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號外】《承傳校訓、再創高峰、堅持不懈、實現理想》

致各位讀者:

 

今天,本人以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2018-2019年度畢業生的名義,公開感謝由母校舉辦的「青少年科藝嘉年華」,提供一個平台讓本人再次跟母校老師相聚。

 

在今天之「青少年科藝嘉年華」中,節目可謂相當豐富,包括步操樂團、古箏表演、中國舞等,而各科也設有科目攤位。現場人流駱驛不絕,當天也有不少畢業生重回母校探望老師,因應開放日安排,本人於中午完成午飯後,下午就自行步行前往。由於昨天要回學校當值,星期四要帶隊外出,星期五更是中六畢業禮,所以當天略帶疲倦,但仍無阻本人參與本次開放日。由於本人工作的學校快將舉行開放日,所以當天也進行實地考察,以了解開放日當天的運作流程。考察過程中,令我獲益良多,因為我從中了解一個出色的開放日,有多個因素交織而成:其一,廣闊的「人才庫」,能夠讓校内每一位學生於開放日有服務機會,各展所示例如制服團體儀仗、表演等。以本人為例,本人於母校就讀期間,便有三年於開放日擔任制服團體儀仗,有一年代表學校表演英文集誦,以此在開放日服務;其二,強大的向心力和歸屬感,教師、學生、家長對學校的強烈支持,並將學校最好的一面,毫不保留地向公眾展現;其三,營造良好氛圍,讓每一位來賓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再度跟母校教師相見,心情非常複雜。因為這是我浸大數學系畢業、擔任中學教學助理後首次重回母校。以這個身分重回母校,想必令不少母校教師感到不可思議,但又異常合理。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最困難的追夢之旅,只為了成為一位教育學家,我必須在學校渡過至少十年的寒暑,是一個意志力以及抗逆力的大考驗。由始至終,熱衷學術研究的我,為了進入教育研究所,進行教育研究,不得不走進「熱廚房」,甚至於「急症室」這裏工作。目睹的訓導個案,不計其數。欲成為教育學家之決心,成為本人的工作動力,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挑戰,總不放棄,反而堅持到底,得以在學校「屢立戰功」。母校教師得知我的工作情況,不少都予以支持,甚至肯定。而我也從他們身上,了解要如何裝備自己,因為尚有很多東西,得需本人學習,這個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事情。

 

跟母校教師的真誠溝通、對話,正是希望母校教師深入理解本人的工作情況,以及本人面對的挑戰。一直以來,本人在一眾同事的協助下,才得以擔任教學助理逾半年,還幫助我獲得升讀PGDE的必要申請文件,直到現在,仍然關心本人的升學形勢及工作近況。因為他們似乎知道,本人已成為學校的「希望」、「明日之星」,學校需要本人處理教學工作,而本人也需要學校以達成理想,成為教育學家。所以校方已把大部分的希望,放在本人身上,相信母校也同樣希望本人投身教育工作,將來重回母校效力。今天,本人跟母校教師的真誠溝通、對話,令我感受母校原來一直關心本人在內的畢業生,嘗試用不同方法,去協助畢業生發光發亮,而開放日正是最好的例子。在開放日當天,不論校長、副校長、老師,不少都支持本人挑戰PGDE,更為本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令我的内心頓時暖化了。當他們得知我投身教育界的目的,是為了日後於教育研究所工作時,更祝願本人能早日實現理想,連校長更讚賞本人的目標具前瞻性,間接證明本人的事業發展方向,正朝向正確方向發展。可見看見母校人性化的一面,令本人感到異常感動。

 

除了溝通、對話,本人在母校的其中一個工作是表達感謝。重回母校,我先向母校致予感謝,感謝母校悉心栽培本人,儘管本人入讀CPCMS初期,有太多的缺點、學業表現也不是最為優秀、最為頂尖。其次,是向母校教師致予感謝,感謝您一直協助本人、不離不棄。在本人最需要支援的時候,出手相助;在本人得以證明自身的優良學業表現後,提供額外補課和拔尖班;在本人畢業後,仍持續關心本人的近況。今年本想向母校寫一封感謝信,加上全體教職員合照作為謝禮,但後來發現時機不太好,因為自身升學形勢仍未明朗。為表達真正的謝意,我選擇以對話、親身參加作為感謝方式,好好地向母校表達感謝之情。在數天前,本人工作的學校舉行了中六畢業禮。作為教職員,我們通過中六畢業禮,感謝畢業生在過去六年的努力學習和付出,希望他們在DSE爭取最好成績。而我們接收來自中六畢業生的謝意,因為我們於不同崗位,承擔教育使命,使得他們終於學成畢業,踏入人生的另一階段。如今,就輪到本人以2018-2019學年中六畢業生的身分,向母校致予感謝,感謝母校發掘本人的潛能,令我得以選擇從事學術研究,並在就讀浸大時決定投身教育研究。

 

今次我以「承傳校訓、再創高峰、堅持不懈、實現理想」作為本次號外的主題,旨在勉勵母校持續承傳「堅毅自強」的校訓。這個也是作為母校畢業生的一大特質,也是該校辦學的一大目標。並盼望母校再創高峰,譜寫出一個接一個的輝煌成果,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展示學校學與教並重,着重學生全人發展。校内所有教職員,不論是不是教師,都要堅持不懈,全力履行職責,堅守本分。教好每一位學生,悉心栽培,努力不懈地做好教育工作。最終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各展所長、實現理想,找到未來的人生方向,並且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能夠在張沛松紀念中學畢業,是本人的榮幸。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涯,也協助本人將來應付高等教育之種種挑戰,也協助本人履行中學教學助理的職責,為未來從事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大學畢業後的奇幻旅程

2023319日重回母校參加「校慶開放日暨青少年科藝嘉年華」後,在過去一年,經歷多個重大事件。而其中一個「大事」,正是加入教育界服務。為此,希望向母校匯報過去一年的事態發展:

 

20239月起,為了實現成為教育學家的理想,本人毅然加入一間前工業中學,在這裹擔任教學助理。究其原因?在於本人不獲PGDE取錄資格,加上顧及生計,必須於浸大畢業後,盡快尋找工作。經歷將近八個月的「拉据戰」,才獲得兩間中學願意聘用本人當教學助理。最終決定在一間交通方便之前工業中學,擔任教學助理一職。希望可以通過擔任教學助理,向大學證明本人有強烈意願留在教育界,同時力爭校長推薦信,以獲得PGDE取錄資格。最初進入該校工作時,確是有點擔心,後來漸漸變得非常緊張。因為尚未準備好展開職場生活,過去一直埋頭苦幹應付學業,需要時間克服轉變。其次,因為要再次申請入讀PGDE,必須努力工作,以爭取校長的認同,這令本人擔心可否成功獲校長推薦,並簽發證明文件。最後,擔心職位可能保不住,深怕本人在學校付出的努力付諸流水,當中的其中一個不可控因素,正是先前申請之政府職位,仍等待結果。在不知將來發展的情況下,本人的心理負擔進一步增加。

 

半年過去了,成果說多不多、說少不少。舉凡訓導記錄電子化、電子點名,本人也參與相關前期工程,幫助學校進入「無紙化時代」。作為主管科學及科技之教學助理,工作類型以多變著稱,涉及部門極多,可以用「包山包海」來形容。跟主理SENNSC(即非華語學生)、視訊設施的非常不同,舉凡資訊科技、訓導、升學及就業輔導、考試、健康教育、健康校園、教務、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課堂安排等,都有渉獵其中,幾乎涵蓋學校將近一半重要部門。也試過處理海量平板電腦、手提電腦,跟IT組保持緊密工作。工作表現有目共睹,甚至因為本人太努力工作,令老師、校務處同事甚至校工反過來關心本人的情況,可見本人對工作之積極投入。隨着先前申請之政府職位,宣告落空,加上成功在學校工作滿一個月,遂大舉投入資源,好好經營這段得來不易的事業。在手上的工作完成後,便埋頭苦幹研究各類學校文件,以應付更加複雜的學校工作,又向訓導組「偷師」,希望加強自身對訓導工作的認知,以成為訓導老師為目標,做好準備。

 

除了工作成就,在升學進程上也有所斬獲。因為本人的努力工作,成功獲校方認同,令校長決定為本人簽署校長推薦信,同意在獲得PGDE取錄後,為本人安排實習。而部分跟本人共事老師,在得知本人要申請入讀PGDE 後,也選擇以行動支持本人,大大協助本人能順利獲取PGDE入學申請需要用到的文件。帶着校長、老師的期盼與支持,也決定於202311月至12月提交兼讀制PGDE入學申請,希望以「半工讀」的方式,重新成為學生,在研究院實現理想。在提交兼讀制PGDE入學申請後,因為不想一直荒廢學業,就開始進修英文,補救英文基礎,目前進度良好,希望可以在CRE Use of English考獲Level 2,同時增加本人應考雅思、LPAT的信心。甚至為了維持學習動力,又大膽進行試驗,嘗試接觸日文。為了未來的教研工作,一定要堅持不懈、不斷學習,不斷追求進步,進而將理想具現化。

 

順帶一提,本人的工作地點雖位於一般教員室,但身旁卻有五位訓導老師,其中兩位還要是主任,而跟本人共事的老師,不少曾為訓導組成員。這為本人帶來不少工作壓力,使得本人要更加努力工作才行。每日,身在「訓導最前線」的我,總是遇到各式各樣的學生違規個案,遲到、校服違規、手機違規,乃每日「家常便飯」,尚有更多奇難雜症,也得需訓導組介入,被老師訓話、致電家長,早已聽到「麻目」,甚至聽到「倒背如流」。曾經,我認為教師只需要全力教導學生即可,學生輔導、行政工作則是其次。如今,總算體會到從事教育工作之所以如此辛苦的原因,儘管本人沒有教擔,只是負責一切支援性工作。原來,教與學、學生輔導、行政工作,三者同樣重要,但也難以同時兼顧。身在「訓導最前線」,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説,在「訓導最前線」所接受的「震憾教育」,令本人在升讀PGDE上意志更加肯定,也令本人明白訓導工作或許可以挽救那些處於絕望邊緣的學生,也令本人希望成為一位訓導老師。希望在「急症室」工作,並為有需要學生作「專科轉介」,儘管訓育工作異常繁重。

 

展望未來,隨着事態進一步發展PGDE升學進程即將出現重大突破,預期有機會於本年獲得PGDE取錄資格,從而本人之教學助理一職,變得更加穩固。目前,本人正跟校方商討來年事業發展,期望可於2024-2025學年,轉任具教擔之教師,並以准用教員的身分,繼續在學校服務,盡忠職守,服務市民,並堅持以下原則:

 

Ø  堅守法治 Commitment to the rule of law

Ø  誠實可信、廉潔守正 Honesty and Integrity

Ø  行事客觀、不偏不倚 Objectivity and Impartiality

Ø  政治中立  Political Neutrality

Ø  對所作決定和行動負責 Accountability for Decisions and Actions

Ø  盡忠職守、專業勤奮 Dedication, Profession and Diligence

 

雖然過程辛苦,但一切都是值得!

六個月半過去了,PGDE升學形勢仍未明朗,要開展我的「教研之旅」,仍需等待一段時間。不論如何,一定要先攻下PGDE取錄資格,成功以後,首要工作便是完成PGDE,之後便要尋找教授「背書」,以攻讀MPhilPhD。在此,本人感謝要母校,過去曾協助本人面對中學學習上的挑戰。並感謝母校教師支持本人的升學計劃,並提供不少具建設性之意見。儘管本人離開母校將近五年,但在本人作出如此重要決定,甚至面對重大事件之時候,總是有母校的「影子」,在身旁保護本人、協助本人、支持本人,本人為此深感高興。即使本人正在某中學當教學助理,得益於母校的「護佑」,令我得以走到現在,為該校服務了半年。這正正反映本人與母校的緊密聯繫,以及本人與母校的「情」。在不久的將來,希望以老師的身分,重回母校,進行各式各樣的合作,好使本人跟母校的緊密聯繫,繼續維持下去;即使要留守現在工作的學校,也會承傳母校的教育信念,教好學生,期望學生不怕艱苦、失敗,憑著毅力,自強不息,竭力完成目標。

 

事實上,不怕艱苦、失敗,憑著毅力,自強不息,竭力完成目標,是一位「張沛松」畢業生的特質。為了成就理想,再辛苦也全力面對,只要最後修成正果,一切都是值得。這種特質,使得畢業生能咬關牙關、堅持不懈實現理想,為「張沛松」譜寫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勵志的成功故事。曾經,一位於DSE失利的我,經過兩年奮鬥,加上母校的教誨、家人的支持,令我得以升讀浸大數學系,兩年後理學士畢業。如今的我,更透過將近半年艱苦奮鬥和努力工作,終於取得校長推薦信,如果獲PGDE取錄,校方更會幫助本人理順實習安排。過去付出的一切努力,總算沒有白費。為此,本人已做好萬全準備,務求在未來十年,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和學術訓練。先裝備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教師,成為具執業資格的檢定教員。下一步則是通過與教授的學習、指導,增加自身對教育行政、政策的認識,裝備自己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教育學家。日後可以為教育界「把脈」,並通過學術研究,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

 

誠然,小編選擇成為教師,在中學任教數學,而非一完成PGDE,便進入教育研究所,全時間進行教育研究工作,乃是無心插柳。早在本人成為浸大學生前,一直以成為數學家為目標,所以一直希望在大學攻讀數學本科。而本人在就讀張沛松期間,儘管有老師曾表示本人可以循教育這一方面發展,建議在聯招報讀數學教育學士,但本人卻不是這樣想,總覺得做學術研究尤其是科研是最適合本人。即使後來於大學三年級時,決定要成為教育學家,也沒想過要全職在中學教書,實習乃是為符合畢業要求而已。但隨着2023年升讀PGDE失利,不得不於浸大畢業後尋找工作,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着想,已經不容許本人當全職學生了,要唸書、進修,便要「半工讀」。這令本人不得不向現實屈服,最後還是決定於教育界前線工作,以成為一位教師為初期目標。並且帶着追尋理想的心態,開展未來的教育工作,直至本人博士畢業、成為教育學家為止。

 

確實,以本人的性格、資質,要「執教鞭」一點也容易。即使是母校教師,也有些曾表示擔心本人能否應付。而我的家人,也曾一度不支持本人成為教師,而本人也是花了不少時間、汗水去證明自己絕對有能力成為一位春風化雨的教師。這個轉變,真是來之不易。小編決定成為教師,獲得穩定、豐厚的收入只是其次,最終的目的是守護學生,尤其是拯救那些處於絕望邊緣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可以靠自己改變命運。以及為自己打下紮實基礎,為成為出色的教育學家做好準備。若能在成為教育學家前,能夠幫到他們,那就太好了。誠然,我不知道自己可否回母校效力,但不論是那間學校,我都會將母校「堅毅自強」的精神,以及母校教師曾經教過本人的各種東西,帶進本人工作的學校,悉心教好每一位學生。我也會帶着這個信念,開展教育工作以致是教育研究工作,直到永遠。

 

工作室的後續發展,與母校息息相關!

最後,想講講工作室的後續發展,201951日,我設立了一個網誌平台,名為「寶仁論壇Po Yan Forum」,四年後改名為「寶仁工作室Po Yan Studio」。不論網誌名稱是甚麼,設立的主要目的,便是成為我的「左右手」。它見證我的升學進程,如何由中六畢業生,到博士畢業,再在大學從事教研工作,以及提供聯絡管道,作為與母校的溝通橋樑,向母校及外界持續更新本人的最新動態。因為本人深知能夠重回母校的機會不多,必須建立一個新的聯絡管道,所以便在201951日,創立了名為「寶仁論壇Po Yan Forum」之網誌平台,不定期向母校及外界分享本人的近況,期間更經歷多次轉型。經過逾四年半的努力,網誌已成功引起部分母校老師之關注,部分老師表示寫得挺不錯,以一位「業餘Blogger」而言,已算是「合格有餘」。在此,特此感謝曾瀏覽「寶仁論壇Po Yan Forum」以及後來之「寶仁工作室Po Yan Studio」的母校教師。展望將來,工作室將扮演「見證者」的角色,持續關注本人的升學形勢,並透過工作室向母校匯報近況,希望能以此匯報一個接一個的喜訊,向母校分享一個接一個的喜悦,以校友身份為母校爭光!

 

最後,本人再次多謝所有協助舉行「青少年科藝嘉年華」的工作人員,包括全體教職員,尚有升掛國旗、進行儀仗工作的制服團隊成員、參與表演環節的同學,以及協助處理攤位的工作人員等。並再次感謝母校在2024317日舉辦「青少年科藝嘉年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定必有緣再會。

 

 








此致

 

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

2018-2019年度中六畢業生

黃軒笙(Wong Hin Sang, Sam

 

20243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