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知識百寶箱」系列是「寶仁工作室」為了實踐2021-2022年度工作願景,而特別設立。目的旨在加快「寶仁工作室」的轉型,全面成為以「知識型專欄」為基礎之「知識主導型」的網誌。期望以協助提升大眾的學術素養為信條,並配合STEM的發展。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外,也負起潛移默化為大家的人生有所改變的重責大任。將以學術專題探討、學習筆記為內容主體,回饋社會,服務讀者。
内容介紹:香港小學會考及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它們均是主宰學生能否升讀中學的重要公開考試,直接決定他們的命運。而「一試定生死」的安排,在當時也引起爭議,最終令政府決定推行「九年免費教育」,令初中普及化。並改革派位制度,確保學生有權接受中學教育。究竟香港小學會考及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在當時如何影響學生的命運?又因為有甚麼爭議而遭到取消?在概述香港小學會考及香港中學入學考試的特色及相關爭議後,便會將重心放在算術科,看看當年算術科試題的特色,以及個人回饋。
各位大家好,《知識百寶箱》今天會分享香港學業能力測驗(簡稱學能測驗)的前身,分別是香港小學會考及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它們均是主宰學生能否升讀中學的重要公開考試,直接決定他們的命運。而「一試定生死」的安排,在當時也引起爭議,最終令政府決定推行「九年免費教育」,令初中普及化。並改革派位制度,確保學生有權接受中學教育。究竟香港小學會考及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在當時如何影響學生的命運?又因為有甚麼爭議而遭到取消?在概述香港小學會考及香港中學入學考試的特色及相關爭議後,便會將重心放在算術科,看看當年算術科試題的特色,以及個人回饋。
香港小學會考
香港小學會考設立於1949年,全名為小學六年級會考(Joint Primary 6 Examination),是由過往的官立小學年度期末考試改制而成。主要目的是篩選成績優異的學生,繼續學業,升讀官立、津貼中學,同時藉考試發出學歷證明。設立初期,除官立小學學生外,只有極少數私立小學學生應考,每間最多兩至三名,且得到校方推薦。以1953年會考為例,在近十六萬小學生,但只有1688名考生,1955年也只有3000人,但學位不足一千。在1951年,教育制度大改革,除了英文中學預科改為兩年制、大學本科三年制外,也將派位範圍擴展至補助中學(現稱資助、津貼中學),不可以自行收生,否則會停止向學校提資助。從此,小學會考也走向普及化,可以推派的數量也有所增加。以培道女子中學為例,1960年可以推派30人。但是,這也意昧着有大量學生在小學畢業後,面臨失學危機。他們一旦不獲得私立中學取錄,便要外出工作謀生。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
(資料來源: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ta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hl=zh-TW&sa=X&redir_esc=y#v=onepage&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f=false)
https://www.qcoba.hk/filemanager/MemberNewsLetter/en/upload/32/44nl200907.compressed.pdf
小學會考有中文、英文、數學、常識四科,每科有兩份試卷(常識要到1958年才行兩卷制)。但只取Paper 1的成績,決定是否合格,如不合格,才用Paper 2的成績,看看可不可以逆轉不合格的成績,官方稱Paper 1及格是學生在該學科達小六生應有之水平。小學會考之所以甚具爭議,因為考試門檻高,也不可以補考,變相「一試定生死」,一間私立小學只可以推派少量學生應考,對其他學業不錯、有能力修讀中學的學生不公平,而最具爭議的正是常識科,其範圍之廣,令學生苦不堪然。1958年起的常識科,Paper 1涵蓋小一至小四的常識課程,內容包含香港本土概況與認知,而Paper 2則是小五與小六的課程,範圍涵蓋港府行政,如立法、稅務結構與公共開支的運用,亦考核學生對世界的基本認知。試題偏僻艱深,致使學生壓力沈重。「死記硬背」大量資料,如巴士路線、香港地理名稱,更加不在話下。如此種種因素,令小學會考得不得要作出改革,解決一切弊病。
(資料來源:https://ubeat.com.cuhk.edu.hk/135_hkhistory/)
(資料來源: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ta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hl=zh-TW&sa=X&redir_esc=y#v=onepage&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f=false)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設立於1962年,簡稱中學入學試、升中試,由原來的香港小學會考改制而成。由1962年到1977年最後一屆,共舉辦十六次。升中試旨在解決小學會考的弊病。其中一個改革是增加考生名額,每間小學可以挑選的學生比例,是上一年該校學生獲派中學比例的兩倍,或百分之六十,取這兩數的較大者。如私立小學辦學水平高,連年有大量同學可以升中,變相全校小六生也可以應考。1969年比例提升至百分之八十,到1970年更放寬至所有應屆小學畢業生都可參加。為了減少學生壓力,成績接近邊緣者,可以再補考,同時參考校內成績。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資料來源: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ta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hl=zh-TW&sa=X&redir_esc=y#v=onepage&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f=false)
升中試另外一個改革,是精簡考試形式,升中試只有中文、英文、數學三科。如果是英文小學,可以改考兩份特選英文卷,取代中文、英文。並壓縮在一天內完成,同時取消甚具爭議的常識科。升中試最大的特點是每卷有大量題目,學生難以完成全份試卷。而在1962至1964年,即升中試設立初期,每卷分兩部分,首二十分鐘只可做第一部分,之後二十五分鐘做第二部分,這個安排在1965年取消。此外,為應付日益增加的考生,在1969年引入多項選擇題,以電腦批改,1970年起中文、英文二科多項選擇題之佔分比例有所調高,分别為百分之六十及百分之七十,1974年起算術科更全面引入多項選擇題。及後的學能測驗,也沿襲這個安排,同樣只有多項選擇題。
(資料來源:https://ubeat.com.cuhk.edu.hk/135_hkhistory/2/)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資料來源: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Zta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hl=zh-TW&sa=X&redir_esc=y#v=onepage&q=%E9%A6%99%E6%B8%AF%E5%B0%8F%E5%AD%B8%E6%9C%83%E8%80%83&f=false)
取消升中試的原因
升中試跟小學會考一樣,都是用來篩選成績優異的學生,繼續學業,升讀官立、津貼中學。雖然升中試精簡考試形式、取消常識科,同時讓更多同學可以應考,但未能保證同學可以升讀中學。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一旦不獲得私立中學取錄,就要唸夜校,以半工讀方式繼續學業,甚至要放棄學業。因此,資助學位不足在當年屬於嚴重社會議題,並驅使政府要取消升中試。綜觀而言,取消升中試的主要原因如下: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一、將施行九年免費教育
升中試的設立原意,是篩選成績優良的同學,然後進行派位。但隨着1978年政府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保證所有同學可升讀中一,並完成三年初中課程,升中試的篩選作用已失去功效。因此,政府也因而有理由取消升中試,改用其他考試,以分配學生入讀中學。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二、過分操練
除了「九年免費教育」直接令升中試「廢了武功」外,還跟升中試過分操練風氣有關,這個是1973年主張廢除升中試的原因。由於學位有限,為了可以升讀中學,學生不得不長時間溫習,不但剝奪學生的快樂童年,更摧殘學生身心。而教師被迫操練學生應試,亦同受其害。有關內容取自當年向考生派發之「給升中試考生的信」。理論上,學生操練試題,本質上不是一大問題,最多只可視為試前準備。但問題在於要一個只有十二、十三歲的學童,應付決定前途的公開試,學童的心理發展跟青少年完全不同。他們往往只知道要操練,但可能不明白操練試題是為了甚麼,光是準備已需兩至三年,一旦失敗但隨時要改進私立中學,甚至面臨失學風險。況且,要一位學童不斷操練試題,又是不是好事。教育當局為免學童在升中試過分操練,只好取消,改用不直接影響學生前途的學能測驗,並規定必獲中一學位。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算術科考試特點
不論是小學會考還是升中試,均設有算術科。由於當年認為小學程度的數學,只是計算技術和技巧,而非概念本身的含義,因此只能稱為算術科。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改稱為數學科。算術科考試由1949年到1977年,整整29年,曾經過多次的變革,連考試課題也經過多次的改變。但綜觀而言,單從題目本身,並非深到完全無法做到,但題目數量往往決定當年的考試難度。因此,小編會分三部分去分析算術科考試的歷年發展。
一、平穩發展(1949-1959)
1949年到1959年,小學會考可以用平穩發展來形容。由於小編只能找到1956年或以後的試題,因此會以1956年作切入點。1596年的小學會考算術科,Paper 1有25題、Paper 2有17題,完卷時間都是四十分鐘。1957年到1958年的小學會考算術科,Paper 1有25題、Paper 2有20題,完卷時間都是四十分鐘。來到1959年,Paper 1有30題、Paper 2有27題,完卷時間分别是四十五分鐘和一小時。此時期的計算、應用題,未至於非常繁複,最多只是英制和市制單位的換算。Paper 1平均每題作答時間1.5到1.6分鐘、而Paper 2平均每題作答時間2.35到2分鐘。同學要作答所有題目是可行的,而且大多數題目給現在的小學生作答,他們也可以做到,其他題目經稍作引導後,他們也可以作答。因此,此時期的小學會考,真是可以分辨學生的能力高低,也沒有過分為難學生。下表為1956年到1959年每卷試題數目及作答時間:
|
1956 |
1957 |
1958 |
1959 |
Paper 1 |
25,
40 mins |
25,
40 mins |
25,
40 mins |
30,
45 mins |
Paper 2 |
17,
40 mins |
20,
40 mins |
20,
40 mins |
27,
1 hr |
二、題目數量急速增加(1960-1973)
由1960年起,題目數量急速增加。在1960年,Paper 1和Paper 2分別有71題和80題,完卷時間分别是四十五分鐘和一小時,Paper 1、Paper 2平均每題作答時間分別是0.63分鐘和0.75分鐘。到了1961年,Paper 1和Paper 2分別有61題和68題,完卷時間分别是三十分鐘和四十分鐘,Paper 1、Paper 2平均每題作答時間分別是0.49分鐘和0.59分鐘,平均每題作答時間一年比一年短。要在指定時間完成整份試卷,根本不容易。當年的小學會考,Paper 1主要是算式題、短篇文字題,而Paper 2主要是長篇文字題。造成題目數量急速增加的原因,在於過去的小學會考太易拿高分,所以在不調整試題難度的情形下,增加大量題目。加上全為填充題,不像多項選擇題一樣可以「撞答案」,令一般同學不容易在指定時間完成整份試卷,旨在用來「分高下」。要在試卷拿高分,就必須快速計算,才可以做到。下表為1956年到1959年每卷試題數目及作答時間:
|
1960 |
1961 |
Paper 1 |
71,
45 mins |
61,
30 mins |
Paper 2 |
80,
1 hr |
68,
40 mins |
1962年,小學會考改制為升中試,試題數目依然居高不下。首屆升中試有75題,其中第一部分44題、第二部分31題。在1963年和1964年,更創下單一試卷最多試題記錄,在四十分鐘內完成92題,其中第一部分60題、第二部分32題,由於時年規定首二十分鐘只可做第一部分,之後二十五分鐘做第二部分,故平均每題作答時間分別是0.33分鐘和0.78分鐘,光是第一部分,要拿高分只可以速算。由1965年起,題目數目開始按年減少,同時也由這年開始廢除分部作答的限制,作答時間仍為四十五分鐘。由1965年的88題,跌至1968年的70題。下表為1962年到1968年每卷試題數目: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1966 |
1967 |
1968 |
Part 1 |
44 |
60 |
60 |
88 |
79 |
75 |
70 |
Part 2 |
31 |
32 |
32 |
||||
Total |
75 |
92 |
92 |
88 |
79 |
75 |
70 |
1969年起,升中試首次引入五選一多項選擇題,讓同學可以用「撞答案」的方式,完成全份試卷。故此,時年升中試分甲部多項選擇題及乙部填充題,兩者佔分相同,即各佔百分之五十。改制以後,題目數目繼續按年減少,由1969年的70題,降至1970年和1971年的66題,再降低至1972年的56題。因此,1972年的升中試,已可做到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全份試卷,但作答速度需要較快才可以做到。來到1973年,由於文憑教師因薪級問題遲遲未得解決,發起抗議升中試行動,所以時年的升中試要減少題目數目,以平息民憤。因此,1973年只有38題,即使作答速度較慢,也可以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全份試卷。由於教育當局不會公開多項選擇題的題目,因此小編找不到1969年到1973年甲部多項選擇題的題目。下表為1969年到1973年每卷試題數目:
|
1969 |
1970 |
1971 |
1972 |
1973 |
Part A |
35 |
33 |
33 |
28 |
19 |
Part B |
35 |
33 |
33 |
28 |
19 |
Total |
70 |
66 |
66 |
56 |
38 |
三、全面引入多項選擇題(1974-1977)
由1974年起,升中試算術科全面引入多項選擇題,不再設有填充題,每年設50題,四十五分鐘內完成。由於教育當局不會公開多項選擇題的題目,因此小編找不到1974年到1977年的題目。如果大家想了解此時期的考試模式,需參考刊登於報章的練習題及模擬試卷。由1975年起,有關英制及市制的單位轉換題宣告取消,所有單位均是十進制,但仍要求同學要知道十進制單位轉換,並保留至今。此時期的升中試,規格比照之後成立的學能測驗。不同在於升中試試題全都建基於原數學課程,因此能力強的同學,不用操練,也可以輕鬆完成,只有少數因涉及中一課題,需要經指導後才可以作答;但學能測驗因回避數學課程擬題,需要多次操練,才可以輕鬆完成。大家可以做《華僑日報》於1977年4月30日刊登的模擬試卷,答案則在1977年5月1日刊登,再看自己能答對多少題。
算術科考試課題
算術科考試涉及的課題,跟本港現行課程挺相似,只有少數程度是中一,需要補修少許知識才可以做到。然而,算術科考試尚備有以下特性,使得小編要特別跟大家介紹。使大家在嘗試作答小學會考及升中試的題目時,可以作更充分的準備。
一、複雜算式計算
在小學會考和升中試中,個別題目涉及複雜算式計算,由於例子之多,也沒有太多典型例子。因此,小編不就此列出試題深入考究。遇到涉及複雜算式計算的題目,切記不可以慌張,要按步就班計算。要銘記「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要先做」的原則,遇有多括號的情況,需要做最內層的括號開始做,其他方面就不詳提了。
二、英制及市制單位轉換
不論是小學會考還是升中試,都設有英制及市制單位轉換的題目,要到1975年才全面取消。因此,直到2021-2022學年,小六同學並不知道英制及市制單位轉換,直到2022-2023學年,因為2017年新課綱,才將之局部恢復,並列作增潤課題,教不教由小學作校本決定。這樣英制及市制單位轉換,比較複雜,需要學生熟記轉換公式才行。在小學會考和升中試,單位轉換只涉及重量、長度、容量和貨幣。小編在分析小學會考和升中試的題目時,也特意重點分析這樣題型,發現不太難做,但必須牢記一堆轉換公式才行。由於不是十進制單位,因此未必逢十、逢一百甚至逢一千進一。另外,即使本港是用港幣,但仍需作答涉及英鎊的貨幣化聚,那當然不是十進制單位了。在作答過程中,我整理了下表,這些是作答1974年或以前題目時需要用到的英制及市制轉換公式,另包括1975年到1977年用到的十進制公制單位:
|
英制單位 |
市制單位 |
公制單位 |
重量 |
1噸=20亨特威=2240磅 1亨特威=112磅 1磅=16安士 |
1擔=100斤 1斤=16兩 |
1公斤=1000克 |
長度 |
1哩=1760碼 1碼=3呎=36吋 1呎=12吋 |
1丈=10尺 1尺=10寸 |
1公里=1000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亳米 |
容量 |
1加侖=8品脱 |
NA |
1升=1000毫升 |
貨幣 |
1英鎊=20先令=240便士 1先令=12便士 |
NA |
1元=10角=100分 1角=10分 |
拿些題目作例子:
1963年算術科 第24題:以36乘1英鎊3先令4便士。答:42英鎊 分析: 1英鎊3先令4便士=1*240+3*12+4=280便士 故此,280便士*36=10080便士 因此,10080便士/12便士=840先令,840先令/20先令=42英鎊
第24題:1英鎊的2/3是多少?答:13先令4便士 分析: 1英鎊=240便士 故此,240便士*2/3=160便士 因此,160便士/12便士=13先令...4便士 注意13先令<20先令,故不足1英鎊,最後答案是13先令4便士
第52題:設港幣16元等於1英鎊,問港幣30元可換英幣若干?答:1英鎊17先令6便士 分析: 1英鎊=240便士 故此,240便士/16元=15便士/元,即30元*15便士/元=450便士 因此,450便士/12便士=37先令...6便士,37先令/20先令=1英鎊...17先令 最後答案是1英鎊17先令6便士
1966年算術科 第35題(市制):以2.7乘2丈4尺。答:6丈4尺8寸 分析: 2丈4尺=2*10*10+4*10=240寸 故此,2.7*240寸=648寸 因此,648寸/10寸=64尺...8寸,64尺/10尺=6丈...4尺 最後答案是6丈4尺8寸
第40題(市制):1擔12斤、2擔與2擔16斤的平均重量是多少?答:1擔76斤 分析: 1擔12斤=1*100+12=112斤;2擔=2*100=200斤;2擔16斤=2*100+16=216斤 由此,平均重量=(112+200+216)/3=176斤 因此,176斤/100斤=1擔...76斤 最後答案是1擔76斤
第53題(英制):三角形的面積是1方碼1方呎,高是2呎,求底邊的長度?答:3碼1呎 分析: 1碼=3呎=36吋;1呎=12吋 故此,1方碼=36*36=1296方吋,1方呎=12*12=144方吋 換言之,三角形的面積=1方碼1方呎=1*1296+1*144=1440方吋 高=2呎=2*12=24吋 所以,底邊的長度=(1440方吋*2)/24吋=120吋 因此,120吋/12吋=10呎,10呎/3碼=3碼...1呎 最後答案是3碼1呎
第63題(英制):若1加侖水重10磅,求1品脫水之重量。答:1磅4安士 分析: 1加侖=8品脱;1磅=16安士 故此,10磅=10*16=160安士 每品脱水之重量=160安士/8品脫=20安士/品脱 因此,20安士/16安士=1磅...4安士 最後答案是1磅4安士 |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5%85%A5%E5%AD%B8%E8%80%83%E8%A9%A6)
從上述題目的分析,我們可以將所有單位,轉為最細單位,才繼續計算,即是由複名數轉為單名數,計算完成後才再轉換為複名數。至於1966年算術科第40題,則可以全數轉為相同單位才繼續計算。但如果發現所得答案有小數,便要改用更細單位,即是兩。由此可見,做這類單位轉換的題目,並不太困難,只要知道如何將所有單位,轉為最細單位,以及如何轉為相同單位,再繼續計算即可。
總結
不論是小學會考還是升中試,雖然因篩選的特性,引起不少爭議,但從算術科考試的角度,題目深度中等。但由於設有大量題目,令考試難度大大提高,考生不可能做完全份試卷。雖然如此,小編仍值得大家試做小學會考及升中試的算術科試卷。針對1960年到1971年,由於試題數目多到無法在指定時間内完成,因此小編建議大家不限時作答,再看看自己答對多少。為方便大家了解小學會考及升中試的算術科試題,以及不想大家花大量時間從大量舊報紙找試題,小編會在下星期起,轉載並發布1956年到1973年小學會考及升中試試題,但不包括升中試甲部,内容取自《工商日報》、《華僑日報》、小學教育研究社於1962年出版的之《香港中學入學試算術科複習指導》。而為了讓同學了解1969年或以後升中試的形式,另附上1969年或以後的模擬試題,取自舊報紙。另備有小編親筆撰寫的題解、涉及課題、個人回饋,以供讀者參考之用。
我們下星期再會。