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知識百寶箱】2023年第9篇:香港學業能力測驗分析:文字推理篇

題記:「知識百寶箱」系列是「寶仁工作室」為了實踐2021-2022年度工作願景,而特別設立。目的旨在加快「寶仁工作室」的轉型,全面成為以「知識型專欄」為基礎之「知識主導型」的網誌。期望以協助提升大眾的學術素養為信條,並配合STEM的發展。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外,也負起潛移默化為大家的人生有所改變的重責大任。將以學術專題探討、學習筆記為內容主體,回饋社會,服務讀者。

 

内容介紹:《知識百寶箱》將繼續跟大家分析過往曾用作中一派位,但是在教育界甚具爭議的公開試,便是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簡稱學能測驗。為了更全面分析學能測驗的設立目的、爭議、取消原因,故此《知識百寶箱》會引用官方資料、史料、練習、模擬試題等,力求以客觀方法,多角度去研究學能測驗。

 

各位大家好,上星期我們對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簡稱學能測驗,作一個簡單的分析,講述這個公開考試的利弊。今天會集中探討文字推理,因為題型固定,很適合「打頭陣」。小編除了給大家看看當年的題型外,還會嘗試分析該題型設立的目的,以及考生需要使用的答題技巧。

 

甚麼是文字推理?

為免大家忘記文字推理(Verbal Reasoning)的特性,影響接下來的閱讀,因此先跟大家先行回顧。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時任教育署高級教育主任(行政)黎張美姈表示,學能測驗旨在考核學生在六年來掌握到的知識,其中文字推理是透過中文這文字媒介,希望考核他們思考、推理和掌握文字的知識。由於文字推理並不等同於語文科,因此不包括在課程範圍。事實上,從教師的口述,已可略一二,因為在文字推理中,有些跟常識科有關,也有些需要計算。文字推理是學能測驗的其中一張分卷,四十五分鐘內完成,全為五選一多項選擇題,共有八十五題,只有中文卷。一般而言,文字推理的操練會安排中文堂進行。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題型分析

知道甚麼是文字推理後,我們就進行題型分析。由於網上缺乏相關的補充練習及題目,而報刊也沒有載列相關資訊,只有一堆補充練習及題目(但無標明題型、答題技巧)。因此,小編只好到中大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借閱由星河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推理分類練習》以及長河出版社出版的《長河文字推理基礎入門》,並引用相關題目,以及各類題型的描述、答題技巧。為方便之後的描述,以及避免引起不必要爭議,部分題目曾作出修改。而各類題型的描述、答題技巧,也未必直接引用整段內容,並有所調整,敬請大家留意。小編強烈呼籲各位讀者,分享文字推理的題型,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當時的情況,以及時年的題目的設計,尚有教育當局為何設計這些題目,並不鼓勵讀者過分操練,也不應該過分沉醉文字推理的世界,因為或會扭曲讀者的語文觀念。

 

1推斷用詞

也可稱為詞義辨別,第一種的題型是「選擇詞語」,要求考生辨別並選擇出適當的詞語,使之連接成一個意思通順完整的句子,涉及兩字詞、三字詞、四字詞的運用。而另一種是「改換詞語」,要求考生從括弧內選出合適的詞語,代替句子中一部分的文字,令替換後的句子更加簡潔,但意思卻沒有改變。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1:選擇詞語

試從括弧内選出適當的答案,便成為意思完整的句子。

子華是個(A. 口不擇言  B. 口若懸河  C. 口是心非  D. 天花亂墜  E. 口誅筆伐)的人,說話經常會開罪他人。

答案:A. 口不擇言

分析:口不擇言:隨便說話,不理後果。

 

示例2:改換詞語

試選出最適當的詞語來代替句中畫有虛線的文字,而保持句子原來的意思。

《叮噹》這本漫畫書人物繪畫生動,故事具趣味性,令小朋友喜愛得整天拿着拿,捨不得放下

A. 喜出望外  B. 一見如故  C. 愛不釋手  D. 廢寝忘餐  E. 垂涎三尺

答案:C. 愛不釋手

分析:愛不釋手:喜愛得捨不得放手。

 

要做這類題目,可以先把全句讀一遍,了解句子的意思。再分辨括弧內各個詞語意義,然後選出一個與句子前後意思連貫的詞語。當我們把詞語選定後,使可以把全句讀一次,看看句子是否通順完整。我們看看示例1,我會選擇A作答案。原因在於口不擇言有「隨便說話,不理後果」的意思,而說話經常會開罪他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不理後果」的情況。相反,口若懸河指「能言善道」、口是心非指「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致」、天花亂墜指「說話誇大而不切實際」、口誅筆伐指「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不論任何一個四字詞,都跟說話經常會開罪他人的行為不吻合。因為句子無指出他擅長說話,也沒有言行不一、說話誇大的情形,甚至他所講的話語無譴責他人,開罪他人不代表其言行是譴責他人。當然,我們未必知道每個詞語的意思。如果不大明白括弧內某些詞語的意思,可以利用排除法,先把最不合適的選項排除掉,縮小範圍後,再作選擇。我們看看示例2,需替換的部分是「喜愛得整天拿着拿,捨不得放下」,是一個偏向褒義的句子,應該用偏向褒義的詞語來替換。而廢寝忘餐是帶貶義的,可以將之排除。利用同樣方法,排除其他選項,直至只有一個選項為止。

 

推斷用詞旨在考查學生的詞彙量,以及學生對不同詞彙的意思之了解。因此推斷用詞之題目所給予的選項,有可能是近義詞。一個中文水平良好的學生,理應可以區分出不同詞彙的意思,以及知悉常用詞的意思,並且正確選用詞彙。由於直接考核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在Pre-S1仍然保留此題型,並且成為今天的「詞義辨析」及「以詞代意」,在20062012年,二者均為主要題型,2014年起只剩下「詞義辨析」。

 

2歸類推理

也可稱為詞語歸類,此類題目要求考生透過普通常識或語文知識,分辨出幾個項目中哪些是同類的,或者是不同類的。而題目中出現的事物,大致可以成常識類和語文知識類兩大類。如下表所示:

 

常識類

語文知識類

Ø  與人物有關的

Ø  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關的

Ø  與自然現象有關的

Ø  與自然界生物有關的

Ø  與習慣性組合有關的

Ø  近義關係

Ø  褒義或貶義關係

Ø  詞性關係

Ø  一詞中由複義的字或相反的字組成的關係

 

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1:找同類

下面有三個同類的項目,試再從括弧內選出一個與這三個同類的項目。

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

A. 皇仁書院  B. 敬文書院  C. 英皇書院  D. 喇沙書院  E. 文理書院)

答案:B. 敬文書院

分析: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是中大旗下書院,其他皆為中學。(與日常生活事物有關。)

 

試從下面六個項目中,選出其中兩個同類的項目。

(1) 冷氣機  (2) 遊戲機  (3) 打字機  (4) 洗衣機  (5) 電話  (6) 升降機

A. (1)(3)  B. (2)(5)  C. (1)(4)  D. (3)(4)  E. (4)(6)

答案:C. (1)(4)

分析:冷氣機和洗衣機同是家庭電器用品。(與日常生活事物有關。)

 

要做這類題目,要先了解題目中各個項目的含義,並從內容上分辨出題目屬於上述分類中的哪一類。之後,我們利用普通常識或語文知識,推項目之間的共通性或相異性,再按題目要求找出同類或不同類的項目。在示例1中的兩條問題,前者是與日常生活事物有關,這次要選出一個與這三個同類的項目,而這三個同類的項目分別是逸夫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是中大九間成員書院之一。而題目的五個選項,都是書院的名稱。不過,仔細一看,皇仁書院、英皇書院、喇沙書院、文理書院都是中學校名,可謂「九唔搭八」。由於只有敬文書院同為中大九間成員書院之一,所以我們就選取B作答案。後者也是與日常生活事物有關,這次只須選出兩個同類的項目,經過分類後,我們發現冷氣機和洗衣機同是家庭電器用品。至於遊戲機、打字機、電話則不算作家庭電器用品,而是家用娛樂及通訊用品,升降機而更加不是家用,已可直接排除,故答案是C。這題本身有一個「陷阱位」,便是在直接排除升降機後,因其他是家用電器,所以難以找到答案。面對這個情況,我們要將之二次分類,遊戲機、打字機、電話是傾向個人用的、冷氣機和洗衣機是傾向全家用的。由於題目要求我們選出兩個同類的項目,所以選含冷氣機和洗衣機的C就可以了。

 

再看看以下示例,今次是找不同類:

 

示例2:找不同類

下面有五個項目,其中四個在某方面是同類的,試選出不同類的一項。

A. 海獅  B. 海星  C. 海狗  D. 海象  E. 海豹

答案:B. 海星

分析:海星不是海中哺乳動物。(與自然界生物有關)

 

下面有六個項目,其中四個在某方面是同類的,試選出不同類的兩項。

(1) 轉瞬間  (2) 一刹那  (3) 一溜煙  (4) 眨眼間  (5) 一刻鐘  (6) 頃刻間

A. (1)(2)  B. (2)(3)  C. (1)(4)  D. (3)(5)  E. (4)(6)

答案:D. (3)(5)

分析:「一溜煙」和「一刻鐘」沒有「時間過得很快」的意思。(其餘四項近義)

 

跟上述示例一樣,要先分辨出題目屬於上述分類中的哪一類,才可以利用普通常識或語文知識,推斷項目之間的共通性或相異性。前者的五個選項,都是海洋生物,故此與自然界生物有關。表面上全部有「海」字,但海星不是海中哺乳動物,而是棘皮動物。如果不知道海星是哪一種海洋生物的話,可以用排除法,將同為哺乳動物的選項排除掉,也可以找出正確答案B。另一條則有六個項目,其中有兩項是不同類。跟上一題不同,它是考問詞語的意思,所以是語文知識類。由於它們意義太相似,且跟時間有關,我們難以判定何者是對、何者是錯。此時,我們可以先理解每個詞彙的意思,再作出正確決定。很明顯,轉瞬間、一刹那、眨眼間、頃刻間意思相近,有「時間過得很快」的意思,所以就選擇D。因為在得知四個同類項的情況下,其餘兩項自然是不同類了。

 

歸類推理考查學生可否將詞彙正確分類,一方面考語文能力,一方面考很多東西,甚至是基本常識。因為有些題目問及學生基本語文能力,例如近義、反義;但也有些題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天氣狀況、職位名稱等等。而在本港的中學課程中,經常用到歸類推理這個能力。例如區分四邊形的特性,有些四邊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兼備平行四邊形的特性,例梯形反而不是,並以此為其他四邊形進入歸類。又例如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也有些對人體是有害,我們需要將之區分出來,再將之進行歸類。由此可見,歸類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廣泛用於各科的學習上,也是教育當局設立此題型之原因。

 

3作用推理

作用推理會要求考生運用一般常識,來推出事物的主要用途或目的。題目會提供五個選項,要求考生要選出正確答案,這類題目需要同學要用常理去判斷。一般將題目分成兩類,一類要求找出題目中事物的用途,另一類則要出某種行為的目的。因此,要做這類題目,要先行分辨清楚屬哪一類,是推出事物的主要用途,還是目的。如果是一種事物,便需從選項中找出它的用途。如果是一種行為,則需找出它的目的。請注意,題目是要求選出「主要」的用途或目的,而不是次要的。例如,手機可以用來通訊,也可以聽收音機,但最主要的用途,仍然是用來通訊。如果找不到最主要的用途,便要從事物的本質去分析,推斷該事物的原意用途或目的,也可以找出所需答案。另外,在可供選擇的五個項目中,有些可能是題目中事物的原因、結果、特徵或與它相關的東西,因此考生在選擇時,須細心分辨。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

下列各題的括弧內都有五個項目,其中只有一個能表括弧外那個項目的主要用途或目的,試把這個項目選出來。

球拍(A. 運動  B. 比賽  C. 健體  D. 打球  E. 奪魁)

答案:D. 打球

分析:球拍主要是用來打球的。(事物的用途)

 

讀書(A. 求知  B. 考試  C. 文憑  D. 功課  E. 開學)

答案:A. 求知

分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取知識。(行為的目的)

 

上述示例已算直接,就以第一題為例,五個選項均顯示事物的用途,跟球拍也似乎相配。但是,題目是要求選出「主要」的用途或目的,而不是次要的,所以要分辨何者是主要、何者是次要。我們可以用反證法,用一些反例子,去排除一些被視為次要的選項。例如球拍可以用來做運動,但籃球也可以用來做運動,所以不合理。利用這個方法,將更多有反例子佐證的選項逐一排除,最後就只有D。另一題給了五個目的,明題的考問行為的目的。其中已有一個選項很不合理,便是開學。其餘四個看似合理,不過,考試、文憑、功課只是讀書的次要目的,可有可沒有,所以答案就是A

 

作用推理考查學生是否了解該詞語背後的作用,而非確實意思,所以不算是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示例中,「讀書」一詞有很多含義,例如:看着書本出聲讀或默讀、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但是,題目不是考問這些含義,因為以上都只是詞彙的意思,而不是作用。要在作用推理上有好成績,考生除了掌握每個詞彙的意思外,還需要深入了解每個詞彙的背後,究竟有甚麽用途或目的。例如是踢足球,我們需思考為何我們要踢足球,原來是為了強身健體、加強人與人之間團體合作之精神等。在本港的中學課程中,經常要求學生了解每個概念、用詞背後的作用。例如,在中文信函的下款,可以用「祝台安」、「祝尊安」等用語。雖然都是祝頌語,但每個用詞只可以用在特定語境,不可亂用。又例如微積分中的代換積分法、三角代換法、T方法。雖然是利用換元方法,來幫我們計算積分,但功用各異。因為三角代換法只可以在分母2次、分子0次的情況;而T方法可以用在涉及sincostan,但放在分母的尷尬情形;而一般之代換積分法,最適合處理較為基本的個案。由此可見,作用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廣泛用於各科的學習上,也是教育當局設立此題型之原因。

(資料來源:https://www.zdic.net/hant/%E8%AE%80%E6%9B%B8

 

4重組句子

重組句子要求考生將分開的字或詞,重新組合成完整的句子,並按題目要求,把排在其中一位的字詞找出來。由於小學中文科都有重組句子這樣題型,所以要處理這類題目比較容易。要做這類題目,可以先細閱所提供的字詞,推想整個句子的意思。再把關係較明顯、密切或容易配搭的字詞,組合成詞語,再將各部份組合成句。最後,把組成句子細讀一兩遍,若有懷疑,則再檢閱是否仍有更佳的組合方法。由於學能測驗是全多項選擇題,所以不像小學中文科一樣把完整句子寫出來。而是根據題目的要求,選出排在第三位的一項。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

試把下面各項重新排列成過順而合理的句子,然後選出排在第三位的一項。

措施  我們  來了  防風  颱風  必須  做好

A. 措施  B. 颱風  C. 做好  D. 我們  E. 預防

答案:D. 我們

分析:颱風/來了,/我們(第三位)/必須/做好/防風/措施。

 

示例中有七個詞語,其中五個是可供選擇的選項,在這個時候,我們將焦點放在題目給予的七個詞語,看看那個詞語關係最密切,很明顯,防風、措施兩者的關係最密切。之後,我們可以利用「SVO」(即SubjectVerbObject)的語序,把這七個詞語排成完整句子。由於「我們」是整句中排在第三位的詞語,它也是五個是可供選擇的選項之一,所以答案便是D

 

重組句子是小學中國語文科筆試的主要題型,考核學生句子的構成方式,就是「SVO」,也就是我們常常談論的「主語、謂語、賓語」。因此考生需要正確掌握句子結構,以免寫出一句用語正確,但擺在一起的話,反而成為一句完全不明白之句子。句子結構既是重要的語文能力,在各科學習也同樣重要,因為不少科目皆要求同學用完整句子,甚至是段落來作答。而在1997年製作的《鏗鏘集:百年樹人三》中,有一位會師師行高級合夥人,批評部分員工,所撰寫的英文書信完全看不懂,有些甚至連句子也沒有動詞,足見句子結構是一個頗重要的語文能力。目前,Pre-S1尚未出現「重組句子」這個題型,但在小學之校内考試,尤其是呈分試,「重組句子」這個題型就扮演重要角色。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OMVeiXb-s&t=966s

 

5排句成段

排句成段要求考生把分開的句子,重新組合成完整的段落。跟重組句子一樣,小學中文科都有排句成段這樣題型,所以要處理這類題目比較容易。要做這類題目,可以先細閱每個句子,推想全段的意思,然後根據事物的關係,或事情發展的先後次序排列句子。除了按句意來判斷句子的先後次序外,也應按連接詞的一般使用方法來推斷句子的先後排列次序,如「雖然……但是」、「除非……否則」等。排句完成後,再把全段細讀一兩遍,看看句與句之間是否銜接得當,段落意思是否通順完整。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

試將下面四個帶編號的句子重新排列,使成為一段通順完整的文字。

(1) 大雨終於傾盆而下

(2) 上午,還是陽光普照

(3) 轉眼,天空烏雲密佈

(4) 接近中午時分,天漸漸變陰了

A. (1)(2)(3)(4)  B. (2)(3)(1)(4)  C. (2)(4)(3)(1)  D. (3)(4)(2)(1)

答案:C. (2)(4)(3)(1)

 

以上示例乃是經簡化的例子,整條題目主要交代當地天氣的發展,理應有先有後,所以要看看時間相關用詞,如上午、中午、下午、晚間等。因此,第2句應排最先,第4句緊隨其後。之後才是第3句,因為天色必須漸漸變陰,才會再演變成天空烏雲密佈的情況,最後才是下大雨,即第1句,故答案是C。如果是真正的公開考試,題目可能給五個帶編號的句子,重新排列。

 

排句成段是小學中國語文科筆試的主要題型,考查學生撰寫段落的能力。由於中學課程中不少科目,要求學生撰寫一段段落,甚至是寫一篇文章作分析,以作答題目,例如是資料回應題、論述題。因此需要考生知道如何把一堆雜亂無章的句子,拼砌成一段有意義的段落,而又知道這段段落,想表達甚麼信息,是一個頗重要的語文能力。在2006Pre-S1,曾經出現「排句成段」這個題型,但自2007年起,已在Pre-S1絕跡。不過,在小學之校内考試,尤其是呈分試,「排句成段」這個題型就扮演重要角色。

 

6序列推理

序列推理要求考生根據項目的類別,以及彼此間次序的關係作出排列,然後按題目的要求,選出排在其中一位的一項。簡而言之,就是按一特定的規律來排列事件的次序。而排列的原則約下以下幾種:

 

²  根據數量多少排列(如由個位至億位)

²  根據距離遠近排列(如由柴灣至上環)

²  根據大小長短排列(如由螞蟻至大象,屬體積由小至大)

²  根據高低快慢排列(如由天花板至地板,屬由高至低)

²  根據時間先後排列(如由早晨至深夜)

²  根據慣性次序排(如由甲至戌)

²  根據事物性質的層次排別(如由嚴寒至酷熱)

²  根據事情發展的先後次序排列(如由起牀至上學的過程)

 

序列推理完全考問同學能否用常理來排列,所以對常理、常識的認知,就變得相當重要。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

試將下列各題的五個項目重新排到成有意義的次序,然後選出排在第三位的一項。

A. 下午茶  B. 早餐  C. 午餐  D. 宵夜  E. 晚餐

答案:A. 下午茶

分析: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宵夜

 

A. 燕子  B.   C.   D. 麻雀  E. 鴿

答案:E. 鴿

分析:按體積由小至大排列:麻雀/燕子/鴿//

 

要做這類題目,先想清楚題目屬於哪一種排列原則,然後根據這個原則來排列,最後才選擇答案。要留意的是,題目中的頂目,有些可以順序排列,也可逆序排列,但有的則只能依順某一個方向來排列。在上述示例中,第一條明顯是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先是早餐、午餐,然後是下午茶,因為餐廳會在午餐、晚餐之間,設有下午茶,最後才是晚餐、宵夜。排在第三位的一項正是下午茶,所以答案是A。另一條則是按體積由小至大排列,結果鴿是第三位,所以答案是E。有時,我們可能找不到最確切的答案,此時可以用排除法,將最小、最大的選項排除,再把笫二小、第二大的選項排除,也可以找出想要的答案。

 

序列推理並非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而是考問日常生活見到的方方面面,即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例如,油一定會浮在水上,所以油一定是最上面,在學校,校長在職級比副校長、主任高,而副校長又比主任高,十號風球的威力,一定高於八號風球等。也有些是基本常識,例如,上午一定是先於下午,9是十個阿拉伯數字中,永遠是最大的。這部分大多需要透過課堂學習,才可以知道。在本港的中學課程中,我們經常根據項目的類別,以及彼此間次序的關係作出排列。例如,把每種元素的溶點,按大至小排列,分析一件歷史事件的發展,並將之以先後次序排列等,以致判斷何者最大、何者最小等。由此可見,序列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廣泛用於各科的學習上,也是教育當局設立此題型之原因。

 

7對比推理

也可稱為類比推理,此類題目要求考生根據每組詞語的關係,從五個組別中,選擇出其中有共通關係的兩組,它設有三種題型,分別是單項對比、複項對比和組別對比。單項對比會給予兩組,其中一組有一個詞漏空了。複項對比同類會給予兩組,每組均有一個詞漏空了。至於組別對比便只給予一組,要考生找出合適的另一組。不論是任何一類題型,題目中有對比關係的項目或組別,它們都有一個相對的共通點。因此,答題關鍵放在共通點上,一定要找出它們的共通點,才可以選出正確答案。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試選出下列各題最適當的答案,使兩組項目具有相對關係。

示例1:單項對比

醫生    醫院  正如  教師   

A. 學生  B. 課室  C. 學校  D. 禮堂  E. 教育

答案:C. 學校

分析:職業與工作場所相對

 

示例2:複項對比

飛機      正如  船隻   

A. 天空、航行  B. 機場、碼頭  C. 空姐、船

D. 飛行、海洋  E. 乘客、水手

答案:B. 機場、碼頭

分析:交通工具與停泊地點相配

 

示例3:組別對比

抗拒    接受  正如

A. 出席    列席  B. 退出    加入  C. 增加    支出

D. 節食    減肥  E. 集合    聚散

答案:B. 退出    加入

分析:反義詞

 

要做這類題目,我們可以從日常事物之間的相關特點或詞義關係來推敲,如近義詞、反義詞,要注意答案以外的選項。可能是一些與題目相關的事物,但卻不能構成「對比」的關係。解題時,必須辨別清楚。在示例1單項對比中,從「醫生    醫院」一句,可以看到職業與工作場所相對,故答案理應是工作場所,因此AE已不對,至於BCD方面,也只有C合理。理由是教師是在學校工作,而不限於學校內的課室和禮堂。

 

在示例2複項對比中,飛機、船隻都是交通工具,之後要看看各選項,以分析詞語性質是否一致,A是天空、航行,一個是地點、一個是行為,完全不相干。B的機場、碼頭,都是停泊地點,所以要保留。同理,CD的詞語性質不一致,也可以排除,而E的詞語性質一致,可以保留。要判斷C正確還是E正確,我們嘗試把各選項代入,看看合理與否。以E為例,飛機對乘客、船隻對水手,看似合理,但船隻也可以配搭乘客一詞,因此不合理,最後只有B才是正確答案。

 

至於示例3組別對比方面,從「抗拒    接受」一句,可以看到兩者互為反義詞,故選項中的兩問不但詞語性質一致,意思也要互為相反。單從詞語性質去看,C已不合理,是形容詞、一個是名詞,再看看意思是不是互為相反。很明顯,出席、列席意思相近,故此A不是正確答案。同理,節食、減肥意思相近,故此D不是正確答案。至於E的聚散同時有集合、解散之意,是中性詞,自然不是互為相反。經過多次的排除後,正確答案就只有B

 

對比推理經常考問學生一些基本常識,再嘗試根據每組詞語的關係,選擇出其中有共通關係的兩組,例如飛機在天上飛行。有時會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近義、反義,所以不算是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本港的中學課程中,有時我們會將一些事物,進行配對,配對的時候,二者需要有共通關係。例如,普通話中的aeiou,是單韻母,崖、雅都是以a作聲母,但聲調不同,又例如日、溢在廣東話中屬同音字等。由此可見,對比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廣泛用於各科的學習上,也是教育當局設立此題型之原因。

 

8關係類比

也可稱為相對關係,此類題目要求考生從相對的項目或組別中,找出共同的關係,從而推出正確的答案。關係類比共有兩種題型,分別是相似關係和多組類推。相似關係是從五組選項中找出關係最近似的兩個組別。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1:相似關係

下面有五組項目,其中只有兩組的關係最近似,試把這兩組找出來。

(1) 禿頭:帽子  (2) 聾子:失聰  (3) 跛子;拐杖  (4) 瞎子;失明  (5) 瘋子:智慧

A. (1)(2)  B. (2)(3)  C. (2)(4)  D. (1)(5)  E. (4)(5)

答案:C. (2)(4)

分析:殘疾人士與缺陷相配

 

至於多組類推是根據其中兩組項目的共通關係,從而推出另一組的項目。在另一組的項目中,有一個詞語漏空了。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2:多組類推

試選出最適當的答案,使成為有類比關係的排列。

口渴、喝水;寒冷、穿衣;飢餓、?

A. 吃飯  B. 絕食  C. 充飢  D. 食物  E. 飲食

答案:A. 吃飯

分析:狀況與需求相配

 

跟之前的對比推理一樣,只需發現事物的相對關係,從而推出答案即可,同學只需把對比推理的答題技巧,套用到相對關係即可。在示例1中,由於是相似關係,因此所選的兩組,需要有共通點,現在要先分析每一組的詞語性質,在(1)中,禿頭、帽子分別是症狀、物品,同理,(3)的跛子、拐杖也是症狀、物品。看似互有關連,但由於長者也會用拐杖,戴帽子的人也不一定禿頭,因此要排除(1)(3)。而(5)也不合理,因為(5)瘋子、智慧是「九唔搭八」,完全不合理。只有(2)(3)不但互有關連,兩組也互有關係,都是殘疾人士與缺陷相配,所以答案是C。在示例2多組類推中,有兩組項目具共通關係,前者是生理狀況、後者是生理需求,因此答案也必須是生理需求。一個人感到飢餓,生理需求自然要食用食物了,所以B已經不對。另外,D是名詞,不是動詞,也是不對。同理,飲食也不是動詞,故此要排除E。至於AC中,充飢是目的,不是生理需求,因此要排除C,故正確答案只是A

 

關係類比經常考問學生一些基本常識,再嘗試根據每組詞語的關係,選擇出其中有共通關係的兩組,例如飛機在天上飛行。由於題型的特性,故此鮮少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在本港的中學課程中,有時我們會將一些事物,進行配對,配對的時候,二者需要有共通關係,跟對比推理相似。不同的是,關係類比需要從多組中找出共通關係,而且也經已配對好,而對比推理須從數組中先找出共通關係,再進行配對。由此可見,關係類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廣泛用於各科的學習上,也是教育當局設立此題型之原因。

 

9代號推理

此類題目要求考生根據事物和代號的排列方式,從而尋找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這類題目會以表列形式出現,分左右兩欄。右欄的代號和左欄的事物,在表中的排列次序並不相同。因此,在作答的時候,必須細心比較左右兩欄的對應關係,才能找出答案。要做這類題目,先由「重複出現」的事物和代號下手,找出兩者的對應關係,然後根據已知的資料,再推導出只「出現一次」的事物和代號的對應關係。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

下表分左右兩欄,右欄的代號和左欄的項目在表中的排列次序並不相同,試分析其中關係,然後找出答案。

科目

代號

「丙」是哪個科目的代號?

A.   B.   C.   D.   E.

答案:B.

分析:中–甲;英–丙;數–乙;社–丁;科–戊;音–己

 

「科」的代號是甚麽?

A.   B.   C.   D.   E.

答案:D.

分析:中–甲;英–丙;數–乙;社–丁;科–戊;音–己

 

代號推理需要耗花較多時間才可以完成。我們的目標是所以要分析科目與代號的關係,由重覆出現的科目、代號,作首要分析目標。在第一行、第二行,我們發現同時出現「社」、「丁」,因此,「社」的代號是「丁」。同理,在第二行、第三行,我們發現同時出現「數」、「乙」,因此,「數」的代號是「乙」。利用同樣方法,在第一行、第三行,我們發現同時出現「中」、「甲」,因此,「中」的代號是「甲」。在理清重覆出現兩次之科目的代碼後,順勢找出「英」、「音」、「科」的代碼,原來分別是「丙」、「己」、「戊」。因此,首條問「丙」是哪個科目的代號,答案是B;而「科」的代號是「戊」,答案是D

 

代號推理並非考核學生的語文能力,而是考核學生可否找出每件事物對應的代號,又或者找出代號對應的事物是甚麼。由於這類題型,一般考得頗間接,不能直接找出代號代表的含義,因此相當着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而且一定要勤加操練才行,最重要是知道先針對「重複出現」的事物和代號,然後再推導出只「出現一次」的事物和代號的對應關係。在本港的中學課程中,有時會碰上不少代號,需要我們去破解並分析,儘管與代號推理的方式,有明顯差異。例如「△」代表三角形、「」代表全等,又例如MP4代表影片格式其中之一。另外,哥羅芳可以稱為氯仿,正式名稱其實是三氯甲烷,H是氫的化學符號等。由此可見,代號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廣泛用於各科的學習上,也是教育當局設立此題型之原因。

 

10邏輯推理之推斷結論(CRE-AT必攻題型)

邏輯推理要求考生根據假設的情形,來推出正確的結論;或根據已知的結論,選擇出構成該結論的兩個必要條件,分推斷結論、尋找前提兩種題型,現在先跟大家探討推斷結論這種題型。推斷結論給了兩句假設,要您從中推出正確的結論。要做這類題目,先要細閱題目中的假設條件,弄清楚兩個條件的意思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不論題目中的假設條件是不是事實,都要把它當作事實看待,辨識所提供的選項。根據假設的條件,推出一個合理的結論。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

試根據下面所假設的條件,從五個選項中找出一個合理的結論。

假設:所有大學畢業生都支持繼續升學。

達威並不支持繼續升學。

那麽:A. 達威是中學畢業生。  B. 達威並不喜歡讀書。

C. 達威是個十分怕事的人。  D. 達威不是大學畢業生。

E. 達威在中學就讀,而非大學。

答案:D. 達威不是大學畢業生。

分析:

A句錯誤。因為前提中沒有提及支不支持繼續升學與中學畢業生的關係;所以不能因此證明達威是中學畢業生。

B句錯誤。因為前提中沒有提到不喜歡讀書的原因是甚麽,所以並不代表達威不喜歡讀書。

C句錯誤。因為「怕事」是一種性格,不支持繼續升學的人,並不就是這種性格的人,所以「怕事」與前提無關。

D句是答案。既然所有大學畢業生都支持繼續升學,那麼不支持者就一定不是大學畢業生;而就因達威不支持繼續升學,所以他一定不是大學畢業生。

E句錯誤。因為假設句中沒有提及就讀的學校。

 

我們可以分析選項是否有所需證據支持。如果有,該結論即可成立。先看看A,聲稱達威是中學畢業生,雖然達威並不支持繼續升學,但這不代表他便是中學畢業生,很有可能是一位小學畢業生,因此證據不足。至於B指達威並不喜歡讀書,不過,不喜歡讀書與不支持繼續升學,益無直接關係。事實上在假設中無提及喜不喜歡讀書與升學的關係,故同樣是證據不足。同理,C也是證據不足,因為在假設中益無提及怕事與升學的關係。換言之,一個人十分怕事、不喜歡讀書,都有支持升學的可能性。至於E指達威在中學就讀,而非大學。雖然達威並不支持繼續升學,但不代表在中學就讀,很有可能正在讀大學(注意,是大學學生,不是大學畢業生)。而D是正確答案的原因,是因為是不是大學畢業生,決定達威是否支持繼續升學,即有直接關係。由於他不支持繼續升學,順理成章可推論出他不是大學畢業生結論。

 

邏輯推理之推斷結論直接考查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旨在考查學生能否據假設的情形,來推出正確的結論。這種能力,能夠讓學生能作出客觀、有根據的分析,凡事以「證據為本」。由於本港中學課程,着力培養學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所以此題型相當適合用於訓練批判性思考。不少科目尤其是人文科目,在作答資料回應題、論述題時,多要求在引用史實、事例等,來佐證自身的看法,又或者利用史實、事例,去推導出更多具說服力的推論,學生需要知道這些史實、事例,到底可以推導出甚麼。因其重要性,故在綜合招聘考試能力傾向測試中,便有8題涉及演繹推理,題目先給一段短文,然後依此選出一個或一組推論,而且要確保其推論,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而此題型也需假定短文的內容都是正確的。

 

11邏輯推理之尋找前提(CRE-AT必攻題型)

邏輯推理的另外一種題型是尋找前提。跟推斷結論剛剛相反,它給了一句結論,以及四句疑似是前提的陳述,需要考生找出屬於前提的兩句陳述。要做這類題目,需細閱題目中的結論,了解它的含意,再細閱所提供的四個句子,找出兩個能構成該結論的前提。最後,我們要檢查選出的兩句,看看是不是推出該結論的充足條件。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

試根據下面題目中已知的結論,從四個選項目找出兩個能構成該結論的前提。

(1) 黃小光十分討厭踢足球和打排球。

(2) 黃小光是由繼母生的。

(3) 黃小光的性格十分文靜。

(4) 黃小光的子女都喜愛所有的球類運動。

結論:黃小光不是先生的兒子。

A. (1)(2)  B. (1)(3)  C. (2)(3)  D. (2)(4)  E. (1)(4)

答案:E. (1)(4)

分析:既然黃小光的子女都喜愛所有的球類運動,自然包括足球和排球,但黃小光卻是最討厭,即說明黃小光並不是黃先生的兒子,所以,(1)(4)便是結論的兩個前提。

 

我們分析每個選項,看看其組合與結論之間,在邏輯上是否有關係。先看看A,黃小光十分討厭踢足球和打排球與他由繼母生的,不能引證黃小光不是黃先生的兒子,與黃小光是不是黃先生的兒子完全無關,可以排除。同理,十分討厭踢足球和打排球,以及他的性格十分文靜,也不能引證黃小光不是黃先生的兒子,因此B也可以剔除。另外,繼母生的與文靜性格,同樣不能引證黃小光不是黃先生的兒子,所以C也不對。而D則是證據不足,喜愛所有的球類運動,是決定他是不是黃先生的兒子的決定要素,但另一句卻指他由繼母生的。由於不肯定黃小光是不是喜愛所有的球類運動,故此無從判斷,要剔除D。而E是對的,因為是否喜愛所有的球類運動,決定他不是黃先生的兒子。而黃小光十分討厭踢足球和打排球,足以證明黃小光不是黃先生的兒子,所以E是正確答案。

 

邏輯推理之尋找前提直接考查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旨在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已知的結論,選擇出構成該結論的兩個必要條件,這種能力,能夠讓學生能作出客觀、有根據的分析,凡事以「證據為本」,由於本港中學課程,着力培養學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所以此題型相當適合用於訓練批判性思考。不少科目尤其是人文科目,在作答資料回應題、論述題時,多要求在引用史實、事例等,來佐證自身的看法,又或者利用史實、事例,去推導出更多具說服力的推論,學生需要有甚麼史實、事例,可以推導出想要找的推論,且這個推論是具說服力的,因其重要性,故在綜合招聘考試能力傾向測試中,便有6題涉及Verbal Reasoning (English),題目先給一段短文,然後依此分析題目提供的推論有足夠證據支持,有足夠證據證明是真的為True,有足夠證據證明是做是False,至於因資料不足而不能證明是真是假者,則為Can't Tell。跟「邏輯推理之尋找前提」不同之處是判斷是真是假,而非找證據去證明推論屬實。另外有8題涉及Data Sufficiency Test,跟「邏輯推理之尋找前提」有點相似,要找出數個證據去證明推論屬實,又或者找出數個證據使得我們可以推導出想要的資訊。差别在於Data Sufficiency Test涉及數字,而非文字。

 

12閱讀推理

閱讀推理比較類似小學中文科的閱讀理解。此類題目要求考生根據所附的文字來回答問題或根據文字的內容,直接推出答案。閱讀推理分直接推論、綜合推論兩種。如果是直接推論,須先細閱題目中的文字,了解其中含義,再反覆思考所提供的選項,選出一個與題目關係最密切的一項。但如果是綜合推論,便要先細閱所提供的文字,了解其中人物或事物之間的關係。再把資料的要點,用圖表或圖形整齊地排列出來,再按照問題的要求,再選出正確答案。我們看看以下示例:

 

示例1:直接推論

細閱下面的文字,然後選出正確的答案。

國邦每天都要靠媽媽叫他起床,由此可知:

A. 國邦每天很晚才睡覺。

B. 國邦往的地方離市區很遠。

C. 國邦的媽媽每天都比國邦早起。

D. 國邦的媽媽有飲早茶的習慣。

E. 現在是冬天。

答案:C. 國邦的媽媽每天都比國邦早起。

分析:國邦每天都要靠媽媽叫他起床,很明顯國邦的媽媽一定比國邦早起。

 

在這一題中,國邦每天都要靠媽媽叫他起床,不過並不代表國邦每天很晚才睡覺,有可能很早就睡覺,但經常「賴床」,需要每天靠媽媽叫他起床,所以A是錯的。同理,不論住在城市還是鄉郊,國邦同樣有依靠媽媽叫他起床的可能性,所以B也不對。而媽媽有飲早茶的習慣,以及現在是冬天,都是毫無依據的推論。因為國邦每天都要靠媽媽叫他起床,不代表媽媽有飲早茶的習慣,而且一年四季也可能有依靠媽媽叫他起床的情況,所以DE更加不對。而C是正確答案的原因,是因為媽媽為了叫國邦起床,一定會比國邦早起,否則不可能出現叫國邦起床的動作,故此選項D是一個正確推論。

 

接下來,我們看看另一個示例:

 

示例2:綜合推論

細關下面的文字,然後選出正確的答案。

我的家人喜歡旅遊的地方如下:

爸爸喜歡去美國印度;媽媽喜歡去瑞士法國;姊姊喜歡去法國印度;哥哥只喜歡去瑞士;我喜歡去英國法國。今年聖誕節各人都去自己喜歡的地方旅遊,但每個人去的地方不同。

誰人會到法國旅遊?

A. 媽媽  B. 姊姊  C.   D. 哥哥  E. 爸爸

答案:A. 媽媽

 

誰人會到印度旅遊?

A. 爸爸  B. 媽媽  C. 姊姊  D.   E. 哥哥

答案:C. 姊姊

分析:由於哥哥只喜歡去瑞士,所以媽媽必定去法國,而姊姊就一定要去印度,爸爸一定要去美國,「我」則一定要去英國

 

在示例2,可能去法國旅遊的有媽媽、姊姊、我一共三人,可以排除不相關的DE。由於哥哥只喜歡去瑞士,在「聖誕節各人都去自己喜歡的地方旅遊,但每個人去的地方不同」的情況下,哥哥必定去瑞士,令媽媽只有去法國這個選項,故首條例題答案是A。同理,可能去印度的有爸爸、姊姊,可以排除不相關的BDE。由於首條例題已確定媽媽會到法國旅遊,令姊姊只有去印度這個選項,故第二條例題答案是C

 

閱讀推理考查學生基本閱讀理解能力,除了看重學生的詞彙量外,也看重學生可否從句子、短文、長文中,找出所需資訊,或者從中找出其他推論,而這些資訊、推論,皆需有證據支持,即所謂「文本依據」。這部分除了勤加操練試題外,最重要是多閱讀,再從中訓練所需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提高詞彙量,以便讀懂文章的内容。由於直接考核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在Pre-S1仍然保留此題型,並且成為今天的句義辨析、篇章理解,二者在Pre-S1均是年年必考的。而且也是小學中國語文科筆試的主要題型,在呈分試也扮演重要角色。

 

總結

綜觀而言,文字推理卷的設計,似乎真是如政府當局所言,文字推理並不等同於語文科。因為有不少題型根本不是考核學生的語文水平,更多是考核他們的思考、推理能力,且涉及學生在六年來掌握到的知識。而且所設計出來之題型,都是針對學生未來的學習,透過文字推理卷,盡早掌握學習中學課程需要用到的技巧、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創意能力,反而不在文字推理卷中,成為本卷的一大「致命傷」。難怪有小學教師發現學生在作文時,無法跳脱單一、直線式思考方法,致使創意能力薄弱,更影響句段組織、短文寫作之表現,更有學者指責考試方法太過封閉、缺乏創意。

 

事實上,小編也從文字推理卷的設計,硬是找出一些理由,去分析教育當局為何要引入此題型,跟本港的中學課程,又有甚麼關係,去佐證這絕非是一般的智力測驗。而事實證明政府刻意將之定性為評定學習水平的測試,因為所考核的東西,真的跟未來研習中學課程有關,旨在讓學生通過測驗以掌握所需學習技巧、能力,以應付要求更高中學課程。因此,我們可就此大膽作出以下推論:如果學習水平高,出來的分數高,便代表他有能力應付中學課程。但是,這代表他中、英、數、常四的主科有好表現嗎?不完全是。大家要明白,要在文字推理卷有好成績,光靠平時的學習,似乎是不足夠的。一定要深入了解每種題型的作答方向,以及勤加操練,才可以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這八十五條題目,否則出來的分數會很差。也正正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學生經常花時間操練文字推理卷之模擬試題。試想想,學生考完文字推理卷後,究竟有何得着?是爭取最好的派位結果?還是幫助自己為未來做好裝備呢?這點便留待大家深刻反思了。

 

下星期會跟大家分析數字推理卷,敬請讀者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