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知識百寶箱】2024年第14篇:香港中學會考數學科目分析(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篇)

題記:「知識百寶箱」系列是「寶仁工作室」為了實踐2021-2022年度工作願景,而特別設立。目的旨在加快「寶仁工作室」的轉型,全面成為以「知識型專欄」為基礎之「知識主導型」的網誌。期望以協助提升大眾的學術素養為信條,並配合STEM的發展。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外,也負起潛移默化為大家的人生有所改變的重責大任。將以學術專題探討、學習筆記為內容主體,回饋社會,服務讀者。

 

内容介紹:本篇屬重啟篇章,會跟讀者分析會考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課程,本人將透過多份歷史資料,配合本人對高等數學課程的了解,客觀分析會考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課程的歷年沿革。以協助讀者對會考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課程的歷年沿革有基本了解,從而幫助有讀者可以選用合適的Past Paper去備試,爭取好成績。以及協助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數學教育工作時,有更多參考資源可供參考。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根據浸大教育系最新收生資訊,中學數學主修之兼讀制PGDE,截止申請期延至五月一日,而浸大已重開入學申請系統,印證這個事實之真確性。加上中大的PGDE入學面試期將於四月完結,這意昧着可能要到五月中,升學形勢才會明朗化。工作室正密切留意事態最新發展,並且在嚴峻之升學形勢下,繼續作戰。誠然,今次的PGDE升學戰,真是打得很辛苦,除了等候取錄結果外,還需要在學校拼命守業,以保住本人中學教學助理的職務。箇中辛酸,絕非三言兩語便可以形容。但本人始終相信,理想定必實現,即使要經歷諸多挑戰,本人也可以一一克服,最終邁向終點。

(資料來源:https://educ.hkbu.edu.hk/?page_id=20142

 

至於網誌事務方面,工作室已完成1969年至1974年升中試大多數的Mock Paper題解之撰寫工作,已排期前往圖書館,將通過實物完成餘下兩份Mock Paper試題之校對。因為太多題目因印刷問題而看不到,只好借助實物,完成後會撰寫這兩份Mock Paper之題解,預料下星期便可以完成。在進行最後校對後,即可排期連載,再集中火力撰寫專題篇章,而相關篇章足夠應付至20259月。因此,工作室將開展其他專項之工作,包括繼續進修英文大行動、接觸日文大行動、籌備PGDE專欄、撰寫學習筆記及其他專題篇章,以配合工作室未來發展。本人深信,隨着升中試Mock Paper題解陸續發佈,連載危機得以暫時解決,工作室將會有更多時間、空間,思考工作室的發展,務求令工作室有能力應付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之連載危機,避過中止連斷的危機。

 

另外,DSE首個甲類科目筆試將於49日開考,在此希望各位考生可以考取好成績、實現理想。

 

誠心盼望一切順利!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443

 

各位大家好,今天的專題分析屬重啟篇章,會跟讀者分析會考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課程,本人將透過多份歷史資料,配合本人對高等數學課程的了解,客觀分析會考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課程的歷年沿革。以協助讀者對會考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課程的歷年沿革有基本了解,從而幫助有讀者可以選用合適的Past Paper去備試,爭取好成績。以及協助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數學教育工作,有更多參考資源可供參考。

 

本篇為重啟篇章,先前撰寫的文章之標題如下:

 

【浸大數學札記】《特別補課20:特備節目之第四章:升讀數學系後重要準備(補修HKCEHKAL知識篇)》

 

正如上星期提到,因原有篇章的内容「錯漏百出」,加上新的「考古發現」,使得本人必須重新撰寫,以修訂有問題內容,以及就原有的內容作出補充,以加強讀者對會考及高考數學課程架構的認識。因此,本星期將集中探討會考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課程,看看當年是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增強競爭力。

 

附加數學

附加數學於1967年隨英文中學之會考設立,而中文中學在1953年之會考早已設立高級數學。本星期會先探討英文中學之附加數學課程,中文中學的留待下星期再講。附加數學旨在提昇學生在中學的普通數學科之外的數學水平,是一門高等數學課程。以往,中五會考只有數學一科,只考核學生在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四方面的能力,學生在中六及中七修讀純粹數學,特別是微積分時,可能異常吃力。因此,教育當局設立附加數學一科,能讓預科生在修讀純粹數學時,對高等數學有基本的了解,以及適應純粹數學科的學習模式。另外,附加數學一般會分類在中四及中五的理科的課程中,如果學生有意在大學攻讀數學、物理、工程,通常都要求學生於中六預科修讀純粹數學。因此,若果理科生不選修附加數學,中學一般不會允許他們修讀要求更高的純粹數學,變相不可以在聯招報讀數學、物理、工程相關的本科課程,故附加數學往往為理科班的必修科,部分對數學有濃厚興趣之文商科學生,也可能報考此科。而此科假定考生應掌握會考數學科的內容,但考生報考本科時,毋須同時報考數學科,因為本科是獨立的選修科目,可算入五科合格的中六預科入學要求上。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9%84%E5%8A%A0%E6%95%B8%E5%AD%B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6%9C%83%E8%80%83%E9%99%84%E5%8A%A0%E6%95%B8%E5%AD%B8%E7%A7%91

 

早期的附加數學課程,即1967年考試範圍,明確將之分為代數、微積分、幾何三部分。在代數,除了二次方程、二項式定理外,也須學習等差等比數列、排列與組合、指數、對數、餘式定理、聯立方程等在DSE Core的概念;微積分方面,跟現在的M2課程分別不大,包括基本微分法、積分法及其應用,而且多了微增量方面之應用;至於幾何部分,則涉及基本坐標概念、直線及圓的方程、軌跡、三角函數、三角公式、解三角形。當中有部分概念,例如餘式定理、級數、基本解析幾何,到了後期因與原數學科重疊而被刪去。

 

1968年起,此科更加入分析力學課程,當年除了必修的Paper 1外,考生可以在Paper 2純粹數學或Paper 3分析力學任擇其一。為配合有關安排,原有的課程架構需要重組,將1967年之考核課題平均分散在Paper 1Paper 2。其中,Paper 1涉及基本純數課題,如排列與組合、數學歸納法、二項式定理、函數論、微分法及其應用、積分法及其應用、三角函數、解三角形;而Paper 2則為進階純數課題,如指數、對數、餘式定理、級數、線性方程組、二次函數、進階微積分技巧、解析幾何、三角公式。而Paper 3則為分析力學,如靜力學、運動學等傳統力學課題,大多在DSE物理力和運動部分中仍然保留。

 

1972年,三卷的課題出現明顯異動,包括調動Paper 1的課題至Paper 2,反之亦然,以及在Paper 2引入三角方程和渉及複根的二次方程。同時修飾考試範圍的用語,使考核範圍更加明確,對考生和教師也有一定幫助。至於Paper 3分析力學部分,則深化向量理論,使考生能通過向量解決不少力學問題,被視為一大突破,同時調整課程深度,包括於1974年取消傾倒(Toppling)、涉及力矩的相關概念,將摩擦力的考核範圍調整為摩擦係數和摩擦角,以及將動量守恆的考核範圍調整為線性動量守恆。並於同年因英中及中中會考合併,而改稱課程乙。

 

1975年,考試當局正式統一英中及中中會考之進階數學課程,新的附加數學仍以英中會考為籃本去設計。在課程設計上,也出現不少改動,旨在將課程變得更深入,幫助學生更易適應純粹數學科的學習模式。跟1972一樣,考試當局因應學生水平和學習需要,也調動Paper 1的課題至Paper 2,反之亦然。同時也引入不少新課題,包括深化解析幾何理論,引入不等式、絕對值、複數系,其中複數系部分涵蓋基本複數計算、複平面與極形式、棣美弗定理,可算是附加數學課程的大突破。因應學生未必選讀會考新數課程,故繼續保留對數、餘式定理等基本概念。至於Paper 3分析力學部分,則引入角動量,同時修飾考試範圍的用語,使考核範圍更加明確。從1975年的課程範圍,我可以看到它與預科純粹數學科的密切關係,自六十年代末引入不等式理論、複數後,令預科純粹數學科深度得到飛躍般的上升。故需在附加數學科中引入不等式、絕對值、複數系,以作配合。這不但幫助學生日後修讀預科純粹數學科,對提升中五畢業生的高等數學水平也有很大幫助。

 

1981年,分析力學課程已於1981年起取消,改為只有Paper 1Paper 2,從此附加數學科只考核純數課題,有意研討分析力學的學生,在高中需選修物理科。而此時的預科應用數學科,仍然保留分析力學部分。因應有關安排,考試局沒有把考核課題平均分散在Paper 1Paper 2,任何課題均可在Paper 1Paper 2中考核。新課程範圍繼續在原有之1975年課程範圍基礎上延伸,包括在1984年引入向量理論,它最早出現於1975Paper 3。另外,也因應會考數學科將合併課程甲和課程乙,成為乙種課程,在1984年刪去多個已包括在會考數學科之課題,例如正弦及餘弦定律、線性規劃、餘式定理、指數定律、對數,以及刪去二項式定理在計算簡易近似值及增長率等應用。到了1989年,還更引入詳細備註,讓教師、考生清晰知道考核的重點和課題,方便備試。到了九十年代仍然有微調課程,包括於1992年刪去二項式定理在近似數值之計算之應用。

 

1995年以前,附加數學科只有考試範圍,沒有課程大綱。一直到1992年,教育署正式頒佈課程綱要,在1995年香港中學會考全面適用,並於2001年香港中學會考,把兩卷改為只有一卷。根據1992年的課程綱要,附加數學科需要學習以下課題,代數部分包括數學歸納法原理、正整指數的二項式定理、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數、三角、不等式、二維空間的向量、複數,微積分及解析幾何部分包括極限與微分法、積分法、解析幾何。個別內容跟數學科有重疊,例如二次方程及二次函數,但要求會較高,題目會較深。這個課程綱要,並沒有直接影響至1992年起沿用的考試範圍。課程綱要的出現,大大協助教師去施教附加數學,其課程精神即使到了2001年,教育當局對附加數學課程作出中期修改,也是沒有改變。

 

2001年,教育當局對附加數學課程作出中期修改,2002年於中四級實施,新課程在2004年香港中學會考開考,直到2011年香港中學會考完成使命。而這個課程也沿用至2011年最後一屆中學會考。現時,接近三分之二原屬附加數學科的課題,已整合並置於數學(必修部分)及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二)兩個課程。新課程刪去不少極為困難的概念,包括:

 

代數

三角學

微積分及解析幾何

Ø  渉及數學歸納法的簡易不等式證明

Ø  分式不等式(即

Ø  含絕對值的不等式

Ø  絕對不等式

Ø  複數

Ø  三倍角公式

Ø  半倍角公式(包括使用t方法)

Ø  高階導數(僅保留二階導數)

Ø  微增量

Ø  圓錐曲線

Ø  代換積分法(改為引入三條專用公式)

Ø  外殻法

*三條專用公式分别為

 

附加數學方面,小編建議同學只須參考遵照1992年課綱,即1990年到2000年出版的附加數學教科書,已經很足夠。皆因附加數學在2001年改了課程,在2002年於中四級實施,課程中刪去不少極為困難的概念,參考價值極為有限,因此不宜使用。至於1989年甚至更早出版的教科書,基於越後期出版的教科書,質素普遍較好的原則,則只供參考之用。以下是本人推薦的附加數學教科書,可以在中大或教大圖書館中找到:

 

 

推薦教科書

特點

1992年課綱

Additional Pure Mathematics A Modern Course

中大出版社於19971998年出版

講述時較詳盡,切合高階學生的需要

《附加數學探索》

Additional mathematics: an exploratory approach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於19971998年出版

在敘述上相對會易明一些,較適合一般同學使用

2001年課綱

《附加數學新里程》

New Trend Additional Mathematics

中大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

講述時較詳盡,切合高階學生的需要

《新探索附加數學》

New Progress in Additional Mathematics

牛津大學出版社於20012005年出版

在敘述上相對會易明一些,較適合一般同學使用

 

至於Past Paper方面,有意在專上院校修讀數學相關科目(特别是研習Calculus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的中六同學,建議在完成DSE各科考試後,可以操練該科全數Past Paper,即19672011年的Past Paper。這些Past Paper可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之八樓中央參考圖書館,或者通過多媒體資訊系統MMIS之香港會考及高考試題特藏,就可以找到。留意19681980年的Paper 3分析力學,除非您有意主修物理、工程,否則可以不用做。由於附加數學的代數、微積分、幾何課程,在未來的Linear AlgebraCalculus非常重要,故一定要用心處理。

 

以下是六十至八十年代起,CE附加數學課程的版本與演變:

 

課程文件

實施學年

CE實施年份

只有考試大綱

1965-1966

1967*

中學課程綱要-附加數學中四至中五課程綱要 (1992)

1993-1994

1995

數學教育學習領域-附加數學課程指引 (中四至中五) (2001)

2002-2003

2004

*1968年加入力學試卷、1981年起取消

 

現代數學

現代數學(Modern Mathematics)是報章及民間普遍使用的名稱,官方名稱為數學課程乙(Syllabus B),俗稱新數,自1964年起開始施教。並於1969年於英文中學首次應考,而中文中學則要到1971年才首次應考,一直到1983年合併新數及舊數課程為止。現代數學起源於新數學運動(New Math),當時仍為冷戰,而蘇聯、美國為超級大國,分别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由於蘇聯在1957年將世界首枚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送入太空,令美國大為震驚,促使美國決心推行新數學運動。透過大改課程,從而加強民眾的科學教育和數學能力,應對蘇聯的科技人才的威脅。原因正正就是蘇聯的工程師,其實是優秀的數學家,講白點便是蘇聯的數學水平較美國強。為此,美國在中學數學課程中,加入諸如模算術、代數不等式、底數為10以外的進位制(例如:二進制)、矩陣、符號邏輯、布林代數及抽象代數等課題,以集合論為基礎。但由於新課程遠離學生日常經驗的課題,盲目強調抽象性,致使新數學已失去各界支持,最終失敗收場。而歐美其他國家,也在美國發動新數學運動後,也紛紛響應,只不過改革未如美國激烈。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6%95%B8%E5%AD%B8

 

199771日以前,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故一直緊貼宗主國英國的教育政策。由於英國跟美國同為資本主義陣營,所以也有參與新數學運動。在1964年於純粹數學科考試加入邏輯及集合論後,同年也於英文中學正式實施「新數學」課程,可作為會考數學科的另選課程,稱為「課程乙」(Syllabus B)。而原來的數學課程,則仍然保留並於1967年先行改名為「課程甲」(Syllabus A),並分成算術、三角、幾何、代數四個互相獨立的範圍。在當時,坊間分别用「新數」和「舊數」來形容這兩個課程。「新數」和「舊數」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新數」強調利用符號邏輯和集合論等課題以代數推理學習邏輯,而「舊數」則以平面幾何學習邏輯。而「新數」也加入大量程度是M2,甚至大學二至三年級才學的内容,例如數論、拓撲學、線性方程組,甚至連微積分、流程圖他們也要修讀。至於中文中學則續用原有課程,直到1971年才首次應考。由於「新數」令數學教育現代化,在當年更受到香港數學教育界高度重視。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6%B0%E6%95%B8%E5%AD%B8

 

19641974年,屬現代數學全盛時期,課程內容相信連大學數學系學生想也想不到。小編在19651129日《華僑日報》中,找到當年新數學課程。課程内容如下:

 

(一):Mathematical Logic

命題的運算:否定命題,選言命題,蘊涵。必需和充足條件。公理和定理。證明和反證。數學裹之公理化方法和具體物之抽象數學模型。數學歸納法。

(二):Set Theory

集。元素。子集和空集。子集之運算:併集,交集,差集,對稱差集和補集。德謨根(De Morgan)定律。有定律,關係和映射。等價關係和次序關係。基數。

(三):Number System

自然數,質數和因數分解。不同底數之整數表示。二進計算機。分數和小數。比和百分數。近似法和有效數字。負整數及其運算。有理數。實數系統之描述。複數及其幾何表示。

(四):Introduction to Abstract Algebra and Number Theory

組合定律簡略之討論:結合性,交換性和分配性。公元素及逆元素群。整數環及有理數體。布理因代數(Boolean Algebra)和簡單應用。同模算術(Modulo Arithmetic)及簡易同餘式。簡易可除性試驗。輾轉相除法。

(五):Polynomials, Equations, Functions and Inequalities

單變數之多項式:基本運算及簡單因式分解。方程式恒等式。函數關係和圖像。二次函數及其極值。乘方及對數。計算器之構造及使用。次序及不等式。不等式所確定之域。線性計劃。

(六):Matrix and Vector

M×N矩陣。矩陣運算:加法,乘法,和與數值因子之乘法(Scalar Multiplication)。矢量及其在幾何裏之簡單應用。方陣和不高於三次之行列式。幾何變換之矩陣表示。M個方程式和M個未知數之線性方程組。

(七):Basic Geometry

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和圓的簡單性質:包括角之和,等腰三角形之底角,三角形之重心、垂心、內心、外心、及旁心對同弦之角,圓內接四邊形、切線和弦之間所成之角。畢氏定理。相似和全等。比例尺和簡單地圖問題。平面及立體圖形面積和體積之量度:包括多邊形和多面體圓和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立體之截面,相似圖形之面積和體積。

(八):Introduction to Topology

對於一點一直綫或一平面之對稱。簡單之變換:包括反映,旋轉,平面切應和放大。以群之觀點處理幾何變換。其他幾何。歐拉公式(Euler's Formular)。直觀拓撲概念:包括同胚圖形,閉曲面之分類,疊合,莫比烏斯帶(Moeiusstrip),環面,克來因瓶(Klein's Bottle)和可定向性。

(九):Coordinate Geometry

平面及立體笛卡兒直角坐標。簡單曲綫之斜率包括曲綫Y-EX。直綫和平面之方程式。角和正交。三維空間矢量之投影。從幾何上定義之正面曲綫之包絡,對偶性之概念。二維和三維空間之簡單軌跡。

(十):Trigonometry

角的量度。正弦、餘弦,正切之函數和圖像,和他們之簡單恒等關係。可化為直角三角形求解之三角解法,簡易之立體應用題,方位和經緯。簡單之設計圖形。經緯度和球面之距離。

(十一):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資料之收集和整理,圖示法。頻數分佈,眾數中位數,平均值和偏差之量度。外推法和內插法。排列和組合。集之測度和簡易概率。

(十二):Introduction to Calculus

微分法,線性逼近法。複變率,曲線之切綫和逗留點。積分法之直觀處理和面積及體積上之應用。微積分學之基本原理。

*報章內容原無各個標題,全為本人後加

 

從上文可見,課程首部分是邏輯、集合語言,跟數學Core相比,除了基本集合語言、温氏圖外,也需要同學熟知邏輯符號、命題、關係、數學歸納法這些預科純數才有的內容。代數方面,有數學Core提及的複數系、二進制等、多項式、函數、不等式。新加入抽象代數理論、數論,需要同學知道甚麼是等價關係,尚有數學系統特性,如結合性、交換性,甚至要知道何謂環,以及計算同餘、用歐幾里德算法等。另外也包括基本線性代數,如矩陣運算、向量、矩陣的線性變換、用逆矩陣解線性方程組。幾何方面跟數學Core差異也不大,包括平面幾何、求積法、解析幾何、三角學、立體等;但同時加入拓撲學,除莫比烏斯帶外,也需要知道何謂疊合、閉曲面等。此外,新數課程還加入外推法和內插法,甚至是引入微分法、積分法。光是一科已有Abstract AlgebraNumber TheoryLinear AlgebraTopologyCalculus的概念,可見當時為了令數學「現代化」,而無所不用其極。

 

而在考試範圍方面,考核内容包括近似與誤差、HCFLCM、整除性與歐幾里得演算法、集合論、數學邏輯、數學歸納法、n進制數、流程圖、數系、群論與抽象代數、模算術、矩陣及其變換、向量、坐標幾何、對稱性、基本幾何概念、網絡、多頂式、方程、函數與基本微積分、指數、三角學、概率與統計。其中,只有近似與誤差、HCFLCM、基本幾何概念、多頂式、方程、指數、三角學為舊數課題,其餘全為新數獨有課題,考試方式也有大突破,設Paper 1Paper 2,任何課題均可在兩卷考核,其中Paper 1為選擇題、短答題,Paper 2則為列算題,其中引入選擇題,可算是考評方式的一大突破,在19691970197119721973這五年中使用,直到1974年才再修改考核方式。由1974年起,Paper 1改為列算題,Paper 2為選擇題,沿用至今。

 

不過,「新數」到最後遭到取消,跟實施得太急促以及教學上的種種問題有關。由於當年實行精英教育,學生需要在「香港中學入學考試」拿到好成績,才能升讀中學,學習能力一般也較好,外界也很難發現「新數」出現問題。但隨着學生升到高年班,教師施教較難的課題時,才發覺學生的新數學的知識基礎薄弱,表現也不理想。加上實施得太急促,師資培訓方面未能互相配合,不少資深教師也不願意轉教新課程。加上坊間新數學教科書過度形式化,只顧引入抽象概念,忽視其後的實質,使得教學中也出現同樣問題,甚至令人誤以為新數學就是集合論。種種因素令「新數」在1970年代初漸漸不受歡迎,有中學放棄新數學,轉回教授「舊數」,也有一些較好的中學則新舊兼教。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95%B8%E5%AD%B8

 

故此,在1972年新數課程考試範圍上,考試當局將一些特別困難的課題先行取消,如網絡、緯度與經度之應用、三維空間中的直角座標、點、線、面的對稱性。再加上程度較淺的課題,如不等式與線性規劃、基本代數理論(例如比例、主項變換)、三次代數函數的圖像、數列、複利息。到1973年再修改課程,刪去整除性與歐幾里得演算法。1974年英中和中中會考合併後,續稱課程乙,繼續修改課程,刪去有序對、n進制數、流程圖。考試當局希望通過多次的課程修改,令新數課程更看重於對數學全面認知,刪去推理成分居多的抽象課題,僅保留命題、集合論。因為考試當局認為光從命題、集合論,似乎已足夠考查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而適當地引入舊數課題,也可増加其實務性。

 

而「新數」遭到取消的最後一根稻草是1975年,教育當局在1974年把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的會考合二為一後,於1975正式實施全新的「新數」和「舊數」會考課程。大量艱深内容遭刪去,只保留如集合論、複數、向量、數學歸納法這些「新數」獨有、而程度淺易内容。而「新數」和「舊數」到了1979年會考,更開始共用相同題目,令「新數」實際上跟「舊數」無異,「新數」可謂名存實亡。到1983年更因「新數」和「舊數」合併,以「乙種課程」的方式推行,施行了十八年的「新數學」課程才正式終結。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95%B8%E5%AD%B8

 

1975年新數課程考試範圍中,教育當局繼續針對新數課程進改,加入變分、排列與組合、其他離差量度方法,刪去矩陣,幾何方面取消平面幾何及求積法,到1977年改為僅考核求積法,到1978年更刪去圓錐曲線,到1979年,課程甲和課程乙共用試題,繼續修改課程,刪去命題、排列與組合,加入百分法、增長及折舊、行程圖,恢復考核平面幾何特性,1980年加入指數方程,1982年刪去面積、體積與對應線段之關係。跟舊數課程(即同等課程)相比,差別在於舊數沒有提及命題、集合、複數運算、排列與組合、數學歸納法、統計量度、二維空間之向量、解析幾何,而新數需認識的平面幾何特性也較舊數少,例如截綫定理、尺規作圖。由此可見,1975年以後新數,早已不是1969年的新數,與舊數的分歧不斷減少,也難怪1983年要合併新數與舊數。如今以上提及的新數課題,除了命題外,已被DSE數學必修部分和延伸部分吸納了。

 

現代數學課程之所以失敗收場,從上文已可略知一二。現代數學課程同時包括Abstract AlgebraNumber TheoryLinear AlgebraTopologyCalculus的概念,Linear AlgebraCalculus比較好理解,因為不少數學科目會用到這些概念,具應用性;但Abstract AlgebraNumber TheoryTopology似乎是「為出而出」、「為引入而引入」。最多只可以令同學大開眼界,未必提升他的數學基礎。而現代數學課程也只是做到加強邏輯思考能力這點,整個課程彷彿有如一個「智力測試」。與其強行引入這些抽象概念,倒不如探討其他課題,可能會更好,最重要是令同學能夠掌握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Linear AlgebraCalculus的先修概念,為將來升學做準備,Abstract AlgebraNumber TheoryTopology放在預科課程才教也不遲。更甚的是,現代數學扭曲了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從港台某集《獅子山下》那句「為什麼一加一會等於十」及「你明甚麼?這叫做新數」,也側面反映現代數學是何其失敗。所以,小編只會以欣賞的心態去看新數學,也不會強求大家看現代數學教科書。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6%95%B8%E5%AD%B8

 

想要體驗現代數學的威力,可以看United College Press1966年出版的《Modern mathematics for secondary schools》(此書有中文版,名為《新數學 中學適用》,但小編找不到有關文獻),一式十冊,每年級兩冊,由半群學社(Mathematics Study Monoid)撰寫。又或者是《Basic Mathematics》(適合1975年或以後的新數改良課程),一式五冊,每年級一冊。這些教科書都需要到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才可以找到全套教材。不過,小編在此貼心提醒各位,現代數學絕非一般人可以讀懂,就算是唸數學系的我,都要花很多時間消化這些概念以及箇中不尋常的邏輯。正如上文提到,這些新數學教科書過度形式化,只顧引入抽象概念,忽視其後的實質。因此,強烈建議有一定數學基礎才看,同時建議同學要慢慢研讀,要確保知道發生甚麼事,才可以繼續下去。

 

雖然《Modern mathematics for secondary schools》是當年的「新數權威」,但並非所有新數課題也包括在内,例如整除性、流程圖、矩陣變換、網絡、基本微積分、三維坐標,而群論方面則着墨有限、比較零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其他參考書目,又或者上網尋找。

 

至於Past Paper方面,只有英中會考19691974年數學課程乙,以及中中會考19711974年初級數學課程一為「新數」之Past Paper19751982年「新數」之Past Paper,因為已跟「舊數」無異,以同學的數學底子(即CoreM2)已足夠應付,可以不予理會。這六年的Past Paper,有部分您是可以應付,但也有些很較剔手。個人建議盡能力去做,切勿勉強完成,因為能夠做到部分題目,已算是好表現。也不建議讀者操練相關Past Paper

 

以下是六十至八十年代起,CE數學課程的版本與演變:

 

課程文件

實施學年

CE實施年份

教育司署新數學課程 (即課程乙)

1964-1965

課程甲:1967*

課程乙:1969

教育司署修訂版數學課程 (數學及數學同等課程)

1970-1971

1975**

課程發展委員會數學教學大綱

1975-1976

課程三:1980

教育司署合併數學課程

1978-1979

1983***

中學課程綱要-數學科課程綱要 (課程甲及課程乙) (中一至中五適用) (1982)

中學課程綱要-數學科課程綱要 (中一至中五適用) (1985)

香港中學會考數學課程 1998

1982-1983

合併兩卷:1988

實施剪裁課程:1998

中學課程綱要-數學科 (中一至中五) (1999)

2001-2002

2006

*原有的「舊數」課程於1967年改名為課程甲

**數學及數學同等課程於1981年分别易名為課程一及課程二

***原有的課程一及課程二合併為課程乙、而原有的課程三改名為課程甲

 

相關科目

1973

1974

1975

英中會 數學(課程甲

(1946-1973)

(同等課程乙

數學

(同等課程

中中會 普通數學(課程一

(1952-1973)

(同等課程甲

英中會 數學(課程乙

(1969-1973)

數學(課程乙

中中會 普通數學(課程二

(1971-1973)

數學(課程甲

附加數

英中會 附加數

(1967-1973)

附加數學

(課程乙

附加數

中中會 高級數

(1953-1973)

附加數學

(課程甲

 

各位讀者,本篇的分析主要是建基於歷年之會考數學課程大綱,因此本篇另備有附錄,以中英雙語形式,整理並列出當年的會考數學課程。連結如下:

 

【知識百寶箱】2024年第14篇:香港中學會考數學科目分析(附加數學及現代數學篇)(附錄)

https://poyanforum.blogspot.com/2024/04/202414.html

 

另外,在本人撰寫期間,曾研讀大量參考讀物,包括梁操雅和羅天佑合著的《香港考評文化的承與變:從強調篩選到反映能力》,尚有歷年之Regulations and Syllabues,這些Regulations and Syllabues可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港大參考圖館和中大圖書館中找到。這都幫助本人對會考數學課程有如此透徹的了解,特此鳴謝。

 

下星期我們會探討中中會考數學課程,敬請讀者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1 則留言:

  1. 本篇含有數學公式、符號,在網誌上可能無法正常顯示,如發現無法正常顯示,可閱覽PDF版本之文章,連結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yZejaQNr3wxbuKQmV8Wq9Qk2hsSlo8a/view?usp=shar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