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各位讀者:
今天,本人以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2018-2019年度畢業生的名義,公開感謝由母校舉辦的「青少年科藝嘉年華」,提供一個平台讓本人再次跟母校老師相聚。
在今天之「青少年科藝嘉年華」中,節目可謂相當豐富,各科也設有科目攤位。現場人流駱驛不絕,當天也有不少畢業生重回母校探望老師。因應開放日安排,本人於中午完成午飯後,下午就自行步行前往。由於星期五、星期六均為本人任職學校之開放日,工作繁重,休息時間也不足,加上傷風初癒,所以筆者出席開放日當天,已略帶疲倦,但仍無阻本人參與本次開放日,展現本人對母校之無比熱愛,帶出「與母校共融、與母校合一」之重要訊息。
為了紀念筆者在學校任職一週年,筆者決定向母校獻上謝禮。作為本人與學校「共融」的證明,也是向母校傳達本人在教研之旅、「光榮母校」之過程中努力奮鬥的證明,也是與母校保持「共融」的行動之一。這些謝禮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全體教職員合照,一張贈予校長、另一張則贈予仍然在校任職之班主任;第二種是在畢業禮、開放日期間拍攝之「即影即有」照片,除了贈予校長、班主任外,也包括在任副校長、曾在高中任教DSE應考科目且仍然在校任職之科任老師。若果剩餘照片,則由筆者贈予長期關注本人近況、且關係最密切之教師;第三種是贈予校長之「特別手信」,當中包括在開放日期間自己親手製作之發光裝飾。當日還有攝影師拍攝本人製作發光裝飾之過程,不排除會被上傳至校網。通過向母校呈獻之謝禮,更突顯本人至今仍然毋忘母校,仍然帶着母校的教誨、期待,完成我的升學鬥爭。今天之成功,除了個人自身努力,母校在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再度跟母校教師相見,筆者一改對過去兩年之擔憂之情,反而以懷着歡欣、喜樂的心情,與跟母校教師相見。因為本人已經在目前工作之學校以及母校之支持下,見到未來,知道要如何面對多變的升學進程,不再感到迷茫。由於教大已於2月中向本人發出PGDE面試通知,加上關心本人前程之教職員,正協助本人報讀非本地兼讀制iPGCE之事宜,令本人心中尚存一絲希望,在明確的升學計劃下,繼續本人的升學鬥爭。此外,筆者特別想跟班主任、數學科科主任、曾經任教本人選考DSE科目(即四大核心科目、ICT、化學)之教師,再次說聲「多謝」。感謝您們的悉心教導,我會帶着母校的教誨,在本人工作的學校,做好教育工作,為學生帶來最大裨益。
誠然,懷着歡欣、喜樂的心情的我,近期因為學校人手緊張、工作繁重,開始感到迷失,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如此艱困的學校危機。很多工作變了為做而做,甚至忘記了當初為教育學家努力奮鬥的初心。這種迷失感,反而影響本人的身體狀況,加上近期天氣忽冷忽熱,結果得了傷風,要服用成藥控制病情。正正因為只有意志力和決心,找不到那份初心和追夢熱情,所以更需要返回母校,透過熟悉的環境,以及一系列的體驗活動,重新思考未來的鬥爭方向,特別是工作室的發展方向。希望找回當年那個單純追尋理想的我,即兩年前的自己,同時希望一併找回營運網誌的寫作初心。因為我覺得現在的工作室,漸漸失去應有的光芒,很多篇章變得有點為寫而寫,不但無法為讀者帶來深刻印象,也違背工作成立以來的初衷,面對讀者一個接一個流失,自己卻無能為力。
是次開放日之旅,筆者大致將之分為三幕,第一幕是「回歸原點」、第二幕是「飲水思源」、第三幕是「多元合一」。其中,「回歸原點」代表是今次的共融合一,於圖書館作起點,因為圖書館是筆者追尋理想之地方,透過書本帶來的智慧,幫助本人夢想起航。而負責主理圖書館之教師,至今仍關注本人的升學鬥爭,並全力支持本人在學校的奮鬥;來到「飲水思源」,筆者開始遊遍校園,了解學校近期之發展,並探望多名科任教師,他們的付出,是本人成功之根基。筆者不忘根本,明白一切榮耀永歸母校,特向科任教師表達感謝,並向校長、副校長、在任科任教師等獻上謝禮;最後之「多元合一」,特意體驗中國茶藝文化,以茶會友。因為這是聯繫眾人之象徵,寓意筆者渴望拉近與母校的距離,真正做到共融合一,同時也是向筆者在高中時期參加之茶藝學會致敬。
是次開放日,為本人帶來三個喜訊:第一,工作室發揮出應有的功用,成為筆者與母校的橋樑。工作室近年奮發圖強,嘗試利用網誌、社交平台匯報近況,獲部分資深教職員正面回應。這代表母校教師可以透過工作室,了解本人的升學進程,見證本人在學校之奮鬥。這些都幫助本人日後重回母校時,可以更易與母校促成「完全共融」;第二,母校將成為本人的「避風港」,助本人克服升學危機。不少母校教師對本人的升學鬥爭表示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將成為解決本人升學危機之一股重要力量。部分教師曾向本人私下表示,母校不介意本人沒有PGDE,只要本人主動提出應徵教席,母校也會酌情考慮,且學校目前也有不少教師,都是入職後才唸PGDE;第三,母校為本人之升學鬥爭,降下全新啟示,便是兩校同事宜彼此互相訪問,以促成多元合一。校方回應本人與母校共融合一之心志的同時,部分教師希望可以在開放日,到本人工作之學校探望,這為筆者開拓另一種共融合一之方式。因此,筆者將探討下學年邀請本人工作學校之同事到母校探訪之可能性,而本人也會研究是否邀請部分母校教師,到本人工作之學校,參加開放日,更深入了解的工作情形。因為可以有助雙方之共融合一,發揮最大效益。
以上喜訊,充分突顯「與母校共融、與母校合一」的重要性。筆者重回母校後,總算從迷失的自我中,找到新方向,便是要堅持鬥爭原則、勿忘初心,工作室正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必須用心經營。只要做好本分,終有一天可以達成理想。同時令筆者明白母校至今仍然保佑本人,特別是在本人最失意的時候,送上溫暖柔和的「真光」。此外,先前疲倦而略帶病意的身體,因為母校而獲得力量,暫時消除本人之疲倦,身體狀況也因此改善不少,可能是因為心中的壓力,因重回母校而得到釋放,相信身體快將完全康復,可以全心全意展開下一階段之升學鬥爭。本年度有一個特色,就是筆者將部分共融合一之資訊,向部分同事發放,目的是向校方表達本人把前往母校視作「頭號大事」,代表母校是教研之旅的「根源」。有關舉動獲有關同事正面迴響,稱讚本人懂得飲水思源。也為日後筆者邀請同事參加開放日,遠赴母校展開深度交流,掃清一切障礙,創造契機。
筆者自2023年9月擔任教學助理,已經過了一年半了。跟其他教學助理相比,我的運氣是挺好的,一路走來,遇到很多真正關心本人前程的教職員。由於本人辛苦經營、犠牲小我、勤奮認真,令這些教職員希望以行動來報答本人的付出。其中一項便為提供升學支援,校長幫我簽署由直屬上司撰寫「加強版」推薦信,副校長同意讓本人請假讓本人接受網上面試,校務處同意讓本人借用會議室進行面試,還有不少老師就着面試的注意事情,提供既寶貴又具建設性的意見。諸如種種,實在無法一一盡列。今天能夠在學校站穩腳跟,成為不可取代的一員,除了個人努力,還有母校的教誨以及對本人精神上的支持。特別是面試當天,因為面試需要,準備了一些膠片,充當文件架,這些膠片正是由母校的膠文件夾切割出來。彷佛提醒本人,母校常與本人同在。母校賜予本人的「恩典」,保護本人,保佑本人一切順利。正因為母校,才得以撐至今天。在不久將來,我也會將更多本人從學校帶來的「謝禮」,獻給母校,與母校保持「共融」。
今次我以「仁厚慈愛、勤勉謹慎、忠誠信實、促進和平、勿忘初心、載譽歸來」作為本次號外的主題,以此獻給母校及校友。前四句呼應母校之四大學社,即仁愛Humanity、勤勉Earnestness、忠信Integrity、和平Harmony。是母校最為重視的四大品德,以培養學生品性的意識,是母校全人教育之特色。此外,本人以此紀念本人所屬之學社-仁愛社,因為「仁愛精神」,令我了解到仁愛是實現神聖社會使命之大前提,也是追求人類幸福、平等,甚至是正義的「基石」。工作室也冠上「寶仁」二字,正是提醒本人工作室之使命是「保護仁愛」,以仁愛開展我的教研生涯,為香港建立最好的教育體系和環境。
關於本主題之進一步分析如下:
1.
仁厚慈愛-仁愛精神體現於團結、熱情、潔身自愛、關愛他人。仁德體現於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以恭敬、寬厚、誠實、敏鋭、恩惠實踐仁德。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忍耐。
2.
勤勉謹慎-努力不懈、默默耕耘,懐着積極向上之精神,眾志成城,堅毅不屈。更重要的是,凡事要謹言慎行,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小心行事。以「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應對人生路上的每項挑戰。
3.
忠誠信實-忠於内心,信守期望,共同進退。凡事勇往直前,在不同的崗位各展所長,力臻完美、互相扶持、互相鼓勵,對群體忠心耿耿,為群體努力奮鬥。
4.
促進和平-和而不同,平實上進。以包容、務實,面對多元文化、社會、社群等,更盼望世界和平,避免不必要紛爭、衝突及戰亂,讓生活地球村之人類和一切生物,都可以在這個美麗星球幸福生活。
5.
勿忘初心-毋忘校訓「堅毅自強」,既是母校辦學的初心,也是我們實現理想不可或缺之信念。只有堅定踏實的目標、不怕艱苦、失敗,憑著毅力,自強不息,竭力完成目標,我們才可以朝着光輝燦爛的未來,划向深處。
6.
載譽歸來-承傳母校精神的校友,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創下輝煌成就。終有一天,他們將帶着榮譽,重返母校,共同分享這份喜悦。
(資料來源:https://www.cpc.edu.hk/attached/file/20230912/20230912022206_56072.pdf)
(資料來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1%E5%BE%B7/18184744)
綜觀而言,這個主題旨在突顯社際活動的重要。然而,當我們作為校友,又有多少校友記得我們隸屬的學社,又有多少對自己的學社,有深層次的了解,特別是學社強調的信念、目標、使命。筆者作為仁愛社的一分子,就算離開母校,本人之仁愛社社員身分,永遠長存本人心中,成為永不磨滅的「印記」。對於母校,更需思考社際活動意義,社際活動不可以停留在表面,必須要為它們注入「靈魂」。透過社際活動,展現各學社的理念,讓社員對自己的學社,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並不只是增加學生對學社的歸屬感,而是透過學社制度,明白要如何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因為仁愛,讓我們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培養人類崇高品德,是幸福、平等,甚至是正義的「基石」;因為勤勉,讓我們可以透過努力,擺脱階級、命運的枷鎖,美夢成真;因為忠信,讓我們可以為了社會的一些公共使命,勇往直前、奮鬥到底;因為和平,讓我們得以在亂世中找到平安,繼續追尋人生終目標。
順帶一提,寶仁工作室轄下之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於今天正式成立。工作組負責制訂、執行並監察與母校「共融」及「合一」政策,目前側重在中學之「共融」及「合一」工作。筆者相信,「共融」及「合一」不可以流於口號,需要配合一定的行動才可以達成。作為校友,本人的教研之旅有母校的精神上的參與,而本人也需要母校的支持,繼續推進本人之教研事業。因此,與母校「共融」、與母校「合一」,便是筆者身體力行支持母校的教育理念,也相信母校與本人一樣,正在為自身的信念、理念,在教育界全力奮戰。願上天保佑母校和本人,在不久的將來,持續共融合一,共同發揚「堅毅自強」之校訓,直到永遠。
最後,本人再次多謝所有協助舉行「青少年科藝嘉年華」的工作人員,包括全體教職員,尚有升掛國旗、進行儀仗工作的制服團隊成員、參與表演環節的同學,以及協助處理攤位的工作人員等。並再次感謝母校在2025年3月16日舉辦「青少年科藝嘉年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定必有緣再會。
此致
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
2018-2019年度中六畢業生
黃軒笙(Wong Hin Sang, Sam)
2025年3月16日
*本篇由 寶仁工作室
與母校「共融」及「合一」事務組 供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