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知識百寶箱」系列是「寶仁工作室」為了實踐2021-2022年度工作願景,而特別設立。目的旨在加快「寶仁工作室」的轉型,全面成為以「知識型專欄」為基礎之「知識主導型」的網誌。期望以協助提升大眾的學術素養為信條,並配合STEM的發展。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外,也負起潛移默化為大家的人生有所改變的重責大任。將以學術專題探討、學習筆記為內容主體,回饋社會,服務讀者。
内容介紹:《知識百寶箱》本星期起將會跟大家分析過往曾用作中一派位,但是在教育界甚具爭議的公開試,便是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簡稱學能測驗。為了更全面分析學能測驗的設立目的、爭議、取消原因,故此《知識百寶箱》會引用官方資料、史料、練習、模擬試題等,力求以客觀方法,分三篇從多角度去研究學能測驗。
各位大家好,《知識百寶箱》本星期起將會跟大家分析過往曾用作中一派位,但是在教育界甚具爭議的公開試,便是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簡稱學能測驗。學能測驗自1977年設立以來,一直用來決定學生的統一派位組別。但是,當去到上世紀九十代中,學能測驗的爭議卻越演越烈,最後更導致在1999年舉辦最後一次學能測驗後,於2000年取消,並於2006年以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取代。為甚麼學能測驗會引起爭議?學能測驗為何走向取消的地步?為了更全面分析學能測驗的設立目的、爭議、取消原因,故此《知識百寶箱》會引用官方資料、史料、練習、模擬試題等,力求以客觀方法,從多角度去研究學能測驗。由於內容是過多,本篇先分析分析學能測驗的設立目的、爭議、取消原因,之後篇會介紹文字推理、數字推理的題型、答題技巧,最後則是個人回饋。
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簡稱學能測驗,是1977年到1999年舉行的公開試,合共舉辦二十三次。其成績用於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派位,取代於1962年設立的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又名中學入學試,俗稱升中試),以解決因升中試所引致的種種弊端。在杜絕操練的同時,也配合「九年免費教育」制度。在新設立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下,學生必獲中一學位。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但是,能否派往心儀中學,便需要以18個月的校內測驗或考試為標準,校方須呈交三個分數,來自小五下學期、小六上下學期的成績。而這個成績會影響學生的統一派位組別,組別越高,便有更高優先權獲分配學位。同一個派位組別的學生,將會獲分配一個隨機編號,決定該學生在同一個派位組別的派位次序。一旦同學無法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取得學位,而決定不入讀直資或私立中學,須參與統一派位。因此,學生的派位組別,就變得重要。由於無法可以保證所有小學都採用同一的評分標準,因此教育當局會利用學能測驗,作出調整,得出一個可比較的積分,再平均分成五組(現在則是三組),而考生最終的得分就只有獲分派的中學得知。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AD%B8%E4%BD%8D%E5%88%86%E9%85%8D%E8%BE%A6%E6%B3%95)
學能測驗共有兩卷,分別是文字推理(Verbal Reasoning)及數字推理(Numerical Reasoning),四十五分鐘內完成,全為五選一多項選擇題,其中文字推理有八十五題,只有中文卷,數字推理有五十題,同時有中、英兩卷,測驗固定在每年十二月第一周的星期二下午舉行,考生必須帶備小六學生證到獲分配的試場應考,測驗費用全免,其中數字推理為第一場,由下午1時正到下午1時45分;第二場為文字推理,由下午2時35分到3時20分,學能測驗最大的特點如下: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一、不受到既有課程的限制
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時任教育署高級教育主任(行政)黎張美姈表示,學能測驗旨在考核學生在六年來掌握到的知識,其中文字推理是透過中文這文字媒介,希望考核他們思考、推理和掌握文字的知識。由於文字推理並不等同於語文科,因此不包括在課程範圍。事實上,從教師的口述,已可略一二,因為在文字推理中,有些跟常識科有關,也有些需要計算。至於數字推理則接近數學科,不同的是,它以數字測試思考能力,通常較為接近學科。因此,如同學有數學基礎,原則上應可解答這些題目。由於學能測驗目的在於考驗學生在文字及數字方面的才能傾向,非純學業成績測驗,亦非純智力測驗,並不受到課程的限制。這個制度旨在不必為測驗而勤加練習,影響學習進度。只要學生平時學業水平良好,在不需要操練的情況下,應可在學能測驗有好表現。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二、試題絕對保密
正如上文提到,學能測驗旨在解決因升中試所引致的種種弊端,杜絕操練。因此,教育當局不會發放Past Paper,所有測驗試題會於測驗完畢後收回。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時任教育署高級教育主任(行政)黎張美姈表示,一旦公開試題,只會更鼓勵學生操練歷年的試題,以達到目的。由於升中試以致它的前身香港小學會考(1949年設立,前身為官立小學的年度考試,1951年起開始開放予私立小學學生應考),一直以來都公開試題,容易令同學為了有好成績,操練歷年的試題。因此,學能測驗以「一刀切」手段,令試題絕對保密,務求令學生不要為公開試而「死讀爛讀」,影響學生的正常發展。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三、事前毋須大量準備、杜絕操練
學能測驗刻意回避現有課程,其考試題目,也設計到同學在不需要大量準備的情況下,也可以有好表現。只要學業水平良好,按理來說,要在學能測驗拿高分也是可以的。因此,教育當局僅在設立初期,提供練習項目,使學生熟習所需面對的問題形式。也正正因為這個原因,教育署每年六月都會發通告提醒學校,表示「學校實無須給學生額外的操練,反之應集中精力發展一正常均衡的課程」。因此,學能測驗的設立,可以抒減功課及考試帶來的精神壓力,同時檢定參與學校的水平,因此,測驗推出初期,備受各界歡迎。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學能測驗理念雖好,但及後爭議不斷。早在1981年《香港教育制度全面檢討》報告書中指出,有少部分人士主張取消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因學能測驗使學生成績普遍下降,尤其為英文科。不過,學能測驗在1985年的政策檢討中仍然獲得保留,但學能測驗也漸漸變得不受歡迎。更令港台在1996年製作《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探討學能測驗的利弊。在1997年10月,教育署委託教育委員會學校教育檢討小組發表《九年強迫教育檢討報告》,提出保留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但用以調整評分的學能測驗則可由「學習能力評估」代替。因為有些小學會刻意把數學教學課程提早半年施教,使學生在數字推理方面獲得較高的分數。此外,測驗亦令學生的語文能力下降。學生只循同一步驟來解答,而不是運用邏輯,失去了測驗的本意。同時,香港中學校長會也認為在校內試中獲得最佳成績的學生,未必是學能測驗中取得最高成績的學生。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D%B8%E6%A5%AD%E8%83%BD%E5%8A%9B%E6%B8%AC%E9%A9%97)
及後,政府也承認學界逐漸出現操練學生應付學能測驗的現象,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妨礙他們的全人發展。加上每位小六學生都必會獲派中一學位,事件引致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於2000年正式取消學能測驗。旨在為學校和教師創造空間,使他們可把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學生的全人發展,例如加強德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鞏固他們的中、英、數基礎等。因此,2000年到2005年不舉行學能測驗及相關考試,並用各小學最後三年學能測驗的平均成績作為調整工具。2006改制為「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俗稱中一編班試、Pre S1,聲稱可更真實反映學校間的整體相對表現,也不會直接影響參與測驗的學生的派位結果,可減低操練的誘因。同時,Pre S1強調以課程為綱領,可避免扭曲小學的課程。即使部分小學可能因它是調整工具而特別重視學生在中、英、數方面的表現,亦可減少無意義的操練。此外,Pre S1是現有的評估工具,中學以它的結果作為編班及為中一新生安排「拔尖保底」的參考,不會因此而多做一個評估。除了上述原因,下列因素也是取消學能測驗的主因。
(資料來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007/04/0704161.htm)
(資料來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503/16/03160199.htm)
一、操練文化仍然維持
學能測驗終究是一個考試,自然存在操練。有學校為了令同學升上好中學,不斷操練試題,反映操練文化仍然維持。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有私立小學更有六成同學成功升上Band 1、Band 2中學(當時有五組),學校為提升學生在學能測驗表現,早在小一便開始操練他們,並把推理題列為學校測驗的一個科目,並把成績列在成績表,以示重視。時任私立小學校長梁啓光表示,學生進私立學校需要交學費。如果學習的成績比津貼或官立學校還不如的話,學生可能會放棄,而不唸私立學校。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有些學校小五便開始補習,暑假照補,每星期有四天要補課,每次做一份模擬試題,以更有效掌握學能測驗的要求,有教師表示光是推理練習,每科已做了四本,他稱已算少。也相信絕大部分老師和學校,都本着一個公平的原則,即「人做我做」,最重要是一致性,而非做和不做。更甚的是,操練文化在標榜依循教育署指引辦學的官立學校,一樣存在。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時任官立小學校長鄧淑芬表示,指引的約束力不大,學能測驗是一個派位機制,學校需要面對現實,而理想和現實之間,也需要取一個平衡。因此,鄧校長即使不贊成頻頻操練,學生不需要為此特別補課,但每科仍需要做兩本推理練習。反映不論私立、資助、官立,操練文化仍然維持。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造成操練文化仍然維持的原因,非常複雜,甚至較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更嚴重,往往跟宏觀教育政策有關。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同學只要有官津中學學位,已很厲害。光是1982年,在約39.6萬名中學生中,有約一半就讀私立中學。注意當時絕大多數為英文中學,所以家長會優先送同學進設備、師資良好的官津中學,然後才是私立中學。部分私立中學有「買位」制度,即政府承擔學生就讀私立中學的學費。但當時操練情況不激烈,家長的教育水平一般較低,往往只望求有好中學即可,對中學的期望、要求並不高。但到了九十年代,家長的教育水平提高不少,更重視子女的教育質素,對中學的期望、要求提高。又由於不少私立中學改制為資助中學,在初中不用交學費(在官津中學,高中、預科也只需繳付便宜學費,以2003年為例,分別是每年5050元及8750元),於是家長心儀那些Band 1、Band 2中學。操練問題也由這時期起,變得嚴重。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QQMjciFY4&t=237s)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404202922fw_/http://www.emb.gov.hk/chi/schools.asp?sid=5&cid=128)
但真正引致學能測驗取消的主因,是1997年3月的「中學教學語言強力指引」,在1998年轉化為《中學教學語言指引》。指引規定,全港中學實行母語教學,即中文中學,但允許這些中學自行決定高中、預科的教學語言,只有直資學校以及那些獲教育局批准的官津中學,可以續用英文授課安排,成為英文中學,合共有114間。由於英語依然為國際通用語言,香港專上教育仍然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家長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讀英中,所以大部份升中一學生及其家長,都心儀該批英中。但學位始終有限,因此英中所取錄的學生,大部份為學業成績較優秀的。如家長堅持子女進英中,便要入讀需要支付學費直資或私校。因此,學能測驗的操練風氣在1997年到1999年,最為盛行,相比起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操練風氣更盛。教育當局正正看到政策無法阻止瘋狂操練的風氣,已失設立本意,因而取消收場。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8%8B%B1%E6%96%87%E6%8E%88%E8%AA%B2%E4%B8%AD%E5%AD%B8)
(資料來源:https://www.legco.gov.hk/yr97-98/chinese/panels/ed/papers/ed1508-5.htm)
二、考試方式過於封閉
學能測驗自設立以來,只以五選一多項選擇題為考試方式,被學者批評太過封閉、缺乏創意。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時任香港大學課程學系數學科講師周偉文表示,學能測驗應在多項選擇題以外,引入其他考試形式,如填充題、表達想法的題目。而謝錫金則主張續寫短篇故事情節,或者要求寫十個以同一部首的字,寫得越多,分數越高,令考試的空間較寬闊,不致狹窄。因此,2006年的Pre S1,除多項選擇題外,也加入填充題及長答題,以解決考試方式過於封閉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三、影響課堂進度
學能測驗也影響課堂進度,特別是小五、小六。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根據1996年教育界進行的一項調查,有接近四成學校,每星期用三至五小時操練學生應付學能測驗。換言之,不少老師需要佔用不少正規課堂時間,向學生講解推理。而高水準和中等水準的學校,有四成教師證實學能測驗影響了中文和數學科的正常教學。其中,中文科主任潘老師表示,每隔兩星期她需抽起謄文堂,供同學做推理練習,去操練學生應付學能測驗。備課時更要翻閱字典,費時失事。而且做完試題,也需要講解,確保學生知道作答時的注意事項,知道錯在那裏。而講解答案時間冗長,大半最多講全卷的三分之一,需要用翌日的中文堂再講解,進度已拖慢兩堂。而數學科林老師也表示,在教授「方程式應用二」時,教一課要至少三堂,但進度已遲了兩堂。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四、無法有效評核學生學業能力
學能測驗採試題保密安排,引起部分學者批評。因此,學生、家長、校方需要用俗稱推理練習的補充練習,以了解學能測驗的形式,但這些推理練習的題目,往往水平參差。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時任香港大學課程學系中文科高級講師謝錫金表示,擬題目的人並沒有接受嚴格訓練。由於學能測驗是相當專業的測驗,而擬題目的人並沒有看到學能測驗的理念,更看不到整個測驗的架構。故此,試題保密安排令考試課程走向隱蔽,流弊可以很嚴重。有教師批評他們自己也難以作答推理練習的題目,相當傷腦筋。如果是文字推理,題目不但模棱兩可,而且程度過深,甚具爭議。一旦大量作答多本推理練習,會發現有些題目一模一樣。時任香港大學教育學系認知心理學講師陳桂娟表示,在數字推理,若果學生已經重重覆覆做過、見過很多類似的題目時,他只是回憶這一題是否等同另一題的模式,以致不需要一連串解難能力,失去只考推理的意義。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從上述例子可見,學能測驗無法有效評核學生學業能力,特別是推理能力。因為在題海戰術下,同學只是回憶這一題是否等同另一題的模式。
五、學生學業水平受影響
學能測驗令學生學業水平受影響,例子繁多。在《鏗鏘集:腦筋急轉彎》一集中,有中文科主任潘老師表示,有一條閱讀理解題目涉及數據處理,但把那段文字講得很奇怪,因為它不是直接指出物件的位置,而是用大量句子,隱瞞帶出物件的位置。因此,這題完全是為考試而出。而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要條理地說出來,都不會用如此奇怪的表示方式。此外,同學的寫作因學能測驗變得單一、直線式思考,以筆為例,往往只知道寫字,但不會想到其他功用,如運動或其他有趣的地方,故創意能力薄弱。在一次語文測試和評估中,發現字詞辨析、閱讀理解取得較高分數,但在句段組織、短文寫作的得分較低。因此,學能測驗只會令學生不斷加強字詞辨析、閱讀理解的能力。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另外,時任香港大學課程學系中文科高級講師謝錫金表示,推理練習往往扭曲整個語文教學。因為學生要整天面對零散的詞彙、短語,導致閱讀能力未必能提升,更缺乏寫作、聆聽、說話方面的能力訓練,並不是全面。即在推理練習中習得一堆詞彙、短語,由於無關連,因此它只是一個短暫的記憶,一般時段後便會忘記。加上集中在邏輯推理、直線思維,所想的只有一個答案,不但創意力低,還發展得不好。而這種能力對學生將來升學、工作上,是非常重要,創意力更是整個世界、所有領袖都很着重的能力。若在小學階段不擴闊創意思維,上到中學便會很困難。而時任香港大學課程學系數學科講師周偉文表示,學能測驗的知識能力沒跟課程掛鈎。在操練過程中,只是灌輸了很多策略,但完全沒有「根」(意指策略背後的目的、意義),是數字推理一大弊病。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sCcbiyKTk&t=22s)
學能測驗也被視為引致小學生水平下降的「罪魁禍首」。在《鏗鏘集:春風化雨一難為了老師》中,時任小學老師薛鳳嗚直指不只中學生,根本連小學生的水平也不斷下降。而絕大部分小學由小五下半年開始,不斷重複訓練學生,做學能測驗試題,直至六年級完結,長達一年半。有小學教師指出,這些試題有很多都不對,但由於要讓學生覺得值得去做,只好昧着良心去做,相當痛苦。但是,教師又不得不這樣做,一旦同學無法派往一間好中學,教師又如何回應?最後,由於用了整整一年半去操練學能測驗試題,結果減少教授學科的時間,特別是中、英、數基本課程。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UMsLYnBPo&t=1622s)
從上述例子可見,學能測驗令學生學業水平受影響,特別是語文能力,包括創意思維、聽說寫作能力,在英語能力更甚,難怪部分中學批評學生在小學未能打好基礎。事件也引致2006年Pre S1,恢復升中試做法,設中、英、數三科,並依課程指引擬題。另外,中、英文科需加入聆聽及寫作測驗。但由於沒有說話卷,因此有些中學會舉行說話測試,作中一編班考慮因素。
小編在撰寫學能測驗的分析的同時,也希望各位可以親身體驗做學能測驗試題的滋味。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知道學能測驗的設立意義,以及慘遭取消的原因。因此,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小編會介紹和分享文字推理、數字推理的題型、答題技巧,作更加全面而客觀的分析,敬請讀者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