上課日享用由供應商提供之飯盒,飯盒費用不高,且由家人支付。只會在上半日課時,才跟家人外出用膳或在家用膳,加上平時日常所需多由家人提供、經常跟家人一起用膳,因此家人只會在本人外出活動,必須外出用膳或乘車時,才給予本人一些零用錢,以支付有關開支。因此,筆者之零用錢不多,自然有儲蓄的必要,以備不時之需。
後來,由於在專上院校唸書,因為必須在食堂用膳,以及支付交通開支,家人於是每逢上課日,都會提供零用錢,成為筆者在當時的主要收入來源。筆者為了多儲一點錢,以支付本人前往圖書館找資料、入廟參拜等開支,筆者選擇以「午間禁食」作省錢方法。初期筆者會在午間買一個麵包當作午餐,後來「索性」不食。由於有些上課日要晚上才下課,筆者便會考慮買俗稱「頹飯」特價飯來享用。反正對筆者而言,「頹飯」跟外面的飯餐同様好吃又飽足感。那麼高的性價比,筆者自然不介意天天吃「頹飯」了。
透過這個方法,筆者累積了不少零用錢,光是一個學期最高可儲二千多元。後來由於大學畢業,加上有工作,家人規定所有交通費及外出開支,均須由本人承擔、自負盈虧,此時筆者便動用先前累積的零用錢,以支付所需開支。這些省下來的錢,足夠讓筆者可以不用到銀行提款的情況下,應付一年之開支。
【2】開支緊縮政策
由於筆者出身基層,深知生活艱難,故需要實施開支緊縮政策,期望應省則省、應使則使。因此,每個月的開支基本上是固定的,開支不多,以應付全家一個月開支為條件。開支多寡,一律由家人釐定,筆者通常不會特別反對,因為筆者需要給的家用,是經家人嚴格計算,以及多年來的生活經驗而得來。加上我們全家之消費的確以民生開支為主,娛樂、應酬方面之開支不多,自然可以「壓低」本人要給的家用。筆者只會在家人有需要時,才提高家用,例如購買大型電器、應付過年開支等。目前可動用款項不多,款項多用來購買民生用品,而且是有需要的,而本人在上班日因為有家人準備飯盒,甚少外出用膳,大大減少筆者因回校工作所招致之必要開支。至於週末外出用膳之費用,則盡量點比較便宜且性價比高的餐點。加上管理費、公共事業等恒常開支,使全家每月在保持良好生活水平的同時,又可以保持較低家用,而且還可以從中再儲一點錢。
不過,要減少生活開支,光靠省錢,以及家人上班幫補家計是沒用的,所以筆者也需要設法「開源」才行。畢竟筆者已成為家中主要經濟支柱,至今家用大多由本人承擔。目前,筆者每天都會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定期完成任務儲積分,例如每日打卡、上網、做問題等,待累積足夠積分後,便可以換領現金券,可以用於跟家人用膳,或支付民生開支。
此外,筆者也會參加書展及美食展,有免費門票便用免費門票,沒有則透過晨早入場優惠進會場。這些書展及美食展之參展商,有時會向入場人士送贈品,那當然要下載應用程式、分享帖子等才可以取得了。運氣好的話,光是贈品便可以裝滿整個背囊加一兩個環保袋了,所以通常會聯同家人一同參與,人多好辦事。觀乎過去數年之經驗,筆者試過拿現金券、月餅,甚至是一罐曲奇、一罐鮑魚,對於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而言,也有一點幫助,更可以進一步提升生活水準。
順帶一提,所有由同事向本人贈送的禮物,情況許可的話,一律會向家人全數上繳,不會自留。因此,上文提到的書展、美食展贈品,自然也不可以「私有化」,必須供全家享用。基於上述原則,我的電話、平板電腦,甚至用來工作之電腦,所有權是整個家庭,而非本人所有,原則上所有人有權使用家中之電話、電腦設備。如果家人為本人換了新手機,舊手機也需要立即交還,以備不時之需。由於居住空間不大,所以筆者「名義上」並無自己的睡房、書房,所以睡房沒有花巧裝飾,就連衣櫃也是跟家人共用,以及只是在客廳某個角落安放電腦,作為公開之「工作空間」,所以沒有屬於自己之生活空間。另外,每年農曆新年收到的利是,也是筆者另外收入來源之一,金額需視乎當年「市道」而定,相當不穩定。
【3】減少動用零用錢金額及額外花銷
因為筆者目前收入有限,扣除家用後餘錢不多。在目前零用錢不多之前提下,必須設法減少動用零用錢之金額,藉減少必要開支來「開源節流」。除了上文提到由家人準備飯盒,減少筆者外出用膳之可能性外,也需要控制交通開支。由於筆者必須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來回學校,筆者理所當然選擇港鐵,車費相對廉宜,又可保證可以在指定時間內回校。而筆者也可透過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領取一些交通費補貼,加上乘搭港鐵可享晨早優惠,使用MTR Mobile又可以把車費換成積分,再將之兑換車費優惠或免費車票。這樣的話,筆者的每月交通費便可保持較低的水平。以上兩筆必須動用零用錢之必要開支,在有關措施之幫助下,能控制在較低水平。
在減少額外花銷方面,筆者每年最大筆之額外花銷是新年祈福費,它是浮動的,主要視乎當年是否拜太歲及還太歲。在黃大仙祠為例,幾乎每家之解簽費是固定的,沒有省錢的餘地,祠內有線香供應,筆者毋須事先購置,不過筆者會付香油錢,作為筆者使用祠内服務的「費用」,以示尊重。至於車公廟方面,向來花費比較高昂,集中在上香、拜太歲、還太歲三個環節。基於目前市道不太好,故筆者希望在上香這部分,選用費用較低的套裝,拜太歲、還太歲因為成本固定,則不在此限。只要確保來年事事順利,還是值得花錢在祈福上,當然也包括在廟內支付之解簽費、寫功德簿之款項及香油錢了。
筆者有時會前往大學參加開放日,或前往中央圖書館找資料,又或者到遠處做考察,這些額外交通開支盡量用車費優惠來減低車資。筆者有時會到餐廳用膳,多見於參加開放日、上夜間課程、需要晚上下班之日子,筆者則盡量壓低用膳費用。只有在上夜間兼讀制課程最後三星期,才考慮點貴一點的品項,作為自己辛苦完成課程之「回報」。
自從筆者大學畢業,無可避免要面對一筆名為「應酬費」之額外花銷。例如,跟朋友見面支付的用膳費用,筆者便會權衡是否有必要見面,如果可以會將之推掉。不過,以筆者目前情況,次數應該不多,甚至是零。以往尚在學生時期,筆者仍會考慮跟朋友見面,順道一起用膳,但目前由於要工作,所有額外開銷必須由筆者自負盈虧,這些私人會面目前已幾乎絕跡。為了進一步減少額外花銷,筆者自然不會去主題公園,或者流連娛樂場所、酒吧,連離港旅行也沒有,除非是公費旅行。就算有,一定是跟家人相伴而行,最遠也只是深圳、澳門等地,而且機會極少,旅費也不高,平均每五年才有一次。不過,隨着深港兩地「通關」,加上前往蓮塘口岸之車費是市區票價,北上消費也比較廉宜,短期内多次到深圳遊玩,還是有這種可能。
【4】加強學業投資
筆者重視學業,因此筆者期望加強學業投資。因此,目前大半收入都會預留作學業用途,以支付學費,也會用來支付與學費有關的費用,例如留位費、影印費等。而筆者也須確保課程合適、具認受性,有報讀之必要,學費在筆者之可負擔水平,才會入紙申請。如果要應考語文測試,筆者在決定何時應考(例如IELTS)前,將確保語文水平達到一定水準,才會報考,以免考試費「石沉大海」。順帶一提,筆者之「進修英文大行動」、「接觸日文大行動」,都是藉網上資源進修的,雖然學習成效遠遜於在學校上課,但可省卻筆者到學習中心上課的費用,只要有恒心、堅持目標,還是可以學有所成,一樣可以從中得益,還可以訓練筆者的自學能力。而筆者目前致力尋找更多免費證書課程,也會在校爭取公費進修的負擔,期望爭取更多學習機會。
根據目前的升學計劃,升讀都大PGDE,兼讀制課程約需八萬多元。若果分兩年完成,每學年要付近四萬多元,就算是非本地PGCE,尚未計算增值稿,折合港幣也要六萬多元。如此高昂的學費,成為筆者必須努力儲蓄、省錢的原因。畢竟不是每一個研究院課程有政府資助,大多為自資課程,如果要透過學業改變未來,便要有足夠款項向大學「課金」。現時,扣除家用及筆者要支付之一切必要費用,每月可淨儲蓄六千元左右,需要至少十四個月,即1.1年,才可以籌集足夠學費,否則便要動用先前之積蓄及未用完的貸款。至於近期完成之Python程式編寫證書,由於是透過「創科‧愛增值」計劃報讀的,所以學費全免,筆者也是基於不用支付學費,才決定在晚上進修的。
(資料來源:https://blog.tutorcircle.hk/21299/mu-pgde-%E9%83%BD%E5%A4%A7-%E6%95%99%E8%82%B2%E6%96%87%E6%86%91/)
(資料來源:https://www.tes.com/institute/courses/ipgce)
【5】定期購買黃金
這項是筆者構想的,至今仍未實行。便是定期到金舖購買一粒重一兩之金粒,數年後再決定是否將之放售,變回現金。不過,這個計劃必須待筆者取得教育文憑、成為教師、學業形勢大局而定才付諸實行。因為目前一兩「九九金」之賣出價大約25000元,買入則為約27000到28000元,在目前要籌措學費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實現。之所以決定購買金粒,在於黃金既是貴金屬,也是一種保值之投資產品,價值比較穩定。在目前全球通脹高企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貨幣會隨時間過去,而不斷貶值。換言之,就算筆者努力儲蓄,在生活成本高漲的情況下,光靠儲蓄應付退休生活,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筆者需要透過購買黃金,令自身的資產達到保值效果,而且金價走勢大多是呈上升趨勢,十年後金價翻一倍,也不是沒可能。雖然如此,筆者仍須提醒讀者,投資涉及風險,敬請小心投資。
(資料來源:https://www.chowtaifook.com/zh-hk/eshop/realtime-gold-price.html)
理論上,筆者可以投資股票。不過,由於股票價值波幅不定,隨時變成「廢紙」,所以不敢大舉投資股票。除非本港多間公司像日本一樣設有「股東優待制度」,根據股東所持股票數額派發公司產品或優惠券。而且可以做到光靠股東優待免費生活,筆者才考慮按照各公司之「股東優待制度」,購買不同公司的股票,並且妥善使用這些公司提供的股東優惠。另外一種投資方法,是「技術性賭博」,便是透過參考賽績、使用適合的投注方法和技巧,進行賽馬及足球博彩,不過這種方法風險極高。而且作為教育工作者,主動、經常參與賭博活動,本身是一種不道德行為,所以筆者也不會考慮以「技術性賭博」進行投資,以小搏大。
(資料來源:https://wealth.hket.com/article/3747074/%E4%B8%80%E5%AE%B63%E5%8F%A3%E9%9D%A0%E3%80%8C%E8%82%A1%E6%9D%B1%E5%84%AA%E6%83%A0%E3%80%8D%E5%85%8D%E8%B2%BB%E7%94%9F%E6%B4%BB7%E5%B9%B4%EF%BC%81%E8%83%8C%E5%BE%8C%E5%8E%9F%E4%BE%86%E4%BB%98%E5%87%BA%E5%B7%A8%E5%A4%A7%E4%BB%A3%E5%83%B9%EF%BC%9F)
結語
筆者主動分享一部分理財觀及生活方式,旨在強調理財也是成為教育學家的「竅門」。成為教育學家是一筆長期投資,需要為此理想投入大量資金。成為教育學家必須攻讀學位,需要繳付巨額學費,如果胡亂花錢,要籌措足夠資金支持本人實現理想,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好像Cosplayer為了充分演繹自己的動漫角色,投入不少資金、心力去製作出一套出色的Cosplayer服裝,務求「百分百」還原。
然而,不是所有TA選擇跟隨本人這種「為了理想願意作出犧性」之想法,選擇每天輕輕鬆鬆過自己的人生,天天都以準時上班、準時下班為目標。是好、是壞?筆者不想妄下結論。但是,若果理想不是倚靠自身努力、付出、犠牲來實現,值得嗎?如果不是前人之努力、付出、犠牲,又如何為社會帶來進步、創造繁榮?作為一位生於「Z世代」的人,可能未必完全明白其他人對人生之看法,為何要別無止境地為理想奮鬥?為何不選擇享受人生?但為了成為教育學家,為了這個教育界,為了母校,筆者理所當然要不計代價努力奮鬥了。既然有拼搏的理由,為何選擇放棄?誠然,上天會保佑那些真心為理想奮鬥的人,給予他們力量、給予他們一切恩寵,甚至是給予他們一切得救的要道,使他們美夢成真。在明天之《深度分析》,或許可以解答大家心中的疑問。
為此,懇求上天再次保佑本人,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下星期會將重心放在本人於教育界工作的原則,敬請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