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本星期的特刊,特意從網上資料、學術文獻,剖析二人的教研之路,探討為何令本人大為感動的地方,以及值得學習、反思的地方。讓讀者更清晰了解筆者的教研之路,與曾榮光、鄭燕祥兩位教育家,有莫大的關連。
筆者快訊: 致全體讀者: 2025-26年度文章儲備 盤點報告 工作室根據《有關文章儲備點算工程及文章儲備處理之執行細則》(見2025年6月1日「筆者快訊」)之規定,展開2025-26年度文章儲備點算工程,有關工作已於六月下旬完成。點算結果如下: 第一文章儲備 (工作室暫未有任何主力篇章) 根據點算結果,「第一文章儲備」目前沒有任何篇章,工作室將於2025-26年度先行動用「第二文章儲備」,維持工作室正常運作,並持續連載,直到另行通知。 第二文章儲備 1. 撰寫工作已完成,可排期發佈,有關篇章將於2025年9月起開始發佈(合計70篇)
2. 撰寫工作未完成(合計至少134篇)
根據點算結果,「第二文章儲備」中之儲備量不足80篇,工作室將於7月至8月補寫至少10篇,確保儲備量達安全水平,以應對更嚴峻的形勢及挑戰。 由於工作室仍然實施「非常時期應急響應機制」,本年度不設釋出「陳年篇章」及「過剩篇章」之安排。所有存放在「第二文章儲備」之篇章,必須按工作室的安排,在指定時段定期發佈,每星期最多可使用兩篇,直到另行通知。 流動文章儲備 1. 撰寫工作未完成(合計2/3篇)
第三篇《深度分析》的撰寫工作,需視乎劇情發展及分析量而定,工作積極爭取在2025年7月中發佈,屆時將發佈特別連載安排。 特別項目 1. 撰寫工作未完成
因應複雜多變的升學形勢,教學筆記撰寫工作必須加快推進,爭取在2025年8月完成所有筆記之主體內容撰寫工作,並完成校對。有關教學筆記不會納入文章儲備,由工作室按最新升學形勢,決定教學筆記的用途。 此致 「寶仁工作室」版主 Sam Wong 2025年6月29日 |
在上星期,筆者花了不少筆墨,去探討本人的學業觀及堅持進修的原因。筆者為了成為教育學家,選擇繼續進修,由PGDE作為起點,一路唸到碩士,甚至博士,最終在中大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出道」。也曾提及筆者因為曾榮光、鄭燕祥在教育研究的戰績,令本人非常仰慕,很想成為曾榮光、鄭燕祥這樣的教育學家,因而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表面看來,好像是本人為了想成為曾榮光、鄭燕祥一樣的「Super Star」,所以走上這條教研之路。
事實上,筆者想成為教育學家,與二人的治學理念有很大的關係。他們令我明白:為何要做教育研究?做教育研究是為了實現甚麼東西?從事教育研究對社會而言真是值得,還是不值得?本星期的特刊,特意從網上資料、學術文獻,剖析二人的教研之路,探討為何令本人大為感動的地方,以及值得學習、反思的地方。讓讀者更清晰了解筆者的教研之路,與曾榮光、鄭燕祥兩位教育家,有莫大的關連。
在香港,教育研究傳統上可分成三大分支,分别是課程及教學、教育行政及政策、教育心理學。其中,在教育行政及政策,因為分析的焦點有不同,所以又分成若干學派,就好像經濟學一樣,有芝加哥學派、奥地利學派等,例如經濟學學派、管理學學派、社會學學派、數理統計學派、公共政策及行政學派等(以上學派只是本人非專業猜測,旨在強調教育研究有不同研究方法、定位)。多個學派的出現,突顯教育政策的研究向度的差異性,對於同一個教育政策,從不同的角度、學術框架去看,分析也可以非常不同。
今日介紹的兩位教育學家-鄭燕祥及曾榮光,雖然各自的學派、研究方向不盡相同,但同樣為本港留下珍貴的教育研究成果,他們的治學理念,讓本人對這兩位「恩師」非常敬佩,很想跟隨他們的步伐,走教育研究之路,成為教育學家。事不疑遲,先介紹第一位教育學家吧!
鄭燕祥
鄭燕祥(CHENG, Yin Cheong)為香港教育大學的榮休教授,曾在升格前的香港教育學院,擔任副校長。曾任世界教育研究學會的會長(2012年至2014年)及亞太教育研究學會會長(2004年至2008年),亦是田家炳基金會諮議局主席及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之委員會顧問。並曾獲任大學資助委員會委員、研究資助局專責委員、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等多項公職。鄭教授在教學和研究方面均有廣泛而豐富的經驗,對教育效能、領導、範式轉變、教師教育和學校變革等課題作過多項專題研究,先後在地區及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二百餘篇及學術專著二十本。部份著作除中、英文外,曾被翻譯為希伯來文、韓文、西班牙文、捷克文、泰文和波斯文。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303/html/p20-21.htm)
(資料來源:https://www.eduhk.hk/zht/experts/professor-cheng-yin-cheong)
貧苦出身的鄭燕祥,憑着努力讀書,成功考上好的政府中學,中學時期,閲讀不少哲學、文學書籍,例如盧梭的《懺悔錄》和《愛彌兒》,還有《孫子》和《道德經》。最終在1971年,成功考入中大聯合書院,主修物理學,時年中大仍採母語教學。考完畢業試後,曾經「全職」參與社會運動,參與保釣運動。中大畢業後投身教職,先在一間鄉村小學任小學教師,除了教學工作,也曾在山林懷抱中寫生作畫,令他對此十分懐念。後來鄭燕祥先後在基新工業中學(現稱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金禧中學、五育中學任教,除了任教理科,從未正式學過畫的他,也教過美術,做了不少巨大的雕塑和壁畫,還曾經開畫展。為了照顧考試能力不高的學生,在任教物理時設研習項目,佔三成分數,學生自選任何科技題目,是最早實踐專題研習教學法的教育工作者。還跟學生召開定期研討會,研究學習氣氛濃厚。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303/html/p20-21.htm)
由於1977年至1978年的金禧事件,以及1980年的五育事件,令鄭燕祥重新思考教育的問題,遂研究教育行政、學校效能等問題。因此,到了1983年,鄭燕祥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學,於教育學院攻讀教育碩士(M.A.Ed.)學位。論文主題為《School Effectiveness As Related to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Leadership Style》,中文名為《學校效能與組織氣氛及領導風格之關係》,以英文撰寫,時年之專修範圍為課程設計與發展,師承陳若敏博士。研究對象為64所津貼中學,涉及教師627人及學生1906人。研究結果顯示,領導風格及組織氣氛均能獨立地影響學校效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中大之論文數據庫免費查閲。
(資料來源: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tc/item/cuhk-)319858?solr_nav%5Bid%5D=11e77b541d9576f2540f&solr_nav%5Bpage%5D=8&solr_nav%5Boffset%5D=0)
(資料來源:https://hkier.cuhk.edu.hk/tc/publicationCategories/1)
1985年畢業後,鄭燕祥加入港大當教學顧問。後來因為考獲獎學金,遂前往哈佛大學唸教育博士。由於獎學金有限,他以破紀錄的時間二十個月便畢業。鄭燕祥在哈佛大學除了研習教育學外,也唸過商學、行政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佔十八科中將近一半。哈佛大學之求學經歷,令他懂得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時影響他在國際領域的學術發展。到1989年,鄭燕祥回香港,於中大任教,正式開展教研生涯。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303/html/p20-21.htm)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鄭燕祥教育效能Education effectiveness、領導發展Leadership、教育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 in
education、學校管理改革School reform,研究理論側重在教育管理學。教育管理學專門研究國家管理教育的現象,揭示國家管理教育規律的社會科學,涵蓋教育管理活動、教育管理體制、教育管理機制及教育管理觀念等,可說是充滿濃厚之管理學學派色彩。例如,他在課堂上用全新的角度去講解教育管理方法,試過要求學員去考察大排檔、快餐店、藥行等不同行業的管理方法和文化,藉此重新反思學校管理,同時也增加學習的新鮮感。他在教育管理學上的綜合構思力及創造力,獲墨爾本大學教授Brian Caldwell正面評價。而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MacBeath教授不但大力推許鄭燕祥的教育效能理念,更稱他為「a researcher’s researcher」,即「研究者的研究者」,因為他能提供豐富創新的研究意念。而他的著作也為不同國家重視及採用,曾被翻譯為中文、泰文、希伯來文、韓文及西班牙文。
(資料來源:https://home.eduhk.hk/~yccheng/)
(資料來源:https://www.eduhk.hk/zht/experts/professor-cheng-yin-cheong)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303/html/p20-21.htm)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8%82%B2%E7%AE%A1%E7%90%86%E5%AD%A6)
鄭燕祥在分析教育議題時,大量應用哈佛大學著名社會學者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社會結構功能理論,是鄭教授分析教育議題時最偏好使用的學術工具之一,例如教育改革、教學效能、行政管理等。社會結構功能理論在1950及1960年代之美國社會學界,扮演重要角色,而帕森斯正是此學說的「靈魂人物」。帕森斯認為,社會中所有系統都能被划分出四種功能,即適應功能(Adaptation)、目標達成功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及維模功能(Latency,又稱模式維持功能),故又簡稱AGIL模式(AGIL paradigm)。而且必須滿足這些功能,才能維持穩定的社會生活。四大功能如下所示: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wunan.com.tw/www2/download/preview/1JAO.PDF)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AGIL%E6%A8%A1%E5%BC%8F)
A:適應(Adaptation),指社會與環境互動的能力,其中包括收集資源和生產商品以進行社會再分配。
G:目標達成(Goal Attainment),指未來設定目標並做出相應決策的能力。
I:整合(Integration)或稱整個社會的和諧,指要求社會的價值觀和規範是維持固定的。
L:模式維持(Latency),指引入新成員,並使其社會化接受系統的特有模式。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AGIL%E6%A8%A1%E5%BC%8F
以語言教育政策(例如兩文三語、母語教學等)為例,鄭教授表示如果語言教育政策能幫助提升四種功能,即適應、目標達成、整合、模式維持,政策便健全,社會得以流暢執行;否則,社會便面對失敗、衝突乃至崩潰。鄭教授認為,現今的中文教育不太重視傳統古文教育,不少古文在教育改革中遭刪減,整個語言教育政策也與四種功能脱節,特别是整合、模式維持,導致現今年輕人大多對傳統文化認識淡薄。對於教改理論,鄭教授治學方法是建基於自下而上的觀察,然後再結合傳統社會學理論和與時並進的政經變化,為香港描繪自上而下的教育藍圖。因此,鄭燕祥也是一位帶有社會學學派色彩之教育學家。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鄭燕祥對教育政策耿直敢言,經常對教育系統作出批評。面對社會議題,鄭教授「從不雙重標準」,讓他樹敵不少、得罪當權者。鄭教授曾在訪問時直言,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不喜歡他,對他的意見聽不進耳。鄭教授對近年的教育改善頗有微言,曾表示「教改」來勢洶洶,導致教師和學校壓力叢生。可見他處處為教育工作者着想,為了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讓他們發揮自身的專業。此外,由於他基層出身,所以也關心基層學生的需要。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鄭教授在2008年之港台節目《鏗鏘集 - 各師各法 - 母語教學》中,對母語教學的看法,他透過分析1998年至2006年考生報考香港中學會考英國語文(課程甲)的比例,發現自1998年實施母語教學後,越來越多學生報考難度較淺的課程甲,由1998年的12.19%,急増至2006年的43%,增加3.5倍,反映本港考生學習英文的文化或信心,正在逐漸消失。以上例子,就如記者楊瀅瑋在網上報道所言:「翻開這位老教育家的心血和結晶,全是極具人文關懷和溫度的觀察」。因為他做研究是真心為了教育界,想幫助教育工作者,想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就算背負一堆「負評」,也在所難免。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9wDH-YN2c)
在教學方面,鄭燕祥擅於把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包括上文提到鄭教授曾帶領學生考察大排檔、快餐店、藥行等不同行業。除了傳授知識,鄭教授強調「教育的精髓在於激發學生的心靈和想像力」,因此在課堂上他會讓學生發揮創意和鑽研精神。曾經上過鄭教授課堂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李曉迎,形容他為人直率、嚴謹,上課時「能把複雜的事情講明白」。此外,他對學生也非常好,有着老師温柔的一面,曾經試過接載數位學生由大埔前往奧運站附近的校園上課,只是因為不想學生舟車勞頓,這令筆者想起2010年之鏗鏘集《用心地教與學》中,一位工科老師下班後,主動接載剛從工場離開之學生、送他們回家之情況,小小的舉動,卻能為學生帶來深刻的體會。此外該校校長在上任後,訂了一件桌子,用來跟學生一起吃飯,曾經是英文教師的他,每天早會前都會在學校之小花園,提供英文會話班,主動教學生英文。在工作方面,鄭燕祥對同事、下屬都很嚴格,這種工作態度,也是本人值得欣賞的地方。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303/html/p20-21.htm)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QsFXD2R7w&t=929s)
除了教研工作,鄭教授也熱愛藝術,辦公室擺滿各種藝術品和畫具,牆上錶着書法和水彩,書架上也放滿泥塑和茶具。滿懷理想的他,為了直接反映民間的苦疾,開始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得到水彩畫家陳藻澤先生指導。他曾表示「教育研究就是我的藝術工作」,可見他對教研工作之獨到見解。他的畫作風格很受當時之教育、社會環境所影響。初期以關心民生實況為主,多描畫工地、街頭、艇戶及災後場面,文以載道。到七十年代,以一系列「水墨式」水彩大畫為主,探索各種表現的理念和手法,追求中國人文精神與西方藝術手法的結合。到了八十年代,因為五育事件,令他感到十分傷痛,選色以沉鬱和色彩較少的灰藍色系列為主,並繪有不少山水作品,既反映自己在天人合一的追求,崇尚自然,發揮靈性,內藏歸隱山林之意。後來為了專注教研究,一度沒有作畫十多年,到2000年代才在藝術系同事們的鼓勵下,重新執筆繪畫。前後累計有600多件作品,其中400多件收錄在五卷畫集中。
(資料來源:https://home.eduhk.hk/~yccheng/exhibitions.html)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303/html/p20-21.htm)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home.eduhk.hk/~yccheng/doc/articles/Preface%20of%205%20Volumes%20Book%20%abe%a8%a5-2-2011.pdf)
鄭教授由於理科出身,在藝術分析上注重思考、體驗和分析,比較其異同,領悟其精髓。鄭教授從很多中外畫冊,表示喜愛西方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的感覺,同時也佩服中國藝術文化的高深境界。而他也會汲收不同的藝術風格,將之慢慢轉化為自身的藝術觀,藝術風格不論中外、東西或古今,也不論藝術形式,也不拘藝術流派,寫實或抽象、現代或後現代,因此每個藝術風格都有其精彩的地方,要好好領悟才行。
(資料來源:https://home.eduhk.hk/~yccheng/doc/articles/Preface%20of%205%20Volumes%20Book%20%abe%a8%a5-2-2011.pdf)
筆者對鄭燕祥治學經歷的感悟
筆者最欣賞鄭教授對「全人教育」的重視,而且是身體力行實踐「全人教育」的理念,甚具「博雅教育」的影子。鄭教授雖然主修物理學,但他在美國留學期間,接觸不同範疇的學科知識,例如商學、行政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使得鄭教授懂得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目前,本港大學設有副修(Minor)、雙主修(Double Major)、雙學位(Double Degree)、延伸主修(Extended Major)制度,本意正是讓學生接觸不同範疇的學科知識。但是,能夠像鄭教授一樣,文理兼備,確是少見。
筆者與鄭教授一樣,都是一名「非典型」理科生。雖然中學時期選修的全為理科,分别是化學、資訊及通訊科技,以及無應考但曾經購書自修之M2,但在四年大專、大學生涯中,筆者曾選讀不同範疇的學科,文科、理科、社會科都有涉獵。大學主修數學及統計的我,副修卻是政治學,是一門不折不扣的社會學科,雖然是理科生,但同樣獲得不俗的成績,甚至在政治導論、香港政府與政治拿到A。此外筆者也將手上的剩餘學分及通識學分,修讀不少以中文授課的人文學科,例如中西方思想、中國古代史、口述歷史、俠義小説,中醫養生。遠至唸副學士,也選讀不少非理科科目,例如中國文化、社會學導論、中國研究。這些學科讓本人增添社會情懐及人文情懷,也開拓本人的視野,這為筆者日後全心全意投身教研工作,埋下伏線。
為了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鄭教授試過要求學員去考察大排檔、快餐店、藥行等不同行業的管理方法和文化,藉此重新反思學校管理。這令本人回憶起兩年半前黃文江教授帶領本人在內數十人到中電總部參加體驗活動,以及在考評局新蒲崗辦事處一同研究歷史文獻的情形。當年筆者為了爭取好成績,又想多唸一個以中文授課的歷史學科,就選讀程度高達Level 4之口述歷史。本以為只是研讀一堆理論,然後需要自行負責一次口述歷史研究,作為評核課業之一。誰也沒想到,他竟安排我們外出參觀,又邀請嘉賓到校分享。這種體驗式學習方法,令本人既有難能可貴的學習體驗,又可以加深本人對口述歷史、歷史文獻的認知。同樣,鄭教授的言傳、身教,也影響了下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或多或少受鄭教授所影響,而他們也影響本人在内之新世代教育工作者。這也是本人欣賞鄭教授的原因,也令我有意效仿黃教授、鄭教授做法,安排同學到學校視察,甚至帶他們到教育局之總部,讓他們更深入了解教育行政及政策。
鄭燕祥因為對教育政策耿直敢言,甚至作出批評,結果得罪不少當權者、很多教育工作者不喜歡他。誠然,筆者也是一位耿直敢言的人,甚至試過為區區一件影響本人的「小事」,而大發雷霆。而自己也曾經透過工作室,吐露出本人的「真心話」。不過,隨着筆者在中學任職,在同事的悉心關懐下,「火氣」早已收歛不少。相比起鬥嘴、鬥口才,個人實力才是推進教研工作必備條件,以此爭取他人的信賴。只要論文內容「夠料」,就足以讓別人徹底「閉嘴」,根本無必要跟他人大動干戈。然而,這不代表本人不理世事,也不代表本人不會憤怒。作為一位未來的教育學家,跟鄭燕祥一樣也是有「風骨」的,面對不堪入目、荒腔走板的政策、措施,筆者絕對會就此猛然抨擊,利用現代化之教研方法,進行一場「直球對決」。將教育體系有問題的地方,一五一十説出來,並羅列一切理據。只要批評有理由、有理據、論證嚴謹,就算是再強的對人,自會甘拜下風、主動投降。
相比起以上三點,鄭燕祥對學生之關心,真心關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壓力,處處為教育工作者着想,才是筆者最欣賞鄭燕祥的原因。從他的研究之課題、以致論文,到鄭燕祥與學員的相處之道,真是如記者所述一樣:「極具人文關懷和溫度的觀察」。作為一位教育學家,如果自身的研究成果,未能照顧教師、家長、學生的需要,一切都只不過是徒然,最後換來也只是一堆罵名。著名之語言學家何文匯,擅於研究《易經》、中國古典詩歌、粵音。論研究實力,並不亞於鄭燕祥。但是,由他所牵頭的粵語正音運動,要求了以《廣韻》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粵語讀音,就被不少教師批評是矯枉過正。我不可以說何教授的研究有問題,但如果不能客觀考慮現今社會的狀況,盲目以正音去取代目前通行的粵語讀音的話,又是不是恰當?是不是合適?作為一位滿懐理想的學者,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往往要得到平衡,才能避免引起激烈的爭論。而這個問題,只能由讀者思考是對是錯了。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6998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5%E6%96%87%E5%8C%AF)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2%B5%E8%AA%9E%E6%AD%A3%E9%9F%B3%E9%81%8B%E5%8B%95)
曾榮光
曾榮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之客座教授,1950年於香港出生。197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學系,隸屬新亞書院。1975年獲得中大哲學碩士,主修社會學,畢業論文為《毛澤東的建國理論》,師承黃壽林,黃壽林曾任崇基社會系系主任,以中文撰寫,而且更是手抄本。此後任職中學教師,直至1982年,並在1981年獲得中大教育文憑。1982年他受聘至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擔任導師。到1990年,曾榮光獲得中大社會學哲學博士,畢業論文為《Class structure and social mobility in Hong Kong : an analysis of
the 1981 census data》,師承李沛良,以1980年代之數據,分析本港之階級結構和社會流動性,以英文撰寫。值得一提的是,兩篇畢業論文均與教育研究無關。
(資料來源:https://www.fed.cuhk.edu.hk/upload/fha/16/document_2/6724997794b42.pdf)
(資料來源:https://www.fed.cuhk.edu.hk/eap/zh-hant/people/adjunct-and-honorary-staff/)
(資料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6382034908)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809/pdf/CUAM_200809_08-09.pdf)
(資料來源: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en/item/cuhk-321216?solr_nav%5Bid%5D=f33ff9898266ac9e57ed&solr_nav%5Bpage%5D=0&solr_nav%5Boffset%5D=1)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dec99/html/p08-09.htm)
(資料來源: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en/item/cuhk-318650?solr_nav%5Bid%5D=3fe3fb1de8bfd0ce3fb4&solr_nav%5Bpage%5D=0&solr_nav%5Boffset%5D=5)
博士畢業後,曾榮光繼續在中大供職,曾任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及系主任,當過中大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及《教育學報》主編,主力研究教育社會學、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研究法、通識教育與公民教育。並撰寫多本與教育政策相關的書籍,如《香港教育政策分析:社會學的視域》、《廿一世紀教育藍圖?
香港特區教育改革議論》、《香港特區教育政策分析》等。
(資料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6382034908)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809/pdf/CUAM_200809_08-09.pdf)
與鄭燕祥相比,曾榮光是不折不扣的社會學學派教育學家,因為他擁有全面之社會學學術訓練,並傳承著名社會學家黃壽林、李沛良之研究方法、理念,所以他傾向從社會學特别是教育社會學之研究方法。在進行有關母語教育之研究時,研究模型是建基於教育社會學中之「教育成就與晉升研究」,即追縱同年齡群組在教育以至社會制度內的發展及晉升機會,以考查有關制度及其中的政策,是否給與個人均等的成就及晉升機會。同時利用統計方法,將中中和英中學生調校至同等升中成績和社會經濟地位等背景因素,以撇除學生於小學成績、性别、家境等因素,對研究結果帶來的影響。這種科學化研究方法,加上瞠目結舌之統計理論,成為他推動教研工作的一大武器,也令他多次發佈具殺傷力的研究成果。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809/pdf/CUAM_200809_08-09.pdf)
(資料來源:https://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80315/new/new_a15cnt.html)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5011355/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80315/10868517)
曾榮光甚為關心本港母語教學之發展,在未進行系統研究全面實施母語教育之影響前,曾經支持在初中全面實施母語教育。在1998年政府頒佈《中學教學語言強力指引》後,曾教授利用教資會的撥款,進行為期七年之追蹤研究,追蹤全港一百間中學共三萬名學生,當中二十四間為英文中學,研究母語教學對學生會考及高考成績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中中生在英文科一直落後英中生,即使初中階段在理科、社會學科有優勢,但去到中六預科,優勢逐漸消失,由於英文成績必須良好才可以升讀預科和大學,導致中中生入大學的機會,只是英中生之一半,就算在高中轉回英文授課,表現還是比英中生差。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809/pdf/CUAM_200809_08-09.pdf)
(資料來源:https://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80315/new/new_a15cnt.html)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5011355/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80315/10868517)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9wDH-YN2c)
在2008年之港台節目《鏗鏘集 - 各師各法 - 母語教學》中,曾教授表示全面母語教學政策做不到升讀大學這個中學教育終極目標。因為學生只靠英文科去學習英文,其他科目學習英文的機會則減少,以致沒有一個學好英文的機會,反映成效不彰,也與整個大氣候配合。曾教授在此次研究後,改為支持小學以母語教學,而中學則循序漸進地沉浸入英語教學,學校基於專業自決原則,自行決定採用甚麼教學語言。不論母語教學、英語教學,也是訓練兩文三語目的的手段。2005年完成所有研究後,一度被教育當局禁止發佈三年,直到2008年才得以在記者會向外界公開發佈三份針對母語教學之研究報告。
(資料來源:https://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809/pdf/CUAM_200809_08-09.pdf)
(資料來源:https://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80315/new/new_a15cnt.html)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5011355/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80315/10868517)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9wDH-YN2c)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IaiUerb44)
除了母語教學,TSA也是曾教授的關注重點,曾教授反對全面復辦TSA,還曾經撰文批評全港復考TSA之理據不足。在《教育學報》,曾教授發佈有關過去六屆小三及小六TSA的成績表現之追蹤分析,研究發現「小三及小六均不達標」的學童群組百分率,在過去六屆並無改善。TSA無法實現「回饋學與教的進展性評估」的功效,反而淪為「量度成績的總結性評估」,衍生操練壓力,導致TSA由「進展性評估」異化為「總結性評估」。加上英國早已取消小三考試,改為校內教師評核,不明白為何教育當局堅持小三學生仍須應考TSA。更甚的是,曾教授表示TSA側重在「學校表現的監控及問責」,而且不斷擴大,對學校、教師及家長造成莫大壓力,並對學校的學習生態造成嚴重的扭曲。不但自始自終沒解決「促進學習」與「學校表現的監控及問責」的矛盾與衝突,甚至日漸激化。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8322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hk.news.yahoo.com/%E6%98%8E%E5%B9%B4%E5%BE%A9%E8%80%83%E5%B0%8F%E4%B8%89tsa-%E6%9B%BE%E6%A6%AE%E5%85%89%E6%89%B9%E7%90%86%E6%93%9A%E4%B8%8D%E8%B6%B3-221112983.html)
(資料來源:https://e123.hk/zh-hant/news/383471)
曾教授在2015年於要求廢除TSA立場上,相當強硬。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中,稱TSA是高風險或低風險,應由持份者「意見與感覺」而定,而非政府頒令或專家學者裁定。又稱TSA是「學校表現評量」之一,因此屬高風險評估。在節目上,他罕有以相當「狠辣」的措辭,聲言「是TSA在煽風點火、火上加油,才導致這一輪操練文化的蔓延」。建議教育當局可從國際性比較研究,如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及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等,獲得香港學生評估數據。有關內容引起教育當局關注,以四點反駁曾榮光廢除TSA之論點,並作出澄清。在2017年之TSA論壇,更與教育心理學卓敏講座教授侯傑泰針鋒相對,當時侯傑泰就直斥曾榮光「他根本就無讀書」,認為曾教授和反對TSA的人士只看和自己立場相近的文章,是「圍爐取暖」。針對研究數據是否具參考價值一事,曾教授則以「It tells the fact but it doesn’t explain the fact. But it's a fact.」反駁,表示研究數據既然呈現事實,那麼它就有參考價值。
(資料來源: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2/20/HK1512200027.htm)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8322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在筆者眼中,曾榮光更是「金句王」,常以是一針見血之評語,抛出對教育政策的看法。特别是2000年《鏗鏘集 - 高分低能》這一句「教育既是一種公共的財貨,也是一種私人的財貨」,更引起本人對教育理想之無限聯想,也是本人渴望投身教研工作的契機。這句話語,突出現今教育政策面對的道德兩難,教育政策本身是帶有公共使命,因此教育是為公共服務的,但同時混離不少私人利益,例如學生的派位組别、是不是在英中就讀等,令本人思考在從事教育工作時,應該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及私人利益。這句金句,令筆者認為有必要透過教育研究,探討甚麼政策可以同時平衡公共利益及私人利益,遂決定踏上成為教育學家這條不歸路。在教研工作上,曾教授在發佈母語教學之研究報告時,表示自己不是為政府官員做私人研究,也不會猜度政府的動機,無論如何要把結果公告天下,反映曾教授不會看政府的臉色,就算研究結果可能與政府預期期望相違背,只要有發佈的機會,都要堅持向外界發佈。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55VfxxvQjg&t=619s)
(資料來源:https://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80315/new/new_a15cnt.html)
筆者對曾榮光治學經歷的感悟
曾榮光的治學經歷,令本人感慨學術自由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曾教授在2008年於記者會向外界公開發佈三份針對母語教學之研究報告,根本不可能在現時之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政府也未必知道全面母語教學可能引起的問題。如果教育當局依舊百般阻撓,拒絕這篇論文公諸於世,恐怕只會讓更多莘莘學子身受其害。面對處處受限之研究環境,曾教授憑着自己的良心,進行對得起教育界的研究,真教令人難能可貴。因為真正的學術研究,是要導人向善、追求真理;如果有關研究成果有泯滅人性之嫌,讓人們走向邪惡,在倫理道德上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工作如是、做研究工作如是、教學工作如是,我們必須憑良心作出正確決定。這意昧着我的教研之旅,也是本着良心大步邁進。如此一來,那個讓本人決心誓死守護的教育界,才能展現出真正的光輝,處處充滿着愛和希望。
此外,曾教授對研究結果的極力辯護的表現,也令本人深感佩服。在涉及TSA的研究中,曾教授就侯傑泰表示數據無參考價值一事,只是用「It tells the fact but it doesn’t explain the fact. But it's a fact.」這句相當說服力的話語,已可反駁對方的批評。在涉及母語教育的研究工作上,曾教授似乎一早有預感,知道有人會在研究結果上「大造文章」。所以在接受專題訪問時,針對研究「以偏概全」、不公平一事,
進行辯護,包括強調它是建基於教育社會學之「教育成就與晉升研究」在計算增值指標時,也跟英國、本港教育當局的做法,别無二致。作為教育學家,每一項針對教育界的研究,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必然有人就論文「大吐苦水」,所以為研究成果進行辯護、進行護航,相當重要。曾教授極力辯護的表現,正好為本人提供範本,作為日後捍衛研究成果的重要模範、楷模。
(資料來源:https://www.hk01.com/article/8322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資料來源: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5011355/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80315/10868517)
不過,最令我欣賞的正是曾教授常以是一針見血之評語,抛出對教育政策的看法。只是「教育既是一種公共的財貨,也是一種私人的財貨」這句,足以令我踏上成為教育學家這條不歸路。最難能可貴的是,曾教授對教育政策的敏鋭度很高,總是在「風口浪尖」發表對教育界的看法。由1998年曾教授關心全面推動母語教學之政策,到2012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進行評論,再到2016年起極力關注TSA,在這些具爭議事件的背後,往往有曾教授的身影。筆者對他的敏鋭度,相當佩服。所以立志以曾教授為本人的楷模,期望可以像曾教授一樣,時刻關注教育界的發展,就連它的一舉一動也不放過,透過對教育系統的透徹了解,便可以就此進行具針對性、全面性的研究,而不是現在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資料來源: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49607.html)
從他的教研工作,令筆者看到他的教育工作的熱誠,而且相當關心教師和學生,不想他們因為錯誤的教育政策,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他所堅持之「以良心追求教育正義、公義」,正好與鮮魚行學校前校長梁紀昌「教育界是社會上最後一個維護公義的界别,應該憑良心去做」之看法(出自2004年之《鏗鏘集 - 殺校》),别無二致。一個健全的教育制度,本來就是為社會、為公共利益而服務,正正因為教育,無論家庭之出身、貧富,都可以透過學習,逆轉自身的命運,如果要解現今社會諸多矛盾,教育就扮演着「第一戰線」的角色。如果連「第一戰線」都「破防」的話,之後要如何解決日益熾熱的社會危機?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且特別有志投身教研工作的本人,就更加有責任「以良心追求教育正義、公義」,甚至為此作出必要的犠牲。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6XrdQHieY&t=635s)
結語
鄭燕祥及曾榮光這兩位「恩師」,雖然先後退火下線,轉任客座教授,以另一個身分關心教育界的發展,但二人的研究成果,成為本港教育系統的基石,正如《詩篇》118:22所言:「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在很多人眼中,教育研究是可有可無的,但我們要明白,教育研究往往是引領教育界走上成功的關鍵。如果不是教育學家為我們苦心鑽研教育政策、教學法,一群在前線工作之教育工作者們,又怎可以有效展開教學工作?
筆者意識到教育研究可以幫助整個教育界,而不只是本人的母校及正在工作的學校,加上鄭燕祥及曾榮光的卓越表現,才令本人重新思考該以甚麼身分的學者,才是最切合本人的理想、願景。最終毅然踏上教研之路,跟隨鄭燕祥及曾榮光的步伐,象徵本人對教育界的委身。筆者期望有朝一天可以教育學家之身份,與鄭燕祥及曾榮光見面,互相分享教研工作的心得,好好地跟二人講一聲「多謝」,本人高度期待這天的到來。
下星期將繼續轉載試題,並附有題解與分析,敬請留意。我們下星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