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本篇將針對所有在中學可能任教之科目,逐一分析,並分享若果任教此科目,筆者需要做甚麼準備工作,使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順利推進,為學生帶來最大的得着。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寶仁工作室 2025年上半年度工作規劃 新一年正式來臨,「寶仁工作室」先敬祝讀者2025年新年快樂。 就2025年上半年度工作規劃,工作室經審慎考慮,決定採用下列措施,並向讀者匯報工作室最新發展,即時生效: 一、非常時期緊急應變安排之優化措施 自2023年2月中實施「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並由目前之「戰備狀態」,升級為「作戰狀態」以來,工作室已維持緊急狀態將近兩年,一直未能啟動《師範教育紮記》之連載,情況並不樂觀,甚至質疑筆者為何工作室仍須實施「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為使工作室有完整應對方案,讓外界了解工作室的完整應變方案,現決定優化現行的緊急應變安排,並明確分成以下三個應變級別: 第一級:戒備狀態 第二級:應急響應機制 第三級: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分戰備狀態及作戰狀態) 在正常情況下,工作室將維持「戒備狀態」。不過,當工作室出現連載危機,有機會令工作室中止每週連載時,或文章儲備沒有足夠主力篇章(應急篇章除外)時,將提升為「應急響應機制」,以確保主力篇章穩定產出。如果情況嚴峻,工作室被認定有中止每週連載之可能性,將升級為「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並為「戰備狀態」,工作室將動用應急篇章應付連載危機,同時爭取讓工作室恢復正常連載,使得主力篇章可以每週發佈。如果情況更加嚴峻,需要筆者向外界表示要高度介入工作室運作,可以由「戰備狀態」提升為「作戰狀態」。工作室除了確保應急篇章儲備充足外,也須針對最壞情況作準備。 當工作室持續實施「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至少一年或以上,且主力篇章仍然無法穩定產出,工作室有責任向外界解釋為何無法中止「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並且至少每年進行一次檢討。工作室在「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實施期間,應設法尋找可行一切替代方案,以確保工作室持續並正常運作,包括但不限於開發新系列,或重啟舊系列。當工作室解決運作危機後,應有序結束緊急應變安排,並回復至「戒備狀態」。 二、工作室對應急篇章的處理 近期,工作室為了應付連載危機,不斷撰寫應急篇章。希望工作室有最少五年的文章儲備,包括學能測驗數字推理、文字推理的模擬試題分析,以及筆者精心規劃的專題分享。然而,由於有關篇章乃用作緊急情況,不是工作室的主力篇章,而且是偏向「為寫而寫」。因此,工作不會因文章儲備有五年連載量,而貿然中止「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工作室如欲做到可持續發展,仍須仔細考量工作室是否有必要更改寫作方向,以確保工作室不受外界影響,穩定產出新篇章。因此,工作室有責任在「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實施期間,研究是否有替代方案。若果《師範教育紮記》仍處於「難產狀態」,將考慮重啟舊系列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再度「還原基本步」、重新出發,開發一個風格與《升U奇遇記》、《浸大數學紮記》、《師範教育紮記》截然不同的新系列。 為此,筆者已構思了兩個應對方案:第一個應對方案是把一半篇章用於撰寫至少連續一年之長篇故事,每年連載24篇,主題待定。長篇故事必須每兩星期連載一次,以確保有充裕時間規劃故事内容,以及加強故事組織和邏輯性。另一半則為人生觀分享,筆者將用6篇去探討一個特定主題,同樣每年連載24篇,故一年有4個主題。主題之間希望互有關連,以較為嚴肅的態度去思考人生,希望從自身出發,將自己真正的心聲抒發出來,同樣主題未定。另一個應對方案是全用作人生觀分享,預料有8個主題,每年合共48篇。兩個應對方案均預留4至5篇作分享比輕鬆的生活分享,篇幅較短。筆者希望上述應對方案,可充分發揮本人的優勢,同時確保連載危機在未來5年不會再度發生。筆者將於3月或4月作最終決定。如果決定開發新系列,將開展籌備工作,期間繼續發佈應急篇章,新系列預計在2026年1月正式開始連載。 因應本年有望啟動《師範教育紮記》,工作室承諾如果一切順利,將有序結束緊急應變安排。期望於本年3月至5月,將「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降為「應急響應機制」,到9月再度降為「戒備狀態」。屆時,持續近兩年的緊急連載安排將宣告結束。而未發佈的應急篇章,將撥作工作室的文章儲備,以備有需要時發佈。如一切順利,《師範教育紮記》將於4月發佈預篇、9月發佈正篇,連載期暫定為一年至兩年,其後將因應最新升學形勢,決定是否把連載期延長,還是暫時中止連載,直至另行通知。 三、全力應對存在變數的升學形勢 最近,筆者收到可靠情報,表示有取得教育文憑的「捷徑」,便是修讀非本地遙距學位教師教育證書(即PGCE)課程。這個方法不但合法,而且有先例可循,該課程獲得教育局列入認可課程名冊。筆者正進行事實查核程序,看看是否真有其事,還是虛假信息。如果屬實,意昧着筆者的升學形勢,再度出現變數,可能影響筆者未來兩個月的升學計劃。對筆者而言,非本地遙距PGCE可能是筆者「最後的希望」,甚至有機會終結持續兩年之升學危機,拯救本人的教研之旅,不容忽視。由於這個方法或需本人事前獲得認可英文資歷,即IELTS 6.5或以上之成績,筆者將根據升學形勢的發展,決定要採取之應對方案。包括但不限於投撥更加時間、資源在「進修英文大行動」上,以盡早取得IELTS 6.5或以上之成績,同時做好需要全英語授課之心理準備。 根據預定計劃,筆者會在本年1月靜待面試機會。如果未有任何面試機會、取錄資格,在2月上旬將開始準備所需參考文件,特別是寫好「研讀目的及簡述」一文,初步計劃是報讀中大教育碩士學位,專修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為日後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盡早做好準備、及早打好基礎,次選則是中大數學教育理學碩士學位。如果到了2月中升學情況仍舊膠着,將於2月下旬向校方坦誠表示自己正面對升學困難,並請求校方為本人再度撰寫推薦信及安排兩位推薦人,以符合報讀中大碩士學位需要至少兩位推薦人的要求。筆者將會按照最新升學形勢,決定是否入紙提交申請。由於截止日期為2月28日,筆者將於2月26日或2月27日就此作最終決定。申請與否,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不能一概而論。 另外,筆者跟母校的關係也是升學形勢存在變數之因素之一。筆者將於三月中重返母校參加開放日,並匯報工作及升學情況,也會透過工作室這個網上平台,向母校持續匯報最新進展。工作室自2024年4月起,已確立工作室是筆者跟母校之聯絡管道,旨在向母校及外界持續更新本人的最新動態,作為與母校的溝通橋樑。而工作室也扮演着「見證者」的角色。因此,工作室將成為筆者進行宣傳的平台,内容以配合筆者宣傳工作及「升學統一作戰計劃」(簡稱統戰)為依歸。並配合升學戰、形象塑造戰、情報戰、宣傳戰等多種戰略,通過更加多元化的統戰模式,增加筆者升學成功的機會,以及為重回母校創造有利條件。 四、進修英文大行動及接觸日文大行動 工作室將繼續推進語文進修工作,進修英文大行動及接觸日文大行動於2025年繼續執行。在進修英文大行動方面,筆者正計劃投入更多時間及資源,提升本人的英文水平,由於筆者正等待港大、中大、教大PGDE之取錄通知,因此目前維持「低烈度參與」模式,即至少用Duolingo回顧基本英文,如果時間許可,才處理文法練習及研習英文教材。目前正研讀Upper Intermediate程度之教材,相當於CEFR B2。一旦升學形勢有變,例如為了攻讀學位或教育文憑而需應考IELTS,工作室將調整工作計劃,以投放更時間盡快完成所需文法練習及研習英文教材。至於接觸日文大行動,筆者則繼續透過Duolingo,接觸更多生字及基本語法。本年希望熟記片假名及濁音的讀法和寫法,以及加強平假名的讀法和寫法之認知。 五、教學筆記的撰寫工作及進度 工作室正全速撰寫教學筆記,期望於今年內完成五本教學筆記之撰寫工作。目前正撰寫兩本名為《高等數學》之教學筆記,一本為前微積分,另一本為微積分與統計,以應付DSE M1、M2考試,進度率約65%至70%,剩下的課題集中在統計學。另外三本教學筆記中,一本為《基礎數學》,涵蓋所有小學數學課題,供小六學生應考Pre-S1、TSA,及中一生作重故知新之用。兩本為《基本數學》,供中六考生應付DSE數學必修部分。筆者已規劃各章節課題及學習內容,預計於2月或3月正式開展撰寫工作。完成後將進行校對及持續優化,如果一切無誤,五本教學筆記將撥作文章儲備,將選擇合適日子向外界免費發佈。 六、2025每月核心工作及展望 工作室期望2025年要做好進度管理。自2019年工作室之前身「寶仁論壇」成立以來,網誌要處理的事務漸見增加,令筆者開始分身不瑕,需要把工作項目分緩急輕重。隨着筆者2023年9月擔任中學教學助理,令筆者更難抽空管理工作室。因此,工作室必須引入新機制,確度各項目之工作進度合乎預期。為配合工作室對進度管理的重視,工作室決定為每個月制定核心工作大綱,訂明每月要做甚麼工作,以及預期工作成果。工作室期望在2025年完成以下核心工作: Ø 完成學能測驗數字推理、文字推理的模擬試題的校對、題解撰寫工作 Ø 完成2025年專題篇章撰寫工作 Ø 讓工作室應急文章之儲備足夠應付至2029年 Ø 完成五本教學筆記之撰寫工作 Ø 啟動《師範教育紮記》,或者開發新系列,為2026年做好準備 其中,1月之工作目標是至少完成所有學能測驗數字推理、文字推理的模擬試題的校對工作,以目前的工作進度,應該可以如期完成。至於編寫題解工作,因升學形勢尚未明朗,暫緩處理。其次,是寫好至少一半需於本年發佈的專題篇章,包括《乙巳新年賀辭》。教學筆記方面,希望本月完成《高等數學》統計學部分及圓錐曲線的内容撰寫。至於2月之工作目標,除了繼續撰寫專題篇章,也會開展《基本數學》的撰寫工作,初步傾向會先處理涉及内容不多的主題,例如數列、求積法、統計學、概率論等。3月或以後的工作目標,需按照事態最新發展再作考量,現階段不會制定未來10個月之核心工作大綱,將擇日透過「筆者快訊」發佈。 工作室正密切留意事態最新發展,如果情況有變,將盡速向外界發佈。再次感謝讀者於2024年對「寶仁工作室」的支持,工作室將於2025年全力以赴,在被認為最神聖之2025年,實現理想,善度「2025禧年」,成為「希望的朝聖者」。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年1月5日 |
自從本人於2022年決定以成為教育學家,以及2023年PGDE升學失利轉而擔任中學教學助理後,教師已成為本人不得不從事的工作。意昧着一心想在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的我,不得不執起教鞭,走進前線,開展我的教學生涯。既然成為教師已成事實,留在中學工作亦是「鐵一般」的事實,那麼,任教科目便成為本人的一大煩惱。尤其在2024年PGDE第二次升學失利後,Sam Wong在中學可能任教之科目,充斥不少變數,有必要向外界交代得一清二楚。為此,小編將針對所有在中學可能任教之科目,逐一分析,並分享若果任教此科目,小編需要做甚麼準備工作。使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順利推進,為學生帶來最大的得着。
在2024-2025學年,小編決定報讀下列院校的PGDE之主修科目:
CUHK |
第一志願:數學 第二志願:資訊及通訊科技 第三志願:公民與社會發展 |
HKU |
第一志願:數學 |
EDUHK |
第一志願:數學* |
HKBU** |
第一志願:數學 第二志願:個人、社會與人文教育 |
*因教大規定同一門PGDE課程只能報讀一個主修,故無法報讀資訊科技主修
**浸大尚未開放申請平台,報讀科目以去年作基準
從上表可見,本人有可能任教的科目包括數學、資訊及通訊科技、公民與社會發展,加上中大PGDE可以副修的綜合科學,共有四科。以下我會詳細解釋任教此科目的原因,以及小編需要做甚麼準備工作,以應付之後的教學工作:
【1】數學(包括M1及M2)
由於本人在浸大是主修數學及統計,在數學必修部分有Level 4,故最小編希望在中學任教數學,特別是M1及M2。M1及M2的數學概念,已滲透本人四年的大專和大學生涯。因此,校方極有可能安排本人任教M1及M2,而本人也是來者不拒,因為M1及M2才是真正的數學,也是大學水平的高等數學。由於不同中學在分配M1及M2上課節數上,做法有異,有些是當一個選修科去開辦,但有些則為半個。因此,筆者也須兼教初中和高中必修數學科,以協助學生應付TSA和DSE。此外,筆者也可能在學校放學時段,教授奥數課程,以保送學生參加奥數課程。由於筆者一直將重心是實際知識的建立,以及鑽研公開試試題,對於重視思考、解難技巧之奥數,着墨不少,恐怕會是本人的一大挑戰,隨時需要由零開始、重新學習才行。
目前,本人在此科已作出極為充分的準備,包括研究由1913年到現在這110多年來的課程發展。而本人也齊備由小學至預科的教學材料,以及本人先前撰寫的筆記、摘要。筆者也透過互聯網,找到海外的數學教材,對海外數學課程發展頗有認知,加上先前唸大專、大學期間留下的教學材料,是本人的重要財產。目前正透過這些教學材料,撰寫教學筆記,用於日後的教學工作,進度不俗。而本人也勤於分析校内的數學試題和公開考試題目,以摸索擬題方向、深淺程度、批改方法,在分析試題的同時,也鞏固本人的數學水平。最重要的是,知道考生的常犯錯誤,從而對症下藥、作出改善。
【2】普通電腦、資訊及通訊科技
隨着2024年PGDE第二次升學失利,筆者決定報讀主修為資訊及通訊科技的PGDE,以增加勝算。之所以選擇此主修,首先是本人於DSE資訊及通訊科技有Level 4,成績不俗;在副學士時期有三科涉及電腦,分別是Java編程、數據庫、科技倫理;在大學主修數學期間,也需熟用MATLAB、R,具一定編程經驗。任教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對本人而言是不錯選擇,在初中則為普通電腦。以本人的學術背景,任教初中普通電腦的機率較高。唯本人在大學並非主修及輔修計算機科學,是申請入讀此主修PGDE的一大劣勢,需要本人進一步向大學證明本人有能力執教此科。而本人過去參與了不少與資訊科技有關的工作,在校方簽發的推薦信及工作報告中,也註明本人高度熟悉Excel、webSAMS,是有一個極具説服力的理由,自然看高一線。
由於本人在大學並非主修及輔修計算機科學,所以針對此科有較多的準備工作。針對編程水平和數據分析水平有限,筆者決定報讀「Python程式編寫證書」及「數據分析技巧I證書」,是為僱員再培訓局「創科.愛增值」計劃認可課程。目前正透過「半工讀」的方法,修讀「Python程式編寫證書」,預料一月下旬完成。而本人已前往大學圖書館,搜集並研究由1982年到現在四十多年的電腦課程之發展,以及研讀不同時期的電腦教科書,以加強本人對資訊科技的進一步認識。此外,本人也透過不同途徑,獲得2007年新高中課程及2017年新課程之教學材料,足夠本人了解資訊及通訊科技這一科究竟要唸甚麽,從而有系統地了解需要在課堂上教授的內容,並制訂教學策略,協助本人向學生教授最全面的資訊科技理論。目前未有急切需要,申請入讀有關理學碩士,包括但不限於香港都會大學之電腦學碩士。
【3】公民、經濟與社會、公民與社會發展
在浸大主修數學及統計的我,副修是與理科「沾不上邊」的政治學。由於副修科目表現亮麗,攻下2個A、1個A-、2個B+的成績,加上在DSE通識教育也有Level 4的不俗成績,因此也將公民與社會發展列為本人的第三志願。過去就讀副學士、本科期間,也接觸不少涉及社會科學元素的科目,副學士時期曾修讀中國研究、能源科技、環境科技、社會學基礎,而本科則為國際關係、政治導論、中國政治、香港政治、政治統計學,畢業論文也與政治學有關。另外,初中才有的公民、經濟與社會,與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有緊密關係,所有也有任教的可能和機會。而本人曾經此科的前身,即生活與社會,拿了兩次全級第一,常年維持A級成績,是本人是優勢科目,儘管是透過死記硬背來獲得如此戰績。不過,公民與社會發展節數較少,需要的教師不多,預料學位有限,加上主修科目又不是社會科學,容易被其他申請人比下去。
針對此科的準備,除了了解公民、經濟與社會、公民與社會發展二科的課程内容外,也需回顧以往初中生活與社會、經濟與公共事務,以及高中通識教育、政府與公共事務、經濟與公共事務的課程内容,尤其是加強本人對「政府與政治」部分的了解。目前,本人已獲得公民與社會發展、高中通識教育、高中及預科之政府與公共事務、初中經濟與公共事務的必要教學材料,加上網上有教育局發放之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教材,足夠本人應付此科的教學工作,加上筆者在高中通識教育、大學社科課程的訓練,要教授設有公開考試之公民與社會發展,問題不大。此外,批改文字題唯一需要克服的問題,相比起算式,需要從論文判斷是否得分,是本人認為最為吃力的工作。由於擔任教育學家也需批改論文,而且篇幅更長,必須早日為此做好準備才行。
【4】綜合科學
由於本人於DSE化學有Level 4,並且在攻讀副學士期間,唸了8個科學科目,分別是基礎生物2科、基礎化學2科、基礎物理2科、1科涉及能源科技、另1科涉及環境科技,所以綜合科學是本人極有可能任教之科目。不過,在副學士時期的成績,不算特別好,只能在「最在行」之化學、環境科技中拿到A、A-之成績,其他只能獲得B+、B、B-之成績。在本港,PGDE、BEd課程以培訓學生成為高中理科,老師為目標。其中,中大、教大明確設有綜合科學這個副修,因此,除非筆者有幸在中大、教大就讀,並且以綜合科學作副修,才有機會被安排與初中綜合科學相關的教學及實習。事實上,以本人的學術背景,要在初中任教綜合科學的機會極微,因為一間文法中學通常會一併開設生物、化學、物理這三個選修科,有不少理科教師可以任教,自然輪不到沉浸在數學、lCT的小編身上。但由於修讀的科學科目較多且全面,還是不能排除有關可能性。
由於任教此科需要紮實理科底子,因此筆者需強化自身的理科底子,將之達到預科水平。而本人先前找到不少預科程度之生物、化學、物理教材,加上初中綜合科學的教材,足夠本人作教學上的準備。在生物、化學、物理三個科目中,化學的知識基礎比較紮實,尚算可以;相反,生物、物理則自覺表現一般,必須加強基本知識的了解。在生物科中,特別需要深入了解人體結構、光合作用兩大核心課題,而物理則為力學、光學、電學,這些都是初中綜合科學中必然遇到的。另外,由於此科是實驗科目,有很多實驗需要在課堂上講授,並提供指導。由於筆者已長年沒進實驗室做實驗,實驗技巧早已生疏至極,若果真是要任教此科,務必回顧先前學過的實驗技巧,甚至要自費購買材料鑽研,以確保有效向同學傳授正確的實驗技巧,以應付日後的學習。
【5】額外分享:任教設計與科技之可能性
除了數學、資訊及通訊科技、公民與社會發展、綜合科學,其實筆者也想過很多可能任教的科目。不過,其於現實原因,未必成真。例如本人工作的中學,因為工業色彩濃厚,有開辦設計與科技,可能會安排本人任教設計與科技。不過,本人不是主修工程,工科知識根基也嚴重不足,以本人的資訊科技水平,輪不到本人任教設計與科技,肯定會安排本人任教資訊科技,甚至是本人最擅長的數學。但是,世事無絕對,因為也曾經有任教資訊科技的教師,接下任教設計與科技的擔子,甚至負責高中班和出任科主任。因此,本人隨時有可能奉命任教此科,而教大於2025-26學年也有提供設計與科技這個主修,但由於教大規定只可報讀一個主修,而不了了之。由此可見,本人在中學可能任教之科目,仍然存在不少確定性。
結語
任教科目可能對某些人而言,是不值得討論的話題,畢竟由攻讀PGDE及BEd的一刻起,便已經決定了日後要任教的科目。不過,正如上文提到,世事無絕對,不能保證完成PGDE後,只是負責數學科的教學工作。尤其好像小編這些擁有複雜教育背景的人,任教甚麼科目,仍是未知之數。因為筆者是極少數同時涉獵數理科、社會科學兩大學科的人,加上擔任教學助理期間的電腦水平,令部分教師誤以為本人在大學是主修電腦(筆者的電腦水平只是高中至預科水平,根本談不上的電腦專家),令小編的任教科目,充斥變數。而本人目前選讀的課程中,除了原來的中學數學,還新增資訊及通訊科技和公民與社會發展二科,意昧着本人的任教科目,至今未有定案。萬一最終只有非數學主修的教育文憑錄取,筆者便有機會成為其他科目的教師,最壞情況是從此失去任教數學的機會,對於主修數學的我而言,心情自然一點也不好受。
誠然,筆者撰寫這篇文章,是有點過分擔憂。不過,這個討論也是有意義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任教科目的數目、種類,往往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尤其是小學,若能任教主科及需要接受特別訓練的術科,例如電腦、音樂、體育,自然成為「搶手貨」。在中學方面,由於公開考試及學科多具有強烈的專業性,故傾向專科專教,特別是主科。因此,小編在未加入中學擔任教學助理之前,一直都是以專科專教的原則,認定自己若果在中學任教,只會教數學尤其是延伸部分,最多兼教數節電腦或科學甚至是公民。但隨着時間的發展,以及小編的考察,才發現在中學只教「最在行」的數學,變得並非理所當然,因為校方定必利用本人如此複雜的教育背景,大造文章,安排本人任教大量節數的非數學科目,特別是電腦、公民,到最後淪落為「不倫不類」的數學教師,只有極少節數是數學。正因為這個原因,筆者只好認清事實,一方面準備好成為數學教師必要的素材,同時也在其他科目均衡發展,萬一校方要求本人任教非數學科目,又或者無法錄數學主修取錄,自己也不會變得驚慌失措。更重要的是,增加本人在中學的生存空間,更易找到常額教席,以支持本人成為教育學家。深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發展模式,將會為本人的教研生涯,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星期將探討本人在中學可能擔任的職務,敬請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